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99节

陈建国拿着白板笔,对着大家侃侃而谈,“香港的优势有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者,恰逢美日产业转移的风口,操作得当,可以吃下很大一口红利,地利者,自然便是香港优良海港,以及地处两大洋之间的地利优势,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将目光往北放,北方廉价且丰富的物产资源,是香港发展腾飞最坚实的基础,

至于人和,上承内地人口溢出的红利,下接数十个英联邦国家人才流通无碍的机制,用西方之资源,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

但这些都只是基础,

想要在这个产业转移的风口,牢牢抓住机遇,筑牢我们的基本盘,就要看到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每一次产业经济的转移,都伴随承接地的经济腾飞神话,而经济腾飞带来的,理所当然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好的住房条件、更便利的居家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消费品,

这个时候,任何一个行业都充满了机遇,

但是,我们要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那是在三十年后、五十年后,而不是只吃二十年内的这一波红利,然后进入衰退期,

刚刚谈了香港的优势,那么,香港的劣势是什么?

毫无疑问,最大的劣势就是地方狭小、生存空间有限,今天的日本就是明天的香港,甚至香港还远远不如日本,日本有美国在扶持,有本地资源可以发掘,香港有什么?”

陈建国见他们一个个都聚精会神,笑了笑说道,“如果内地不支持、如果海洋贸易没落,香港还剩什么?”

说着指了指自己的大脑,“只有智慧!”

顿了一下,他转身在玻璃板上书写,“众所周知,工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这是最初级阶段的模式,其次是资源密集型,也是目前日本正在努力的方向,第三是资本密集型,我敢判定这也是日本工业未来的方向,

当资源密集型工业饱和之后,日本国内的资本寻求海外投资机会,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但是资本密集型之后呢?或者说,”

他转过身来看着大家,问道,“之外呢?”

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带着犹疑说道,“智慧密集型?”

陈建国指了指他,竖起大拇指,在玻璃板上写下几个字,“我称之为技术密集型。”

他也不知道这些产业概念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反正现在没人问,他也就不说,

身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知道这些东西就不错了,还能指望他了解多深入?!

看着若有所思的众人,陈建国笑道,“这个技术既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等等,比如律师、移民顾问、医生,都可以归入到这个概念里面,当发展空间有限的时候,我们只能从附加值上做文章。”

他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

“回到我们产业发展规划的本身,电子行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亮点和关键点,甚至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一极,1943年,董事长托马斯沃森胸有成竹地告诉人们,“我想,5台主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

但是,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圣克拉拉县的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他们正在研发小型的个人计算机,

如果将这个时间线拉长到二十年、三十年,会不会有一天,计算机也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必须的家用品?”

这时一个人举起手,

陈建国立刻指向他,“请讲。”

那人满脸疑惑,“计算机成为家用品?我无法理解家里用计算机干什么用?”

陈建国笑了笑,说道,“电视机你会用吗?”

那人立刻点头,“当然。”

陈建国掰起手指,“收音机、录像机、日本的卡拉OK、唱片机、……等等等等,科技在飞速发展,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许多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前半个世纪,同时出现很多新产品,如果这个速度保持下去,某一天,可以将这些所有电子产品的功能都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包括计算机!”

陈建国看了一眼所有人,笑道,“按照20世纪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家认为有这个可能性吗?”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人举手问道,“关键技术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

陈建国说道,“当然是最核心的电路板和芯片,而电路板和芯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也必定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霍先生缓缓点头,沉声说道,“结合你刚才讲的那些,也就是说,十年内,我们要专注于工厂发展,不怕技术含量低,却要往大了做,拼的是薄利多销,

十年后要开始调整方向,积累自己的技术、培养自己的人才,在此基础上,组建自己的研发中心,研究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乃至于自己的金融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步逐步地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源、资本、最后到技术的转变。”

陈建国微微一笑,“就是这样。”

第352章 开荒

对于经济方面的东西,陈建国的优势就是嘴炮,

立足于领先五十年的超前目光,他可以找到最准确的方向,

但是,也仅此而已。

论执行、统筹等能力,他肯定远远不如眼前这些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

于是理所当然,下一步的执行方案就由那些人去制定,而他最多站在一旁指手画脚,然后收获一片崇敬的目光。

只能说在商业眼光这种事情下,跨越半个世纪的降维打击实在是太刺激了。

往公司跑了两三天,回答了这些人的一些“浅显”问题之后,陈建国便回到家里窝着,哪里都不去,每天关在书房里翻阅资料。

过了几天,陆安成带回来一个消息,“两个月前,李小龙在一次举重训练中腰椎严重受伤,第四腰椎椎节错位,医生判断他即便能够恢复行动,可能也会影响以后的运动,目前还在病床上躺着,”

说完很无奈地摊了摊手,“现在怎么办?”

陈建国微微一笑,“没事,腰椎椎节错位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麻烦,但对习武之人不算什么,如果他有真本事,这点小麻烦难不倒他,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放下等一等,看看他的恢复情况再说。”

陆安成挑挑眉头,“明白。”

随即好奇地看着他,“陈生也懂功夫?”

60年代香港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武馆林立,有大小武馆418间,在册弟子一万两千多人,其数量比广东人最喜爱的粤剧馆多了4倍不止,这还不算地下武馆无数,

这些“武林中人”对未来二十年香港最大的“贡献”有二,一个是众所周知的“龙虎武师”,另一个便是“双花红棍”!

而在各种拳法流派中,最大的却不是本土的洪拳、查拳、蔡李佛拳等南方拳法,而是“二白”,

一个是发源于四川峨眉山的白眉拳,一个是发源于福建的白鹤拳,

至于咏春,连叶问自己都说是小拳种,学的人不多。

成龙的本命拳法就是白眉拳,还有香港娱乐圈的“全才”陈勋奇也是白眉拳第六代传人,由于白眉拳阴狠毒辣,杀伤力非常大,当时练这门拳法的人非常多,不管在娱乐圈还是在“红棍界”,都是练习人数最多的拳法,..

另外刘家良、刘家辉则是洪拳正宗,郑少秋就是刘家良的大弟子,也学了一身洪拳真传,

所以这时候的香港,习武之风非常浓厚,

陆安成听到陈建国的话,自然不免有些好奇。

陈建国却只是笑了笑,“学过几手庄稼把式。”

低调是一方面,主要是想到欧师傅当年说过,他四几年在广州卖艺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挑翻了全城的武师,如果不出意外,当年那些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来到了香港,天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当年的这点小事,自己何必说出去找不自在呢。

见陈建国不想多说,陆安成便不再追问,而且看这位小老板的架势,温润尔雅锋芒不露,似乎也不像技艺很高的样子,还以为是小老板不好意思。

陈建国沉吟两秒,拉开抽屉,拿出一封信递给他,“帮我把这封信寄出去。”

陆安成接过来看了看,发现是寄往英国的信,收件地址是邮轮公司,顿时明白里面内容是什么,不禁说道,“如果只是写信的话,他们是不会将信息给你的。”

去年老板过来找人,闹得全城沸沸扬扬,最后止步于邮轮公司的客户名册,今天他的这封信,显然是想向邮轮公司打听消息。

陈建国淡然地笑了笑,“尽人事听天命罢了,说不定能成功呢,总比什么都做不了的强吧。”

他现在也没想太多,只是想确定他们平安无事便好。

随即身体后仰,不再说这个事,看着陆安成问道,“我听说香港新界有个陆氏家族,是不是真的?”

顿了一下,又笑道,“你姓陆,不会就是陆家人吧?”

陆安成一听这话,不禁呵呵直笑,“哪有什么陆氏家族,小说和新闻纸瞎写的,新界一带确实有很多人姓陆,但是不算家族,顶多算同宗而已,”

随即解释道,“香港本地有四大民系,本地人、客家人、水上人和鹤佬人,本地人不用说啦,祖上不是广东人就是福建人,在这里都生活上百年了,客家人也都知道,从中原迁来的,水上人就是民,民的也通鸡蛋的蛋,意思就是船像个鸡蛋壳,人在船上住,可不就是住在鸡蛋壳里面么,霍先生就是民啊,

最后就是鹤佬人,鹤佬是广东话河洛的意思,指的是黄河和洛水,鹤佬人是闽粤一带祖先来自黄河洛水两个水系的人的总称,在香港也是不小的族系,

至于说本地大家族,那是没有的,一百年前香港就是个小渔港,大猫小猫两三只,哪来什么大家族,就是一群穷苦人守着渔船讨生活罢了。”

说完这些,他好奇地看着陈建国,“陈生你问这个,是不是又有什么想法?”

陈建国笑了笑,说道,“想法算不上,就是过来的时候经过新界,发现那里有很多山区荒地没有被开发,想到香港不是缺农产品吗,很多东西都要靠外运,

等再过几年,香港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经济发展以后,需求量和标准也会水涨船高,就想着能不能在新界那边搞个农场,随便种点什么养点什么也比荒废了强吧。”

听到这话,陆安成顿时哭笑不得,

写书一年能赚几百万,如今又跟霍先生合伙做生意,要不了几年肯定能有亿万身家,却还惦记着几亩荒地,

现在他相信小老板是十成十的内地人了,听说前几年内地开荒很厉害,多半他也有参加,结果到了香港还想着要开荒。

但是笑过之后,他也在认真考虑老板的话,

过了几秒,他斟酌着说道,“要在新界开办农场,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港英当局因为当年的事,一直在打压新界,不许在那里搞开发,就算只是办农场,我也不确定可不可行,另一个就是新界的本土势力,虽然那里没有大家族,但是同宗同源的村落却不少,

这个倒是好解决,我就是新界人,在我们村子里搞搞农场应该也问题不大,就看当局手续那里能不能批准。”

陈建国笑了笑,说道,“没事,能成固然最好,不行就算了,”

顿了一下,他又赶紧说道,“这事你自己私下去办,不要惊动霍叔,我也只是看账上还有点余钱,与其放在银行放着浪费,不如投点小生意,没必要把动静闹大。”

陆安成笑着点点头,“明白,我会自己去办。”

第353章 落子

关于港英当局为什么不发展新界的原因,大约可以写一篇论文,

但归纳起来就三点,

第一点是历史原因,按照条约,香港分为三个部份,永久割让地香港岛、永久割让地界限街以南的南九龙及昂船洲,最后便是界限街以北的新九龙以及新界,这部分并不是割让地,而是租借地,为期99年,

所以在港英当局眼里,新界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迟早是要还回去的,自然也就懒得开发。

第二点是本土原因,

1840年英国用武力占领香港岛、1860年英以《北京条约》割让南九龙,当时都做了同一件事,他们立刻将所有土地充为公有,所以在这一片区域可以随意发展,

到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得到前两次的经验,新界各区乡绅组织武装反抗英军,名义上是爱国情怀,实际上还是为了土地。最终港英当局妥协,派人丈量新界所有土地,凡有居民占用,均以集体官契替代清政府的红契登记,作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凭证。

至于无主之地,主要是山岭、沼泽、河流等地,全部充公,成为“官地”,也就是政府拥有的土地,

从此以后,新界的土地分为红契地和官地。

没能一口吃饱,港英当局当然不满,这也是陆安成说的,“港英当局因为当年的事,一直在打压新界”的根源。

而香港的地势山多平地少,除了山之外,平地主要分布在香港岛维多利亚港一带和南九龙,其实就是维多利亚港两岸,所以这里是香港的主要经济发展地带,

除此之外,就只有新界靠近深圳的那一大片平地,也就是后来林女士提出的“北部都会区”,

这时问题来了,

港英当局是发展他们眼里“自己”的土地香港岛和九龙,还是发展面积更大、但是紧邻深圳的“新界北”呢?!

完全不用思考,答案显而易见。

这就是港英当局不开发新界的第三个原因,

政治原因!

所以从英国占领新界之后,港英当局就从未有过任何关于新界的开发规划,他们宁可在香港岛、南九龙和大屿山填海造陆,也对新界的大片土地视而不见,

首节上一节199/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