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七剑传人 第371节

“《良宵》,觉得如何?”古寻笑着回答道。

娥皇继续问道,“这曲子,是你做的?”

“呃,不是我做的。”古寻果断否认,“我只会奏曲,可不会作曲。”

“至于作曲者是谁……你不认识的人,说了也没意义。”

以前古寻会说出来作曲者的名字,不过现在想来,却也没必要,知道的人终归只有他一人,这曲子也只有他会,说出来对旁人也只是个空洞的代称而已。

“哼!”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娥皇蛾眉轻蹙,轻哼一声,不再说话,拉着女英走人了。

古寻见此随性的笑了笑,浑不在意。

章邯这会儿见闲杂人等都走了,开口问道,“国师,这些人如何处置?”

“唉,全押回去吧。”章邯的话把古寻再度拉回现实,看着这帮子没有用的肉票,古寻不禁轻叹一声,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想了想,又补充吩咐道,“人给我看好了,但是注意别死了,别跑了,更别让旁人给夺去了。”

说不定有办法卖出去价呢,可不能平白损失了。

章邯闻声拱手领命道,“国师放心,末将会严加看管的。”

古寻点点头,又说道,“对了,罗网的那个,该怎么做,不用我说吧?”

“呵,末将明白。”章邯含笑回道。

罗网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还让他影密卫逮到了,那肯定得想办法做点文章,深挖一下。

反正,问出来了东西,赵高不好过,问不出来东西,赵高就更不好过了。

章邯对罗网没有恶意,但是同属秦国的势力,竞争是必不可免的,罗网要是始终一家独大,影密卫是无论如何也壮大不起来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卷就完了。

“其他的,你愿意问就问,随你便,记住我刚才的吩咐就好了。”对于赵魏楚三国的人,古寻只在乎他们暂时不能死,其余的都不关心。

“是。”章邯对此也不在意。

且不说这批人肯定都是各自势力千挑万选出来的死士,很难撬开嘴,就是真的得到了什么证词,价值也不大。

总不能几个人空口白牙的说赵魏楚三国对齐王建暗下杀手,就认定这是事实了,他们又不是赵魏楚三国朝堂上,或军中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并不具备直接指向性,像是典庆那种魏武卒的将官才行。

当然,如果齐国有意开战,这种程度的证词也足以当作出师之名了。

该吩咐的吩咐完,古寻慢条斯理的将工布,胜邪,吴钩三把名剑收到了自己手上,满意的笑了笑,“嘿,一万金兜兜转转自己又回来了,还另搭了两把,光这些也不亏了。”

如果能倒手再卖出去,就是三万金,一本万利啊!

就是不知道赵高接下来还有没有心情买剑了……

………………

次日一早,齐王王驾再次启程,不过这一次,队伍就庞大多了。

东郡的郡兵,以及边境的边军,都在昨夜收到了加急送来的王驾遇刺的情报,于是一夜不休急行军赶过来护驾。

后来得知王驾无事后,郡兵返回了驻所,但边军留了下来。

他们本来就是边境守将要派来迎送王驾的部队,眼下也只是多往里跑了跑,无伤大雅。

整整四千五百人,将齐王车架围了个水泄不通,其中还包括一千五百名强弩手,任谁来了都不好使。

因为有了大军保护,外加刺杀也已经过去,再出事的几率微乎其微,陈和难得得闲离开了齐王建的身边,跑去找古寻了。

而古寻正独自缀在大部队的后面,离得很近,但马上就不近了。

原本他是要继续护送齐王建直到他离境的,不过后来边军赶了过来,他觉得就没这个必要了,于是改主意要先行返回咸阳,只留下章邯继续主持局面。

章邯对此也没有异议,这种程度的保护要是还能出事……那只能说是齐王建命该如此,神都救不了他。

陈和娴熟的骑着马匹,和古寻并排走在一起,操着生硬的声线问道,“先生是要先行返程了吗?”

“对。”古寻点点头,扭脸对陈和笑道,“齐王已然安全了,也就不需要我再多跑这一段了。”

陈和默然的点点头,以示赞同。

古寻接着说道,“昨夜看你出手,虽然内功修行还不够火候,不过你的悟性确实不错,对奔雷剑法的要点掌握的入骨三分,已经是登堂入室了。”

“奔雷者,声若惊雷,势若天怒。”

“疾如电光的速度,迅如劈练的敏捷,都在其次,关键还是‘声’与‘势’。”

陈和严肃的点点头,“和,谨记。”

古寻摆了摆手,轻松的笑道,“无须去记住,回头,等你的功力继续精进,人,气,剑,三者合一的时候,自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不过体会到是体会到,能否融会贯通,就看你个人了,我也帮不了你。”

陈和骑在马上,板正认真的向古寻拱手行礼,表达自己的谢意。

第六百六十三章 战后

古寻静静拉住缰绳,停下马匹,受下陈和这一礼后,告别道,“行吧,我走了,你回齐王那吧,到底还是有你护在他身边才最保险。”

陈和揖手告别道,“先生保重。”

“哈哈哈……”古寻听完笑了笑,旋即调转马头,纵马而去,最后撂下几个字,“期待咱们再次重逢,走了!”

陈和驻步原地,静静的目送古寻远去,直到身影彻底看不见为止,才在心中留下一句话,驾马回头追赶大部队而去。

那么,就期待与先生的下次见面了。

………………

赵国,宜安肥县一代,秦军大营之处。

这里是秦军大营,也是秦赵此战终结之所在。

战场之上,放眼望去,便是无边无际的士兵,以及满地的鲜血和尸体。

看起来惨烈而又血腥,然而实际上这已经是战场最平静,也最温和的时候了,因为战事已经结束,没了厮杀的主旋律,剩下的只有无声。

李牧趁桓调动主力大军进兵肥县,突袭秦军大营,抄了桓的老窝,逼得桓回援,然后率部分军力正面阻击桓大军,而将主力大军分散两侧,合围夹击秦军。

桓最终大败,十万大军崩溃四散。

鬓边白发渐多的李牧,站在他的车架上,极目扫望着战场的情况。

这样一场双方加起来投入兵力近二十万的大战,其实他并不能用肉眼看出来战况放眼望去都是人,就算衣着不一样,也分辨不清,还是得靠传令兵传递军情战况。

不过此时战事已经结束了,他这只是在放松而已。

这时候他的副将并非司马尚,司马尚被留在北地,防备北方异族过来禀报道:

“将军,桓部十万大军已尽数溃败逃散,桓在亲兵的护卫之下奔逃,已经安排人马前去追亡。”

“嗯……”李牧微微颔首,吩咐道,“传令下去,大军休息两日,两日之后起拔,赶赴武安一代驻扎。”

“末将得令!”副将行礼领命后,就离开了。

李牧则继续看着正在打扫战场,重整阵型的大军,默然不语,眼神中满是凝重与无奈。

秦军的攻势比他料想的来的更早,也更凶猛,桓的十万大军虽然败了,但太行山外,还有更难缠的王翦,在虎视眈眈。

兵者,未虑胜,先忧败。

李牧打败了桓,他也有把握抵挡王翦,但问题是,他还能坚持多久?

燕赵世仇,赵国有难,燕国只会落井下石。

韩魏两国虽是所谓的三晋友邦,但莫说现在关系是否还好,就是他们愿意相助赵国,也是有心无力。

齐楚更不必说,前者偏安一隅,不理他国纷争,而后者……也许会对付秦国,但绝不会为了救赵而出兵,最多就是干些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勾当。

仅凭赵国一国之力,又能和秦国拼多久呢?

李牧想到这里,忍不住摇了摇头,心里直骂韩国这个猪队友,好好的水利人才往秦国送……

郑国渠啊!

还有赵王的态度……李牧感觉自己此时已然是到了万丈悬崖之边,一步踏错,就是万劫不复啊!

“赵国,赵国啊……”

………………

旬月之后,古寻才骑着马,悠哉的回到了咸阳城。

他没有刻意控制速度,只是坚持不赶夜路,并且没有纵马狂飙而已。

这个速度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其实不算慢,只是和他平时一个人赶路的速度相比慢了些。

像是章邯,此时也还没有回到咸阳,估计至少还得要个三五天。

路上古寻也听闻了秦赵之战的最新消息

桓大败,李牧挥兵南下,驻守武安一代,与王翦相隔太行山以对峙。

赵王迁因此功,封赏李牧为武安君。

古寻当时听的直摇头。

秦国对此的反应是,继续加派兵力,显然还欲再战。

赵国无可奈何,也唯有增兵以对。

不过,如今赵国举国之兵力几乎都操纵于李牧之手,赵王迁对待这位新晋的赵国武安君,又会是个什么心思呢?

………………

“见过国师大人。”

赵高那阴柔的嗓音一向富有辨识度,古寻一听,也就能听出来。

和以前一样,一回到咸阳,古寻就连家都来不及回,就会被人找上。

不过这一次显然有些人急了,竟然亲自出来找他。

古寻含笑看着极力掩饰也未能全部压下去脸上阴霾的赵高,嘴角的笑意越发开心肆意,“呦,赵府令,今日你怎么有空出宫?”

赵高扯出一抹难看的笑容,冷声回应道,“国师说笑了,我是受陛下之命,特意来请国师入宫觐见的。”

古寻翻身下马,为难道,“陛下找我,是得赶紧去,不过我这马……”

“……国师请放心,我会安排人照看。”

“那就行。”古寻一打响指,笑道,“劳烦赵府令养在宫里吧,等我有需要的时候再找你要。”

“嗯……我记得赵府令是管……哦对,管马车的,照顾马匹也算本职工作了。”

“呵呵!”赵高从牙缝里挤出来个笑容,不接这个话茬,“国师请赶快吧。”

说完,他就先一步朝章台宫而去。

古寻见此摸了摸自己那匹马,把它就扔在原地,然后追了上去。

两人离开后,很快就来了个人,面无表情的牵走了古寻的马。

一路上赵高都没有和古寻交流,阴沉着一张脸,沉默的赶回了嬴政的书房。

首节上一节371/5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