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7节

李二话音刚落,林正平不乐意了。

“圣上!怎能在朝堂之上,辱我国君!?”林正平梗着脖子、涨红了脸吼道。

李二被林正平突然一嗓子,给震的微微一哆嗦。

“放肆!大唐朝廷,你个番邦臣子岂敢随意咆哮!”一直在边上五味杂陈的魏王李泰大声喝斥。

“魏王殿下说的这话,臣觉得不妥。我国与贵国早有协议,宁国臣属大唐,既然如此,那么大唐圣上自然是宁国圣上,也是臣的圣上,君有错,臣及时指出,乃是尽忠!”

“再者,我王是圣上三子,国书上还专门问安;我国百姓又是自唐迁入。子是皇子,臣是唐臣,民是唐民,何来番邦一说!?”

“哼!一个躲在山沟里、还未立国的撮尔小邦,也配向唐称臣?止增笑耳!”

李泰不屑的瞥了一眼林正平,袖子一甩,转过脸去。

林正平就要开口,被李二打断:

“行了!说正事,这政务院做何解?等同于唐之尚书省?”

“我王创立的行政制度里,没有三省,政务院处理日常政务,诸部尚书直接向我王负责。”

“另设都察院、司法院。都察院负责监察各部工作,司法院依法处理诉讼、刑狱事项。”

“三院既相互协作,也相互监督。三院遇事不决,递于凌烟阁,凌烟阁有七名阁员,商议票决出结果,递大王用玺后,送返政务院执行。”

“也就是说,七位阁员,只参与咨议,无行政权?”李二突然眼前一亮。

这也就是说,彻底瓦解了相权,甚至直接取消了相权!看起来是把相权分给了十六位尚书,其实是全部集中到了李恪手里。

在三省六部制度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总领各部,负责执行。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三省六部制下,与皇帝分掌天下治权的人。

其实即便不设尚书令,尚书省的左右两相,即左仆射、右仆射,也分走了很大一部分皇帝的权力。

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就是一对矛盾,一直在互相拉锯,争夺更多的权力。

往往是皇朝新立时,由于第一任皇帝的个人魅力,皇权会更大,可是慢慢的相权就会越来越膨胀,甚至架空皇权。

可是,皇帝又需要宰相替自己做事,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是每个皇帝都头疼的。

现在倒好,这个逆子,这方法,直接把三省的位置给砍掉了,用七个阁员和十六个尚书,分掉了相权!

乖乖嘞!这个制度太狠了!不过,朕喜欢!

“圣上英明!”林正平拱手道。

“那凌烟阁的阁员来自……你等会儿,朕的凌烟阁,怎么跑你们那里去了?”

“呃……,我王说,他小时候经常和弟弟妹妹们,到凌烟阁上一览长安风景,他很喜欢那个地方,于是在宁州王宫内也建了一个。七名阁员就在凌烟阁当值,是以凌烟阁也称内阁。”

“内阁,三院,十六部。”李二在上座念叨着、思索着。

下面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仆射,却听的冷汗涔涔。

这、这、这,你说你个驻唐大使,没事你说什么行政制度啊,太坑人了!

圣上万一想不开,也要把三省砍掉,那可就没得玩喽!好不容易才爬上这个位置的啊!

不过,六部各尚书、御史台的众官员却听的双眼冒精光!

为啥?

因为砍掉三省,他们将立马从权力第二梯队,进入第一梯队,权力将大大提升!

“朕知道了。关于宁国的开国典礼,朕会派人去庆贺参礼的,你且回去休息吧。”

这……

林正平有点意外,没想到会安排人去参礼,看来殿下想低调建国是不行了。

打发走了林正平,李二没有再提宁国行政制度的事,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魏王,宁州的典礼,你走一趟吧。”

“圣上,儿……儿臣遵旨。”李泰极不情愿的应承下来。

“去了那边别闹什么幺蛾子,别给朕丢人。把刚才的行政制度,给朕问明白、问透了,不然你就别回来了。”

李二本意是想让太子去,他能感觉到,这内阁加三院的制度,必将是一大利器。

毕竟太子是储君,早点摸透了,也好早点找到从现行制度逐渐转换过去的方法。

可去道贺的话,太子的身份太高了。再者,太子一看李恪在李二这里得到认可,双眼里直冒杀气。让太子去了,不一定闹出什么事呢。

李二考虑到,魏王虽然也做梦都想除掉李恪,但是魏王的执念远没有太子那么强,另外魏王没有储君的身份,李恪也不会怵他,反而能死死压制他。所以,魏王去,不会什么大的问题。

派大臣是不可能的,那些家伙回来后,必定只捡对自己有利的说,那就无法完全弄清楚这种制度。

正是看到了太子和魏王对李恪这种咬牙切齿得态度,让李二相当头疼。

而且,李恪表现的越优秀,太子和魏王两人就越急不可耐的要除掉李恪。毕竟当初李恪表达对李恪的赞赏太刺激他们两人了。

虽然已经境外立国,但李恪是三皇子的身份是无法改变的,如今又再次赢得了圣上的认可。

因此,只要他还活着,就是个威胁!

李二即使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可已经无法弥补,兄弟几人的感情已经淡化了,剩下的只有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或者虚与委蛇。

第23章 整编军队,设军衔制

李泰虽然捏着鼻子同意到宁州参礼,可他不像其他人那么积极赶路。

在长安,把肥硕的身躯塞进马车,晃晃荡荡到洛阳;

再把肥硕的身躯塞进船里,沿着大运河,悠哉悠哉到了幽州;

再把肥硕的身躯塞进马车,晃晃荡荡赶往宁州城。

当李泰带着随从在路上磨磨蹭蹭消磨时间时,李恪派出的几路大军,已经在东西跨度2000多里的草原上,来来回回刮了好几遍篦子。

有几个部落酋长逃往契丹和北部的乌洛浑,乌洛浑被契丹逼迫着一同抵抗宁州军。

最终,苏定方把军队人数只有几千的乌洛浑,捎带手给消灭了。

本来乌洛浑平时受更北部的室韦保护,可室韦军队看到杀气腾腾的宁州军时,聪明的选择了撤军。

贞观八年九月二十五,大军凯旋。

六路大军,总计掳获部众6万多户,俘虏约5万5千余人,羊320多万只,牛约47万头,马约33万匹,驼约3万峰。

另外,解救汉人奴隶7万多人。这些都是库莫奚和契丹,历年来从大唐边境掳掠走的边民。

库莫奚之地,契丹之地,之地,乌洛浑之地,尽数落入李恪手中。

所占领的地区,从周遭1800里,激增到了4500多里!(边境周长)

通过这次出击,其他将领也对苏定方,刘仁轨,程务挺、裴行俭四人的统帅能力敬佩不已。

在战斗过程中,他们曾互相寻求帮助打配合,进行大范围的合围歼灭战,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他们才明白了李恪为什么要让几个降将独自领兵。

一开始,对于李恪安排的苏定方、刘仁轨独自带队,8名都尉还颇有微词,可慢慢的就再也没有一丝异义了。而且还对李恪的识人能力,由衷的拜服。

最兴奋的要数苏定方、刘仁轨两人了,当初李恪让他们独立统兵,他们感动的稀里哗啦,同时也倍感压力。

感动的是因为,他们可是降将啊,刚投降没几天,吴王殿下就给予他们独自统兵的权力,这是多么大的信任!

而且是奔赴上千里之外,所有军事行动可以自决。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划水、可以带兵跑回大唐,甚至也可以找地方抢下一块地盘做个逍遥快乐的酋长。

这份信任一度压的他们俩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如今有了丰硕的战果,他们终于可以放下心中那块大石了。

庆功会上,李恪宣布了几项关于军队的改变。

第一项就是:

整编宁州所有军队,统一命名为,天宁军。

以后,宁国军事力量的名称,就叫,天宁军。

天宁军改编后的军队,从职能上,分为两类:戍边部队和野战部队。

戍边部队命名为八荒军,各营以镇守方位为名,计划满员各营5000人。其中:

乾字营,镇守营州方向;

巽字营,镇守幽州方向;

坎字营,镇守定襄都督府方向;

艮字营,镇守薛延陀方向;

坤字营,镇守室韦方向;

震字营,镇守方向;

离字营、兑字营,镇守高句丽方向。

野战部队,组建六支精锐军,计划满员每军1万人,分别命名为:

骠武军,骁武军,威武军,忠武军,昭武军,宣武军。

设立大元帅府,李恪任大元帅。戍边部队与野战部队,全部归大元帅府统领。

大元帅府之下设:

枢密院,负责战术参谋、战略谋划,军队整编,轮戍换防等;

作训院,负责兵士的日常训练,非战时管理;

军都院,负责军队中的各方面的监察工作;

军法院,负责兵士、将领的刑罚事项;

后勤院,负责粮草、辎重等多种物品的供应和运输,以及粮道畅通、营垒搭建、伤兵医治等工作;

皇泽院,负责作战动员、军心鼓舞;情绪、心理调节;提高兵士忠诚度;军属照顾等。(政委、指导员,制胜法宝,这个必须得有!)

另外,李恪自己原来的吴王府1000护卫,扩充改编为神武四卫。

即:青龙卫,白虎卫,朱雀卫,玄武卫。分别把守王宫四个方向。

再组建一支自己的亲军,计划满员1万人。

第二项,就是建立军衔制度。

衔阶共将官、校官、尉官、士官、普通兵士等五层十九阶:

将官:上将,大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大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大尉,中尉,少尉;

士官:上士,大士,中士,睿士;

普通兵士:武士、勇士、卫士。

唐十六卫中,每卫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的等级,因此,这个时代里,“上”位于“大”前,排序不完全同于后世。

如今的大唐是没有军衔制度的,大唐的将军、都尉、校尉之类称谓,准确的说,应该是官职。

首节上一节17/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