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长江弯弯曲曲,这年头的船速度也不快,走水路会很慢,所以他们才决定走陆路,
可如果是坐卡车的话,那他宁肯坐船飘过去。
然后就听见梁记者笑着说道,“为了送你们去省城,孙副委员将他的专车都让出来了,保证让你们舒舒服服地过去,绝对不会耽误正事。”
哟,专车啊?
陈建国嘴角顿时往两边咧开,那没事了。
第214章 等不及
孙副委员很忙,今天也是百忙之中特意过来接待,安排好行程,他便急匆匆地离开。
梁记者便带着三人到文联招待所住下,
如今因为陈建国的关系,梁记者也水涨船高,荣升为地委日报文学版块的副主编,再也不是需要四处奔波的小记者,
而且据沈部长刚刚打听到的小道消息,梁记者极有可能被调到地委政府,去给孙副委员做秘书,那对他来说可以算是一步登天,也难怪今天他一直忙前忙后,而不是地委作协的行政人员出面,原来背后还有这么一出。
不过,这个消息对陈建国来说也是好事,老熟人步步高升,那以后有什么需要,自然也更加方便,
可以可以。
中午就在梁记者、林主编和地委作协几位领导的陪同下吃了顿便饭,没吃什么好东西,就是这年头很普通的行政餐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荤素菜,两个素菜,一盆鸡蛋汤,
别看很普通,又是一桌12个人一起吃,却已经是高规格招待,否则的话,纯荤菜是没有的,最多一个荤素菜加三个素菜,汤也不会是鸡蛋汤,一盆青菜豆腐汤便足以,
就连装菜的碗盘也不会是大号,普通的家用碗盘就可以,
因为这年头的人吃饭,主要就是吃饭,米饭能管饱那就是最高规格,菜只是用来下饭的,自然不需要太多。
现在桌上是大碗大盘装菜,还有一道纯荤的硬菜,从这顿饭就能看出来,孙副委员和地委作协对陈建国的重视。.
沈部长他们也是吃得不亦乐乎,
虽说沈部长在小县城也算一号人物,但他工资有限,家里人口又多,一点工资也要紧着花,平时吃饭就是一大家子人对着两盘青菜,那日子过得比普通工人强不到哪里去,
欧德丰更不用说,家里除了他一个人拿工资,其他人都在家务农,平时吃饭也是能省则省,一年到头难得看见一回肥肉,
再看看地委作协的其他人,陈建国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谁是作协会员,谁是行政人员。
很简单,作协会员有稿费收入,日子过得不会太差,吃饭的时候也是慢条斯理,行政人员就和沈部长、欧德丰差不多,见到肉眼睛都在放光,如果不是顾忌面子,可能菜碗早就空了。
还好他们都知道今天谁是主角,一个劲地劝陈建国吃菜,那盘最硬的红烧肉也是放在他面前。
可陈建国是从小到大天天吃肉的,也就是三年时期少一点,后来恢复正常后又变本加厉,这种肥得流油的红烧肉看着很香,但吃上两块就有点腻了,哪还敢多吃,便连连推辞,请大家多吃,
大家见他如此客气,又夸他懂礼貌有素养,真是完美少年!
吃完饭之后,梁记者谨记孙副委员的嘱托,非要拉陈建国去逛街,然后理所当然地给他买了一大堆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很贵重的物品,却也是小县城难得一见的好货,而且不止陈建国,连沈部长和欧德丰也有,
完了还不需要他们操心,这边就会托人将东西带回去。
第二天上午,在地委文联大礼堂,陈建国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演讲。
本来是安排在地委作协的大会议室,就请人在地委的作协会员参加,
但是头天晚上,梁记者在跟陈建国沟通第二天的讲座,看了他的演讲稿之后,便立刻赶过去向孙副委员做了汇报,随后孙副委员便作了调整,要求文联下属各个机构的会员全部都要参加,地点也就换到了这里。
和在小县城演讲的时候一样,陈建国站在演讲台后面,对着稿纸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点点自己的写作心得,我感到非常的诚惶诚恐,
说到写作,各位任何一位都要比我厉害,我是真的没有很特别的心得可以讲,
之所以我能发表了几篇不起眼的文章,也完全是得益于学校老师的教育、各位前辈的帮助,
尤其是李先生的理论指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的所有成绩,都是在李先生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所以,如果说有什么心得,也是对李先生理论一点肤浅的应用。”
听到这里,台下的人不禁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尤其是文联旗下除了作协之外的其他机构会员,都明白了为什么孙副委员会让大家都来听这场写作讲座,
因为台上这位大作家耳东要讲的,表面上看是写作心得,实际上是所有文艺创作,不,应该说是所有工作中都可以应用到的根本性纲领,
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把写作方法比作“鱼”,那么如何运用李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渔”!
想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满脸认真地盯着陈建国,并做好记录的准备。
从始至终,陈建国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演讲稿,
倒不是他怯场,主要是得把青涩少年的人设给立住,这样才能唤醒大家心底对他的好感,不至于让诸如“嫉妒”、“恨”之类的负面情绪影响到,
那样就不好了嘛,
所以他对下面的反应完全一无所知。
等到将演讲稿上面的内容全部念完,会场中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陈建国便知道,和小县城一样,他在地委的演讲非常成功!
而且,地委就是地委,人的素质都不一样,不像小县城的人,开完会就跑,
演讲一结束,几乎所有人便往主席台涌了过来,直接站在台下就开始提问,
“耳东,你是怎么想到将李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写作中的呢?”
陈建国眨眨眼,您该不会是地委日报的记者吧?
然后又有一个声音响起,“耳东,你能不能说一下,如何将李先生的理论融入到舞蹈里面呢?”
这位莫非是舞协的?
一道道声音响起,让陈建国都反应不过来,
只能说,地委的人们实在是太热情了!
一团混乱中,维持秩序的人终于出现了,
梁记者和林主编一起跑到舞台上,赶紧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急,大家不要急,下午我们安排了交流会,有问题可以先记录下来,在交流会的时候提,
大家不要急……!”
然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将手一挥,“小梁小林你们别打岔,这才上午,到下午还有好几个小时,等不及啦!”
第215章 组织出版
在地委的演讲是成功的,是胜利的,是有意义的,是大赚特赚的……
坐在华沙20专车里,陈建国还在翻看昨天记录下来的新朋友的联系方式,
“哇,原来地委作协这么多人啊,那天吃饭的时候只有几个,我还以为地委作协的领导都在了呢,原来只有一半,
这个美术协会人也不少,我们地委有那么多美术家吗?”
沈部长坐在副驾驶上,莫名地有种自己当领导了的感觉,
因为这年头的地方领导都是坐副驾驶位,就连北京的不少领导也喜欢坐副驾驶位,视野更宽阔嘛,只有少部分接受过外事礼仪培训的,才会乖乖地坐在后排,所以现在沈部长坐的位置,就是平时孙副委员坐的,便莫名地有种当了领导的感觉。
他将腰背挺得笔直,双眼直视窗外,似乎生怕坏了形象,
等听见陈建国的话,才转过头笑着说道,“咱们地委好歹也是长江古城,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美术家多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你别看咱们小县城里艺术家、作家不是很多,其实那是因为比较厉害的都去了地委,你昨天见到的那些,其中就有几位原籍是我们那里的,
以此类推,省里文联的人就更多了。”
“哦,”
陈建国恍然地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
然后在心里犯嘀咕,等再过几年,这些文学家、艺术家、舞蹈家、戏剧家、这个家、那个家,就要再次从省里到地委,然后从地委回到县城,甚至直接去到农村了吧,
努力了半辈子,又转回到了原点,
嗯,希望他们还有机会转回去。
其实呢,昨天在交流会的时候,自己已经很隐晦地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就看有没有人能领悟了,
办法很简单,以李先生的理论为指引,注重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从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这样才能创作出贴地气的作品,也才能在未来的运动会中掌握部分主动权,
虽然只是部分,但只要到时候不主动找事,受到影响的概率也会很低,
就是不知道那些作家艺术家们能不能领悟到。
当陈建国三人坐着专车摇摇晃晃奔往省城的时候,孙副委员坐在办公室里正在打电话,“老领导,您现在忙不忙啊?”
张子学一边讲电话一边看文件,“老子要是忙,还能接你的电话?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对老领导的性格,孙副委员自然见怪不怪,笑着说道,“我们这边有个少年作家,就是写了《闪闪的红星》和《红雨》的那位耳东,您知道的吧?”
“他?”
张子学放下手里的笔,“这两本书我都看过,写得不错,很真实,很有感情,本来我还不相信这两本书是出自一个少年郎之手,“跑步前进”时期,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听得我头皮发麻,
不过我听说他大爷爷是陈善平那个老家伙,经常跟他讲革命故事,他是听着他大爷爷讲的故事,串起来再编成书,那就合情合理了,
哎,对了,老陈现在身体怎么样?能吃能睡吧?”
孙副委员立刻说道,“好着呢,他们县里的徐书记每次过来地委,我都会特意过问一下陈师长的情况,”
说着突然呵呵笑了两声,“说实话,我要有这么个孙子,我也每餐吃三碗饭,一觉睡到大天亮,还做梦都笑醒,身体能不好吗。”
“哈哈,”
张子学仰头笑道,“那倒是、那倒是,搁我我也笑醒,
哎呀,陈善平那家伙,老早就参加了大部队,要不是打小鬼子的时候每次都不留活口,身上不知道背了多少处分,一直升不上去,这时候应该还在部队上,就算退役了也应该跟你的位置差不多,
不过现在这样也挺好,捞了个民兵师长的便宜,每天骑骑马打打枪,还能含饴弄孙,也挺好,挺好!”
顿了一下,他突然反应过来,“哎,你今天给我打电话,就是因为老陈他孙子?他怎么啦?”
“哦,是这样,”
孙副委员赶紧说道,“就前段时候,宣传部的江处长在文艺创作会议上,点名表扬了陈建国,”
张子学脸色微变,“哟,那挺好的啊,老子都还没被李先生和周先生表扬过呢,倒是让这小家伙抢了先。”
“呵呵,”
孙副委员干笑两声,说道,“所以从全国作协到省、地委,再到县里,都请他去搞创作讲座,昨天的时候,就是在地委,他的讲座我也听了一部分,不过演讲稿我全部看过,”
张子学眉头微皱,“是有什么问题?”
孙副委员一声长叹,“不仅有问题,而且是有大问题,”
顿了一下又赶紧说道,“不过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我琢磨了一天两宿,左思右想,决定还是给您打这个电话。”
张子学顿时眉头皱得更紧,“好事?那你说说,是怎么个好事?”
孙副委员拿起复抄的陈建国的演讲稿,笑着说道,“问题就出在他的演讲稿上面,演讲稿现在就拿在我手里,
老领导,我想在电话里,跟您把这个演讲稿读一遍,您就知道问题是什么了,不过,这个有点长,最少也要十几二十分钟。”
一听这话,张子学又皱了皱眉头,
不过,老部下的性格他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他绝对不会轻易打扰自己,更别说耽误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念一封演讲稿,
沉吟两秒,他抬起头看了看时间,沉声说道,“我就给你二十分钟,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