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31节

从这里去琉璃厂还有点远,将近五公里路,走着去肯定不方便,附近也没有出租车,只能坐公交车过去。

这时候北京的公交车是咱们国家自己研制的无轨电车,有两种型号,56年研制的普通车长K540型,叫“小京一”,58年研制的铰接式加长型K560,叫“大京一”,一大一小,都是北京自己的第一代公交车,

5公里坐着车也没多远,很快便到了地方,下车后再走一段,就到了传说中的琉璃厂,

跟王府井大街不一样,琉璃厂只是一条小路,不过还算宽敞,

到街口,佟阳边走边介绍,

“琉璃厂的名字来自于元明时期,那时候这里有个琉璃窑厂,所以就把这一片叫琉璃厂,后来到清朝初年,有古董商在此经营,便渐渐汇聚成古玩一条街,

乾隆朝的时候,因修纂《四库全书》,北京城的书业便迅速发展,其中尤以琉璃厂为盛,这里就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

琉璃厂又分为东厂和西厂,也叫东街和西街,东街主营古玩字画,西街主营书业,”

说到这里,佟阳转头看向陈建国,“您到这儿来,是想看哪方面的东西,书籍、古玩还是字画?”

陈建国咂咂嘴,“都想看。”

佟阳也不感觉意外,便哈哈笑道,“也行,来都来了,咱们就都走一遍。”

他们是从东头进的,先逛的就是古玩街,

这时佟阳说道,“其实现在琉璃厂的店已经不多了,只剩下十几家,公私合营以后,很多老板都将店铺关闭,可以逛的就是老店荣宝斋,再就是文物商店,还有专营旧书的中国书店这几家,其他的都不太稀奇,”

说着话,他们就进了文物商店,

北京文物商店是1960年成立的,里面的古董都是经过专家鉴定、明码标价的真货,这里也不限客,至少现在不限客,大门敞开谁都可以进,但是由于价格高昂,顾客一般以外国人居多,而老百姓进来,是卖货的比买货的多。

还没走进文物商店的大门,陈建国就看见架子上摆着密密麻麻的坛坛罐罐,顿时傻了眼,这是卖文物呢?还是卖锅碗瓢盆呢?摆这么近就不怕摔了吗?

但人家就这么摆,他也只能看着,

四人小心翼翼在里面逛了一会儿,生怕碰到什么东西,

沈部长在一排小物品面前站定,不禁有些咋舌,“那么小一只杯子,就标价320元,真黑!”

陈建国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

这东西后来是拍卖出多少钱来着?

一个亿还是两个亿?

现在320元拿走,还黑?

陈建国当即指着那只鸡缸杯,对着一位四五十岁的工作人员说道,“您好,这个我要了。”

一句话吓了所有人一跳,

不仅沈部长和欧德丰,就连佟阳也呆呆地看着他,

多少钱您看清了吗?就要了?

第225章 嫌贵?

那位工作人员走过来,打量了陈建国两眼,再看看旁边脸色复杂的沈部长,又看向陈建国,笑道,“小同志,您是说要买这对成化斗彩鸡缸杯?”

陈建国一听,顿时瞪大眼睛,“您是说,是一对杯子卖320元?”

工作人员笑着刚点了点头,还来不及说话,就看见这位小同志两手一拍,满脸兴奋地说道,“320是吧,我现在付钱,”

说着就在口袋里掏钱,还说道,“这东西不好拿,有没有盒子装?”

话音未落,便掏出两叠钱来,一叠是百元面值的公债券,另一叠才是十元面值的现金,都是厚厚的一沓,

数出3张公债券2张现金,递到工作人员面前,“给,开票吧!”

工作人员顿时愣住,周围其他人也呆呆地看着他,

幸亏这时候没有别的客人,除了他们四个,全都是工作人员,而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民国时就干这一行的,嘴巴都紧得很,新笔趣阁

否则今天文物商店来了位豪客、兜里揣着几千块钱出来买东西的消息,可能几天内就能传遍大街小巷。

那一叠钱,没三千也有两千块吧?就这么揣兜里啦?

陈建国看到周围人的反应,眨了眨眼,顿时回过神来,

糟糕,太过激动得意忘形了,

迅速将钱揣进衣服内口袋,干咳一声,对着满脸呆滞的沈部长说道,“那个,我出来前,大爷爷让我把稿费都带出来了,”

又对着那位工作人员说道,“就赚了一点稿费,想着留着也是浪费,就趁这次来北京,买点纪念品带回去,正好今天来逛琉璃厂,就买点古董什么的,也算为国家做贡献了。”

这时候绝大部分老百姓都认为这东西不能吃也不能喝,只能摆着看,就是没用的东西,花钱买这个,真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好歹卖古董的钱都是国家收了的呢。

听到陈建国的话,工作人员这才反应过来,略带好奇地问道,“您是一位作家?”

陈建国笑了笑,可还不等他说话,旁边的佟阳就介绍道,“这位就是耳东先生,《闪闪的红星》和《红雨》的作者。”

工作人员顿时恍然,拱手行礼,“原来是耳东先生当面,失敬失敬。”

这才接过陈建国手里的钱,笑着说道,“先生稍等,我这就给您开票、装盒。”

什么所有稿费都带出来的话听听就好,他们搞古玩这一行的,平时也没少跟文人打交道,毕竟古玩的消费群体不多,文人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作家的收入有多少,估也能估个八九不离十,

就这位耳东先生,身家至少是万元打底,小几千就说是全部稿费,蒙谁呢,

不过这事跟他们也没关系,随他说去吧。

等四人从文物商店出来,沈部长和欧德丰还没回过神,

两人呆呆地看着陈建国的挎包,那里面装着一只小木盒,木盒里是两只小茶杯,两只小茶杯就要320元!

这一刻,他们的心里在滴血,如果这是自家孩子,

哦,对了,这不是自家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

只是沈部长还有点胆战心惊,“小国,你带的这些钱,真是陈师长让你带出来的?”

陈建国点点头,“对啊,把我这几年赚的稿费都带出来了,他说反正不用我养家,难得来一回北京,喜欢什么就买,不用省,大不了等以后工作了再挣。”

沈部长和欧德丰相视无语,默默一声长叹,不能比啊。

陈建国也默默叹了口气,刚才文物商店里还有好多好东西呢,而且不乏和鸡缸杯一样,器型小巧却价值很高的物品,可惜身边跟着三个人,否则的话,不得买上两大箱回去!

天晓得再过几年,这些东西进了谁的家,还能不能保得住。

往前走了一段,佟阳总算恢复正常,笑着说道,“前面就是鼎鼎大名的荣宝斋,荣宝斋的前身是1672年开业的“松竹斋”南纸店,迄今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

陈建国顿时叹为观止,“那不是三百年的老店了?!”

好些国家的历史都没这家店长吧。

佟阳笑道,“可不是吗,虽说因为战火也闭店过一段时间,但传承一直没断,而且啊,现在的荣宝斋更不得了。”

陈建国转头看向他,“怎么说?”

佟阳笑道,“前几年不是公私合营了吗,好多古董字画店都关了门,只有荣宝斋保留下来,而且在1957年的时候,国家还给了他们一笔钱,买下了左右隔壁的两个门店,还有后面一个四合院,

规模扩大之后,需要的人手也多了,倒不是需要老师傅,就这些地方要看门、整理物品、搞卫生的,

就是这么个岗位,您知道招的都是些什么人吗?”

陈建国眨眨眼,问道,“什么人?”

佟阳哈哈笑道,“不是别人,正是以前那些古董字画店的老师傅,比如其中有位姓姚的师傅,眼力就不在荣宝斋的大师傅之下,但一个是鉴定师,一个只能看大门,

所以啊,那荣宝斋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小瞧,说不定哪位扫地的老大爷,就是一位大行家!”

陈建国顿时无语,那不成荣宝斋扫地僧了么。

说着走着,不一会儿便到了荣宝斋,

进到店内,看上去就跟老式的新华书店文具柜台差不多,玻璃橱柜里摆着各式笔墨纸砚,墙上挂着字画,另外还有不少小幅字画、古籍,

陈建国走到墙上挂着的字画前,装模作样地打量一番,轻轻点头,

嗯,这画不错,题字也写得比我好!

然后看价格标签,

纳尼?

黄宾虹作于1952年手卷,定价5元?

陈建国用力揉了揉眼睛,没看错,就是5元!

这时佟阳对着一位工作人员说道,“同志,能不能麻烦您给介绍介绍?”

荣宝斋的同志就是好说话,当即走过来说道,

“小同志,您现在看的是国画家黄宾虹先生作于1952年的一副山水卷图,这样的画他生前画过很多,

虽然黄宾虹先生的画作在生前没有得到认可,当年在上海开画展的时候,连1块钱一幅都卖不出去,傅雷先生买了他两幅画,他还感动得送了傅雷先生一大堆,他的画到51、52年才涨到1元一幅,

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画作便成了绝响,所以,这幅画定价5元,是一点都不贵的!”

陈建国呆呆地看着这位诚实的好同志,很想说一句,后世价值六七千万的黄宾虹山水画卷,你们就卖5块钱,还担心客人嫌贵?

第226章 又不能打折

黄宾虹何许人也?

后世有句话,“南慕容北乔峰”,啊不对,是“南黄北齐”,

其中的“北齐”,大家都知道,那是齐白石先生,

这“南黄”,便是黄宾虹,

但与齐白石先生很早就成为画坛泰斗不一样,黄宾虹先生的画作,在他生前一直无人欣赏,后来自费在上海开画展,一直以“评论作品六亲不认为准则、说好友刘海粟画的是野狐禅,张大千更是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的傅雷先生,对他的画却大加赞赏,才使得黄宾虹先生的画在市场上有了价格,

但当时能欣赏他画作的人依然不多,所以一直在一两块钱一张徘徊,

以至于1955年黄宾虹先生临终前遗言,“身后50年,才会有人欣赏我的画!”

何也?

因为他的画喜欢用浓墨,乍一看上去黑乎乎的,就像把墨弄脏了一样,在以清雅、留白为国画主要特色的时代,送都送不出去。

当年他用尽心力画了一幅画,满心欢喜地送给友人,结果友人说,你这画一块钱都不值,我不要,

这话传开之后,于是,后来他的画果然一块钱都卖不出去!

直到80年代,香港部分收藏家到国内收画,搂草打兔子买走他的很多作品,放在香港展出以后,那种别具一格的画风才引起众多艺术家的注意,从而开始研究他的画法,

再到2005年,恰逢黄宾虹先生去世50周年,他的一幅画在香港拍出上千万的天价,正好应验了他当年“50年后方知我”的遗言,

又到了2017年,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幅巨作《黄山汤口》以7500万元起拍,场下竞拍激烈,经过长时间的角逐,最后以3亿元的天价成交,彻底奠定了他“南黄北齐”的画坛地位。

这些陈建国自然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一点,

虽说黄宾虹先生的画作上亿的很少,但上千万的却非常多,达到一定尺寸的都是三、五千万的价格,而且在市场上非常火爆,绝对不愁没人接手,

所以陈建国此时见到黄宾虹的画只要5块钱,眼珠子都快凸出来,

当即二话不说,指着画说道,“这幅画我要了!”

顿了一下,又问道,“黄宾虹先生的画,您这儿有多少?”新笔趣阁

首节上一节131/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