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再次摇头道:“顾廷烨一门心思都在他那个外室曼娘身上,为此差点和他爹闹翻,他不可能相中墨兰。”
“我们墨兰到底差哪了,齐小公爷都能看上明兰那丫头,我家墨兰怎么就没人要?!”林噙霜赌气道。
盛墨兰也哭了起来。
王刚被这娘俩闹的心烦,按理说这种事也应该盛这个当爹的操心才对。
想起盛,王刚突然心中一动。
“娘,墨兰的婚事,你有和爹商量过吗?”
林噙霜脸色一变,王刚一句话就问到了重点。
女儿的婚姻大事,林噙霜当然找盛商量过,结果遭到盛一通大骂,说她整天做白日梦。
盛还给墨兰找了一个穷酸书生,说那人文采不俗,人也机敏,将来前途远大。
林噙霜哪里会愿意女儿嫁给穷书生吃苦,所以才找王刚,想攀上侯府的富贵。
王刚一眼就看出林噙霜的心思。
“墨兰的婚事我还是需要与父亲商议一下。”
盛墨兰看王刚不太愿意帮忙,哭的更大声起来。
“娘,你看哥哥,就是愿意帮明兰不帮我,我就不是他亲妹妹。”
盛墨兰把林噙霜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继承了十成十,可惜却用错了人。
林噙霜之所以能百试不爽,说到底还是因为盛对她的偏爱。
王刚可不会惯着盛墨兰。
“你的婚姻大事,理应由父亲操心,我若越过父亲,就是大不孝。”王刚站起身说道:
“你这几天好好在家待着,不要生事。”
盛墨兰看王刚不为所动,慢慢也就没了哭闹的心思。
王刚向林噙霜说道:“娘,我就告辞了。”
林噙霜看着远去的儿子,心里也明白到,儿子长大,有自己主见,由不得她了。
王刚第二天与盛碰了个面,一是谈自己的婚事,另一个就是墨兰的婚事。
“父亲,向海家下聘不用太寒酸,若是钱不够,我这里能补一些。”
“不用了,你这些年拿回家里的钱,我都给你留着,一文没动。”盛笑呵呵道:
“不过你的婚事要缓一缓,你毕竟是弟弟,要先等长柏先办完才轮到你。
我和海家定好,先缔结婚书,把亲事定下,等你殿试之后再举办婚礼。”
王刚没意见道:“全听父亲安排。”
盛叹气道:“你也长大了,在京城置办了产业,反而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没什么可帮你,等你成婚当官,就分出去吧!”
王刚正色道:“我永远是盛家子孙。”
分府独立,也就表示王刚这一支彻底独立于盛家,算是二房。
盛这人虽然着重名声,亲情淡薄,但是对子女还是有几分真心的。
原著里他自己和长柏因为兖王内乱,被困皇宫,生死一线间,他也是先考虑儿女逃命,能走一个是一个。
盛也不太看中嫡庶之分,不管嫡子还是庶子,受的教育都一样,就连女儿都能上私塾,这是极难能可贵的。
毕竟这个时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
可能也是因为盛是庶子出生,所以才能对子女一视同仁。
“我给墨兰找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今科贡士,只待殿试一过就是进士,前途远大。”盛解释道:
“对方家里底子薄,父母也是通情达理之辈,墨兰嫁过去绝不会吃苦。”
王刚看盛把一切都安排好,甚至对方父母都了解清楚,就明白他对墨兰婚事很上心。
“一切听从父亲安排。”
盛哈哈大笑道:“看着你们几个孩子一个个长大,马上要成亲,我不服老都不行。”
王刚也笑道:“父亲老当益壮,听说我又有小娘有孕,就要多个弟弟或者妹妹。”
盛开心道:“你小子敢打趣你父亲。”
王刚笑着与盛告辞,然后返回自己房间,继续忙自己的事。
盛家和海家很快就把婚事定下,王刚由始至终都没见过海家小姐一面。
不过盛托人送来海朝云的画像,王刚看过,反正不丑。
盛长柏的婚事很快也定下,对方姓柳,也是书香世家的大小姐,知书达理,精明能干,论家世还在海家之上。
柳家小姐以前定过娃娃亲,不过将要结婚时,对方父亲过世,需要守孝三年。结果在这三年里,没忍住,把丫鬟肚子搞大。
柳家听说后,立刻退了这门婚事,又和盛长柏定了婚。
王刚没见过柳家小姐,不过听说长相不太好,不过盛长柏不介意,他说娶妻求贤不求色。
况且柳家没有四十无子才准纳妾的规定,所以最后王若弗也没反对。
一切就等殿试结束,盛家就可以办喜事。
因为邕王谋反,牵连太广,一直闹了好几个月,朝廷也乱哄哄的,殿试就推后举行。
九月时,官家终于下发圣旨,邕王一家满门抄斩,其余涉案人等,一律发放贱籍流放苦寒之地。
邕王一家被斩时,很多人去观看,由太子赵曙监斩。
王刚也去了法场,送邕王最后一程。
法场内人山人海,王刚挤在中间,看到邕王一家跪在台上,不停有百姓扔东西砸他们,太子赵曙并未阻止。
邕王府以前行事太霸道,欺压百姓,作奸犯科的事没少干,可以说邕王一家没一个无辜的人。
今日被处斩也算大快人心。
王刚本来以为,官家会看在邕王皇族身份,最后给他个体面,赐毒酒就算了。
没想到官家对邕王的恨意这么大,可能爱之深,恨之切,官家可是差点把皇位传给邕王的。
一直跪着的邕王似乎在人群里看到王刚,嘴里说了一句话,只是声音太小,没人听见。
可王刚却看懂了邕王的意思。
“我会放了你儿子。”王刚对邕王比着嘴型。
邕王安心了,然后闭上眼睛等待死亡的来临。
(本章完)
第377章 三元
2023-04-04
邕王一家被处斩后,马国维和周炳这些邕王党主要成员也上了黄泉路。
至于其他人,大多数被抄家流放,女眷冲入贱籍。
此事闹了好一阵子才消停下来,然后朝廷就宣布殿试的时间。
嘉佑六年12月,王刚,盛长柏和顾廷烨前往皇宫,参加殿试。
此次殿试一共近三百人参加,由皇帝赵祯亲自阅卷,太子赵曙监考。
因为邕王之乱,朝廷撸掉大批官员,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殿试显得尤为重要。
王刚三人都是贡生,参加会试几乎就是走个过场,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不过殿试名次还是关系到将来授官的好坏高低。
殿试的时间没有会试长,也就半天时间,由皇帝出题,学子们当场作答,然后由皇帝和翰林院众位官员一起阅卷,排出名次。
其中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王刚拿到试卷后,很快就做完,由始至终都很从容,不像其他学子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立刻引起皇帝赵祯的注意。
“太子,那位学子叫什么名字。”赵祯向旁边的太子问道。
“回父皇,那人叫盛长枫,是盛盛大人的儿子。”
赵祯对盛长枫这个名字有些印象,毕竟是会元,当初还差点卷入邕王一党,后来要不是太子赵曙求情,赵祯是想隔了王刚功名的。
“原来他就是盛长枫。”赵祯心里有些不喜。
现在但凡与邕王有点关系的人,赵祯都不太喜欢。
“盛长枫会试的卷子朕看过,确实文采不俗,可惜就是年纪小了点,应该再磨炼一下。”赵祯有意无意的说道。
太子赵曙一听就知要遭,官家这是想让王刚落榜呀!
什么年纪太轻都是借口,赵祯就是因为邕王之事,心里膈应王刚。
太子赵曙上前劝道:“父皇,不如先看看盛长枫做的卷子?”
赵祯不耐烦道:“这么多卷子朕都要看,哪里看的过来,让翰林院先选取前十名来。”
太子赵曙一听就知道事情有转机。
殿试与其他考试不太一样,皇帝不会针对四书五经出题,而是针对时政,让学子们写一篇策论。
这次赵祯出的题为商税,正好撞王刚最擅长的事情上。
针对商业和商税,恐怕这个时代没人比王刚了解的更多。
他根据后世的经验,选择性的写了几条改革商税的建议,甚至大胆提出减少农税,增加商税的建议。
王刚全文都是重商惠农的政策,全是干货,与其他学子们的锦绣文章相比,少了点空话,多了点实际。
翰林院很快就阅卷完毕,然后抽出十份最优秀的卷子呈到赵祯的案头。
赵祯拿起第一份卷子一看,竟然是王刚的卷子。
“太子。”赵祯皱眉,不悦的对赵曙说道:“朕不是说了,不想看盛长枫的卷子吗?”
太子赵曙恭敬的说道:“回禀父皇,经过翰林院阅卷,一致认为盛长枫当为此次殿试头名。”
赵祯微微诧异,没想到翰林院也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以往的殿试,翰林院诸多官员阅卷,各有各的看法,总是争论不休,很难评出第一名。
毕竟各花入各眼,文章好坏每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赵祯立刻对王刚的卷子提起兴趣,拿起细细一看,然后就没停下来。
王刚卷子里的干货太多,不仅有商税改革方案,改革的优劣也列的清清楚楚,甚至还有一个五年计划。
赵祯看到最后,甚至以为自己看的是大臣的奏折,而不是学子的考卷。
一刻钟后,赵祯才将王刚的卷子放下来,可很快又拿起来重新看一遍,如此三次后,赵祯才彻底放下考卷。
“倒是有些见解。”赵祯放下卷子,说了一句话后又拿起其他学子的卷子。
这一看赵祯就如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