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4节

  列车员大妈一路穿过,挨个车厢通知,广播?

  不存在的。

  李建昆立马睁眼,也就闭目养神,哪还有睡意?

  钟灵和徐庆有这帮der,这会知道累了,个个顶着黑眼圈,神情疲惫,哈欠连连,活像犯了大烟瘾。

  但眼中仍精光四溢。

  这年头的人,都有种首都情结。

  9亿华夏儿女,皆怀揣着“这辈子至少去一次首都”的梦想,那种炽热,丝毫不逊色于宗教徒对圣地的向往。

  只是很遗憾。

  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没能如愿。

  “大首都,我来了!”

  原本多少消停点的车厢,再次沸腾,好似回光返照。

  钟灵大眼睛布林布林的,一眨不眨望窗外,也跟着小声嘟囔:“大首都,我来了。”

  姑娘,你可能要失望。

  首都是首都没错,但大,谈不上。

  这个年代的BJ市,只有二环里。

  二环以外,皆为乡下。

  BJ东站在朝阳,下车后,一群der身上的土包子气质,再也藏不住,只觉得眼睛不够用。

  时值上午。

  日头正好。

  各院校在火车站都安排了迎新巴士。

  ‘哎,不习惯啊,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李建昆心头感慨。

  前世这年头,他也没来过首都,所知所解,都源于后来的阅历。

  如今真真切切一看,好嘛,那些个资料,还带点美化成份。

  高楼是没有的,电线照样一坨一坨,老BJ也没见比他们多时髦,双向两车道仍显宽阔,放眼望去,只有两种车。

  自行车和公交车。

  自行车且不提,公交车还挺俏皮。

  顶是白的,车窗下刷着绛红色或天蓝色油漆,圆不楞登,尤其是脸,像手捏出来的,顶着一对大眼珠子,竟有点可爱。

  别瞧这造型。

  进口货,斯柯达的柯罗莎。

  一般城市还真没有。

  各大学的迎新车,就没这档次了,清一色的解放大卡。

  八成还是从部里调的。

  “李建昆,徐庆有,那我先走了,有空找你们玩,你们也可以来找我啊。”

  “记得呀,我是东语系,俄语专业!”

  北语满员发车。

  北大的,绿油布车棚里只有仨,加上他俩五个。

  不满不走。

  哎,哥们这颗躁动的搞事业的心哪。

  尽给们耽搁了!

  “老贼,这路不对吧?害,问你也是白问。”

  庆有同志开始怀疑人生。

  这车啷个往乡下跑呢?

  来之前他跟这边通过电话,远房表弟告诉他,北大如何如何气派,里面有勺园、镜春园和淑春园等,共计九大园林!

  明清时被皇家作为后花园。

  50年代燕大和北大合并,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古今相映。

  嚯!

  徐庆有当时一听,颠了,这是什么神仙地界!

  美滋滋啊。

  潜意识里就觉得,北大必定亭台楼阁,鸟语花香,紧挨着皇城。

  出火车站时,他确实瞥见几抹飞檐翘角,疑似皇城,可这车不搁那边走。

  柴油机突突突地,越突越远。

  都突出十几里了!

  棚外景象愈发不对劲。

  他生怕再跑下去,会跑回他们那旮旯一样的地方。

  不知为何,李建昆忽觉得特爽,想想后,明白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

  瞧瞧这车里,何止一个徐庆有,多半人凑到后栏边,恨不能相信自己的狗眼。

  说好的大首都呢?

  说好的大气派呢?

  说好的BJ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呢?

  为什么是一地泥巴!

  特么的路上还有牛!

  “呵呵~”

  年轻的朋友们哪,更刺激的还在后头。

  “学弟学妹,大家看,喏,那边就是京张线……”

  随车有位学长,人挺随和,浑没有不好相处的感觉。

  从1970到1977,7年间,全国各级高等院校,拢共招收了94万名工农兵学员。

  平心而论,这些人都是年轻一辈中的翘楚。

  早前在火车上,有新生讥讽他们没文化,那只能说明他自己特没见识,不曾想想自个有多少文化。

  身处时代的洪流中,谁又能独善其身?

  而这些工农兵学员,在大学中学什么呢?

  学工,学农,还学军!

  讲道理,那可是妥妥的全能型人才。

  这些人毕业后,多半回到工矿企业和农村,担任了干部,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

  为祖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但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说一句,由于时代因素和惯性影响,年轻的他们中,部分人的某部分思想,确实还停留在过去。

  嗯,相对尖锐。

  ‘京张线啊!’

  李建昆向棚外投去视线。

  行注目礼。

  它不仅是老BJ的印记,更是国人骄傲。

  1909年,由詹老主持建成,是我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自行设计并投入营运的铁路。

  工程异常艰巨。

  单是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的四条隧道,在那个只靠双手的年代,其难度就可想而知。

  当时有消息传出:

  “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

  歪果仁讽刺说,能建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未出世。

  结果呢?

  这无疑是一段顶好的打脸剧情,有没有?

  “前面是成府路,咱们学校在成府路和京张线平交的第五个道口,嗯,再往前一轱辘。”

  学长是个东北人,再怎么注意,还是免不了少许大碴子味。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话虽然从56年就开始推广,但这年头能说麻溜的,还真不多。

  耳边尽是各种方普。

  大名鼎鼎的五道口,到了。

  徐庆有们也彻底傻眼。

  这他娘的就是个农村啊!

  放眼望去,还能看到水田和菜地,你敢信?!

  这帮娃不知道,海淀素有京城粮仓之美名。

  京西稻、玉泉鸭、四季青黄瓜、大久保桃子和北安河甜杏等农副产品,享誉京城。

  “卧槽,老贼你看!全是泥巴路,铁路横在中间,咋的,还真有火车搁这穿呀?”

  答对,没奖。

  李建昆也没心情笑他,日后的宇宙中心啊,这会确实挺磕碜。

  说它农村吧,有点拉踩之嫌,会侵犯到后世某些人的信仰。

  是的,五道口后来在许多人心中,俨然成为一种信仰。

  形象点的说法,涉及到一个颇有年代感的词汇

  城乡结合部。

  车斗里,充满沮丧的味道。

首节上一节64/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