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30节

  地安门原本是个门,害,这好像是句废话,但还得说道说道,与天安门刚好俩对头,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老BJ管叫“后门”。

  但在50年代时,因发展需要,挡着路,拆掉了。

  从此地安门,便衍化为一个地片名。

  这一带自古就是著名的商业街,早年为皇家服务的衙门,什么尚衣监、针工局、酒醋局;蜡库、纸房、皮房……

  全搁这儿。

  如今依然很热闹,二三层的矮楼林立众所周知,二环里是没有高楼的。

  几乎每栋楼的一层,都是一个铺面,像什么药店、副食商场、狗不理包子铺等等。

  还有,文玩商店。

  这年头京城的文玩商店,主要就集中在地安门和虎桥坊,这可是国营单位,持照经营。

  此时八点还不到,李建昆和小王是坐最早一班的332,进的城。

  地安门这边,铺子全未开门。

  但眼前的两家古玩店门外,已经颇为热闹,各有十辆八辆自行车,结成长队,沿着马路牙子,一字排开。

  这些自行车的造型,几乎一毛一样:

  后座驮着俩大箩筐,里面满载货物,用作防撞减震的稻草,从箩筐缝隙和上沿刺出来。

  “建昆,这拖的,全是古董?”

  王山河咂舌,倒也慢慢习惯了古董这个称谓,从“老物件”转变过来。

  建昆跟他说过一句话,叫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他深受启发,细细琢磨,回顾自己知道的那点历史,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他深以为寻到了一个好门道,既能满足兴趣,又能发家致富。

  李建昆道:“他们肯定认为是的,要不然也不会大老远拖过来,但到底是不是,文玩店的人肯定要一件件鉴定。”

  “他们打哪儿来的?”

  小王好奇道。

  自行车自然有人把持,旁边各有一个穿着朴素的汉子,说人话就是土里土气的。

  “河北。”

  李建昆打听到的消息是这么说的,再从地理位置上印证,应该确实是。

  这些人显然都是农民,棉衣和帽子外面,大片大片的湿漉,八成是从河北连夜出发的。

  “他们哪搞的这么多古董?”

  “十里八乡淘的呗。”

  敢这样堂而皇之拖过来卖的古董,来路大抵是正当的。

  “诶~这倒是条道道啊。”

  小王眼前一亮。

  李建昆耸耸肩道:“现在这个阶段,没必要这么麻烦,就这个五朝古都的四九城里,遍地都是古董,但还是那个问题,咱俩不懂行道啊。

  “好玩意就算摆在面前,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小王悻悻道:“说得也是。”

  两人猫在一家布店门口闲聊,一边望着文玩店那边,前面忽骑来一辆自行车。

  嘿!

  来人了。

  或者说到点了,果不其然,没多会,临近的这家古玩店,铺门打开。

  原本静候的销货农民们,一个个躁动起来,来了精神。

  “走。”

  李建昆领着小王走过去,打算凑近瞧个稀奇,也摸摸市场行情。

  官方的,自然最靠谱。

  甫一接近,小王便被一担担箩筐中的玩意,吸引视线,多是瓷器,也有些铁物,造型各异。

  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和奇异的美感。

  “嘛呢?”

  李建昆来到门口,脖子还没探进去,里面便传出一个极不耐烦的声音。

  他还寻思可能涉及到商业隐秘,不给人探听,也没在乎。

  但没走,戳在大门旁,点上根烟,不张望,耳朵竖起。

  早说过,生意人自个不能要脸。

  倒是旁边销货的农民,不知为何,一个个都冲他笑咧咧的,隐隐有点巴结的意味。

  “这个收不了,拿走吧。”

  “咋了,这也没问题啊。”

  “眼睛呢,没见底部有个小裂纹嘛。”

  “我瞅瞅……没有啊。”

  “放大镜给你。”

  门内传出声音。

  李建昆烟头已经扔掉,背靠墙壁,双手环胸,瞌着眼,以便汇力于耳朵。

  心想这文玩店收货标准也忒高了,收购价,那也是相当感人啊。

  截至目前,没有一件超过十块。

  他这边全神贯注的时候,浑没留意到,周围多出不少人。

  这些人像小王样,沿着箩筐瞅过去,兴致勃勃,但全无言语。

  农民们任由他们看,却也不搭话。

  第一个进门销货的农民,跨过门槛走出来,拎进去的一担箩筐,几乎空了,只剩一对大瓷瓶。

  李建昆睁开眼,吓一大跳,身前多出一群人。

  “老乡老乡,啥物件?”

  “来,我上上眼。”

  刚还仿佛只是路过,上前寻一眼热闹的家伙们,瞅着这个走出文玩店的农民,一窝蜂涌上来。

  李建昆眯起眼,尼玛,谁说70年代没人瞄中古董的?

  那这些“追大筐”的,是鬼啊!

  这一点,也刷新了他的认知,敢情1979年,京城古玩市场就已经进入史前期。

  有了一帮先行者。

  “建昆,这对大瓶子可以呀,文玩店咋不收?”

  小王屁颠凑上来。

  “走,看看先。”

  李建昆踱步往人堆里凑。

  场面虽然混乱,十几个人,围着一个老农,但隐隐存在某种规矩,一人上手瓶子的时候,其他人绝不争抢,显得极有耐心。

  只是七嘴八舌交谈着。

  李建昆和小王听着听着,相视而望,心有戚戚。

  这帮人可没有一个等闲。

  不明觉厉的行道话,张口就来。

  比如这对撇口、溜肩,带双螭耳的大瓷瓶,他们的称呼就是大瓶子。

  人家喊啥?

  叫三百件。

  卧槽,明明一对儿,两件,为啥要叫三百件啊?

  两人完全搞不明白。

  与之相比,古玩知识极度匮乏,妥妥的两只行业小白。

  但这些人都很年轻,瞅着又不像大佬,不然李建昆还真动了心思。

  他可不希望没找对人,把小王给误了。

  最后,这对三百件大瓶,被一个人,以十二元的价格收走。

  李建昆一下恍然了所有,之前古玩店的人和销货的农民,把他也当成了“先行者”中的一员,一方不待见,一方挺喜欢。

  而这些先行者,在这里收货,显然要遵守规矩,只能捡文玩店不要的。

  “建昆,我明白捡是什么意思了。”

  小王同样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李建昆嘴角抽搐,一时不知该怎么解释,他所谓的捡,可不是这么回事。

  是想带小王过来瞅瞅看,这年头古董有多么不值钱,捡白菜一样。

第113章 暂安小院

  三月上旬,商业小院的建设,步入收尾阶段。

  古董的事,李建昆只能先按个暂停键,急也急不来。

  继续饬材料,准备把毛胚房高低美化一下,屋内刷个大白,墙裙处刷点油漆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年头,腻子粉还是个稀罕玩意,成品腻子没得卖,只能由施工人员现场调配。

  特费劲。

  又是一条发财渠道有没有?

  但李建昆对建材行业兴趣不大。

  改革开放伊始,市场经济的大门缓缓推开,这个国家可谓遍地商机。

  说白了,干什么都能发。

  只要观念转变,只要够胆。

  3月12日,商业小院竣工。

首节上一节130/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