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救驾,朱元璋非要给我封王! 第54节

王老板一跃从地上爬起来,急忙发誓赌咒,一定会替朱文正搜罗更多的阿拉伯战马!

等王老板兴致冲冲的走了,胡大锤有些纳闷的问道:

“大人,我们这样是不是有点亏啊?”

朱文正却信心十足的笑了起来:

“我们不清楚马匹交易的门道,由王老板出面,反而省去许多麻烦,只要把这批马养好了,等过几年天下缺马时,你就知道有多赚了!”

…………

却说朱元璋在应天招募降卒,整顿军马后,实力变得更强。

九月时,张士诚派遣大将李伯,在叛将谢再兴的协同下,率领大军进攻朱元璋。

也不知道是不是学了陈友谅的,张士诚大军同样号称六十万,可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两军还未正式开打,张士诚就退兵了。

这事说来话长,却也神奇,张士诚因为占据江浙一带,地盘跟北元接壤。

早年起兵时,张士诚经不住虚荣心诱惑,自立为“诚王”,结果好处没捞到,反而引起北元朝廷的注意。

元顺帝亲自下令,命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来攻,把张士诚当时的大本营高邮围了个水泄不通。

张士诚不属于红巾军,没人帮他,一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了。

更悲催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元丞相脱脱铁了心,要在攻下高邮后,屠尽当地兵民,以在全国杀鸡儆猴。

眼看张士诚身陷绝境,结果竟天降鸿福,脱脱遭奸臣算计,被元顺帝一纸诏书就地解职,并押往吐蕃,在半路上被毒酒赐死。

至于那号称的百万大军,一时群龙无首,军心涣散,张士诚抓住机会,将其全部击溃。

自那以后,张士诚学聪明了许多,不再称王,反而时不时跟元顺帝眉来眼去,元顺帝忙着镇压红巾军起义,也乐于跟张士诚搞得火热。

结果一来二去,元朝廷还给张士诚封了一个太尉的大官,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也都跟着鸡犬升天,各自封官。

张士诚投桃报李,每年都走海路,向元大都运送粮草达十一万石之多。

元顺帝见这小子上道,为了安抚住张士诚,又派人赐予龙衣和御酒。

如此一来,张士诚自认为混了个编制,也是体制内的人了,变得更加骄横,一边让部下歌功颂德,一边狮子大开口,要元朝廷封他为王。

好家伙,也不知道他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当初就因为自立为王,才招来元朝百万大军围剿,如今竟然梦想着元顺帝直接封他为王?

张士诚脑袋进水了,可元顺帝没有!

元朝廷毫无意外的拒绝了!

今时不同往日,张士诚自认为羽翼丰满,一怒之下,于今年九月,再次自立为王。

只是这一次,张士诚改了个名,不叫“诚王”,而是叫做“吴王”!

没错,此时朱元璋还是吴国公,张士诚就自立为吴王,偏偏要压着老朱一头。

如此骚包的操作,自然引来朱元璋的亲切问候!

说起来,张士诚也不是第一次恶心朱元璋了,早在数年前,双方地盘第一次交界时,朱元璋就派出使者对张士诚表示了恭维,并希望双方能够安稳合作,共同对抗强敌。

张士诚的回复也很有礼数,他直接扣留了朱元璋的使者,并发兵攻打朱元璋。

这一下可把老朱恶心的不行,老朱也不是好惹的,当即派出徐达等人,击败了张士诚的军队。

张士诚一看傻眼了,又立即派人求和,并表示以后每年可以供奉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

朱元璋大手一挥,表示只给粮食就可以,将使者放回来就行。

然后……然后张士诚就不理朱元璋了,又把老朱气的冒烟。

接下来几年,双方自然是撸着袖子上场互搏,张士诚虽说大事糊涂,但他却有一个陈友谅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仁义”。

没错,就是仁义,张士诚起家后,大力改革元朝弊政,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赢得当地百姓爱戴。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比老朱更爱惜百姓,只是因为张士诚占据了江浙地带,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光卖私盐就赚得满盆钵体。

这导致张士诚的财力,是朱元璋和陈友谅无法企及的。

而且他对手下将领也十分宽容,打了败仗很少责罚,甚至还赏钱安慰,下次出征时,照样任用。

虽然此举造成张士诚的军队,往往纪律松弛,战斗力不稳定,但也为他赢得了一批铁粉效力。

朱元璋一时也拿他奈何不得,一拖就拖到张士诚今年自称吴王。

老朱关起门来大骂一通,最后还是觉得小不忍则乱大谋,按原计划行事,先解决汉军残余势力,再调头解决骚包的张士诚。

张士诚不甘心看着朱元璋壮大,自然派出六十万大军想拖住老朱的后腿。

结果他好像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自立为王后,又一次成功引起了元顺帝的亲切关注。

张士诚没拖住朱元璋的后腿,自己反倒担心被元顺帝爆了菊花,六十万大军还没摆开架势,就只能又匆匆跑回家,防守老巢了。

朱元璋见张士诚折腾半天,没搞出什么名堂,索性留下徐达驻守应天后,他亲率二十余万大军,乘坐千百艘战船,浩浩荡荡的向武昌而去。

十月初七,吴军大队人马抵达武昌城下,朱元璋下令:

“立栅围之,江中联舟为寨,以绝其出入之路!”

一时间,武昌城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但武昌是汉军大本营,被陈友谅经营多年,其坚固程度,甚至还要超过洪都,又岂是那么好打得?

第73章 久战不下

汉军此时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继位,在武昌城中仍有数万人马坚守。

就在两个月前,陈理还做着太子的美梦,只等陈友谅打败朱元璋,就能问鼎天下。

谁想天意弄人,时局变化如此之快,如今不但父皇身死,就连陈理也被大军包围在武昌。

陈理神情憔悴,手中拿着一张拓印的纸文,看着看着,眼角竟流出泪水。

那纸文是陈友谅留下的,曾叮嘱他一定要小心看管,切莫让人偷去,如今睹物思人,陈理是悲从中来。

亲兵统领陈英杰见状上前宽慰道:

“汉王,切莫悲伤过度,伤了身子。如今我军虽然被围,但有张子昂将军坐镇城中,朱重八想攻进武昌,也是痴心妄想!”

想起张子昂,陈理总算安逸了些,那是大将张定边的儿子,虽然年纪轻轻,已是武艺出众,智勇双全,尽得张定边真传,有他在这里,汉军尚可一战。

…………

朱元璋没有轻敌,着急攻打武昌,而是花了几天时间营造大量攻城器械,做足准备后,吴军才正式展开进攻。

随着三声炮响,吴军炮石齐发,弹丸如雨而下,大量步兵手持藤牌,在弓弩手的掩护下,向武昌城墙汹涌而去。

但武昌城的坚固程度,超出预想,一天血战下来,吴军竟寸功未立。

接下来数日,朱元璋不断调整部署,试图找出薄弱点进攻,但剩下的这几万汉军,在鄱阳湖时都不曾投降,显然都是狂热分子,吴军奋力作战,始终登不上城墙。

双方打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心中焦虑,亲自带领黄旗先锋上前线视察。

就在朱元璋抵近前线时,武昌城门突然大开,一员银袍小将,手持长枪,骑一匹神采飞扬的白马,带领数千骑兵,直奔朱元璋中军而来。

朱元璋大为惊叹汉军的勇气,随即镇定指挥中军上前截杀。

谁料想,那员银袍小将武艺过人,勇不可当,一路披荆斩棘,连斩两员吴军大将。

汉军骑兵在他率领下,气势如虹,如猛虎下山般,将朱元璋的中军一举击穿。

眼见汉军铁蹄就要冲到朱元璋身前,黄旗先锋急忙摆开决死架势,还好大将常遇春及时赶来。

常遇春胯下一匹血红战马,手持虎头湛金枪,如战神出世,跟那名白袍小将战作一团。

朱元璋拔马就走,待退到安全处,越看越是心惊,只见汉军那员小将,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竟然跟吴军第一猛将常遇春打得有声有色,双方交手数十回合,只打得枪影漫天,虎虎生风,一时竟难分胜负。

朱元璋急忙调动援军,准备合围消灭这股悍勇的汉军。

就在这时,武昌城内响起金锣声,其声甚急,似在催促紧急撤兵。

那白袍小将到底年轻,久战之下,渐渐不是常遇春对手,他听到锣声,虚晃一枪,挥军就向武昌城内冲去,纵马跑了几步,他又回头指着朱元璋大吼道:

“朱重八!我必当取你首级,以报杀父之仇!”

朱元璋大为困惑,自己跟那员白袍小将素不相识,又何时有过杀父之仇?

直到常遇春赶来后,才解开了朱元璋的疑问,原来那名神勇过人的白袍小将竟是张定边之子张子昂!

常遇春对其是大为感叹,这家伙年纪轻轻,竟然已有张定边的八九成武艺,若是等他再练上几年,只怕将来罕有人能匹敌。

朱元璋心中一阵唏嘘,没想到汉军余孽中也有此人才,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远在江西的朱文正。

若是文正在这里,不知道能不能擒住张子昂那小子?

经此一役,朱元璋不再轻易犯险,只是坐镇指挥,猛攻武昌城。

这一打就是两个月,双方仍是僵持不下,朱元璋总算是尝到当初陈友谅的滋味。

这攻打坚城,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汉军虽然人少,但特别顽强,尤其是那个张子昂,哪里激战最酣,他就出现在哪里,手中长枪如银龙挥舞,屡屡挫败吴军攻势。

朱元璋麾下常遇春、傅友德等将领,虽然作战悍勇,冲锋陷阵不在话下,但遇到这种坚固城池,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强攻硬打,收效甚微。

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不止一次想起朱文正,若是文正在,不知他又会想出什么办法?

可停职查看的命令,是朱元璋亲口下的,如今过去才两个月,朱元璋想收回成命,又觉得难以启齿。

时间转眼到了十二月,天空开始飘起雪花,朱元璋再也等不及了,将大军交给常遇春,叮嘱他不要莽撞后,又急匆匆赶回了应天。

这是因为他有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要干,那就是自立称王!

朱元璋虽然很早就依附了北方红巾军的龙凤政权,但这其实并非他的主意。

早年朱元璋走投无路,被逼造反,投靠红巾军领袖郭子兴,被郭子兴赏识,收为义子。

后来,郭子兴干脆将义女(马夫人)也嫁给了他。

郭子兴实力并不强,为了自保,就投靠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北方红巾军龙凤政权。

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继承他衣钵,名义上仍归属龙凤政权。

但朱元璋地处南方,跟北方龙凤政权长期没有交界,实际上处于听封不听调的独立状态。

朱元璋不似张士诚那般喜好虚名,他奉行的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

因为不称王,早期实力弱小时,朱元璋成功避免了吸引北元政府的注意。

与之相反的是,龙凤政权因为称帝,吸引了大量北元军队的火力,朱元璋背靠大树好乘凉,只管一步一个脚印,在南方发展壮大。

几年下来,朱元璋渐渐兵强马壮,龙凤政权却差点被元朝政府给打没了,就连皇帝韩林儿也被迫退守安丰。

当时张士诚正在为元朝效力,得到消息后,派出重兵包围安丰,试图彻底消灭龙凤政权。

危急时刻,韩林儿无法可想,只能偷偷派人出城,给自己名义上的部下,朱元璋报信,希望朱元璋能看在主仆名分上,出手搭救一把。

到底救不救韩林儿,让朱元璋内部分裂成争吵激烈的两派!

以刘伯温为首的一派认为,不应该救,原因很简单,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皇帝,若是将他接回来,岂不是给自己找了个祖宗?要如何安置?

更何况,这么多年下来,双方也只是名义上的统属,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接触,韩林儿若是战死,朱元璋正好可以称王!

这一派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一时明显占据上风!

但朱元璋能得天下,显然靠的不是运气,他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

首节上一节54/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