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04节

“因为没老师啊,”

从小学到初中的同桌马文英脸上满是不忿,却又无可奈何,“听我大姑说,虽然现在要求学校改教英语,可是哪来那么多的英语老师,

以前就只有大城市的少数学校里有英语课,学英语的也都是小班,一个班才十几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大部分被分到外事单位,少部分去了科研院所,

现在一下子要改教英语,这英语老师肯定分不过来啊。”

陈建国无奈地捂着脑袋,她这话说的是事实,

现在突然换成英语,就算可以搞速成班,也要花时间去培养老师才行,

但是英语的老师却跟普通课程的老师可不一样,不能随随便便拉个人来就顶上,

就像前几年的扫盲班,好多公社扫盲班的教员,其实自己都是扫盲班毕业的,可那是母语教学,有天然的语言基础,教的人不费心,学起来也事半功倍,

换成另外一门语言,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否则的话,以前俄语那么火的时候,怎么不见也搞俄语速成班呢。

再说了,在今年1月份,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跑步前进”正式结束,国民经济陆续恢复正常,进入发展新轨道,

这种时候,自然就更不可能去搞什么英语速成班。

“不止啊,”

赵跃民从前排转过身,故作神秘地说道,“听我大伯说,虽然苏联专家撤走了,还把资料给烧了,但是,并不是没有资料留下来,

有的是我们自己的专家以前找机会偷偷抄下来的,有的是友好的苏联专家,在走之前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我们用照相机拍下来的,所以资料损失其实并不是特别大,

有了这些资料,我们的那些大项目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所以我们还是要有人懂俄语,至少能看懂那些资料,

再说了,虽然苏联撤走了专家,但是两国还没有断交,毕竟都是苏维埃的,天生就站一边,所以俄语也不能全面放弃,说不定哪天,我们的关系又好起来了呢!”

陈建国抿着嘴微微点头,

他说的前面半截确实是事实,虽然人走了,可设备和资料都还在,这些生产资料都要懂俄语的人去将其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至于后半截,可以说代表了当前很大一部分老百姓的心声,

只有陈建国自己心里清楚,以这次毁约为标志性事件,越往后越陷入冰封,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才逐渐破冰,

断交是没有断交,但一直互相攻诘、也没有交流往来,比断交强不到哪儿去,这也是后来老尼看准机会突访中国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些东西,老百姓都不知道啊,以前大家是怎么称呼苏联的?

老大哥!

那就跟亲兄弟一样,兄弟之间吵吵架是很正常的嘛,又不会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当前大部分老百姓的心态。

就像大爷爷和爷爷,一开始的时候是天天骂,只要酒杯一端,就开始骂苏联不讲义气,

可骂完之后,等气头劲过了,又在盼望着两国能恢复如初,还是跟以前一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呢,别说现在没有足够的英语老师,就算有,恐怕也还会有不少学校保留俄语课,非要等到几年后,双方关系一步步走到死胡同,才会让所有学校放弃俄语,改教英语。

想通了这些,陈建国不禁一声哀叹,看来这个俄语,自己是躲不掉的了,

自己又没想过以后去当倒爷,也没想过去当科学家,学个没用的玩意儿,何苦呢!

随后,他又对另外一件事想不通了,

陈建国上上下下来回地打量赵跃民,看得他有点头皮发麻,

“你干嘛?”

陈建国捏着下巴,眉头紧紧皱起,看着他问道,“没有,我就是想不通,你是怎么考上初中的?”

在初小毕业就算文化人,高小学历算高材生的年代,一个初中生的重要性,跟后世扩招前的大学生都差不多了,

以赵跃民的成绩,他竟然能上初中,这不合理啊。

听到陈建国的话,赵跃民脸色一垮,“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我爸和大伯一定要我念初中,不念初中,我就可以进工厂当学徒工,一个月拿14块钱的工资,只要干上两年转正了,当了一级工,工资就能涨到28,

进了学校呢,拿不到钱不说,还要给学校交学费,还要学该死的俄语,啊……”

他一脑袋扎在课桌上,“让我死了算了!”

陈建国缓缓点头,说道,“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只不过,请你在死之前,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呢?”

马文英也好奇地看着他,“对呀,我记得你参加升学考试,门门都不及格吧。”

赵跃民点了点头,突然愣了愣,转过脸看着自己的同桌,正在嗑瓜子的袁天,“我都忘了问,你是怎么考及格的?”

袁天耸耸肩,“用3条8斤重的岩鲤换的。”

赵跃民秒懂,叹着气说道,“失策了,我也应该向你学习的,这样就可以不用挨揍了。”

听到这话,袁天动作顿时停住,不自然地扭了扭屁股,终于没有出声。

陈建国则有点好奇,“袁天有岩鲤,你有什么?”

赵跃民眨眨眼,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有棉布、花布、……”

然后,看着满脸不屑的陈建国,后面的话直接咽了回去,随即幽幽叹了口气,“我忘了,这些东西你也有,不需要。”..

陈建国微微一笑,给个眼神让他自己体会。

马文英在一旁捂着眼睛满脸无语,为什么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是这种德性呢?

两个差生就算了,好歹还有个一直压着自己一头的优等生,还是闻名全国的大作家,

可是这个优等生,却总爱占小便宜,一点都不大气。

等等,似乎这个“大气”也不是什么好词,他就不该帮袁天作弊!

所以,

马文英冲着赵跃民一瞪眼睛,“问你半天都不说,你到底是怎么上的初中啊?”

赵跃民迷惑地眨眨眼,“啊?我没说吗?我大伯是中学的教导主任啊。”

第177章 报名费

几人说话的时候,周围其他同学也在小声议论纷纷,

却不是因为俄语,而是陈建国。

“他就是陈建国?”

有个穿着绿军装的小子撇了撇嘴,“除了个子高一点,长得也算周正,其他都很普通嘛。”

有从棉纺厂小学升上来的学生眉头一挑,“哼,是挺普通,但是再普通,人家也写了两本总共卖出三百多万册的小说,还打遍骑兵连无敌手,骑术、刀法、枪法都是全连之冠,你倒是给我找个不普通的出来比比。”

另一边立刻有人接话,“不管是普通还是不普通,什么时候咱们棉纺厂的人,轮到外人说三道四了?!”

那人眼睛一瞪,正要说话,跟他同桌的人立刻拉住他,小声说道,“不想死就闭嘴,你以为这里是南湖公社?这里是县城!别没事自找麻烦。再说了,你是没吃过小龙虾,还是没吃过踏板打谷机打的谷子?怎么就不知道一点好歹。”

听到这话,那人终于满脸通红地将一口气憋了回去。

陈建国耳聪目明,将后面的一点小纷争听得清清楚楚,不过他也没当一回事,

初中不比小学,小学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很单纯,没那么多攀比、拉踩的小心思,而这年头上初中的,从十一二岁到十六七岁都有,这个年纪正是青春叛逆期,听话的老实孩子还好说,少部分小刺头,不管有理没理,都爱先争上三分,

像后面那个看不清形势的傻缺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人大可不必理会,如果以后不知悔改,不管有多深厚的背景,社会自然会教他怎么做人。

就在陈建国想跟赵跃民请教,怎么通过他大伯请个俄语家教老师的时候,梅映雪扛着个大包裹走进教室。

“呀,小梅,”

马文英立刻跳起来跑过去,拽着她的胳膊说道,“你怎么才来呀,我们都报完名了,你报名了吗?”

梅映雪还是和以前一样瘦,梳理整齐的头发也有些凌乱,她被马文英拉着摇晃了一下,笑着说道,“还没呢。”

说着看了一眼陈建国。

陈建国早已走过来,对着她笑道,“那就先去报名,然后送你去宿舍。”

马文英赶紧说道,“我也去我也去。”

随后六人便结伴出了教室,

因为袁天、赵跃民和林大河三个好兄弟也自告奋勇地出来帮忙了。

走到教室外面,陈建国也不避讳他们,直接掏出一叠钱递给梅映雪,“你的报名费和伙食费。”

梅映雪赶紧接过去,低着头道了声谢谢。

马文英顿时瞪大眼睛,在两人身上来回审视,“你们?”

陈建国瞟了她一眼,“别瞎想,这是我帮她家卖土特产的钱,特意攒着当报名费的。”

两年前他就帮梅映雪卖过皮子,可惜当时卖的钱,让她父亲拿去买了高价米,回来的时候被大队截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敢再卖东西,

主要也是没东西可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被送进锅里,哪还有什么猎物可以打,

直到梅映雪上了六年级,面对上初中要交学费的现实,她父亲还是想办法,隔三差五的趁晚上没人的时候去处打猎,尽管收获寥寥,但一年下来,还是猎了几只兔子,然后将兔子藏在装小龙虾或甲鱼的提桶里面,让梅映雪提过来请陈建国帮忙卖掉,不够的就多抓点小龙虾、甲鱼、泥鳅、鳝鱼之类的填补,新笔趣阁

最后就换成现在她手里的这叠钱,

说起来几只兔子和那些水产并不值多少钱,最后还是陈建国往里面补了一点,才够她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反正那些东西其实也是他自己带回家吃了的,就当是给高价买下的吧。

见马文英恍然地点点头,陈建国又回头叮嘱三人组,“都把嘴巴闭紧,对谁都不许说。”

三人齐齐捂着嘴巴点头,

在保守秘密这方面,三人还是值得信任的,否则陈建国也不会当着他们的面给钱。

不一会到了报名处,几人便在一旁看着梅映雪报名交学费,

钱给出去,换回来三张收据单,

初中的学费比小学稍微高不少,学杂费是6块钱,代办费4块,体检费6毛,合计10.6元。

但这不是全部,因为梅映雪要住校,

县城中学有宿舍有食堂,原则上要求县城以外的学生必须住校、吃食堂,

不是因为要上晚自习,这个时候的中学,至少小县城的中学是没有晚自习的,陈建国还隐隐记得,中学上晚自习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左右才出现,但在全国普及,却是在黄冈中学兴起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过去取经,一看难怪人家的学生成绩那么好,原来是上了晚自习啊,回去后都跟着学,这才成为后来中学的标配,

包括早读,也是在恢复高考之后,先由学生们自动发起,后来才逐渐形成规范。

况且上早读和晚自习费电费灯油,这时候也消耗不起。

至于现在,为什么既没有早读也没有晚自习,还要求外地学生住校,陈建国也搞不懂。

但是住校就会多出一笔住宿费,这笔钱不多,一个学期才2块,可伙食费就多了,一个月要收7块5,

7块5毛钱其实不贵,平均一天才2毛5,尤其中学是县里极个别保证粮食供应的单位之一,虽说也掺杂了代食品,但也能保证每天都能吃到细粮和粗粮,现在黑市上的高价粮已经涨到两三块钱一斤,这个伙食费不可谓不划算,以至于不少本地的同学也交了伙食费吃食堂,

但是这笔钱对于工人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却能要了这个时代农民的半条命,

饭都吃不饱,还哪来的钱?

这也是全校没几个农村孩子的原因之一,不是没考上,而是读不起,

除非生产大队肯资助读书,但关键是大队上也不一定有钱,能读中学的农村孩子,背后肯定有几个很近很近的工人亲戚,

梅映雪,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首节上一节104/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