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44节

  “哎呀兄弟,这马上就要去工厂,想唬你也没用啊。出厂价的基础上,加20%。”

  “10%。”

  “兄弟,没你这样压价的!”

  “我量大。”

  “我还给你货源了呢!”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溢价15%。

  李建昆向他订货六千大洋,支付订金一千块,商定好,款式尺码选妥后,一个礼拜内交货。

  这笔货款除掉后,李建昆包里能用的,只剩两千,零头不计。

  也是全部家当。

  过年出书赚的,家里留一万,还余下五千多,后面小王卖书把成本塞回来,拢共八千左右。

  

  羊城,花都。

  从越秀过来大约40公里,路况尚可,一个小时后已进入城区。

  不过按万勇的说法,还没走一半路。

  横穿城区后,蓝鸟又向郊区驶去。

  约莫半个钟后,路过一个小镇,路牌上显示,叫新华镇。

  李建昆和陈亚军皆是眼神明亮,够头往车窗外打量。

  好多制衣厂!

  “这些没用的,惦记不上。”

  前排副驾驶座上,传来万勇的声音,道:“都是重点镇办企业,生产的衣服全部外销,赚外汇。”

  他说镇办企业的时候,李建昆还寻思现在不能指望,过两年未必,但听到“赚外汇”三字,脑子一摆,不想了。

  这个羊毛不能薅。

  这年头,咱国家挣点外汇真不容易。

  本币在国际上没地位,外汇不够,就等于穷逼一个,谁也瞧不起。

  话说,外汇券好像该出来了,有机会得淘换点……

  李建昆这边心猿意马时,前面水泥路消失,进入真正的乡下,蓝鸟速度也慢下来。

  一路颠簸。

  早上不到八点出的门,临近十点钟,才总算抵达目的地。

  赤步公社。

  也在一个小镇上,但农村的小镇,跟城郊不能比,比之前的新华镇差远了。

  周遭山头环绕,若非建筑风格迥异,真让李建昆有种回到石头矶的感觉。

  广式的老建筑,高门大院,每一栋看起来都像祠堂。而江浙的老房子,多是木质吊脚楼。

  “建昆,这镇上厂子不少啊!”

  陈亚军隔着车窗打量,喜出望外。

  厂房不难辨认,都是后建的砖房,直通通一排。

  李建昆扫了扫,大概能有四五家。

  遂又想起之前的新华镇,这些农村小镇上的工厂,显然深受影响,当一个地区内,某条产业链趋于完善后,有点脑瓜的人,自然知道见样学样,或者借东风。

  周边其他镇上,应该也是这种格局。

  对于这年头,想做服装生意的个体户而言,这一带,可谓财富宝地啊!

第127章 服装的暴利

  “滋滋!”

  “唰唰!”

  “簌簌!”

  耳边嘈杂一片,蓝鸟的到来,使得这家“国裕服装厂”不少人被惊动。

  万勇显然是这里的常客,刚在一个管理模样的人耳边,嘀咕了几句,对方冲李建昆二人一笑后,拔腿便走。

  应该是去喊负责人了。

  趁着这个空隙,李建昆来到一间厂房门口,打量起里面环境:

  红砖瓦房,约莫三百平方,密密麻麻摆放着几十台缝纫机,每台机子后面都坐着一位女性,有中年妇女,也有妙龄姑娘。

  一个个利索干活,脚踩手推,十分忙碌。

  很美好的一点是,李建昆在她们脸上,并未看到麻木,还有胆大的姑娘,偷偷瞄他们一眼,吐吐舌头,又立马低下头。

  古灵精怪。

  相对于过去挣工分,这里的工作,显然能给她们带来更大收益,在这年头,能很直观地改变生活。

  不像后世,全国那么多年轻人涌入南方,带着同样淳朴的目的用辛勤劳动改变生活。

  然而物价飞涨,工资却逐年蠕动着,人们渐渐发现,千里务工,不过也就糊口而已。

  许多人在这片岭南之地上,付出了青春,却很难得到这里的一砖一瓦,当青春不再,何处来,归何处。

  眼前这一幕,让李建昆回忆起不少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想起了不久之后,即将出现的南下打工潮。

  思绪万千。

  这时,身后传来声音。

  “哈哈,贵客临门哪!”

  李建昆转身,搭眼望去,这位“厂长”的造型,跟他所想完全不同。

  似乎火气太旺,才20摄氏度的天气里,只穿一件白色两根筋,趿拉着一双人字拖,手摇一把大蒲扇。

  五十上下的年纪,身材还算魁梧,头发茂密炸裂,像一捧枞树丝,铺在光亮的脑门上。

  “财叔,这二位是北方来的李生和陈生。”

  万勇做着介绍,说罢,又贴到财叔耳边,嘀咕起来。

  “噢?”

  财叔嗓门很大,压都压不住,听到一半时,问:“多大的主顾?”

  万勇冲李建昆二人讪讪一笑,压低声音道:“我是吃不下,人家根本瞧不上,不过这不是先找上我么,第一批货还是给我了,六千块的订单。”

  “呀!”

  “说是北方有四十六间铺子,估摸怕是那种子弟,来头不小。”

  “哎呦喂,二位!”

  财叔蒲扇在手中一拍,笑眯眼,刚才喊贵客,只是客套话,生意上门,逢人都得这么说。

  现在才发现,还真是大贵客!

  “来来,李生,陈生,这边请这边请,到屋里坐。”

  财叔赶忙亲自招待,热情得很。

  想想看,万勇都能成为他的大客户,足以说明这年头客商多么稀缺,能摸到他们这里来的,更少。

  厂房隔壁,有间红砖小平房,里头摆着几张五屉桌,墙上订着红旗和锦旗。

  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某机关单位办公室。

  李建昆四下打量,眼神很快被桌上的一摞杂志吸引。

  遂踱步走过去,随手拿起一本。

  可算知道这么一家小厂,是怎么捣鼓出那些时髦衣裳的了。

  这些杂志,有港城的,有宝岛的,还有日韩的。

  全是时装杂志。

  “二位,来,喝茶。”

  财叔端来搪瓷缸,笑呵呵道:“李生可别笑话,好看的衣裳以前谁也没搞过,我们只能学习学习外面的经验。”

  学习二字,用得极妙。

  李建昆笑问:“这些杂志上的款式,咱们厂能生产出多少?”

  财叔道:“哎,有些挺好看吧,实在没办法,比如你看这个蕾丝,咱们的布料厂没这工艺啊。有些是不能做,你看这个。”

  他一边翻书,一边介绍,“胸口都到肚脐眼了,这要做出来,那我得进去。

  “这些书都挑过,还算正常,差不多能做出一半吧。”

  豁!

  李建昆吓一大跳,这是什么仿造力?

  继而眼神明亮,望向财叔道:“那我能直接从这些书里选款式吗?”

  财叔大手一挥,“当然可以,书摆台面上,本来就是给你们客商看的,别看咱们厂子不大,技术可不差。”

  乖乖!

  美了。

  李建昆一阵激动,同样大手一挥,道:“亚军,拿笔纸!”

  准备现场选货。

  他虽然对服装行业并不内行,但架不住这个年代已经走过一遭,流行时尚,一清二楚。

  这些杂志上可供选择的款式不少,主动权在他手里,那能收到的效果,跟从成品货中去挑,可就完全不同。

  几人围拢在一起,李建昆选款,能不能做,财叔说了算,但凡两头能对上。

  也就妥了。

  陈亚军做记录,在财叔的提醒下,李建昆倒也没多选,不然老费劲不说,成本也高。

  男装三款。

  女装七款。

  男装以直筒裤配衬衫,或配长袖T恤,为主。

  女装三款是衣裤配,四款是裙子。

  完事后,李建昆让财叔给每款报个价,他还得瞅瞅。

首节上一节144/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