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877节

“你怎么知道?”

“一种感觉。”

“来,畅然,喝酒。”徐达国举起酒杯说道,结束了这个话题,上次他开了一瓶尹飞扬送的茅台,只喝了一小半,现在徐达国喝酒比以前节制多了。

徐畅然解释了尹飞扬为什么要送酒,他的公司重心从邻市转回云州市,准备大肆庆祝,徐畅然劝他要低调,他就把买的酒送人了,徐达国说送人也不用送这种酒啊,还是好几箱。

徐畅然说,现在尹总跟以前不一样了,邻市两个项目,云州市还会有许多项目,对他而言,送点好酒不算什么。

谢新芳说,其实当大老板没那么好,还是过小日子舒服,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到处应酬。

这句话对徐达国和徐畅然两人都合适,徐畅然认为主要是说给自己听的,毕竟尹飞扬和他是好朋友,现在事业越做越大,成家立业了,而他……

“不过太自在了也不好,还是建个家庭,过得更实在一些。”看来谢新芳是有些话梗在喉咙,不得不说了。

“也不一定,畅然这个情况,要成家还不简单……”徐达国说道,转头对着徐畅然:“畅然,各人过开心点就好,成不成家……看缘分,不着急。”

谢新芳说得比较委婉,徐达国的话也很安慰,话题很快转向其他,气氛仍然和谐,谢新芳也知道,如果话说得太硬,徐畅然也不愿意回来了。

吃完饭,徐畅然抢着洗碗,谢新芳没有拦他,在厨房忙了一半,谢新芳进来说道:“你爸前段时间还问我,是想要个孙子还是孙女。”说完就出去了。

显然,谢新芳是想让徐畅然明白真相。徐达国在这件事上是双面人,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呢?谢新芳当然认为和她交流时才是真实想法,而对徐畅然说的不过是安慰。

不,事情不能太想当然,说不定徐达国真的是他对徐畅然说的那样呢,当然,用不着去证实什么,正如徐达国所说,不着急。

洗碗后回到客厅,和徐达国一起看电视聊天,徐达国说,云州市的房地产越来越火,汽修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说明买房买车的人多了,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徐畅然专门看了云州本地新闻,头条是会议新闻,王某作了讲话,强调如何如何,然后是王某在市郊视察,在半山坡上扬手指点,要求深挖潜力什么的,徐畅然有些恍惚,似乎尹飞扬说的一切都是幻影,真相是一切都没有改变。

洗了个澡,回到自己房间,打开电脑,在网上闲逛一阵,突然想起很久没看的《崖山之前》,现在应该快完本了吧,不知道后面如何发展的,遂找到看起来。

时间隔得久了,没功夫细看,只想知道如何推演。

长城会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资金,效果显著,为了防止万一,他们也向外转移一部分实力。

此时蒙古军队不断南侵,战事频仍,南宋朝廷对军费需求巨大,买官卖官风日盛,开头还只是卖闲职,后来只要钱给得多,实职也卖,长城会购买官职,提携自己人,逐渐在两三个县建立了根据地。

另外,长城会每年选拔人才去参加科举考试,建立隐蔽战线,这是后话。

在根据地山林里的秘密基地,燧发枪被研制出来,然后是来福枪,以保家卫国的名义组织机枪队,每日训练。

此时忽必烈在北方看中一块地方,准备修建巨大的都城,也就是历史上的燕京,丝毫没有和南宋朝廷分江而治的意思,南下一统江山的宏图早已在他心中构建。

但前期蒙古军队正面南侵并无建树,因为长江的天然屏障,受到顽强抗击后回撤,在蒙古军队的大规模作战中是少有的情况,忽必烈造访皇帝蒙哥,建议从云南大理远征,最终形成对江南的巨大包围圈,被蒙哥认可实施。

1250年代,蒙古军队远征大理,进击蜀州、鄂州,形势日渐紧迫,地处江南的长城会面临选择,如果修筑城郭,等待和蒙古军队进行攻防战,势必很被动,蒙古军队从西亚带回来的“回回炮”威力巨大,同以往那种小型的抛石机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反复讨论,长城会认为和蒙元军队的决战不可避免,但他们不能被动等待,必须面对南宋朝廷的存在,会议中,有人提出“以战养战”的策略。

此时,一刘姓官员向朝廷举报,江西某地出现秘密组织,拥有不小实力,朝廷派出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前往围剿,途中遭遇伏击,对方使用神秘火器,把朝廷军队击溃,部分士兵被俘。

很快,被俘的士兵跑回来一部分,他们说,伏击他们的是“爱国军”,目的是抗击蒙元,不愿和自己人打仗,但如果谁要消灭他们,他们只能自卫,被俘士兵中愿意者留下抗元,不愿意者发放路费回家。

朝廷初战失败,不肯善罢甘休,派出两万大军围剿,“爱国军”打了就跑,带着他们在山林中转悠,不断伏击,因他们使用火器,不必近战,伤亡甚少,官军不断有人投诚“爱国军”,损兵折将后,失败而归。

远有外敌,近有内乱,南宋朝廷为此伤脑筋,最终采纳了“外敌尚远,内乱堪忧”的建议,全力对付内乱,从边远地区抽调对付蒙元的军队,赶赴江南地区,围剿“爱国军”。

“爱国军”宣称,外敌虎视眈眈,不愿自相残杀,但官军执意进犯,必然反抗,对被俘士兵,愿者留下抗元,不愿者放回家,绝无杀戮。“爱国军”在道义上占先,得到民众支持。

朝廷指派贾似道带领20万大军,围剿日益壮大的“爱国军”,意欲一举消除“内患”,其中有当初向朝廷举报的刘姓官员。

这是一场持续一年多的大战,官军一度呈追击之势,收复过几座空城,但对“爱国军”有生力量缺乏打击,自身越来越疲于奔命,最终结果是贾似道在帐中被杀,刘姓官员带领十多万大军加入“爱国军”,原来,他是早年长城会通过科举向朝廷渗透的人员,潜伏多年,终成大事。

因南宋围剿内乱,边防空虚,忽必烈改变策略,粮草囤积,大军渡江,准备和南宋正面进行决战。至此,历史已经完全改变,连襄阳之围也不复存在。

第1142章 新国(二)

过了夜里12点,竟然停不下来,蒙元军队提前20年渡过长江,即将和“爱国军”正面交锋,这时候更不愿上床睡觉。

此时蒙古军队已经知道南宋出现分裂,有一股反叛力量和官军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他们拥有神秘火器,但这不能阻止他们南征的铁蹄,多年的征战让他们充满信心。

在宽阔的平原作战,蒙古骑兵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对于依据坚固城郭防守的方式,他们也有对策,能攻则攻,如果对方防守顽强,则采取筑城而围的办法,在城外修建大量城堡,团团围住,他们很有耐心,可以一围数年,在远处用叫作“回回炮”的巨型抛石机把城郭打个稀烂,再坚固的城郭也经不起这种战法。

这一次,蒙古军队并没有机会采用“回回炮”攻城,他们在城外的开阔地带发现了“爱国军”的战壕,感到正中下怀,打算直接采用骑兵冲锋的战法,一举冲溃敌阵。

骑兵开始冲锋,离战壕越来越近,骑手拔出弓箭,准备发射,突然,四周响起轰炸声,骑兵冲入几十米纵深的绊子雷阵,骑兵乱了阵脚,无法张弓射箭,此时“爱国军”的神秘火器发射,骑兵一排排倒下,少数战马冲到战壕前,被埋伏的长矛手刺下马,随后被射杀,蒙古骑兵死伤惨重。

等蒙古骑兵集结重兵,死命冲锋,“爱国军”并不恋战,开始撤退,等蒙古军队冲到城前,发现是一座空城,爱国军的基地在深山,蒙古骑兵和回回炮都鞭长莫及。

吃了几次大亏后,蒙古军队暂时放弃和“爱国军”战斗,转而和南宋朝廷讲和,结盟共同进攻“爱国军”,当年联合南宋军队灭金国的一幕似乎要重演,这一招已在“爱国军”意料之中,对他们而言,这并非坏事。

经过十多年南侵战争,南宋国民已经清楚蒙古军队意图,爱国热忱高涨,和蒙军战斗就是爱国,和蒙军合作无疑叛国,此举一出,民心将完全归向“爱国军”,南宋朝廷也担忧这一点,内部出现分歧,有呼吁继续抗蒙者,也有建议联合蒙军剿灭“悍匪”者。

形势已变,不宜讲和,南宋朝廷最终选择抵抗,官军和蒙军展开城郭攻防战,“回回炮”把巨大的石头投向城池,一个城一个城被攻下,战事惨烈,但蒙古军队攻城后并没有如西亚般屠城,甚至发粮救济灾民——他们也不愿看到更多的民众投奔“爱国军”根据地。

在蒙古军队攻城掠地的同时,“爱国军”在根据地按兵不动,他们在根据地强化组织结构,训练士兵,生产武器,为将来和蒙古军队的总决战作准备,如果不出意外,在不长的时间内,南宋朝廷注定被蒙古铁骑消灭。

此时,读者对此举措也出现了意见分歧,一部分读者认为“爱国军”应该和南宋官军夹击蒙古军队,而不是让他们在江南地区横冲直撞,如果“爱国军”抱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等南宋朝廷灭亡后再和蒙古军队决战,这是一种可耻的做法,会导致大批无辜民众的死亡。

另一些读者认为,既然是战争,死亡不可避免,“爱国军”首要考虑的是对自身有利的情况,此时和南宋官军夹击蒙古军队并不有利,因为它必须放弃擅长的战壕战,改为冲锋战,势必会遭受大的损失,“爱国军”坐山观虎斗的做法无可厚非。

对这一重大情节,无论小说章节后面的读者评论,还是龙在大地网站,一时间议论纷纷,引发持久的讨论兴趣,一部分读者愤怒地声称弃书,与此同时,这本小说的读者却大幅增加,各项数据猛涨。

在读者热烈议论的高潮阶段,小说逐渐抛出一些解答,首先,“爱国军”虽然和蒙古军队作战取得几次胜仗,但他们火力并不强大到可以发起进攻,几年前才研制成功的来福枪装备不多,只有三千多只,还在山洞中加紧生产,“爱国军”总司令部的计划是来福枪一万支以上,加上以前生产的一万多支老式的燧发枪,方能进行大决战。

另一方面,蒙古军队和南宋官军开战后,每天都有大量民众投奔“爱国军”,力量迅速壮大,几个月下来,规模足以立国,客观上说,这是“爱国军”极大的发展机遇。

列举了这些理由后,小说还通过一个“长城会”元老跟一个资深土著酒后私下的聊天,让读者触摸到“爱国军”按兵不动的深层次原因:

“你看现在,每天有多少人投奔我们啊,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才是胜利的希望,我们这里的天,是明朗的天。”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火器,炸雷,还有灵活的战法,如果我们和官军联合,共同抗蒙,这些东西要不要和官军交流?就算我们留一手,几年仗打下来,官军也会学去不少东西,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假设我们和官军合作打败蒙古军,把他们赶过江去,江南地区就是一山二虎,朝廷和我们,朝廷是正统,它把我们叫匪,我们还得和他们干仗。那个时候,你说民众会跟谁?”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驱逐外侮,更重要的是建立新国。”

首节上一节877/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