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燕赵之地则恰好相反,其余诸国称其‘多慷慨悲歌之壮士’,其实翻译过来就是燕赵两地的人,血性太冲,容易上头,脑子一热就干出不理智的事情,厮杀争斗之事屡见不鲜,较之其他国家也更容易涌现出大大小小,抱团取暖的江湖组织。
‘江湖’二字,在这里体现的分外清晰,行侠仗义者,为非作歹者,野心勃勃者,都不缺乏。
而盘踞在燕赵之地的最强大的江湖势力,就是世上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
墨家游侠遍布燕赵两地,行侠仗义,扶危济困,闯下了偌大的名头。
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化的说法,墨家弟子的体量是仅次于农家的,人多势众,就必然尾大不掉,龙蛇混杂。
好人有吗?当然有,而且不少。
坏人有吗?当然也有,肯定也不少。
人性是不可能以两句‘墨门非攻,兼爱平生’的口号就改变的。
况且游侠做事,目无法度,全凭意气,理论上做的都是符合普世道德观念的好事,但只是理论上。
若是抡拳头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古寻又何必经常自嘲一介武夫?杀心一起,行事片面偏激是必然的。
所以……江湖人没有无辜的,金庸写了十五部小说,也不过就洪七公一人可谓俯仰无愧而已。
沿着坊市大街游走,古寻按照自己做事的一贯规则,先找吃饭的地,摸了个街上最热闹的酒楼,进去坐下,点好酒菜,然后就是等待。
此时不算正经的饭点,离晌午还有段时间,不过酒楼里已经坐了不少的江湖人士,身边摆着各类兵器。
这群快意恩仇,黑白难分的人,普遍不缺钱,至少不缺吃饭钱,又喜好三两聚首,高谈阔论,酒楼是最合适的去处。
而古寻坐下后听到的大半消息,都和一个人有关。
北地军神李牧。
赵王偃薨逝,太子迁即位,召驻守代地的李牧回都述职,顺便带回了跑到代地的公子嘉,引得江湖议论纷纷。
李牧,历经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偃),以及如今的赵王迁,三代君王,没一个喜欢他的。
这人活得也是够可以的。
孝成王让他气的不轻,扔在北地不管他,悼襄王让他气得不轻,扔在北地不管他,赵王迁刚上位,甚至严格来说,三年孝期未满,他王位都没坐稳呢,就也让他气了一把。
因为李牧没有按照他的命令,暗中杀掉公子嘉。
不过人家李牧有自己的坚持,公子嘉擅离王都固然不妥,但是怎么也不可能直接就给杀了。
但是他这波操作确实是……让人无话可说,要么你把人暗中放了,要么你把人悄悄做了,至少迎合一方,结果他这既得罪赵王迁,又得罪公子嘉,两头不落好。
头铁!
江湖上的人心思也活泛,知道李牧开罪了这位新王,回都后恐怕落不着好,都在担心。
李牧镇守北疆多年,抵御北地狼族,民望极高,江湖中的名声也极佳,麾下招揽了不少志在抗击北方异族的江湖好手,单论实力比之寻常一流的江湖门派都不弱,就是为人忠于赵国,心思不活泛。
赵王迁要是真对他下手,他未必会怎么反抗,但这群北地的江湖人估计都不会答应,说什么得闹上一场。
毕竟……多慷慨悲歌之壮士。
古寻一边吃饭,一边心里琢磨着这些零零散散的消息。
可以确定,李牧回都,必然会掀起一阵风浪,很多人都看不惯他,因为他不和光同尘。
有了朝臣的针对,赵王迁那里他就更难过了。
其实他的执拗和桀骜还在其次,了不起眼不见心不烦,关键是他民望太高,尤其是北地三郡,那是真正的无双军神,定海神针,就差盖庙祭祀他了。
君王能忍受他的脾气不好,却很难忍受他的威望过高,这是取死之道。
不过对于古寻而言,有风浪才好,他出门可不是为了满天下行医问诊,而是来找乐子的。
一潭死水,还怎么找乐子?
至于李牧会怎么样……反正一时半会不会有事,赵王迁才刚即位,怎么可能对这位北境大将下狠手?
况且按照秦时的剧情,人家李老爷子活得可比赵王迁还久呢。
吃饱喝足,古寻离开酒楼,顺便帮焰灵姬叫了份外卖,让酒楼的跑堂送到落脚的客栈。
之后,他就开始寻摸哪个地方藏书多了。
首选自然是位于赵王城的王宫,古寻也不多做考虑,邯郸城他不熟,最显眼,最突出的莫过于屹立于大北城南方的赵王城了。
反正王宫里可能存在的什么供奉高手他也不放在眼里,就当进自己家后院是一样的。
走了没有太久,即将自南面出城,接近赵王城的时候,被人拦住了。
这段时间他的身边总跟着各个势力的眼线,都习惯了,他也懒得去分辨都哪些势力的。
从他同意当秦国这个国师开始,就注定了行走六国的他会吸引很多目光,这也是他所希望的,不然也没必要接这个空衔。
而拦住他的这些人,就是盯梢的眼线之一,应该属于邯郸城里的某个势力,因为这俩人是他进城后不久才盯上自己的。
“古先生请留步。”两个神色紧张,看向古寻的目光隐隐有些躲闪和逃避,声音也有些颤抖。
这种表现,要么两人心里有鬼,没打算干好事,而且心里素质极差,所以全写在脸上了,要么就是他们对古寻有所了解,听过一些传言,心里有些不自觉地担心和忐忑,害怕一不小心就遭了难。
古寻觉得是后者,能当探子的,不至于耍个阴谋就这德行,何况现在谁敢贸贸然对他出手?
只是对自己有些误解罢了,不妨事的,呵呵!
秦时之七剑传人
第四百二十六章 李牧
粗略打量一下二人穿着一身粗布衣服,看不出来历,呼吸绵长,节奏分明,属于练家子,武功……还凑活,在罗网里也勉强可以跻身地字级了。
虽然古寻他们这些顶尖高手整天宰杀字级的高手都跟宰肉猪似的,但是在江湖上,实力能比肩罗网地字级的就是一等一的好手了,不多见。
看他们俩态度还不错,古寻也就笑脸待人了,乐呵呵的问道,“有事?”
两人对视一眼,神色丝毫没有因为古寻的和蔼而有所缓解,声音还是有些颤颤巍巍的,想必是听过古寻的一些……传言,心里不免有那么点没谱似的害怕,“古先生……我家大人想请您过府一叙。”
“呵呵。”原来是找自己的……古寻露出个笑脸,一口回绝,“不去。”
说完,一个闪身,让俩人都没看清发生了什么,就绕了过去,继续朝王城方向而去,眼瞅着要出城门了。
开玩笑,什么玩意就敢请我过府一叙?吕不韦都没你面子那么大!
他们又互相看了看,估计是上面给下了死命令,咬了咬牙,快步纵身又跟了上来,继续邀请道,“古先生,我家大人没有恶意的,请您赏脸移驾!”
古寻依旧没有搭理他们,自顾自的闲庭信步般走向城门的方向。
出了这道城门,迎面便是赵王城的北城区,一般没人朝这边来,尤其是赵王偃新丧,王宫上下缟素的时候,更没人敢随意靠近,所以此时他们周围,基本没有老百姓,只有其他势力的探子暗哨。
两人见古寻油盐不进,不肯去,也有些急了,心里清楚古寻不愿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自己没有报出家门,如果说了,对方也许会去。
又是一番咬牙跺脚,他们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古先生留步,我二人明言和您说,我们是李牧将军府上的人,是他请您过府会面的。”
“李牧?”这个名字说出来,古寻停下了脚步,转头看向二人,脸上露出玩味之色。
竟然是这位北地军神要见自己?这倒有点意思。
人古寻肯定是要见的,就冲人家镇守北疆这么些年,抵御狼族,也得给个面子。
不过这事很有意思,这邯郸城里,最先盯上自己的竟然是看起来愚忠执拗,简单直白的李牧?
“前面带路吧。”古寻按下心头浮绪,冲那两个探子一点头,示意他们可以出发了。
两人也不磨蹭,尽可能快的带着古寻往城北而去,那里是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区域。
大概是因为周围其他势力的探子太多,根本瞒不住,所以这俩人也没试着隐蔽行踪,三人径直来到了李牧的将军府。
李牧估计也是想着瞒不住,就选择直接在自己的府邸见古寻了。
这套宅子没什么好说的,很普通,不大不小,该有的都有,既不简陋,也不奢华。
那两名探子把古寻领到这之后,就没有继续带路了,而是将军府上的一名士卒带着古寻入内去找李牧。
进入大门,穿过前庭前堂,来到中庭,拐到一侧的偏厅,古寻算是见到了这位北地军神,同时也是战国末年,七国间最为传奇的两名大将之一,赵国武安君李牧!
当然,如今的他还未受封武安君,那要等到嬴政第一次发动对赵战争,李牧力挽狂澜,挫败十万秦军后。
说起来,武安君这个封号,真的是有毒。
在先秦时期,‘武安’几乎算是卿大夫阶层最上等的封号,武功治世,威信安邦,可偏偏最为著名的封号武安的人,都没好下场。
其中最好的,就是佩六国相印的纵横家苏秦,结局是被刺杀身亡,嗯……在秦时世界,动手的应该是罗网。
然后就是白起,被昭襄王猜忌赐死。
李牧和他一个待遇,说来也巧,赵王迁封他为武安君的时候,恰好说他是自己的白起……
书归正传,古寻一进屋,二人四目相对,互相打量了一番对方。
在李牧眼里,古寻最显眼的特征就是容貌甚伟!
难怪情报里一提及古寻的相貌就会特别注明,出类拔萃,显著非常,一眼就能认出来。
而古寻眼里的李牧,则和他之前所猜想的……基本一致,就是年纪要稍大一些。
一眼看去,大致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的结论。
头发半黑半白,有些斑驳凌乱,面容粗糙坚毅,脸型方正,下巴处挂着整齐的胡须,五官端正,身形挺拔,身上没有军伍老卒惯有的肃杀血气,但也称不上文质彬彬,反倒是有些返璞归真的意思,只是带着一股子不怒自威的气势,让人心里明白,这不是寻常的老大爷。
李牧端坐在上首主位,腰背挺直,腰间还挎着一把连鞘长剑,但从剑柄来看,就显得十分宽厚古朴,不是凡品。
这剑也就是在北境狼族之中声名赫赫的镇岳剑,李牧曾经单人执剑,吓退十万狼族大军。
北境军神之名,天下皆服。
“秦国国师,太子太傅,古寻古先生?”李牧上来先明知故问了一句,以打开话题。
古寻和和气气一抱拳,自我介绍道,“在下古寻,是个大夫。”
我知道你是个大夫,前太医院院副嘛,有必要在这个场合特意说一遍吗?
李牧对古寻的惯用开场白有些迷惑。
本将军知道大夫的地位是不低,但是跟国师啊,太子太傅啊什么的比那不是差远了吗?不应该着重介绍后两者吗?
“老夫李牧。”李牧抛开无谓杂念,右手轻抚过胡须,也自我介绍了一句,接着伸手一摆,指向一旁的桌案坐塌,“古先生请坐。”
“呵呵,多谢上将军了。”古寻略一拱手,笑呵呵的走到一旁坐下。
李牧是赵国的最高武官,一般称之为上将军,同时还兼着六卿之一的大司马。
理论上位高权重,不过李牧算是受三代赵王不喜,打发在代地边境带着,实权都旁落到左右司马身上了。
他仅剩的权力,就是对代地的掌控,赵国的北境三郡军政大权几乎全在他一人之手。
第四百二十七章 答案
李牧在北地三郡有权开设幕府,权柄甚至可以比肩赵王,不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任免官吏,连各地的税收收上来也要先给他,充当军费。
这在周朝的礼制未崩之前,倒是正常,上将军有这个权力,但是现在已是战国末年,各国都开始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了,开设幕府,自行任免官员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
李牧无疑是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