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894节

水战历时一个半月,蒙军水师被赶到长江下游靠近入海口,中下游大部被爱国军占据,临近春节,战事暂时平息,双方都在为开春后的大战作准备。

蒙古军队在初期的草原战中,主要依靠轻装的弓骑兵,使用双曲复合弓,有效射程可达150米,每名战士配备两、三匹战马,具有很强的机动性,采取包围和佯退战术,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攻城战本是蒙古军队的弱项,但他们学得很快,随着穆斯林和汉人技师的加入,他们学会了制造火药大炮和巨型抛石机,加上屠城心理战的运用,攻城战也令敌人闻风丧胆。

但在和爱国军的战斗中,他们的长项往往派不上用场,在南方山林中,无论是弓骑兵还是火药大炮,都缺乏用武之地,反倒是爱国军藏在树后的来复枪,每每发射出致命的子弹,抛石机在欧洲和俄罗斯战场曾经用于阵地战,但在山林中难以发挥作用。

现在蒙古军队企图依靠城墙抵挡爱国军的进攻,他们想看看,爱国军是否能离开山林,来到平原和城市跟他们决战。

1265年春节后,一支蒙古军队从北方南下,增援江南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后进入庐州,也就是今合肥,准备修整几天后渡江。

进城第二天,蒙古将领发现,爱国军陆续抵达城下,把庐州城包围起来。20多年前发生的攻城大战似乎又要重演。

1238年,蒙军号称80万人进围庐州,欲克庐州后,在巢湖造船,以窥长江。蒙军在庐州城外筑土城60里,把庐州城团团围住,在土城上筑高楼,高楼上置火炮与投石机,轰击庐州城内。

时庐州守将杜杲,在城内筑起一座更高的土坝,同样安置火炮和投石机,与蒙军对轰,又以油灌草,焚烧蒙军土坝,双方互有损失,蒙军不得攻城而入,僵持一段时间后,宋军火炮轰毙蒙军一员大将,蒙军惊骇,杜杲果断派兵出城作战,蒙军势竭逃跑。

宋军乘胜追杀数十里,毙敌两万六千名,取得庐州保卫战胜利,蒙军由江淮入侵江南的意图失败,这一胜利客观上也为爱国军的发展赢得时间。

如今攻守转换,蒙军也在城内筑高台,向城外轰击,爱国军在六个城门外筑台,仅留北门拱辰门,城门外既不筑台,也无爱国军活动。

高台上设射击孔,以狙击手瞄射城墙上士兵,民团用蛤蟆车运载土石填护城河,城内火炮无法击中,只得令士兵在城墙上冒死发箭。

通向城门的护城河填平后,爱国军的火炮齐发,其准确性和爆炸力远胜蒙军火炮,城内高台的火炮和投石机均遭击毁,狙击手射击城墙士兵,掩护爆破小组冲到城下填埋炸药,一时间爆炸四起,全城震撼,城墙坍塌,城门被破只在旦夕。

蒙古军打开无人围守的拱辰门,以小股军队出城试探,果然是通途,意欲向两边冲击,遭枪林弹雨阻击,显然此路只能用于逃跑,不能反攻。城内有人用蒙语大喊从北门撤退,守城士兵军心涣散,一心后撤,西平门被率先攻破,爱国军身蒙牛皮,手持枪械蜂拥而入。

蒙军将领下令从北门撤退,临走前在仓库点火,意欲烧毁物资,庐州是连接南北两地的物质集散地,存储有大量粮食,起火后城内少量市民,从金斗河取水扑灭,抢救出大部分物资。

历时月余,庐州城落入爱国军手里,其后在长江北岸又有多次攻城,均留北门供蒙军弃城,蒙军在强大火力打击下无心恋战,纷纷向北撤退。长江北岸江淮大片区域已经被爱国军控制。

夜深了,徐畅然准备睡觉,余下的明天起床再看,临睡前他想着一个问题,此时忽必烈仍然留在杭州,因为战斗在北面进行,他不便返回大都,作者如何安排他的结局呢?会用一场惨烈的杭州大战收尾吗?

第1164章 新共和

早上7点起床,吃了点牛奶加麦片,加两块粗粮饼干,坐到电脑桌前,开始阅读小说的最后部分。

先看了一阵评论,小说从蒙宋结盟对付爱国军开始,读者的争议越来越大,认为推演有问题,爱国军应该和宋廷结盟,而不是蒙宋结盟。

此时,许多读者期待着爱国军攻下杭州和大都,徐畅然知道,如果以这两场攻城大战收尾,那就没什么意思了,连多数读者也会觉得没趣。

事情就是这样,读者嚷嚷着要怎样,作者如果耳根软,按照读者的意见写,写出来他们并不买账,还不如照着自己的想法写。如此,小说的结局肯定有出乎意料的地方。

从读者评论看,他们看得很过瘾,对小说评价很高,小说写到这里,他们对结局期望很高,不知道结局出来后,他们是否满意。好了,徐畅然放开评论,开始直接阅读小说。

爱国军占据江淮地区后,并没有立即展开下一步行动,战事又平息了一阵,双方均在观望中。

江南地区以杭州为中心,集结大量蒙军,元大都反倒有些兵力空虚,如果此时爱国军北上,在春天对大都发起攻击,等于端了忽必烈的老巢,是一个不错的围魏救赵之策,忽必烈不会不担心这点吧?

但忽必烈沉得住气,没有带兵撤出江南,而是积极备战,江南作战无法避免,爱国军也没有去进攻大都,如果他们进攻大都,蒙古军队很可能在江南行动,爱国军两面作战,战线拉得太长,形势可能不利。

1265年4月下旬,长江开始涨水,爱国军在江南多地发起进攻,同一条线上的多个城池爆发战斗,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蒙古军队采用“捏尔格”战术,这是蒙古军队在草原战形成的“围猎”战术,他们和敌军接触后,会向两边延展阵线,与敌军侧翼接触,包围圈越缩越小,敌军越来越危急。

有时候,蒙古军队故意在包围圈中留出空隙,让敌人由此逃走,但这实际上是陷阱,敌人在逃走的过程中难以维持纪律,经常抛弃武器以便逃得更快,蒙古骑兵趁机追击,常常大获全胜。

此次爱国军攻城,并非围城而打,也像攻打庐州城一样,留了逃跑通路,但这不是陷阱,而是真的让他们逃跑,这次给他们留的方向是东方,而东面是大海。

爱国军的火炮落点准确,轰击着城内的军事设施,炸药包威力巨大,动摇着城墙的根基,攻破城门后,他们步步为营,缓慢推进,和蒙古军队展开巷战,这又是蒙古军队的弱项。

爱国军显然受过巷战训练,十多人一组,相互配合,战力高效,蒙古士兵没见过这种打法,节节败退,最后结果仍然是出城门向东逃跑。

第一波攻击的城池相继陷落,逃跑的蒙古士兵进入第二波城池,打击了当地守军的士气,加重了粮食和饮用水的负担,他们刚刚缓过气来,城外已经出现了爱国军的火炮,猛烈的攻击开始。

第二波的攻击同样迅速,爱国军集中火力猛攻一两个城门,又给蒙军留下逃生通道,生死两重天,任其选择,有蒙军将领下令关闭逃生城门,死守城池,最后却被逃亡大军反杀,打开城门往东而去。

经历过两三波攻击后,蒙军的溃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到8月初,爱国军已经兵临杭州城下,杭州城内的蒙古军队超过40万,不少是从各地跑回的溃兵,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此时正是盛夏酷暑,爱国军改变了战法,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在城外修筑土坝,似乎要打持久战,和以往一样,留下东北角不设防,让蒙军撤退。

经过几次战役,爱国军人数大增,但新入者多编入民团,挑选其中灵巧健硕者,到后方进行一个月的训练,方可加入正规军。数量庞大的正规军和民团配合,把杭州城围住,却始终不发一炮。

大军对峙,却出奇地安静,蒙古军队虽然在城中架起火炮对着城外,也没有发射,因为一旦对方还击,城内密集的士兵将会损失惨重。几十万张嘴要吃饭,城里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忽必烈下令打开东北角城门,放出一批希望离开的市民,减少粮食负担。

另外,蒙军从东北角往城内运输粮食,也未受阻扰,如此情形,两军可长期对峙,但意义何在?忽必烈陷入困惑中。

与此同时,爱国军后方基地开始整顿组织,出台法令,酝酿出台两部大法,共和法与土地法。

按照共和法的定义,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也不是长城会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在共和法下,以往的皇权和王法皆成历史。

土地法也是极其重要的法令,解决华国社会地主和农民关系问题,只要形成地主阶级,封建社会的基础仍在,社会转制就是空话,新法将土地收归国有,再分给农民,向其征收粮食以代税收。

拟定的教育法规定,全国建立新式学校,学习数学、物理、文学等科目,分等级设立学历。

前线仍是两军对峙,后方建设如火如荼,对于杭州的围而不打,这是最高层的决定,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通过各方人士的议论透露一二,有人说是爱国军不愿把杭州城打烂,希望和平解放,以后定都杭州,有人说是爱国军在前期战役中消耗太多弹药,没有力量打下杭州,待弹药充足后再行进攻。

不过,爱国军在山洞中的兵工厂可是全力生产,弹药不足说令人怀疑,小说还有几个细节,爱国军已经生产出一种一次装弹5发的步枪,比装一次弹打一发的来复枪有很大进步,但进入打靶场试射阶段后,接到命令停止研发生产,图纸锁入保险柜。

一个穿越人士和长城会高层土著的对话似乎更接近真相,穿越人士用分析的口吻对土著说,长城会建立的新国,土地面积暂不宜过大,以便厘清内部。

长城会的力量不在武器的先进,而在组织的高效,及行事的正义性,新国的当务之急,不在收复宋国失地,而在整顿内务,建设新格局,保持内部力量的强大,从远期看,何愁国土流失?

土著人士说,他也感觉高层意在社会建设,而不是一味杀伐,至于杭州城的围而不打,可能是有意保存忽必烈的有生力量,在北方形成一定的压力,有利于新国的建设,比如新国的地主阶层,已有串联之势,意欲要回土地。

1265年11月,杭州城内大军云集,饥寒交迫,状况持续恶化,爱国军送来文书,敦促蒙军尽快撤离,否则会向城内发起总攻,并关闭逃北通道。

12月初,忽必烈带领大军北撤,按照约定,爱国军的船队和蒙军水师齐集长江南岸,送蒙军渡江,忽必烈登上一艘大船,在甲板上向南眺望,心情复杂,突然,他感到到一双眼睛在盯着他。

他转过头去,不远处的一艘爱国军战舰上,一双眼睛和他对视着,他没有想到,这是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视。

蒙军撤离江南地区一个月后,杭州城内百万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华夏共和国宣布成立。

全书完结。徐畅然眼睛离开电脑屏幕,微喘着气,呆坐了很久。

第1165章 双宿

下午,徐畅然和蔡昶联系,约定下周见个面,蔡昶要聊聊买房子的事,徐畅然想和他聊聊《崖山之前》,蔡昶说他读完小说后看了一些资料,准备给这本小说写一篇长文。

首节上一节894/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