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44节

今天陈师长跟徐书记一说,徐书记立刻就让我检查车子、加满油,一定要把你安全送到省城火车站,你这次是给咱小县城长脸了啊!”

“呵呵,”

陈建国干笑两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哈哈,”

司机又看了他一眼,笑道,“那倒也是,搁谁谁也不敢信啊。”

陈建国咧着嘴,看着前面的路,眼神不觉有点恍惚,

真的假的?这么美的事,怎么就落到自己头上了呢?

第二天……还在火车上,

没办法,时速四十九公里的火车,中途还要停靠检修,真不能跟后世的……绿皮车比。

不过,慢归慢,但环境还不错,尤其他坐的是干部专用的软卧车厢,甚至比后世的高级车厢也没差到哪里去,可能也就差了一些高科技产品。

陈建国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幻想着自己到了北金,参加庆典的时候,是站在城楼上呢,还是站在大街上呢?

这个区别应该有点大的吧?

就在这时,一阵玉米香传来,他不经意地抬头望去,刚开始还没在意,等视线刚转过来,又猛地转过去,

不会这么巧吧?

对面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由于发际线比较高,看上去有点显老,此时他正拿着一根玉米吃着,可能是感受到有人在看他,便抬头看了一眼,

陈建国刚想躲闪,但又硬生生忍住,对着他笑着点了点头。

那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犹豫了一下,拿起另一根玉米对着他示意,很显然是问他要不要吃,

陈建国眨眨眼,竟然也不拒绝,直接走过去伸出手接过,

那人见他这么不客气,不仅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咧着嘴哈哈笑了两声,

笑声立刻将他的同伴吸引过来,也是两个年纪差不多的中年人,其中一人腰板直挺,一看就是军人,

那人对着同伴笑着摆摆手,示意没事,他的同伴便没有多说,只是那位军人还在面带犹疑地打量陈建国。

陈建国直接将玉米剥开用嘴咬着,然后回到床铺前,从包里翻出饭盒,拿出三颗鸡蛋走过去,放在那人面前,

那人又是一愣,笑着对着他双手合十,用生硬的普通话说道,“谢谢。”

“不用客气,”.

陈建国拿下嘴里的玉米晃了晃,笑道,“咱们是礼尚往来。”

笑声中,他又转过脸看向那位军人,掏出自己的作协会员证递过去,笑道,“不用紧张,我不是坏人。”

军人略带惊讶地接过证件,打开一看,脸色顿时缓和下来,将证件合拢双手递还,“原来是耳东先生,得罪了。”

另一位同伴听到他的话,也放松了许多,却还是没有说话,只有正在吃玉米的那人有点奇怪,似乎在想耳东是谁,为什么同伴是这种态度。

“没事没事,”

陈建国笑着摆摆手,然后也不多说,只是对着那人点了点头,便直接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专心致志地啃着玉米,

但此时他心里已是惊涛骇浪,

没想到坐一趟火车,这么巧能遇到这位先生,上辈子就听说他第一次来内地,自己带了一大袋子的玉米,他也最爱吃玉米,居然是真的?!

一路无话,他与那位先生偶尔见面,除了点头微笑,也没有过多的交流。

到了第三天,陈建国才风尘仆仆赶到文联大楼,先拿着介绍信到文联招待所办理入住,给大爷爷办公室打了个电话,再到澡堂冲洗干净换上一身新衣服,这才找到沈主席办公室。

“是这么个情况”

沈主席端坐在沙发上,看着他笑着说道,“这次国庆典礼,举国上下都分外重视,也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甚至是境外人士参加,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文艺界的人,

僧多粥少,分到文联的名额也不多,再到作协,更是只有三十几个人,到底谁能上,谁不能上,我们也先后开过无数次会,都很难下决定,

直到名单提交的最后一天,我们才决定,按照老、中、青三个序列选人,在青少年作家中,你是全国当今毫无异议的头号人选,”

陈建国赶紧点头哈腰,“不敢当不敢当,比我强的还很多……”

没等他说完,沈主席便摆了摆手,笑道,“谦虚的话就不要说啦,我们选人自然有一套标准,反正不管怎么排,这份名单里面肯定会有你的名字,毕竟你是在文联做过公开讲座的大作家啊!哈哈哈哈……”

听到这话,陈建国只能尬笑。

顿了一下,沈主席又说道,“名单交上去之后,还要经过审核才能通过,并发给邀请函,

没有拿到邀请函之前,我也不好贸然通知你,等邀请函正式下来,我就第一时间让王雷给你打电话啦,就是这么个情况。”

第250章 庆典

接下来几天,陈建国哪里都没去,也没有同任何人联系,而是和其他参加庆典的老先生一起,关起门来接受专业人士的礼仪训练,

真是老先生!

这时候他才发现,说是老中青三代序列,但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几乎都是挨着年龄线选出来的,

老一辈就不用说了,那几位大师名家都在其中,年龄都是60往上走,但是中年辈的,就让他有点无语,

他们给中年的定义是45到59岁,所以就选出来一批五十好几的老先生,有的的头发花白了,也站在中年人的队伍里,

按照这个标准,大爷爷还没满60岁,是不是也可以算中年人?!

中年都45打底了,那青年自然也年轻不了,

对,陈建国身边就站着几位四十好几的“同龄人”!

其实嘛,他应该算在少年组,但作协乃至文联其他机构的会员中,就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年轻的都已经二十好几,所以最低都是青年组,

他也就只能委屈一下,跟他们“青年人”凑一块儿。

培训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要站的地方,竟然是在观礼台,也就是***前方两侧的建筑,

虽然不是城楼上,但也是特殊区域,没有邀请函不得入内!

也对,如果在这里,也没必要特意将他们关起来训练,

所以作协的其他人也都有机会参与,有的是作为工作人员参加,有的是作为***人员参加,还有的是作为站在路边呐喊的群众参加,

别瞧不上站在路边的,到时候搞气氛全靠他们,而且还有表演动作,说实话,不比***的那些人轻松,

尤其是这时候参加大***的人特别多,每年国庆都有几十万人参与,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百万人,声势浩大不是说笑的。新笔趣阁

在紧张的训练中,时间很快便到了9月底,

这天晚上,作协没有组织大家训练,而是将他们召集起来,到文联礼堂看电视,

原来在这两天,已经有数十个各国代表团、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共计2600多人抵达北京,今天晚上,所有领导都出席,举办招待宴,

陈建国坐在第二排,看着电视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禁瞪大眼睛,虽然他已经在电视里看到过许多次,但每次看到,依然很激动,

而且,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来宾,在李先生面前,都不由自主流露出崇敬的表情,那种目光和神情做不了假。

晚宴开始之前,刘先生发表讲话,随后,领导们和各国的领导在台上共同举杯,祝福节日。

电视里刘先生讲话的时候,文联礼堂里所有人都在专心聆听,电视里掌声雷动的时候,大家也都在激动地鼓掌,

这种一致的节奏,也不是提前排练,全都是发自内心。

在这种氛围里,陈建国也不觉被影响到,始终保持步调一致。

第二天,终于到了要上阵的时候,

大清早,在统一组织下,所有人乘坐公交车到达指定地点,随后听从指挥,按照不同的单位入场。

到了作协所在的区域,沈先生转过身,满脸严肃地说道,“到了这里,就是代表作协的形象,尤其有那么多外宾在,务必要注意。”

所有人齐齐点头。

不过,观礼台虽然呈阶梯状,越往后越高,但是最前面肯定是最合适的位置,

沈先生站在最前面,随即回过身,对着陈建国招招手,“到我这里来。”

陈建国赶紧走过去,“先生,请吩咐。”

“没有吩咐,就是让你站到这里。”

随后不等陈建国拒绝,他便回过头对着众人笑道,“我让小家伙站前面,有没有人有意见的?”

所有人又齐齐笑着摇头,对于陈建国,有的人像在看儿子,有的像在看孙子,让他站前面,谁会有意见?

陈建国却满脸苦笑,“先生,我有意见,您让我站前面多不合适!”

沈先生却笑道,“你年纪小,还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就在这里站着。”

于是,陈建国便站在了第一排。

(图片没了o()o)

今天的广场装扮得格外艳丽,天空飘着气球,地面摆着花坛,所有人都穿着盛装,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到了十点整,庆典正式开始,

广场上无数人排着整齐的队伍,举起手里的花束摇晃,

陈建国放眼望去,只感觉到处都是人,不禁喃喃自语,“今天来了多少人啊?”

沈先生看了他一眼,淡然地说道,“今天参加活动的人加到一起,共有70多万。”

陈建国顿时眼睛都直了,70多万?那不是比两个小县城的人还多?!

这时李先生走到城楼最前面,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就连陈建国也顾不得惊讶,跟身边的人一起拍着手鼓掌,齐声高呼。

城楼上,领导和外宾们站在先生两侧,都在鼓掌欢呼。

这时国歌声响起,全场肃立,

随后,便是领导讲话,领导讲话完了之后,便到了***环节,

一辆辆花车、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从城门前缓缓走过,

(图片又没了-_-||)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县城,二十几支***队伍绕县城一周之后,全部集中在临时大广场上,

二十几个方阵,加上一起参与活动的群众,足足有近万人参加,在偌大的广场占了好大一片。

这个时候,沈部长担任指挥员,按照既定流程,进行一项项工作,

当庆典开始的时候,这里也在同步收听,

至于电视机,

一台摆在前面的大舞台上,另一台摆在中间的位置,方便后面的人观看。

其实根本就看不清电视里的画面,虽然竖起两根高高的竹竿当天线,但转来转去,电视里还是雪花比人多,而且现在的电视机怎么说呢,如果在屋里看,还能勉强看清楚,但在室外,受到自然光的影响,就更看不清了,

但是看电视的人也不在意,反正他们自己觉得是在看电视就行,一个个死劲瞪着小屏幕,即便最后面的人只能看到一个小光点,也觉得自己看到了庆典。

等到庆典开始,这里爆发的欢呼声,几乎都盖过大喇叭的声音。

第251章 交流

庆典活动持续了半天,到中午便结束,各界群众按原路返回,

首节上一节144/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