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救驾,朱元璋非要给我封王! 第70节

“你立即带一千精锐士卒,沿街张贴安民告示,查处违法乱纪,若是有人趁火打劫,奸淫妇女,一律抓起来,按照军法从严处治!”

赵德胜当即领命而去,吴军执法队开始上街巡逻,很快平息了武昌城内的骚乱,让当地百姓头一次见识到,吴军的纪律严明,也为日后长治久安,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第96章 安定武昌

接下来数日,就是各种善后工作,武昌西城被张子昂一把大火烧掉了不少民宅,许多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这些人要是处理不好,丢失民心不说,更容易引发流寇。

朱文正拿出一部分军粮救济百姓,又从军资中拨出一部分,以工代赈,召集百姓重建家园。

这些举措极大赢得了当地百姓爱戴。

虽然赵德胜张贴了许多安民告示,但朱文正仍然觉得不够,毕竟这个年代的人们普遍不识字,想要将政策传播开,效率非常低下。

朱文正一拍脑门,想起还留在洪都的孙良运,这家伙可是做宣传的一把好手,又急忙让胡大锤领着几艘快船,回洪都把孙良运带了过来。

朱文正本意只是让孙良运叫上几个书生当帮手,没想到的是,竟呼啦啦来了两三百人。

孙良运在都督府吃了一段时间闲饭,正觉得问心有愧,没想到大人竟会有治国安民的任务来找他,顿时兴奋的眉飞色舞,见到朱文正就是躬身大拜:

“大人,听说你需要读书人效力,洪都书生争相踊跃,若不是船只太小,今日能有更多帮手赶来!”

看着眼前这些仿佛打了鸡血,跃跃欲试的读书人,朱文正一时也被感染,当场让孙良运写出一篇通告,宣讲吴军的种种利好政策。

孙良运二话不说,运笔如神,仅仅片刻功夫,一篇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大作便应运而生。

朱文正本来只是想让他宣传下政策,等拿起来一看,却见孙良运巧施辞令,竟将一篇枯燥的通告,写出了半价大甩卖的感觉,让人看了觉得不信都是血亏啊!

朱文正连连感叹,这家伙要是生在现代,绝对是个引领风云的人物。

只是他发现通告结尾,用得是大都督府的名义,朱文正随即指着这里说道:

“落款改一下,要用吴王的名义!”

孙良运不傻,瞬间明白了大人的意思,他刚刚只顾着拍大人的马屁,却忘了大人还要拍吴王的马屁,他当即提笔改了过来。

这一回,朱文正满意的点了点头。

孙良运随即带领这群书生,雄赳赳气昂昂,走上大街,四处宣扬吴军好处。

这群书生本来多为穷苦人出身,非常了解百姓的疾苦,经过他们大力宣讲,当地百姓对吴军的好感倍增,各种政策执行起来,顺畅许多。

拿下武昌,对于人口和税收的增长有重大意义,但对于朱文正来说,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那就是武昌在陈友谅的多年经营下,拥有极为发达的造船工业和成千上万的娴熟工匠。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吴军水军在缴获大量战船后,变得非常强大,但所用船只多数只适用于内河沿海,并不适用于远洋作战。

朱文正在了解到倭国参与宋代秘闻后,总有一种危机感,需要趁早打造一批远海舰队,以备不时之需。

当朱文正赶到武昌造船厂时,廖永忠,俞通海两人正一脸兴奋,对着缴获的汉军战船指指点点。

两人正在商议,如何将武昌造船厂的器械和工匠迁往应天(南京)。

这是历史性事件,朱元璋在收获汉军大批工匠和技术后,就于应天设立了著名的龙江造船厂。

龙江造船厂后来一跃成为,大明一朝赫赫有名的中央造船厂,为明军水师主力督造各式战舰,就连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巨大宝船,也是在那里制造。

俞通海两人看见朱文正亲身赶来,急忙躬身行礼道:

“大都督专程赶来,可是也对汉军巨舰感兴趣?”

朱文正却摇了摇头,当场给他两人泼了一盆冷水:

“陈友谅的巨型楼船,看起来威猛高大,其实并不实用,早晚要被淘汰!”

身为水军将领,廖永忠最是看重这些战船,闻言有些不信邪的说道:

“这些楼船曾在鄱阳湖时,给我军造成巨大压力,一时难以抵挡,大都督何出此言?”

在廖永忠看来,大都督虽然陆战无敌,但毕竟不是水军出身,多半缺乏对水师的系统认识。

朱文正却充满自信,有理有据的分析道:

“这种楼船体型太大,重心又高,船上风帆又少又小,全靠人力摇浆机动,一旦遇到大风浪,则完全无法控制,更无法在远洋作战!”

这番话极为内行,让廖永忠一时竟无言以对!

陈友谅的巨型楼船,高达三四层,这么大一个身板,一旦起风,就会形成巨大阻力,若是逆风,人力根本无法操持,战船就会完全失控。

鄱阳湖早已证明,即便在无风的情况下,汉军巨舰在吴军海舟面前,机动力也完全处于劣势,常常被牵着鼻子走。

但大型楼船是华夏文明传承了千百年的,廖永忠仍然坚信它的用处,便说道:

“自古造船便是如此,楼船虽然笨重,但船体高大,装载士兵众多,于水战时,既可直接撞击,又可于接舷战时,形成兵力优势,怎么能说无用淘汰呢?

若是楼船都要淘汰,那又有谁可以替代它?”

朱文正嘿嘿一笑,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造船图纸,摊开到两人面前,说道:

“这是我有感于鄱阳湖后,潜心研究,自己独创的一种战船!”

廖永忠一听,这图纸竟然是朱文正自己设计的,顿时头大非常!

造船涉及学问众多,岂是儿戏可言?

这话要是换个人讲,只怕廖永忠早就大嘴巴子招呼上去,但朱文正是百战白胜的大都督,廖永忠就算再不乐意,也得装模作样的先查看一番。

俞通海也是额头冒出冷汗,唯恐大都督搞出些离谱的设计,万一沾水就沉,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两人眼神悄悄一碰,均在心中赌咒发誓,待会儿一定要找个由头,打消朱文正自己造船的疯狂念头。

两人装模作样的向图纸看去,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入了迷,只见这张图纸并非小儿涂鸦,结构线条都显得专业合理,竟像出自大师之手。

只见这艘战船从外表上看,跟传统楼船有几分相似,只是体型更小,结构更紧凑,长约28米。

船体之上也建有楼,可以安置弓弩炮石,跟传统楼船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层,重心更低也更稳。

最直观的变化是,船体上设有三根桅杆,可悬挂大量风帆,借助风力行驶,对人力依赖极小。

船底也从平底,改成了尖底,更适于远洋破浪。

廖永忠,俞通海皆是水军行家,一看就发现,这艘战船何止不是儿戏,简直就是划时代的产物啊!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深深的震惊,他们回过头来,异口同声的问道:

“敢问大人,此船如何称呼?”

朱文正微微一笑,这当然不是他自己鼓捣出来的,它是明代中后期才出现,并很快成为大明水师主力的著名战船福船!

第97章 自创战船

福船是“福清捕盗船只”的简称,是大明“福清县”专门用来巡视海域,剿灭倭寇的战船,因为设计优秀合理,很快便在明军中普及。

这种战船集合了诸多优点,比如机动灵活,善于利用风向,船身宽阔沉重,行驶平稳,撞击凶猛,船楼较高,利于接舷战,板屋四周还有茅竹保护,可以防御火炮。

这种大杀器,叫廖永忠两人怎么不心动?

只是这船作战虽然犀利,唯一让人不满的就是,船上满员只有一百来人,若是用来肉搏或者运兵,那就不太够了。

面对两人的疑问,朱文正随即又掏出了第二份图纸,那就是享誉世界的大明宝船。

正宗的宝船,其实在后世已经失传,但这难不倒科学家们,他们利用现代技术,逆向还原了这艘著名战船,虽然可能跟原版有些出入,但性能自然不在话下。

而对于朱文正来说,是不是原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好不好用!

俞通海两人迫不及待的打开这第二份图纸,只见这艘战船长约120米,堪称战船中的巨无霸。

它拥有前后五根桅杆,悬挂的风帆蔚为壮观,廖永忠粗略估算,这个大家伙就足以运载多达两千左右的士兵。

这还是因为宝船上没有设楼,要是像陈友谅那样盖上三层,只怕士兵数量还可以翻一翻。

俞通海却细心的发现,这艘宝船也是尖型船底,这种船底制作耗时耗力,远没有平底船来得划算。

但尖型船底却有一个平底船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利于远洋,更抗风浪。

宝船上不设楼层,似乎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俞通海大为奇怪,大都督搞这些似乎都是为了远洋作战,我们出海到底是要跟谁打?

俞通海按耐不住心头疑惑,问道:

“大人要这些远洋船来做什么?”

朱文正早已想好说辞,闻言说道:

“陈友谅战败后,我军在内河已无对手,但将来南下福建,北上元庭,势必要攻打沿海地带,若是不及早准备,让敌人占据先手,又或者逃到海上,必将成为我心腹大患!更何况,沿海倭寇也是一股需要提防的势力!”

这并非危言耸听,历史上方国珍等人战败后,余部就多逃亡海上,成为困扰明初多年的一大顽疾。

为了抵御这些残党和倭寇袭扰,朱元璋被迫投入大量财力在沿海修建多处城寨堡垒,可谓劳民伤财。

朱文正这番话在情在理,让俞通海听了连连点头。

廖永忠见提起倭寇,有些担心的问道:

“倭寇多来自东洋倭国,据说那倭国有一种安宅船,大者可达50米,我军福船虽好,不知是否是其对手?”

朱文正闻言哈哈大笑,只笑到差点喘不过气来,把俞通海两人笑得莫名其妙,廖永忠忍不住问道:

“大人为何发笑?”

朱文正这才摸着肚皮解释道:

“廖将军大可放心,放眼四周,我国才是东亚造船最高水平,倭国的战船看起来不小,实际水平只停留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倭国人造船,采用原始的搭接技术,既没有龙骨,也没有肋板,只是选取大木头锯成方形,紧密拼在一起,连铁钉都没有!

船板间的缝隙,则用干草来堵塞,这种方法花费木材巨大,工时又多,造出来的船反而不如我们坚固,若是遇上我军战船撞击,必然大损。

而且倭国设计的战船,连水密隔舱也没有,一旦进水,极易沉没,根本不是我军战船对手!”

朱文正说得都是事实,戚继光抗倭时,就特别喜欢使用冲撞战术,时常将倭寇战船撞的稀烂。

廖永忠两人没想到朱文正如此博学,不光自己能设计战船图纸,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倭国也如此了解,终于佩服的五体投地。

朱文正又趁机拿出体型更小,转向灵活的海沧船;以及速度快捷,帆橹兼备,善于撞击的苍山船等等,直把俞通海两人看得眼花缭乱。

俞通海见大都督如此操心水军战船,心里大致有了猜测,问道:

“大人可是希望我等联名向吴王谏言,以督造新船?”

他猜的没错,朱文正到底不是水军将领,若是由他单独向朱元璋提议,多半难被采纳,但如果再加上俞通海和廖永忠,这两个水军负责人的意见,那老朱就得认真考虑了。

朱文正当即拿出一份奏折,坦诚承认,俞通海思索片刻,认为此举对水军发展也有利,便痛快签了字。

廖永忠有些安于现状,本来不想多生事端,但看到俞通海签字,他要是再不签,岂不是当面得罪了朱文正?

于是,廖永忠也只好跟着签上了名字。

…………

朱文正离开船厂时,已经快要黄昏,他肚子咕咕直叫,这才想起还没有吃饭,便带着胡大锤,打算就近找个客栈吃饭。

这里靠近郊区,位置有点偏僻,武昌又刚刚经历战火,许多店面还没有营业,朱文正找了两条街,才发现几家卖吃食的小店。

挑了一家店面还算整洁的,朱文正翻身下马就走了进去。

店里只有寥寥两桌客人,吃得也是青菜米饭,小二前脚刚进后厨,掌柜的正低头在柜台上打着算盘。

朱文正才刚刚走进厅堂,那掌柜的抬头看到他,竟是神情发苦,随即三步并作二步冲到跟前,噗通一下跪在了朱文正身前,只是哀求道:

“大人!咱们店是小本买卖,真的赊不起了,求您放小民一条活路吧!”

首节上一节70/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