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71节

要想快速发展,以农业为先锋或者主力军,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代里,要快速发展,只有选择工业才是可行的。

但要发展工业,那资本就是必不可少的。

资本哪里来的?穷人那里肯定没有,只能从富裕阶层那里来,因此就要允许富裕阶层的产生,适度允许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

如此一来,阶层自然就产生了。

其实,想想看,也不难理解。

国家初立,大家几乎是相同的出发点,但走着走着就变了。

有的人权势遮天,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仰人鼻息卑微的生活着,有的人精打细算寅吃卯粮。

有的人,靠码字骗催更过活……

第253章 腾飞计划(一)

“商业的繁荣不是只靠高端商品的消费者撑起的,只要我们度过这一段时间,新获得宁国籍人原大唐人,将来获得薪俸后,自然会去消费的。”

“而这一部分人的总数,已经与宁国人数持平了。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人群,你们没有注意到,逃离的是世家大族们,那些原来大唐的商人们可没有逃离!”

世家大族的逃离,作为高端商品的消费者,作为税收的主要贡献者,他们的缺位,导致税收大降,官员们对商业复苏的信心受到了打击。

李恪要做的不仅是做出合理的规划,更要让这些官员看到新的潜力,给他们信心。

“你们也知道,之前,大唐商人可是挖空心思,想获得宁国国籍,成为宁国商人的。如今他们愿望实现了,在商业复苏方面,他们一而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听李恪提到大唐商人这一人群,商业部尚书范淅川眼前一亮,狠狠地点了点头。

“王上说的是!大唐的律法,商人虽然属于良人,但也属于良人中的最末端和底层。他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受到限制,如今成为宁国人了,这些限制就没有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可不亚于那些世家大族!”

范淅川说着,还兴奋的击了一下掌。

唐代律法中,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良人,每个阶层的吃穿用度都有规定。作为最低层的商人,他们的限制最多。

但偏偏他们是最有钱的!

可悲的的,他们连在公共场合乘坐马车、使用金银器、穿着丝织品的的资格都没有。

就连服装的材质,服装颜色,甚至身上的一个配饰材质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商人阶层的,只能穿麻布衣服,颜色只能是黑色、青色、土黄色。人人必用的发簪,也只能使用木制、竹制。

所居住的房屋也只能是最寒酸装饰,最小房间数量,最低建筑等级。

至于马车,想都不要想。大唐商人,连马都不允许骑。

如今,唐地成了宁地,他们获得了宁国国籍,这一切限制都没有了!

他们的消费能力在商贸开启后,将迎来井喷!

毕竟被压抑久了,以前的所有限制突然解除,以前贵族、世家才能够享受的生活质量,他们也可以享受了,那还不得放开了去享受。

经过李恪这一提醒,其他人也认识到这一点,顿时在场的官员都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干劲满满。

看到这些家伙们都回血了,李恪才算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给工商业的发展,铺好路,做好服务!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工商业的恢复发展只是一夜之间的事。”

“接下来说的几点很重要,相关各部,处理各自事务。”

“第一是,在河北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山南道、剑南道广设银行。争取做到每州一间银行。查行长,有没有问题?”

李恪说着看向了宁国银行总行长查无缺。

查无缺面露难色,“王上,这,难度比较大。”

“说说看。”

“资金倒是没有问题,但是没有的人手啊!与大唐开战我们撤回来人,也只是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少数商贸繁荣的地方的人员,就算恢复,如今的人手也只够这些地方。”

“就算加上燕山学宫刚毕业的学生,也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增开。”

李恪一听就有点满意了,“这都几年了!?怎么才开了这几家?”

“王上,这几年,宁国国土一再扩张,新罗、百济、高句丽、倭岛,甚至远在波斯湾的兴隆岛,这些地区一路把银行开过去,人手一直都是紧张的状态……”

“既然一直紧张,为何不早作准备,备足预备人才!”李恪没等查无缺诉完苦,直接打断了他。

“王上,主要是……”

“好了!不要找借口!先从四郡道、海东道的每个银行抽调一到两人,填补上实习生。抽调的人,去开设新的银行。”

“如果不能做到每州一间,那就先从各道的商贸最繁盛的州开始,依次开设。”

“臣明白了,今天就安排下去。”查无缺满脸愧色。

查无缺和工业部尚书班昌、农业部尚书贺连丰、运输部尚书宋万里他们一样,都是李恪在齐州做都督时亲自培养出的。

“要说的第二点,要把银行贷款利率降低一些,尤其是对准商人的贷款,这样也好鼓励他们扩大经营。”

“另外,汇兑费用也降低,刺激资本在各地区之间流动,让商人走的更远,发现更多的商机。”

“还有,看银行整体存款情况降低存款利率。都把钱存起来不花,经济怎么发展?”

“是,臣记下了。”查无缺把李恪说的一一记录。

接着李恪又继续说道,

“刚才提到银行方面的算学人才不够用,想必其他方面,也有人才短缺的现象。”

“这第三点就是,接下来,多多培训各方人才,另外,还要尽快加强原大唐人的宁国身份认同。人才方面,重点培养算学、商业方面,以及技术工人。段尚书,有没有问题?”

教化部尚书段成文立即答道,“没有问题,臣即刻着手办理!”

听听,这就是实干者。

“你的任务还不止这些,接下来,要在以上几道之地各州县,开办中小学。另外,在扬州、益州、广州,以及将来的洛阳,各建一所学宫。规模比照燕山学宫,有没有问题?”

李恪看向段成文。

“没……,呃,有问题……王上,没那么教师啊!”

“不急,给你三年时间建成所有学校。中小学教师不必一定要使用燕山学宫毕业的学生,可以从当地的文人中筛选,稍加培训后基本可以胜任。”

“不过,几处学宫需要尽快开始准备,校舍慢慢建造,先借用现成的场地也行,明年开春必须开学!”

“那,那没有问题了。”段成文施礼道。

“好。现在说第四点,本王准备了1000本农学方面的书籍,贺尚书,你把这些书籍下发到各县。”

第254章 腾飞计划(二)

“另外,这里有一份明细,列出了哪里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哪一种经济作物类型,你按照这个明细把种植计划安排下去。”

“当然,这只是我们国营农场的经济种植计划,可以提醒一下当地农民,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和我们农场同步,不可强求。”

“大体上,是京济道种植甜菜、蒲公英,河北道种植啤酒花,河南道、淮南道种植棉花,江南道、岭南道种植甘蔗、茶叶。”

“臣几记下了。”贺连丰答道。

李恪继续道,“你们也注意到了,以上经济作物都是集中种植,这也就是为了我们的各项产业可以集中,起到有效利用资源的作用。”

“这也就是第六点要说的,结合当地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集中发展优势产业。”

说到这里,工业部尚书班昌困惑道,“王上,这,资源优势,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做何解?臣不明白。”

别说班昌不懂了,这个时代里,这些21世纪的经济概念,恐怕没几个人能弄懂。

如今,盛行的小农经济,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不仅是单一县域内的自给自足,甚至是家庭内的自给自足。

即便宁国发展了几年的新型经济政策,那也完全是李恪制定的计划经济政策,是为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的各地的优势资源。

注意到其他官员也是一脸懵逼,李恪解释道,

“这个不难理解,比如河南道、淮南道集中种植的棉花,以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就地生产棉纱、纺织、印染。”

“这样的话,整个生产环节都在当地完成,可以大量减少中间的运输环节,节省成本。而且棉纺产业在当地形成规模,也有利于各环节的商号发展壮大。”

“再比如,在江南道建立竹器产业园、茶叶产业园、陶瓷产业园,以及造船业基地等。”

“结合各自当地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地理优势,集中发展单一产业,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更能把发展成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顶级商号。”

“产业集中发展,也能让当地形成良好口碑,无论是国内商人和是番商,只要有同类商品的采购需求时,优先想到的就是这一地区。”

“这样化,无形中大力推动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更能大大提高当地税收!”

官员们一听能大大提高当地挥手,立马眼冒精光,

“这个好!这个好!”

“终于有能进钱的了!”

“这样的话,只要找到本地优势,就可以做全国第一了?”

李恪清了下嗓子,下面的讨论立马停了下来。

“还有一项新的策略,交给工业部与商业部,班尚书与范尚书要认真揣摩,而后做好普及。这就是今天的第七项。”

“刚才我们说了,虽然世家大族逃离,但是还有大量商人,他们可舍不得离开,而且他们手握巨额资金。”

“这部分资金,我们的一部分国营商号可以把他们利用起来。这里提一新的概念,就是股份制。”

今天李恪的各项政策,让各部官员们应接不暇,新政策、新概念更是让他们懵逼树下懵逼果。

“股份制?何为股份制?”

“与商号精经营有关?”

“王上说的是资金,应该是资金方面的新概念。”

……

众人一番讨论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

李恪喝口茶,继续道,

“所谓股份制,也就是商号初立时,出资方可以是一名以上,各方共同资创立商号。所需资金划分成一定股数,每一名出资方各自认出股数,”

“不同的股数,在商号的经营过程中,有不同的话语权。”

“股份占比三分之二以上,获得商号的绝对话语权。其他出资方可以按期分红,且有监督权。”

李恪说到这里,故意停下了,给了众人理解消化的时间。

就连商业部尚书范淅川、工业部尚书班昌也在蹙眉揣摩。

“妙啊!妙!也就是说,这样一来,本来我们们商业部出资一万元成立一家商号,现在只需要出资6700元就能成立一家同样规模的商号,而且同样还能获得商号的绝对控制权!妙啊!”

商业部尚书范淅川最先反应过来。

“你不要忘了,你同时还损失三分之一的利润!”运输部尚书宋万里提醒道。

“那有什么关系?我还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初始资金呢!有了那一部分资金,我可以让他流动起来,获得更多的收益,或者再与人合资成立一家利润更高的商号!”

“再不济,就算公司经营不善,也能能少损失三分之一的资金不是?”

随着官员们的讨论,大家对股份制这一新概念,逐渐有了初步的了解。

“范尚书说的不错,他提到的几点,正是股份制的优点。小钱办大事,高效利用资金,减小投资风险,这些都是股份制的优点。”

首节上一节171/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