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几十年后,陈建国拍的这些照片,也会出现在某些博物馆或收藏家的藏品中,这也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大事件呐!
过完年,已经是1964年2月下旬,再过几个月,他就要上高中了,
到时候,陈瑛要迈入三年级,王巧巧要上初中,就连58年出生的陈建军,也即将迈入小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
一转眼,小家伙们都长大了。
这个时候,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甘家村公社水库终于成功建成,
随后便是发电机安装调试,
等到四月份,小县城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座水电站,
徐书记亲自主持,在水电站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并邀请地委、省里的领导过来参加,..
能请到地委领导实属正常,但能请到省里的领导,就不得不说与陈建国有关,
如果不是他的那首歌,让各级日报将这个水电站吹捧成为献礼工程,省里的领导才不会跑到这里来参加一个水电站的落成典礼,
要不然下面随便一个县里有什么工程,都请他们去怎么办?!
但是有了那首歌,这个工程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他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过来,
随着徐书记亲自合闸,源源不断的电能通过输电线路送到县城,从这一天起,小县城终于全天候都有了电,
这是小县城今年第一等的大事,
却不是最大的大事,
在今年,全国各地的首要大事,便是庆祝建国十五周年!
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有另外一件大事,也同等重要。
7月,县高中门口,今天是中考放榜的日子,数百名学生集中在这里看榜,
几家欢喜几家愁,榜单上只有一百多个名字,这里却聚集了三百多人,可见录取率有多低,
而且这三百多人还是全县报名参加中考的人数,没有报名的人还更多,相比70年代,这个时候的学生想上高中,真不是一般的难,
反倒五六年后,初中生升高中还更简单一些,
那时候不需要参加中考,实行的是推荐制,只要平时成绩不错,学校和公社大队或者单位、街道推荐,家庭背景纯洁、社会关系没有大的问题,就可以去上高中,
上大学也一样,不用考试,都是靠推荐,
不过上大学的名额就要比高中名额珍贵几十倍,尤其是全国知名的名牌大学,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嗯,除非家里有大领导,或者是陈建国这种全国闻名的好孩子,否则就不要去幻想一个省才只有十几个的名额,能读个地区大学就算胜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同龄人了。
高中校门口,马文英拉着梅映雪抻着脖子张望,随后眼睛便亮了起来,指着红榜说道,“看,第一个就是陈建国。”
梅映雪抿着嘴甜甜一笑,“他每次都是第一。”
“呵呵,这倒也是,”
马文英咧着嘴笑了笑,继续往下看,“呀,我看见我的名字了,还有你的,都在第一排。”
随后拉着梅映雪的手乐得直跳,“我们都考上啦!”
第242章 前程
人群后面,袁天、林大河和赵跃民三兄弟在树荫下蹲成一排,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些人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袁天嘴里叼着一根草,眯着眼睛说道,“大河,我跟跃民是成绩太差,就算上了高中,也不过是混日子,你成绩还可以啊,怎么也不上了?”
赵跃民咬着草根,“你说你自己就好,请不要带上我,谢谢。”
两人一起扭头看着他,赵跃民沉默两秒,“算了,反正也是事实。”
林大河撇撇嘴,继续看向前面,“不念了,上了高中也没意思,又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虽然我成绩还过得去,但跟建国他们三个比就差太远,拿个初中毕业证也不错,说出去也算是知识分子,到哪里都能拿得出手。”
袁天瞟了他一眼,“跟我们都不说实话?”
林大河顿了两秒,叹了一口气,“没有不说实话,你觉得我上了高中,就能考上大学吗?”
袁天沉默,继续沉默。
没有等到答案,林大河满脸无语,“安慰我一句会死啊?”
“哦,”
袁天眨眨眼,“我觉得,应该能吧?”
林大河嘴角微抽,干脆不去看他,“我妹妹和弟弟都还在念小学,加上我,就是三个人,学费、学习用具、伙食费,加一起可不得了,
去年我哥结婚了,好不容易分到一间小房子搬出去住,他那点工资养家都够呛,也没多少补贴回来的,就凭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要养5口人,还要负担这些,确实很困难,
要是我成绩好,还能厚着脸皮找你们和建国帮帮忙,但我的确不是读书的料,每天那么努力,还有建国他们帮忙补习,也只能勉强在中游吊着,这样的成绩肯定别想考大学了,”
随即转过脸对着两人笑了笑,“不过,建国答应我,等下次招兵的时候,帮我去跟曹部长说一声,他说我水性好,又有初中文凭,可以请曹部长推荐我去当海军,到了部队也肯定会受重视,
当兵就挺好了,更别说当海军,你们说我是不是赚到了?”
袁天看着他微微泛红的眼眶,莫名觉得有些刺眼,转过脸看着前面,用力点了点头,“你赚大了我跟你说!”
赵跃民也轻声说道,“我也想当兵,可我爸非让我进厂,反正都是进厂,干嘛还让我上初中呢。”
袁天瞟了他一眼,真是个没眼力劲的货。
其实他自己也差不多,在家里的要求下读完初中,在高小毕业就算知识分子的年代,走出去也算高人一等,
这还只是面子,等以后进了单位,初中文凭就会比小学文凭有竞争优势,提拔、加工资都有优先权,这也是为什么他没有过度反抗,听家里话上初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林大河去当兵,就比他们进工厂、进单位差了太多,
当兵好确实没错,但也要看跟谁比,
对于农村家庭,当兵是鲤鱼跳龙门的大好事,那代表有机会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要在部队上有机会能提干,当上干部,更是一飞冲天,端上铁饭碗吃上供应粮。
但对于工人家庭来说,当兵也就那么一回事,铁饭碗、供应粮我都有,还不需要每天训练,甚至有可能上战场,
尤其是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可以说是四面皆敌,天晓得哪天就要打仗,危险性更是不可预估,
也就是林大河家只是后来公私合营时被收编的普通渔工,不是一开始就建厂的元老,他又有个哥哥已经受到照顾进了水产公司,否则袁天哪怕回家掀桌子,也要给他弄个工人身份,
但现在,别说是他,就连陈建国,也不敢保证能把他送进棉纺厂,
每年从学校出来的人太多了,单位却还是这么多,岗位增长远远赶不上人数的增长,一个坑可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盯着,
尤其是已经给林大河他哥解决了工作的情况下,如果还给他解决,就等于他们家有三个工人,天知道那些眼巴巴等着的群众会有多大的怨气。
陈建国能帮他去当兵,已经是帮了大忙,好歹也算有个前程!
三人蹲成一排,一时间都没人说话,
这时马文英拉着梅映雪小跑着过来,笑着说道,“我们三个都考上啦,陈建国又是第一,我和小梅差不多,都是前十名,我第七她第八。”
三人立刻站起来,齐齐鼓掌唱道,“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是不是很熟悉?
这首歌一开始就不是写给春节的,而是在1945年,为了庆祝抗战胜利,著名音乐家陈歌辛欣然创作的歌曲,由当时红遍上海滩的七大歌后之一的姚莉,和其音乐家兄长姚敏一起演唱,
陈建国在这个时代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好险没吓傻,他还以为整个世界都穿越了呢,等王婉茹给他解释清楚这首歌的背景和来历,才满脸无语,
后世有多少人知道,这首每逢春节就必然出现的拜年歌曲,竟然是为了抗战胜利写的呢。
马文英考上高中,心情自然很不错,欣然接受了他们的恭喜,随后笑道,“我们去找陈建国吧,他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
袁天笑道,“他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如果连他都考不上,就没人能考得上了。”
五个人说着一起往不远处的陈家走去,
等到了地方,马文英率先进门,“奶奶奶奶,陈建国考上啦,又是第一。”
见到他们过来,奶奶当即松开按在椅子上的陈建军,又将手里的竹棍放到桌上,呵呵笑道,“哟,又是第一啊,”
说着突然觉得心里不舒服,又抓起竹棍劈在小孙子的屁股上,“多跟你哥学学!”
这一棍子真没留情,疼得陈建军“嗷”的一声就跳起来,随即趁着奶奶转身,赶紧夺路就跑。
奶奶又将竹棍放下,走过去笑道,“来来来,坐着说,奶奶给你们拿瓜子,”
说着到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一只乐口福罐子,打开盖子,倒出一堆瓜子到桌上,同时说道,“就在这里玩,奶奶给你们放电视机看,”
梅映雪还有点生疏,马文英却一点也不客气,抓起一把瓜子塞给她,自己又抓了一把,嗑着瓜子说道,“奶奶,陈建国呢?在楼上学习吗?”
“他呀,”
奶奶扶着桌子坐下,指着外面笑道,“出去办点事,一会儿就该回来啦。”
第243章 小三线
长江大堤,一群人骑着马呼啸而过,
陈建国勒着缰绳,让小红马不要跑太快,否则一溜烟冲到前面,大爷爷和徐书记、沈部长他们又要追半天。
今天早上,徐书记和曹部长、沈部长就带着人过来找上门,请大爷爷跟着一起出门办事,还顺便拉上了他,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欧德丰和王光献,以及骑兵连的几个人,
一行十几骑,从长江大堤上往西,不时走走停停,观察地形。
跑了一阵子,徐书记勒马停下,指着大堤下一片平整的空地说道,“老陈,你看这里怎么样?”
陈善平驱马上前,和他并排一起,眯着眼睛望了一会儿,才皱起眉头,转过脸看向王光献,“这里能做马场吗?”
王光献咂咂嘴,苦着脸说道,“师长,这里地势还是太低了,就算花大力气用沙子把这里填平,但要不了多久,沙地也会变成泥地,”
顿了一下,又说道,“最好是跟原来的马场差不多的地方,地势要稍微高一些,最少也要与长江大堤平齐,至于平整度倒是没多大要求,那种狭长地形也可以,只要能让马跑得开就行。”
听了几句,陈建国有点纳闷,“马场要搬走吗?”
徐书记回过头,笑着说道,“对啊,马场要搬,那地方另有大用。”
曹保义也说道,“说实话,当时把骑兵连放在那里,也是图方便,但是两百多匹马都挤在那地方,气味确实难闻,整个县城都臭烘烘,
正好这次要搞小三线建设,就把那块地腾出来,重新给骑兵连换个地方,这样县城能多一家三线单位,老百姓也不用天天闻马粪臭,一举两得。”
一听这话,陈建国更呆了,“那里要建小三线单位?”
三线建设,是今年我国除了建国十五周年之外的头等大事,而且这件大事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直到79年才进行调整,共历经了3个五年计划时期,涵盖13个省、自治区,总计投入了2050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
其实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建国初期,在自力更生和苏联的援助下,加上那时候的初代工人玩儿命的干,终于为我国一穷二白的工业打下一点点基础,有了可供发展的条件,
这个时候的工业核心基本上都在东北,那里距离苏联很近,气候条件也差不多,各种设备的适应性也最接近,所以东北就成为当年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没有之一,
这个阶段要一直持续到“跑步前进”结束,并两国交恶为止。
第三个阶段不用多说,就是改开以后。
而第二个,便是在大运动时期,
后来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大运动会期间,工业、经济是没有任何发展的,其实不然,
工业的发展,就体现在“三线建设”上面。
为什么会有这个“三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