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不仅来自英国,他们还是这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者,到本世纪20年代,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才宣告结束,
美国有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廉价人工,在英国本土不能使用奴隶,但在这里却没有限制,到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就有200多个造铁厂,年产铁量超过3万吨,排在前面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依靠这些基础,他们才能在本世纪初期实现经济飞跃式发展。”
霍先生注意到一个词,“第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既然有了第一次,是不是就有第二次?”
陈建国点点头,正色说道,“美国成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受益者,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完善的工业体系,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进行电气化改造,同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赚取了丰厚的收益,从而奠定西方第一强国的地位,
但是二战之后,美国也开始面临上世纪世界霸主英国所面临的情况,资源消耗量过大、原材料获取不易、人工上涨等各种因素,再加上国内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促成了世界上第二次大规模、也是二战后的首次产业转移,
而这一次的受益者是,”
他说着在地图上点了两下,“日本和联邦德国。”
霍先生缓缓点头,“这个我知道,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很多工业,都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陈建国说道,“选择这两个国家进行扶持,是因为他们处于西方对抗苏联的最前线,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随着美国正在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传统产业需要向新兴产业让路,而德国处于欧洲大陆中心,日本也可以辐射整个东亚、乃至于环太平洋带,于是成为美国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并促成了这两个国家近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奇迹。”
“二十几年?”
霍先生眉头微微皱起,眯着眼睛看着地图,轻声说道,“20年代,美国成为第一次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者,40年代,日本和德国承接,并迅速成为发达国家,现在20年过去,所以,又到了第三次产业转移时期?”
“应该说已经开始了,只是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集群效应,”
陈建国手指在地图上滑动,“50、60年代大批殖民地独立,让西方国家的公司看到新兴市场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国土狭小的日本比美国更早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
按照日本财团的产业结构,以及过往产业转移的规律,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肯定会在他们国内占据主导地位,
那么,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日化、家电等产业,就必须要往外搬迁,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让位,”
说到这里,他走到香港地图前,伸手按在地图上,转身对着霍先生说道,“香港,背靠大陆,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沟通中外、海陆兼备交通便利,
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内地有,廉价的人工,香港也有,如果国内的运动会不结束,这样的廉价人工还会源源不断的过来,
有资源、有人工、有地利,毫无疑问,香港绝对有成为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优质潜力,”
说到这里,他呼出一口长气,看着霍先生说道,“您与其蛰伏囤地囤房,不如拿出一部分资源,来承接这些制造业项目,”
不等霍先生发问,他便伸出四根手指,“其利有四,一,实业是经济的基础,只有实业才能产生价值,有了实业发展,工人收入增加,才有钱去消费,然后通过消费链反应到地价上,最终必定会促进房价地价的上涨,这与您囤地囤房的战略不冲突。”
霍先生缓缓点头,说道,“第二个,实业创造价值,自然也能诞生巨富,当今世界各大财团,无一不是以实业为基础,以金融为中枢,如果我要打造百世不移的家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实业为依托,以地产为基石,如此进可攻、退可守,.c
而且,每一次产业转移时期,都有无数的机会,诞生无数大大小小的富豪,我若能提早下手,也能再开另外一片基业。
第三,”
他看着陈建国,意味深长地说道,“若是真有一天,国门大开,能广纳四方宾朋,也需要足够多的外资投入、工厂技术,到那个时候,不管是早是晚,我都可以顺理成章将香港的工厂迁入内地,于己于国都有好处,”
说着突然笑了笑,“我说的可对?”
陈家国哈哈一笑,“霍叔英明。”
霍先生笑着摆摆手,“英明个屁,不过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糟老头子,如果不是今天你这一席话,我眼睛还扎在房子里出不来,”
顿了一下,他又笑道,“倒是第四点,我就想不到了。”
陈建国说道,“第四点,您投身实业,生产资料、技术、设备都要从西方国家去找,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香港这么小,自然不可能都在本地销售,最大的市场也在西方,至少在西方的势力范围之内,
所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然需要与西方打交道,如此一来,落在港英当局眼里,他们会如何看您?”
霍先生眼神微眯,不禁呲笑一声,“恐怕他们会以为我在向他们低头!”
随即哈哈笑道,“生意场上哪有不低头的道理,更别说将来还能为国家做点事,这个头低了又何妨,说不定他们还就给我解禁了呢。”
随后又看向陈建国,“你觉得,我从哪里着手比较合适?”
言下之意,就是同意了陈建国的建议,
只不过实业涵盖的范围太广,食品、纺织、日化、家电等等都是,他自然不可能每一行都做,必须要有一个切入点。
陈建国毫不犹豫地说道,“电子!”
不等霍先生发问,他便解释,“美国正在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信息革命,您可以从家电行业入手,慢慢往计算机、半导体方面拓展,
而且香港土地资源有限,也不适合大型工业化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行业,正适合长远发展。”
后世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包括了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多方面,但在初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名字就叫信息革命,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选择电子产业方向,未来50年都不会过时,或者说,永远都不会过时。
第321章 返回
接下来几天,陈建国抓紧时间,将第二本书《猛龙过江》写完,
霍先生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别助理,香港大学毕业的精英,是跟随霍先生多年的亲信,以后就专职负责处理他的事情,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两本书的后续问题,以及其他所有事务,
这本书陈建国便交给他,让他压到年底再出版,并叮嘱允许《真报》先刊印一部分,之后再由他来安排出版全书,之前的《精武门》也都交给他来打理。
随后陈建国又给霍先生的实业筹备小组成员,讲了一番如何利用产业迁移的好时机,建立并发展自己事业的规划蓝图,
他并没有将这份蓝图做得很长远,而是从家用电器和相关电子元器件入手,简单讲了一下电子产业园的构建和运营方式,将一众60年代的香港精英听得一愣一愣的,对这位相貌平平的后生仔不敢再有丝毫轻视。
至于以后的东西,以后慢慢再说,陈建国怕自己说多了,他们都当自己是在吹牛。
做完这些,他便收拾行李,拿着通行证乘车返回内地。
只不过,去的时候是西装革履手拎皮箱,回来时只带着旅行包,衣服也换成以前的旧衣服,等到了深圳,便略显……好吧,是很狼狈。
众所周知,罗湖没有湖,
那么罗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罗湖的前身,就是宝安县深圳镇的和附城公社,这里有个罗湖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个村子就已经存在,..
而罗湖村的名称,则来自于村里的一座罗湖山,
“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大多都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比如有百越群山之祖的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就是如此,
这座罗湖山,便是罗湖的由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只有山没有湖,为什么要叫罗湖?
这是因为罗湖山周围全部都是洼地,只要一下雨,这里就要发大水,雨势大的时候,山下就跟湖泊一样,便被当地人称作罗湖,也有人泡在水里、“落湖”的意思,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这里就经常是汪洋一片。
后来要在深圳建特区,而罗湖作为香港与内地连接重要枢纽,一遇到雨水就变成湖泊,如果外商进来深圳一看,呵,原来是座湖啊?!
人家还会乐意过来投资?
罗湖水患不除,深圳形象受损,招商引资的发展也肯定会受到限制。
当年江先生(不是那位江处长)负责进出口和外资管理,被委派到这里考察特区建设情况,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便是从齐腰深的水里趟过去的,当时他还泡在水里,就说了一句话,“要搞特区,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里填平!”
于是,建特区的第一步,就是“搬山填湖”!
从1980年底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运动在罗湖桥北拉开序幕,当时有千军万马奋战在罗湖山,调集了几十台运输车、挖土车轮番作业,
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奋斗,90万立方米的罗湖山被铲平,化作罗湖片区130万平方米的土壤,昔日罗湖的洼地也被填平,有的地方被整整垫高了四米多,平均下来,整个罗湖的地势被垫高了1.07米,
与之同步的是对罗湖区河道的疏浚治理以及地下管网的搭建,
之后又扩建了火车站东广场,为修建新的联检大楼赢得了时间,这才全面拉开特区建设的序幕。
不过,那是十年以后的事,现在嘛……,
陈建国出了关口,便对着一片汪洋大海发呆,手上撑着的雨伞也成了摆设,狂风暴雨中,全身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已经湿透,他目光呆滞喃喃自语,“我明明查了天气预报的,说是晴天,”
然后看了看倾泻如注的大雨,“骗子!”
天气预报当然不是骗子,只不过,在2010年之前,天气预报就很少有准的时候,甚至还没有古谚语管用,时间越往前,预报就越坑,
广东沿海一带在夏天的时候又经常有雷阵雨,遇到眼前这一幕也就不奇怪了。
幸好,这里的村民很有经验,猜到可能会有过关的客人遇阻,不一会儿,便有一艘小舢板划了过来,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看不出年纪的渔民,可能有四十岁,也可能有六十岁,打量了陈建国一眼,“靓仔,赶时间的话我载你过去啊,到镇子上就可以走啦。”
陈建国伸手抹了把脸,“多少钱?”
这人也不狮子大开口,伸出一个手指,“1块钱就行。”
1块钱很贵,但这种时候、这种情况又确实不贵,陈建国只是有点奇怪,他竟然敢在这里敢明目张胆的揽客?
但是想想都是地头蛇,这里的村民又是出了名的抱团,连“送客过海”这种事他们都一直在做,现在不过是趁着发大水出来赚点小钱而已,只要不被运动员纠察队的人碰上,一般都不会有事。
陈建国当即拎着旅行包上船,往船头上一坐,然后才反应过来,“大佬,这船不会沉吧?”
船老大瞟了一眼船舱里的积水,“一点点雨水而已,小意思啦,你要是害怕,可以自己舀水。”
随后撑着竹竿,小船便破浪而行,
陈建国看了看倾盆大雨,再看看船舱里的积水,果断抓紧雨伞,稳坐船头,
算了,反正就算沉下去,也不过一米来深而已,自己还是省点力气吧。
深圳镇距离罗湖关口不远,还不到3公里的距离,后来的深圳市人民小学,就是当年的深阵镇镇南小学,顺着水一条直线划过去,很快就到了镇上,
陈建国担心感冒,便到招待所开了间房,赶紧冲个热水澡、换了身干净衣服,又住了一晚,等到雨停之后,才坐车去布吉,买火车票上车回家。
第322章 到家
假期还有13天,陈建国自然不会浪费,他要回的便是江南老家,新笔趣阁
这个时间点不年不节,坐车的人也不多,他买的硬座票,困了就在没有旁人的座椅上睡觉,醒了便趴着窗户看沿途的风景,
小慢车对原生态,就很配。
可惜这时候的火车上没有人推着小车喊“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来,腿收一下哈……”,就少了很多气氛。
一路摇摇晃晃,早上从深圳出发,一路转车、等车,到了第三天傍晚,陈建国才回到小县城,假期也只剩10天了,算一算,在家里还能待一个星期。
阔别半年多,小县城似乎没有多少改变,大街小巷的墙上依然贴着运动会标语,一张张的大字海报迎风飘扬,
不过,也仅此而已,这也是以前他还在的时候定下来的策略,形式第一、行动第二,口号喊起来、标语贴出去,哪怕人在家中坐,也能应付一下检查。
此时街上也没有多少人,电影院和戏院里放的、演的都是样板戏,刚开始看着还挺新鲜,但看多了便有点腻,如果没有单位组织,也没几个人会去看,
工会俱乐部的舞会早就停了好几年,小年轻们不是去下乡,就是进了厂,学校也渐渐恢复秩序,于是天色刚暗的时候,人们就都回家了,街上自然没什么人,
踩着路灯照射出的昏黄灯光,陈建国扎着脑袋快步前进,不一会儿就到了家门口。
他这次回来也没有提前发电报,此时家门紧闭,楼上楼下都没什么动静,
这个时间点的话,他们应该是在后院吃晚饭?
陈建国伸手敲门,
咚咚咚、咚咚咚……
后面宽敞的院子里,一大家子人正坐在凉亭里面吃饭,
外面隐隐传来敲门声,
大爷爷愣了一下,抬头看了看大门的方向,“这时候谁过来?”
话音未落,便看见刚才还懒洋洋趴在地上的两条狗先是竖起耳朵,随后竟然撒开腿直接飞奔出去,马厩里的小红马也突然翻身站起来,不停地躁动、发出阵阵嘶鸣,
一家人顿时都愣住,
马秀英忽然想到什么,放下碗筷就往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