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363节

  还未接近新宅子,迎面狂奔而来一个少女。

  嚯!

  李建昆搭眼望去,她要不喊这么一嗓子,真能认岔。

  小猴子今年一年,个头至少窜十公分,皮肤白皙不少,五官精巧许多,梳起双麻花。

  到发育年纪,加之上初中,果然不同。

  有点丑小鸭变天鹅的意思。也知道打扮。

  李云梦闷头扎进李建昆怀里,拿小脸在他肚皮上蹭蹭后,才诧异望向旁边。

  “你是我二姐?”

  “我还想问你呢,你是我小妹?”

  两姐妹相视而望,忽然一起大笑起来,拥抱在一块。片刻后,一个哭哭啼啼,一个红了眼。

  李建昆在旁边暗叹口气,女人的情感,咱是真搞不懂。

  “昆儿,裳儿!”

  刚还高低看不起姐姐和妹妹的李建昆,听到这声铭刻在骨子里,永不可遗忘的呼唤,只觉得鼻尖一酸。

  “妈!”

  妹妹长大,老妈却又苍老一些,头上隐现华发。

  李建昆看着一阵揪心。

  一家四口短暂寒暄后,领着跟来凑热闹的乡亲,来到家门口。如今没有篱笆院,只好搬出椅子,请大家在门口坐。

  当然肯定不够,年纪大的坐。

  李建昆先把行李搬进屋,不忘四下瞅瞅,建房的图纸是他画的,因此看起来不算陌生,基本还原他的想法。

  类似京城四合院,两排房屋加两排院墙,围出一个小院,也是天井。

  小院一侧,用砖石砌出一汪水池,里头攒着二三十尾或大或小的淡水鱼。

  唯独一点,花坛里种的不是花花草草,而是各种菜……

  唉,中国式老妈,咱也不能强迫。

  奇怪的是,没见到李贵飞。今儿这日子还能不在?

  胡玉英取来一只木头做的果盘,交给儿子,李建昆把带回的香烟和吃食,堆得满满当当,送到门口。

  “云裳,我们还怕建昆把你养瘦,你以前可是全大队看着最富贵的姑娘。好嘛,白操心一遭。”

  大伙已经聊开,有人打趣道。

  “你们老李家真是发达了!”

  “可不嘛。建昆不提,全县没一个后生能比。云裳如今也像个城里姑娘,往后一准嫁首都大户人家。建勋办养猪场,升科长……”

  “我哥升科长了?”李建昆打岔问。

  “你才知道啊,早升了,养猪场办得好咧,全县闻名,过年肯定还要表彰。”

  李建昆和李云裳相视而望,都替大哥高兴。

  刚才说话的人,话头不止。

  “还有贵飞,现在可是袜子大王。你们这一家啊,谁看着都羡慕……”

  李建昆听着双目圆睁,什么个玩意?

  袜子…大王?

  李贵飞?

第373章 今非昔比李贵飞

  宽敞的厨房里,左边是用水泥抹得光滑发亮的灶台,右边是饭厅,摆着一张足够坐下十人的圆木桌。

  胡玉英正在灶台前忙活,杀了两条大鲫鱼,下面条,生怕俩孩子在路上饿着。

  李建昆旋风样冲进来。

  “妈,我爸呢,他在做什么?”

  玉英婆娘眼神闪躲,有点不敢看他。她总落实不了儿子的交代,或者说,搞不定自己男人。

  年初离家时,儿子留下不老少钱,嘱咐她别舍不得吃喝,把日子过好。

  结果这些钱除去那小老头不敢动的盖房款,基本被他要走,美其名曰进行第二次创业。

  有时候玉英婆娘真的很为难,既怕男人瞎折腾,赔了钱,遭了罪;又想着闲懒一辈子的他,终于振作起来,有干劲,难道不支持吗?

  万幸,这回成了。

  念头至此,胡玉英看向儿子道:“在葫芦塘做袜子,干得好着哩。”

  “葫芦塘?”李建昆皱眉。

  这地方可不近,属于他们县的边缘,与温市交界,颠自行车来回得大半天。

  “他怎么跑到葫芦塘,做什么袜子?”

  葫芦塘是一个港口,因地势奇妙,形似葫芦口而得名。

  是个天然避风港。

  玉英婆娘神秘叨叨说:“你不晓得,葫芦塘现在可热闹,以前打渔的船,现在一半专搞运输,从外国拉些好物件回来……”

  “那不是走私嘛!”李建昆瞪眼。

  玉英婆娘正色道:“你爸他不干这个。”

  自家男人要是干这活计,她死活是不能答应的。

  一条条小渔船,明明只适合近海打渔,非得跑远洋,海上天气多变,那是拿命在搏。

  “妈你别做了,不饿,给我好好说说。”

  李建昆上前薅下锅铲。

  所幸面条还没下,鱼让它在锅里多炖会儿,汤汁更浓。玉英婆娘取过木锅盖,扣在大铁锅上,旋即拉着儿子的手,坐到饭桌旁,打开话匣子。

  这事有个来龙去脉。

  最早也不知道谁摸索出来生意门路,从外国运回来一堆衣服,好家伙!平时净穿蓝白黑的人们,哪里见过那么鲜亮,款式那么好的衣裳?

  引发哄抢。

  船主没老少挣,跑得更勤。

  其他渔民看着眼馋,胆大的开始见样学样,运回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像什么服装、五金和小家电,都是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件。

  港口偏僻,上岸后直接交易,渐渐形成一个小市场。

  十里八乡的人一窝蜂去采购,大伙看着原本穷得身上补丁摞补丁的渔夫们,一个个发得不能动,也眼馋。

  慢慢的人们不仅采购,还搞起批发,贩去外面卖,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据说有些人为追求更大利润,还敢往外省跑。

  小市场愈发兴旺,船主们不停歇地跑,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这时,一些聪明人瞅准商机,照着样子自制难度不高的小商品。

  当然,这类人有个共同特征,能搞到本钱。

  葫芦口所在的小镇上,陆续出现一些制造作坊,非常赚钱,生产的小商品供不应求,人们给作坊主们,冠以各种大王的称号。

  有钱有势。

  想要靠着葫芦塘的市场发财,必须得跟这些大王搞好关系。

  李贵飞聪不聪明暂且不论,反正有钱。闻讯摸过去,选中的小商品是袜子,拿外国带回的袜子,照模子仿制,大差不差,但价钱低得多。

  买卖干得风生水起。

  玉英婆娘瞅一眼门口后,凑到儿子耳畔,一边做手势,一边带着股惊咋道:“你爸今年挣了这个数。”

  手势是一只巴掌,五指撒开,左右晃动。

  玉英婆娘本以为儿子会高看父亲一眼,谁承想,两道眉毛差点没蹙成一条线。

  “咋了?”

  李建昆搭眼看向老妈,不知该如何解释,问题大了!

  大王是这么好当的?

  上辈子是1982年出的事,动静很大,李建昆记忆犹新。

  也就是说,再这么继续下去,一年后,李贵飞得吃免费饭。

  “他啥时候回?”

  “天黑前准能到家吧。”

  李建昆又打听两嘴,自从干上这门营生,李贵飞很少着家,约莫十天半月才回来住一宿。

  胡玉英继续去烧鲫鱼面。

  李建昆托腮沉思,想着该怎么说服李贵飞,让他放弃……

  不太好办哪!

  与玉英婆娘所料差不离,黄昏时分,清溪甸入大队的土路上,一辆大永久慢悠悠颠着,蹬车的人一身板正蓝色棉服,龙头左侧挂只棕色皮质公文包。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贵飞懒汉瘦是瘦些,但五官长得不懒,隐约还有股子书卷气,配合当下的精神头。

  不相熟的人瞅见,八成会以为是大干部。

  “哟!贵飞回了,这后座上挂的啥呢,满满两袋子。”

  有社员瞅见,热络招呼。

  贵飞懒汉刹住车,左脚蹬地,反手拍拍身后的蛇皮袋,轻描淡写道:“噢,海货,远海搞回的玩意,市面上买不到,我家建昆和小丫头爱吃,不过也便宜。”

  对方非得瞅两眼,贵飞懒汉也不拒绝,任由他卸下袋子。

  “真是硬货啊!”

  “嗨,不值一提,我在葫芦塘那边,拿这些当饭吃,船主都不带卖的,有货直接往我那里送。再说了,一般人他也买不起。”

  “那是那是。你赶紧回吧,建昆和云裳都回了。”

  贵飞懒汉倒不意外,今天再不回,那才是怪事。

  示意对方给他把袋子绑好,继续向前颠去。

  一路上,逢人照面都得客气两句,贵飞懒汉在大队的地位,那是今非昔比。比起他大哥老支书,都不逞多让。

  “袜子大王回了!”

  “吱”

  一个地板刹,贵飞懒汉望向搭话的人,笑呵呵从兜里摸出一包希尔顿,散过去一根。

首节上一节363/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