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36节

  不是李建昆疑神疑鬼,当下这年景,还是在这种向往资本之地,三十万,再怎么谨慎都不过份。

  “建昆哪,我虚长你几岁,你也喊我一声哥,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

  两人踱步在街头,林敬民踌躇半天,还是决定唠两句。他不是没情商,而是真拿对方当兄弟。

  “没事,我这人脸皮厚。”

  “你年轻有为,难免有些心气儿,这很正常,却不是好事。我是过来人,这种性子不改,早晚要吃苦头的,还是脚踏实地点好,糟心事能免则免。”

  李建昆哭笑不得,“你指哪件事?”

  “拢共不就两件么?建昆哪,那个磁带,说真的,国营厂都不见得能弄出来,咱们私人也敢想啊?还有今天兑港币,你看,你之前不是信誓旦旦吗,现在咋样?”

  好嘛,带他见识过的两件事,全不看好。

  不过李建昆自然分得清,老林这是忠言逆耳。

  “老林,有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你讲。”

  “我现在依然信誓旦旦。”

  林敬民:“……”

  顶聪明一孩子,咋还死犟呢!

  李建昆见他一脸郁闷,知道现在说啥也没用,自顾自四下踅摸起来,眼神聚焦在那些港城居民身上。

  不难分辨。

  他要物色几个好人选,唱出大戏。

  一路筛选,都不太满意,他更想找年轻人,会来事的那种。

  这时,三个穿藏青色制服的大檐帽,进入眼帘。

  李建昆脑子里一个激灵。

  靠了,找啥找啊,找谁也比不上找他们好啊。

  冲!

  眼见他径直冲向三名港城的大檐帽,林敬民惊呆了,挺斯文一人,直接爆了粗口,“卧槽!建昆,你干嘛呢?!”

  “Hey,man。”

  李建昆像是老朋友见面样,用流利英文打起招呼。

  领头的白人阿sir对他还有印象,权以为他果真是港城人,英文这么流利,打扮也挺体面,很自然而然多出几分亲近。

  背在身后的手拿到身前,扣在腰间武装带上,摆出一副阿sir该有的造型,询问他是否遇到麻烦。

  李建昆全程英文。

  “没有没有。阿sir,能不能借一步说话吗?”

  紧接着,在林敬民呆滞的双眼中,出现这样一幕:

  建昆和老外大檐帽,操着听不懂的鸟语,谈笑风生,去到右侧的一条小巷子里,背对着他们。

  这边,李建昆连绕弯子的想法都没有,从兜里摸出一张富兰克林,“阿sir,辛苦了,请你们饮茶。”

  “噢我的朋友,这怎么好意思。”

  话虽这样说,但从薅过钱,到揣进兜,过程没超过一秒,熟练得让李建昆替港城人民悲哀。

  那边的体制腐朽,后世的人但凡看过几部港片,心里也有数。

  像什么《五亿探长雷洛传》啊,《金钱帝国》啊,虽然是早些年的题材,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兴许文明点,但社会本质没变,仍然是英资的天下,又能好到哪里去?

  “实不相瞒,阿sir,我有点事想请你帮忙。”

  “呃……这我不能马上答应你,你先说来听听。”

  李建昆并不意外,老油子一个,宁以为他拿钱就会办事?

  “小事,对阿sir你来说,举手之劳……”

  李建昆把想让他办的事娓娓道来,其实就一句话,但这鸟语麻烦呀,论简洁,终究得是我大汉语。

  文言文了解一下。

  “我的朋友,这事对我来说确实不难,港城人过来的通行核实由我把持。嘿嘿,你是想打汇率差的主意对吧?”

  白人阿sir笑眯眯道:“但这可不是小事,我将承担巨大风险。”

  巨你个粑粑!

  “要加钱”仨字,只差没刻在脸上。

  “放心,阿sir,事成之后,少不了你的压惊费……”

  狼和狈,就在这样一条阳光斑驳的小巷里,搭伙成功。

第240章 坑逼和奸商

  “我不管,多少钱你要分我一半!”

  “我找来的买卖,凭什么分你!”

  “这房子有我一半!”

  “……晦气!呐呐,给你五块。”

  “当我三岁小孩呢?就那副黑心肠,十多个人,一天才收十块钱?”

  “玛德,不信你去问哪!”

  傍晚,楼下火力正旺,李建昆躺在二楼一间房里,乐得当成戏来听,毕竟长夜漫漫呀。

  熊大熊二这对兄弟,虽然同名同姓,但远不如森林里的那两头畜生相亲相爱。

  一夜无话。

  隔日。

  晨光熹微,清晨时分一向是中英街界碑处最繁忙的时候,新界沙头角的居民扎堆过来排队,准备入场去内地买菜。

  有些是普通人家日常采买。

  有些是菜贩子批发商。

  平日里很冷酷的阿sir,今天竟然格外好说话,检验完通行证后,不忘好心提醒一句。

  “过去那边,尽量把手上的港币换成人民币,反正你们每天都要用。”

  “怎么了阿sir?”

  “信贷危机来了,港币要大跌。”

  “什么?!”

  每一个被“好心”提醒过港城居民,无一不大惊失色,这可是跟他们的身家财产息息相关的大事。

  怎能不重视?

  这番“提醒话术”自然来自李建昆,实际上他还真不是瞎说,因此并不担心聪明人去咂摸。

  眼下是港币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1972年之前,港币一直以英镑为锚,称之为“英镑汇兑本位制”,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制和货币发行合二为一的机制。

  说白了,英镑怎么变,港币就得跟着怎么变。而英镑在这个时期还是很坚挺的,因此港币一直很稳定。

  但时年6月,随着以大美丽国为首的十国集团,在华盛顿签署完《史密森协议》后,日不落帝国仍不凋零的骄傲,让他们不愿受大美丽国摆布,试图摆脱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机制,宣布英镑与美元脱钩,实行汇率自由浮动。

  那港币自然也得跟着浮。

  只不过骄傲是骄傲了,英伦佬心里其实挺虚的,并不确实这样是好是坏。

  决定让小弟来论证一下。

  仅仅十多天后,1972年7月,港府宣布,港币与英镑脱钩,并改为直接和美元挂钩。

  但挂钩得并不彻底,只是汇率挂钩,货币发行并未挂钩。可见港城在英伦佬心里,终究是块好肉,舍不得它经济上脱离自己掌控。

  这样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在汇率挂钩上,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必须依靠外汇基金的干预来维持。

  压根不是长久之计。

  1974年11月,港府被迫宣布港元和美元脱钩,实行自由浮动汇率。

  自此,港币不再与任何外币锚定,进入“无锚时期”。

  这样看似是好事,港城确实欣欣向荣了几年,但一个抢来的孩子,宁以为它的野爹真的有多疼它吗?

  野爹只想压榨它的价值,尝到港币自个浪的甜头后,港府一再放松金融信贷,哗啦哗啦狂印钞票,以至于诱发港币大幅贬值

  兑换人民币沦落到20:100,就是这么来的。

  这都不算完,82年撒切尔访华,还将翻开一手闷炸。

  至于你问李建昆为啥知道这么多?

  他研究啥的呀。

  所以此时被阿sir官方提醒,界碑处的港城居民,个个心惊胆战不止。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外加捋捋也没毛病啊!

  “阿sir,我先不过了,待会再来。”

  “我也是,我回去多拿点钱。”

  “谢谢sir,不然这拨亏大了!”

  盐田沙头角这边半条中英街的商户,就很好奇啊,怎么今儿早上客流这么稀疏呢?

  所幸没有让他们久等。

  沉寂一会后,客流来得比以往更加猛烈。

  “老兄,大白菜给我来十斤!”

  “我要二十斤萝卜。”

  “土豆有五十斤整框的吗?”

  嚯嚯!

  港城那边闹饥荒吗?

  这番场景几乎在每一间农副食品铺子里,同时上演。

  虽然不知道什么情况,但商户们个个笑歪嘴。

  港币收到手抽筋。

首节上一节236/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