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35节

如果还有您说的那种小心眼,回头去找在陈家湾培训过的人帮忙,他们多半也不会看着不管,这样安排总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第232章 烫手

时间慢慢进入7月,又到了农忙的时节,

虽然“跑步前进”结束了,但有些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组织中小学生去农村帮忙就是其中之一,倒是工人们得以免了这个任务,继续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

和往年一样,陈建国跟同学们一起,到附近的梅林公社帮了3天忙,那个时候,也曾远远地看到那些与当地农民格格不入的一群人在稻田里干活,他们便是省里安排过来进行劳动培训的。

虽然只来了一个月,但这些人的精神面貌跟刚来的时候已经截然不同。

陈建国还记得这些人刚到小县城,几乎所有人的眉宇间都有一抹散不掉的忧愁,

也许是因为身份的转变,也许是因为被转移到这里的不安,没有一个人能笑得出来。

这也正常,当个人命运只能随波逐流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安然如素。

不过在这里待了一个月,他们就明显感觉到小县城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最大的区别是这里人的态度,在外地,几乎所有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仿佛他们就是另类,

而在小县城,至少在梅林村,却一个这样的人都没有,成年人对他们客客气气,就连小孩子,也不会围着他们喊“右队”,见面了都是喊伯伯、婶婶、爷爷,

大家都当他们是普通人,是到公社来驻点、帮忙、或者工作的这么一群人。

每天早上和大家一起出工,中午到借住家庭跟社员一起吃饭,每一个人都好像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社员。

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比社员多了一场晚上的学习会,

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学习一个小时的理论知识,包括自习李先生的著作,背诵名言警句,或者交流在农村的学习心得,

但即使是学习会,也有公社干部陪同参加,甚至有些脱盲班毕业了的社员也会主动跟着一起学习,

学习班的老师是县里的干部,有时候也会邀请表现好的学员上去讲,

而不管干什么,县里和公社都对他们的过往经历绝口不提,从来不像以前的地方,每天都要他们认真反省,甚至拳脚相向。

这样的工作、生活、学习氛围,让他们顿时有种重回社会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头再铁的人,也至少在表面上缓和下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陈建国看到他们的状态之后,心里也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徐书记是把他当年做政工的那套办法用到了这里,不过这样也好,怀柔总比对抗强,况且这些人又不是犯人,反而这种才是对待他们的正确方式,也是最初上级的本意。

暂时将这件事放到一旁,陈建国专心写书,终于在7月下旬,写完了南电厂的定制文,《向着红旗的方向》。

这天邮递员照例过来送信送包裹,陈建国便将誊抄整齐的稿件交给他,“麻烦您帮我把这个寄过去。”

邮递员看了看封装好的文件袋,顿时眼睛一亮,“这是又写了新书?是什么故事?”

陈建国点点头笑道,“写的是南电厂工人们设计制造电视机的故事,他们寄电视机过来的时候,里面附带了一些事迹材料,我就用这些资料做素材,写了这本书。”

邮递员满脸的羡慕,“真好,你第一本写的是小战士,第二本写农民,第三本写工人,也算把咱兵农工都写齐了。”

随即又有点惋惜,“真可惜,要是你早几年写这本书就好了,还能得好多稿费,现在写书,稿费只怕不多了吧。”

说着从邮包里面翻出两张汇款单递给他,“你看看,上次你演讲的稿件出版,才得了这么点稿费,真不划算。”

陈建国接过来看了看,又是某个地方的作协寄过来的,汇款单上的数字不多,都只有几十块,

其实这不算少了,一张单子就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不过比起以前动辄几千块的汇款单,就有种落差很大的感觉,

幸亏后来陈建国请林主编通知7家出版社,尽可能使用转账支票,用挂号信寄给他,大爷爷再找银行的领导直接兑现,否则让邮递员知道他的总稿费,那更不得了。

现在的稿费变少,也是有原因的,

早在60年的时候,就废除过一段时间的印数稿费,也就是说,一本书写完,按照千字多少钱的价格,一次性付给稿费,不管出版社印刷多少册,都跟作者再没有任何关系。

幸好第二年又恢复了印数稿费,否则陈建国的稿费数字要大打折扣。

但是即便恢复,现在的稿费标准也下降了许多,从基本稿费到印数稿费的提成比例,都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

以前著作稿的最高标准是15元,现在则是8元,以前的提成比例是每千册最高8%,最低也有5%,但是现在却只有2%到5%,几乎打了个对折。

等再过几年,就会彻底不再给稿费,别说印数稿费,就连基本稿费都没有,作家也只能靠拿工资生活,写作便是工作内容,

那段时间,全国的文艺创作也几乎陷入停滞,放眼望去都是一个面孔,直到77年恢复基本稿酬后,作家们才重新提笔创作,至于恢复印数稿酬,更是要等到80年。

目送着邮递员离开,陈建国刚准备拎着两袋子信件进去,突然看见大爷爷疾步如飞往这边走来。

他赶紧将袋子挪开,不一会儿大爷爷进门,反手就把门关上,这才抹了把汗,从挎包里拿出一个用报纸包着的四四方方的东西,对着刚走出来的奶奶说道,“这个去放好吧。”

奶奶脸色微变,“又是稿费?”

大爷爷坐到椅子上点点头,转头看了看同样满脸茫然的陈建国,哼唧了两声,说道,“昨天林主编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一趟地委,我今天早上赶过去,才知道是出版社又加印了那两本书。”..

奶奶倒了一杯水端过来给他,“都印了多少了,怎么还要印啊?”

大爷爷灌了一口,随手抹了把嘴巴,“人家林主编说,4月份小国去北京,上了电视,还见了李先生,书店里的书都卖脱销,他们就紧急加印了一批,

还是老规矩,另外6家出版社先把转账支票寄到他那里,我再过去跟他一去兑现,同时办领款手续。”

随后转过头看着陈建国,“这次7家出版社都是两本书各印了10万册,总共是140万册,按照最新的稿费标准计算,不到10万块,他想办法找了熟人,都给换成了公债券,

不过林主编也说了,估计过了这一波,就很难再加印,以后应该不会再有这么多稿费。”

陈建国苦笑着说道,“没有最好,我现在都觉得钱多得烫手。”

第233章 再赴省城

以前陈建国就觉得钱是个好东西,尤其还是自己光明正大赚来的钱,不怕人查,也不怕人知道,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是随着稿费越来越多,他也开始有点心慌慌,

哪怕是正大光明赚来的,让人知道也很坑啊,绝大部分家庭总资产还不到一千块的年代,你家藏了几十万,还是不是阶层兄弟啦?!

还好大爷爷是个谨慎的人,老早就跟林主编商量好对策,才将影响降到最低,目前知道他稿费总额的也不多。

现在听大爷爷说,估计以后都不会再加印,陈建国反而松了口气,

往后几年会越来越危险,这种事情就到此打住吧!

奶奶拿着钱上楼去了,

陈建国将两袋信拖过来,边拆边说道,“大爷爷,我想过两天去趟省城,上次在省城的时候,跟省城大学的一位教授约好了,暑假有空的时候去找他学英语。”新笔趣阁

大爷爷靠在椅背上喝茶,听到这话不禁一愣,转头看向他,“学个什么语还只能去省城?”

“是啊,”

陈建国抓起一把信翻看,随口说道,“县里没有英语老师,地委都没有,难得在省城遇到一个,错过就可惜了。”

他担心大爷爷排斥英语,毕竟是美英的语言,很多老人都天生反感,便说道,“听说以后学校要改教英语,李先生也在学英语,说是要取敌之长补己之短,而且多学一门语言也不是坏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呢。”

大爷爷沉吟两秒,缓缓说道,“本来我还想着,要不要去梅林村问问,看看那边培训学校里面有没有懂英语的,也省得你出远门,想想还是算了,

去省城就去省城吧,反正你现在14岁,也算是大人,搁我那时候,都可以娶媳妇儿了,也就是现在国家规定男儿二十才能结婚,要不然我指定给你说门婚事,

这满县城的黄花大闺女,哪个不是任你去挑!”

陈建国顿时满脸无语,

我在说去省城学英语,您是怎么拐到娶媳妇儿上面的?

不过想想也正常,以前的人15岁左右就结婚了,尤其是前朝的官宦阶层,不少人十二三岁就成亲的,像康熙就是12岁大婚,哪怕是普通老百姓,等到18岁都算晚婚,大爷爷能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还是要感谢法律,规定了男子二十岁才能结婚,否则陈建国真要头疼怎么应付。

这次出门不比上次,上次属于公差,有沈部长和欧德丰两人陪着,现在就是陈建国自己,所以家人就特别注意,

他们注意的方式是,什么都准备双份。

枪是两把,在腰间别着,外面罩一件单衣遮住,包里装着奶奶给的两扎公债券、两扎现金和上次出差没用完的几百斤全国粮票,再用几件换洗衣服盖住,

陈建国有点无语,他只是去学英语,又不是出去做生意,带那么多钱干嘛?

还几百斤粮票,吃得完吗?!

但是奶奶硬要塞,他也只能拿着,

然后,挑了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便出发了。

这次不走陆路,直接坐轮船走水路,躺个两三天就能到省城。

出发之前,他给麦云虹先生拍了电报,应该能在他到达省城前收到。

果然,

等陈建国摇摇晃晃从船上下来,便在码头上看见昂头张望的麦云虹。

陈建国赶紧跑过去,“麦先生好。”

看见陈建国,麦云虹不禁松了口气,“你是一个人来的?”

陈建国点点头笑道,“对,我已经14岁了,一个人出门完全没问题。”

麦云虹苦笑着摇摇头,“你胆子真大啊!”

随即就要去拿他的包,“来,行李给我,咱们先回家。”

“不用不用,”

陈建国捂住挎包,咧嘴笑道,“就几件衣服和学习资料。”

麦云虹见确实只有一个小包,也就不再抢来抢去,便招招手,“行吧,那咱们走。”

出码头坐公交,兜兜转转将近一个小时,便到了省城大学。

省城大学是陈建国在这个年代亲眼见过的第一所真正的大学,

之所以说是“真正的大学”,是因为跑步前进时期,有太多的大学了,就小县城都成立了两所,但教学水平和条件连中学都不如,实在有辱大学之名,跑步前进结束之后,便理所当然寿终正寝。

相比之下,这所成立于几十年前的学校,就很有大学的风范,青山映翠竹,苍松掩红楼,一些留在学校的天之骄子昂首挺胸走在路上,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忙着观察周围环境的陈建国,甚至都没有发现麦云虹的脚步有点急促,穿过前面的教学区,后面是几排四层高、长长的宿舍楼,便是学校教师宿舍区,麦云虹的家就在这里。

从一个楼洞进去上了三楼,穿过一条走廊,直到最尽头才停下,麦云虹开门进屋,回过头笑道,“到了这里就跟在家一样,不要拘谨。”

陈建国咧嘴笑道,“这个您放心,我脸皮厚得很,要不然也不会过来找您。”

听到这话,麦云虹乐得忍不住哈哈直笑。

进来之后,陈建国简单打量了一下,很普通的两房一厅,中间是客厅,两旁各有一个小房间,客厅靠窗放着一只煤炉和案板,煤炉上还有一只水壶,看来厨房就在这里了,

房子里没有卫生间,要上厕所必须去楼梯旁边的公共厕所,刚才陈建国经过的时候就看见了,就一间厕所,不分男女,不过里面的隔断都有门可以关上。

即便是这样的公共厕所,在目前的宿舍楼来说,也可以算得上很有档次,

因为至少厕所通到了每个楼层,而不是在楼栋外的某个小角落里挖个旱厕,

即便到了80年代,房子里带厨房厕所的高档次的“干部楼”也不多见,

据说老王开发的第一个小区楼盘,就是那种带厨房厕所的干部楼,1000多套房子,在均价高出市场价近百分之三十的情况下,仅用了一个月就销售一空,可见当时的住房条件如何,更别说现在这时候。

第234章 误会

中间是客厅,左右各一间房,麦云虹将陈建国带到最边上的那间,笑着说道,“这里本来是书房,收到电报知道你要过来,就临时铺了一张床,条件简陋,你可别嫌弃。”

陈建国赶紧说道,“没有没有,这里已经很好了,”

首节上一节135/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