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33节

  你能看出啥啊你,李建昆在心里吐槽,他姐哪哪都好,唯独智商,真不高。相比较起来,搁他们四兄妹里垫底。

  智商最高的是小猴子,他排第二,彪子第三。

  彪子彪归彪,只是情商低,脑子还是有的,要不前世能混到副厂级?

  “诶!建昆,那这事可不能让他们知道啊,特别是山河,咱们也是无心之过。”李云裳一本正经交代。

  “好好!”真是的,瞎操个啥心。

  李建昆早给小龙小虎、老林下了封口令。

  出租车还是快的,两辆蓝鸟一前一后,午后便抵达罗湖,随后在李建昆的指引下,一路驶向茶花大队。

  这回走的大路,甫一进入大队,立马被人盯上,追着车跑。

  不消多久,原本静谧的大队沸腾起来。

  两辆高档小轿车开进来,在他们大队的历史上都是头一回!

  社员们皆认定这拨客商了不得。

  然而等李建昆走下车时,围观社员心头又拔凉拔凉,认出他。年前搁他们大队住好几天呢,元旦前夜还炸了半晚上烟花。

  名客有仆。

  老林家的。

  接着走下车的李云裳和鲁娜,看得不少老光棍眼睛都直了。

  尤其是李云裳,丰腴的身材,完全长在这年头老少爷们的审美点上,谁不想有个胖乎乎的媳妇儿?

  虽说鲁娜也不瘦吧,但圆润度上,逊色不少。

  “李老板啊!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了!”

  一声充斥着惊喜的哀嚎,打人群后方传来。

  得,拎箱小弟到位。

第236章 年最开放的地方

  第236章 1980年最开放的地方

  下午两点。

  在林家简单吃完一顿咸鱼饭后,林海迫不及待领着李建昆和林敬民,来到林新甲家的宅基地。

  “李老板,看看,怎么样!”

  林海邀功般大手一挥。

  当初被台风刮塌,只剩一堆瓦砾的废墟,如今焕然一新,起了一大两小,三间红砖平房。

  大的占地能有三百平方,正是规划中的工坊。

  在它右侧,有一排长条形的房子,一半规划为仓库,一半用作宿舍。

  屋后的房子稍小,是厨房和饭厅。

  林海掏钥匙打开门,李建昆踱步走近,里外巡视。

  房子外面虽然是红砖,里头却抹了水泥,刮过墙白,门窗安装到位,连卫生都搞好,只等设备和材料进场,随时开工。

  “干的不错阿海。”

  “嘿嘿。”

  林敬民同样转悠半天,这就是所谓的工厂?跟他所想完全不同。

  “老林,别看它小,等开工后不输印钞室。”李建昆半开玩笑道。

  “那干啥呢?”

  “磁带。翻版的歌曲磁带。”

  磁带林敬民自然知道,眼下录音机越发畅销,磁带确实有搞头,只是他很疑惑,“你能搞出这种东西?”

  “不然市面上的磁带哪来的,不都是人搞的?”

  林敬民:“……”

  这话硬是让他无言以对,感觉有道理,感觉又是强词夺理。

  李建昆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早有筹划,你不是已经知道吗,我去年就来过。”

  林敬民暂时持保留意见,且看吧。

  “对啦阿海,尽快捎个信过去,让新甲回来一趟。”

  “诶!我这就是去办。”

  长途跋涉,终究有点疲乏,回到林家后,大家各自休息。

  这回打了地铺,李建昆他们四个老爷们一间房,小龙小虎睡地铺,四月份的羊城可谓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不冷不热。

  李云裳和鲁娜一间房。

  林家两兄弟像上回一样,出去借宿,不过林老师还没回,闷在学校上课。

  林云是黄昏时分送完学生才回的,倒也听到信,看到林敬民和李云裳时,还是愣了愣,不认识嘛。

  李云裳好奇打量着他,来时路上弟弟跟她说过不少这边的事,提及过这位林老师,言语中充满敬意。

  到底多么三头六臂的老师,才能一个人带完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和自然六门课程?

  还自掏腰包给困难学生贴补学费?

  早起接学生过河,下午亦然。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热爱吧。

  热爱他的职业,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孩子。

  而这样一位老师,竟然还很年轻,长得怪……好看的。

  李云裳没意识到,她看得有点投入,林云被她盯得都不好意思,“那什么,我弟还没回,晚饭我来安排吧。”

  说罢撒丫子跑路。心想这外面的姑娘也忒吓人了!敢这么盯着男人看。

  傍晚。

  林家小院里摆起一桌,照例是海鲜,本地能拿得出手待客的,也只有这么个东西。

  “呲!”

  “呲!”

  林海好容易等来他的李老板,拎回来一提啤酒,说是他请客,这会一瓶一瓶起开。

  “李老板,给!”

  李建昆见孩子这么兴奋,不接还不好,痛风套餐啊这是。

  他哪里知道,当初说好开年马上过来,结果迟这么久,林海一度认为他放鸽子了,每每想起他实打实投进去的钱,才能找到心理安慰。

  他如果放鸽子,林海又成无业游民了。

  见他回来,不高兴才怪。

  “林会计,咱们还是本家,高低喝点。”

  林敬民推辞不过,起身接过酒,听着人家这样喊他,倒是让心急火燎想干番事业、要把浪费的时间弥补回来的他,想起自己的职责。

  他碰了碰旁边的手,小声道:“建昆,明天怎么安排,你说的换外汇的事?”

  “先喝酒嘛,不急。”

  林敬民:“……”

  还不急啊!

  兄弟到底行不行啊你。

  建昆人是没话说,但他现在很觉得建昆有点吹牛皮,比如说下午去看过的房子,那也能叫个厂?

  当年他们一拖厂的厕所,都比那大。

  李建昆自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看出他提不起精神,“老林你这净干扫兴的事,行,安排安排,这就安排。”

  说罢,扭头望向林海,“阿海,明早找几个信得过的壮小伙,有问题吗?”

  “这有啥问题!”

  林海胸口拍得啪啪响,“都不用找,我挑的那几个以后厂里干活的人就行,干啥啊李老板?”

  这几人李建昆还没见过,磁带厂要办起来还早,TTK家电要先成立,不然没空白磁带。他强调道:

  “我说的信得过,是你绝对能吃定他们,哪怕见到很多钱,他们也不敢见钱眼开的那种。”

  他知道林海在大队属于小霸王的类型。

  “李老板你放一百个心!玛德,谁敢打我老板的主意,我嫩死他!”

  “诶诶!”林老师蹙眉,手敲桌面。

  “嘿嘿,我就一说,我就一说哥。”

  林海这边陪着笑脸,扭头又递给李建昆一个犀利眼神。

  不怪李建昆谨慎,本是一个草莽年代,而财帛还动人心。说实话,哪怕测试过林海,但三十万摆出来,他仍然算不上百分之百信任。

  他真正信任的是林老师。

  他去年为什么把五千块建工坊的钱,交给林老师,真的是在乎林海挪用公款,或者浪了吗?

  不,那是他对林老师的一次测试。

  不爱小钱,大钱呢?

  就算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但两世为人的经验告诉他,不要过于相信任何东西,人性是最复杂的,这个世界远比想象中黑暗,一股脑门掏心掏肺的人,通常没有好下场。

  民谚道:好人不偿命,祸害遗千年。

  一半愤言,一半道理。

  林老师饭前催着跟他结过账,建工坊所用的开支,事无巨细,小到一颗钉子,全部罗列清楚,拢共花费2719.83元。

  余下的尽数退还给他。

  一轮酒喝完,林海忽想起刚才没得到答案的问题,“李老板,找人干嘛呀,明天去哪?”

  “沙头角,换外汇。”

  李建昆虽然人待在京城,但始终密切留意南方的消息,现如今,十三大队已经不是全国仅有的允许私人边境贸易的地带。

  新解禁一个地方,其开放程度是十三大队的一百倍!

  在那里,人甚至可以随时过港,喝个下午茶,敲个背,享受一番资本主义的腐朽后,再回来。

第237章 中英街

首节上一节233/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