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43节

  前方钢架油布棚子底下,排起几条队伍。

  所幸不算长。

  两人排了大约一刻钟,轮到林新甲,他先出示回乡证,边检人员确实无误后,示意他把行李放到检验台上。

  “嘭!”

  “什么东西这么重?”

  边检人员诧异,附近的守卫立马警戒起来,投来锐利目光。

  林新甲小声道:“钱。”

  “钱?都是钱?”边检人员示意,“你自己打开。”

  “滋~”

  林新甲拉开拉链,扯开袋口,边检人员搭眼望来……

  “嘶!”

  手提包里装的,全是用橡皮筋绑着的港币,一沓一沓,硬是将偌大一只手提包,塞得满满当当。

  这得是多少钱啊?

  别说边检人员呆滞当场,林新甲怔怔望着袋口,自个都脑瓜仁嗡嗡响。

  即便听阿海说过,即便知道袋子里全是钱,但当这么多现金摆在眼前,内心的震撼仍然无以复加。

  要知道,这是常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财富!

  “你……怎么会带这么多港币?”

  周遭一阵躁动,距离稍近的排队过境者,齐刷刷望向检验台的黑色行李包。

  难不成这鼓囊囊的包裹里,装的全是钱?

  这不得上百万?!

  不少人呼吸加重,目光开始变得贪婪。

  他们一辈子都未见识过这种巨额财富,而现在,它几乎触手可及。

  当然了,没人傻到敢在这里撒野,附近的守卫全部荷枪实弹。

  “本来是过来投资一笔生意,这不项目暂时没谈妥么,只能先带回去。”林新甲笑呵呵道。

  如果对方要再次检查他的回乡证,看有没有什么特殊记录,他另有说辞。

  他边说这话时,边从西装内衬掏出一张名片,以及一张公司文件,递给边检人员。

  后者搭眼一瞅,表情显得极为重视。

  华人电子公司总经理,林新甲!

  “林先生,请稍等片刻!”

  边检人员表示过歉意后,匆匆离开。抹身回来时,身边多出一名中山装男人,四十来岁,戴副黑框眼镜。

  “柳主任,这位就是林先生。”边检人员介绍。

  被他称呼为柳主任的中年男人,走近后,先够头瞥了眼检验台上手提包,黑框眼镜后面的双眸明显一缩,等摆过头时,脸上已堆满笑容。

  “您好您好,林先生。”

  要说林新甲也是浑身是胆的人,这会虽然心头擂鼓,但脸上并不显露丝毫,与他握了握手。

  “我想请问一下,林先生您投资的是什么项目?怎么没谈成呢……”

  搁后世,海关人员绝不可能打听外商投资事宜,放在这年头,却很正常。

  这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多部门协同合作。

  李建昆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看见柳主任几乎是着脸搭话,心头并不好受。只怪……咱们太穷啊!

  尤其是外汇资源,这个国家现在极度稀缺。

  这么一大笔外汇,如果利用好,从港城采购先进制造设备,天知道能够装备多少工厂,创造出多少价值?

  林新甲侃侃而谈,说的全是李建昆教的说辞,并表示自己过一阵还要再来,他很看好大陆市场。

  柳主任闻言,明显长出口气,有些奇怪道:“林先生独自过来的?”

  “没事,我觉得我身板还行,也年轻,独来独往惯了,退一万步说真遇到什么麻烦,丢钱保命嘛,这也没多少钱。”

  林新甲打着哈哈,这是他有生以来装过的最大一个批。

  你还别说,怪爽的。

  柳主任却一脸正色道:

  “像林先生这种爱国华侨,我们一直视为贵宾,即便您独来独往惯了,但我们一定会确保您的安全!请林先生放心!我们诚挚邀请您下次光临,到时请跟我们的边检人员知会一声,我们会做好安排!”

  “呃…这样啊,行行。”

  林新甲顺利过关,比想象中还顺利。

  轮到李建昆只是走个过场,双程证格外好使。

  这玩意办下来可不容易,口试笔试全都不落,已经层层把关过。

  这一世,1980年,李建昆第一次来到港城。

  出关后,隐约间他感受到几束不怀好意的目光,遂拉着林新甲,钻进一辆皇冠出租车。

  司机师傅询问目的地。

  李建昆用粤语回道:“最近的瑞士银行。”

  林新甲高低有些诧异,但并没有多问,这是一个像谜一样的男人,而这种神秘感,也让他打心眼里生出敬畏。

  老板悠闲躺靠在真皮座椅上的姿势,也验证了他早前的一个猜测:

  老板已经来过港城不知多少次。

  天知道,他游过来的那一天,是多么震撼于窗外的这些景象。

  与内地,仿佛两个世界。

  李建昆倒也不是没看,透过车窗不时打量几眼,兴致缺缺。

  1980年的港城,与他的一段记忆场景,极为相似,那就是90年代后期的羊城。

  城市街景大差不差。

  这段旅程颇有些漫长,因为最近的瑞士银行,也在九龙。

  李建昆昨晚一宿没睡,强撑着眼皮,现在只想赶紧把“金钱炸弹”脱手掉,然后找个地方闷头大睡。

  “对啦,新甲,有熟悉点的落脚的地方吗?”

  港城虽然有的是酒店,但他仅凭双程证,不见得能入住。

  “这个…有是有,但怕老板你看不中。”

  “还能比阿海家差?”

  “那倒不至于。”

  “就这么定了,你安排吧。”

  林新甲挠挠脑壳,咱也不敢多问啊,只能听命行事。

第248章 城中村

  九龙塘前行不远,钵兰街西北侧,瑞士银行。

  支付过二百六十四港币的车资后,李建昆和林新甲从皇冠车上下来,一前一后走进银行。

  要说港城银行多如牛毛,为什么选择瑞银,理由只有一个

  其他银行李建昆压根存不进去。

  瑞银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像是别的银行,往里头存钱都有利息,但瑞银不同,你还得给它交钱,所谓管理费,费用高低与存款比例成正比。

  饶是如此,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银行,没有之一。

  无数富翁热衷于把钱存在瑞银。

  无他,靠谱。

  至少在2020年代之前,是这样的,后面听闻它背后的那个国家,反复横跳,一会中立,一会不中立,致使信用大跌。

  当然了,这是后话。

  至少在这个年代,问你收钱的瑞银,它是真的办事,可谓将客户服务做到了极致:

  存钱不需要身份证。

  如果你不喜欢数字密码,甚至可以弄个化学方程式有个大毒枭就这么干过。

  转账汇款时,倘若不想被人知道,银行会使用暗码。

  突出一个你有什么条件,银行尽量满足。

  当然了,此类服务的档次,与你的客户等级是相匹配的。

  1980年哪怕是在港城,一百五十万港币照样不是小数目,此时几十万港币就能拍部电影。

  1979年港片排行榜第一名叫《笑拳怪招》,总票房为544万港币。排名第十的是《南北醉拳》,总票房为286万。

  李建昆被请进大客户室。

  客户经理素质不错,对于他内地人的身份极为惊讶,但一句没有多问。

  等出来时,一袋子钱消失不见,李建昆兜里多出三样东西:存根、支票本、银行卡。

  80年港城已经有了ATM机。

  “新甲,瞅啥呢,走了。”

  林新甲坐在银行大厅的沙发椅上,身前茶几上有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没怎么动,显然喝不惯,眼神四处乱瞟,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他讪讪一笑,起身,走近后,很没出息道:“在港城待了三年多,我连幻想都没幻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走进瑞银,还能混到咖啡,呵呵~”

  “幻想啥呀,想进就进,你只要往这一坐,问他们要咖啡都会给。”

  “话是这么说,可是……人穷志短啊,根本没这胆子。”

  “我看你胆子也不小嘛。”

  李建昆哈哈一笑,拍拍他肩膀,“好好干,我会让你这个总经理越来越名副其实的。”

  “嗯!谢谢老板。”

  林新甲以前工作的制衣厂,就在九龙,相比起新界、元朗的经济萧条,以及港岛的富裕繁华,九龙位置在中间,经济也居于中间。

  附近工厂和市场扎堆,工作机会很多。

  九龙这边的居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港城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市场和工厂的摊主、管理者;一类是生活在底层的打工人。

首节上一节243/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