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28节

  二八大杠撵着黄土地前行,不时咯嘣咯嘣,蹦飞一些石子。

  李建昆推车,后座上码着俩包裹,王山河搭手扶着,挺不情愿地挪脚。

  要按他的意思,五道口这么多民宅,随便搁哪个大杂院里租间房得了,他有钱。

  特富!

  卖书不是卖掉四百多本么,统一售价,童叟无欺,一律十元。

  除掉每本成本五块,塞给建昆,他还落下两千多。

  自认狗大户一个。

  偏偏建昆不放心,掰扯不过他。最怕处理这种夹生关系,不自在。

  “爷,来了来了!”

  许家的土墙小院里,许桃翘首以盼。

  昨儿爷爷回来,已经把拜师的事跟她说过,人都没照面,直接就成了。

  建昆哥哥真好!

  哦不,得改口。

  许大爷闻声,跨过门槛走出来,算盘打好了,接下来一个月,不出摊,搁家待着。

  之前攒的钱够用,也值当!

  许大爷乐呵呵对孙女递一眼色,许桃会意,蹦蹦跳跳迎出去,“师傅!”

  吓李建昆一跳。

  这称呼既陌生,听着又有点得劲,两辈子没收过女徒弟。

  “诶!”

  “师傅我帮您拿,这位就是您朋友吧,哥哥,您好您好。”

  我去~

  小王迈不动的脚,忽灵动起来,说是有个小姑娘,以为真小呢,也没说长成这样啊。

  许桃属于典型的北方姑娘,身材高挑,人如其名,长着一对桃花眼,性格大方。

  要知道当初之所以辍学,主要是上学放学的路上,时常遭二流子吹口哨,许大爷不放心。

  自有几分俊俏。

  “你也好你也好,不用了妹妹,我拿就行,很重的。”

  小王寻思,呦嗬这地方!住得呀。

  李建昆推车进院,给双方互作介绍,完了进屋喝茶,把许桃唤到跟前。

  “师傅,我先给您敬茶磕头吧?”

  许桃眨巴眨巴眼请示,她爷教的,木匠行道的规矩,但搁哪个行道应该都适用。

  “害,咱不兴这个,心意到就行。”

  李建昆笑着摆摆手,许大爷想说点啥,也被他打断,道:“小桃啊,手工着色这玩艺呢,上手不难,但要做到技艺精湛,却不容易。

  “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只能说带你入行,后面能到什么程度,还得靠自己努力。”

  “嗯嗯,师傅,我懂!”

  既为人师,不能白受这份名头和尊敬。

  李建昆有备而来,遂从解放包里,取出一盒颜料,一包棉签,一张折迭的白纸,一只软皮小本。

  颜料和棉签,是在五道口商场买的,其他两样没费功夫,从宿舍直接薅来。

  之前三剑客不是学过吗,给他们弄的,现在用不着,一是学会了,二是往后也没活干。

  除非能豁出脸,自己去接订单。

  “你首先要做的,无非就两件事,一是熟悉颜料,包括怎么把它们融合成常见色彩。”

  李建昆摊开白纸,上面色彩缤纷,各种常用混合色有序排列,比如军装绿,这个必须调配,旁边有文字说明。

  “另外,熟记这上面的内容。”

  李建昆举起软皮小本本。

  里面内容是他亲笔所书,洋洋洒洒大几千字,关于色彩的明暗处理,脱胎于摄像技术中的阴影捕捉。

  许桃弯腰,恭敬接过,如获至宝。

  “你先研究着,有什么不懂的,记下来,下回我过来告诉你,后面我再拿摞照片你,练就完了。”

  “谢谢师傅!”

  许大爷在一旁笑歪嘴,了却一桩心头大事啊。

  这门手艺学会,那可来钱!

  在他看来,怎么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却不知道,后来的科技日新月异,彩色胶卷普及,数码相机问世,PS风行,乃至甭管什么拍照软件,必须带美颜功能。

  手工着色这项传统技艺,凋零得几近失传。

  小王这便在许家住下,小桃妹妹不仅赏心悦目,说话又好听,更能烧一手好菜。

  深得他心。

  闲来无事时,还会热情带他在周边转转,熟悉环境。

  当然许大爷势必同行,逢人问起,竟说自己是他远房侄子。

  这这,那再要下手,被附近居民知道,岂不有违人伦?

  哎!

  我的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

  《岗位》。

  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的真正第一年,三中全会毕竟去年年末才召开,确实能听到一些清晰的时代鼓点。

  且愈发急促。

  李建昆一心多用,燕园的学业照旧,商业小院的进程始终关注,同时密切留意社会动向。

  一个秩序与野蛮并存的年代,已经悄然来临。

  他的商业小院算个啥?

  后世人都知道,1984年是我国现代公司元年,民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通常有个错误的认知:

  认为民企从这一年才诞生。

  实际已经有了。

  在魔都,叫“工商办爱国建设公司”,由一些老工商人士,筹措境外资金建成。

  没错,诞生于1979年,我国第一家民企。

  瞧,这年头,还真就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2月25日,礼拜天,艳阳高照。

  李建昆打算出门逛个gai,小王来京也有半月,想着带他见见世面,一并喊上三剑客。

  说来唏嘘。

  他们四个都是在京城待了一年的人,还从没有一起出去玩过,哪有什么室友团建啊,像老高和小吴,除了火车站往返,二环里都不知道怎么走。

  闷头扎在书堆里。

  苦啊!

  当然也是没人真正组织过,今儿,李建昆把这事办了。

  上午,332路上,五人挤在人堆中,兴致高昂。

  饶是沉稳如老高,眸子里都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第一站,必须得是天安门广场。

  转两次车,好容易来到地方,但眼前的景象,着实让四人发懵。

  李建昆虽有点准备,但也属实没想到,天安门广场上不仅有卖萝卜的,它还有卖白菜、冬瓜、南瓜……洋芋头的!

  沿着一条铁链穿石墩子,组成的自行车防护栏。

  一字排开。

  数米一个摊,矮石头墩子,成了小贩们的椅子。

  “卧槽,忒不讲究了吧,开放也得有个度啊,这啥地方啊这!”

  强哥俩眼瞪得好似灯泡。

  老高和小吴苦笑不止。

  小王乐得看稀奇,颠到一个卖萝卜的摊位,打听啥行情,看跟他们那边,有多大差。

  李建昆愣了半晌,刚准备挪步,旁边凑过来一青年,手拢在棉衣袖管里,贼兮兮道:“嘿,哥们,全国粮票要不?”

  “……”

  这是什么胆大包天之徒!

  “要。”

  谁怕谁啊,你敢卖,我还不敢买?

  砍价一番,李建昆买了点,替小王备着,嘴巴要淡出鸟,也能去国营馆子打打牙祭。

第111章 小王的嗜好,一本万利的买卖

  这年头的天安门广场,跟后世区别还挺大。

  广场四周没有栏杆,也没有进出的地下通道,一马平川。

  老百姓只能通过周边道路的斑马线进入广场,礼拜天,人流不少,再有好天气加成,眼前成片成片的蓝蚂蚁。

  小孩脖子上的红领巾,大抵就是人们身上最艳丽的色彩。

  “老高老高,看!这玩意好啊,整辆回去给孩子们玩!”

  有位大爷,正在广场上放孙子,小孩骑辆儿童三轮车,引来不少熊孩子的围观和艳羡。

  在70年代,儿童三轮车还是个稀罕玩意。

  后来80后出生的孩子,多半都有一张儿时骑三轮车的照片。

  高进喜还真凑近观望好一阵,约莫有些想法,去年画照片攒了点钱。

  “走,走,先拍张照片去!”

首节上一节128/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