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544节

“用手按快门,可能引起相机震动。这样,你设置一个自拍,5秒钟就够了。”黄记者说道。

徐畅然把相机拿出来,让黄记者讲解了一下设置自拍的方法,原来,为了让相机拍摄时保持静止,可以用快门线或者设置自拍的方法,防止手按快门造成震动。徐畅然认可这种做法,毕竟是给杂志拍照片,如果是自己欣赏,倒不必这样费劲。

黄记者还介绍了快门线拍摄的另一个好处,架好相机,对焦完毕,就拿着快门线在相机旁等着,待目标人物走进相框后按下快门。这个方法不引人注目,在村落和古镇拍摄时有用处。

拍了几天村落,两人和登山协会的人以及向导和背夫见面,即将踏上探寻古道的征程,徐畅然行走太白古道有两天的行程,也有一个户外爱好者同行,叫黎哥。黎哥还要上班,只能抽周末时间出行,所以徐畅然还得等两天。

第654章 蜀陕古道(二)

徐畅然和黎哥汇合后,花了两天时间,走了一段太白古道。

路程可谓艰辛,特别在接近山顶的路途上,大量石块铺满山体,叫做石河、石海,人在半山腰上的石海穿行,望下望去,无数嶙峋的石头如猛兽般沉寂,令人胆寒。

到达大爷海时已是黄昏,徐畅然运气好,拍到了“日照金山”,当晚住宿在大爷海,每人40元。

大爷海,拔仙台,是两个重要景点,这两个地方拍完后,就可以下山了。这一带已经设为风景区,要收门票,道路进行了整治,游客也比较多。徐畅然要记录沿途的风景以及建设,对景区建设作一些反思,比如路上就看见一座庙宇正在修建,不是整修残破的庙宇,而是新修一座,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黎哥30多岁,戴一副眼镜,西安市某建筑设计院工作,几年前开始户外活动,算是较早的一批,太白山顶来过多次,向徐畅然详细介绍了以往的所见所闻,对徐畅然了解情况提供很大帮助。

“这片风景区真是个聚宝盆,妙处在于包括了大爷海和拔仙台,拔仙台是太白山最高峰,你知道,秦岭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及气候的分界线,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站在拔仙台望去,这边是北方,这边是南方,这种感觉……那是绝好的旅游资源不是?”黎哥说道。

徐畅然在拔仙台拍了不少照片,视野开阔,群山峻岭,令人心潮澎湃,他对黎哥说,一览众山小的确令人激动,不过他本人不大喜欢风景区,凡是要门票的地方,他都有点反感,只是这风景区囊括了拔仙台,不得不低头……

黎哥说,以前太白山很险,即便是当地人,到达大爷海、拔仙台的都不多,十多年前,咸阳彩虹彩色显像管厂的4男2女工和西北大学2名学生,一行共8人进入太白山探险,由于准备不足,天气突变而迷路,最终付出了1人死亡,2人失踪的惨痛代价。当地百姓以前还有到拔仙台“朝山”的习惯,因为极端天气变幻,出事也不少。风景区设立后,游客才多起来。

见黎哥拿着两根登山杖,徐畅然问他为什么要用双杖,是不是有什么讲究。黎哥说,他前几年参加户外运动时,还没有登山杖这种玩意,大家都是用树枝砍成木棍拄着走,后来有了登山杖,有收缩功能,能随包携带,他很高兴,买了好多根,出门也带两根,不知不觉养成用双杖的习惯,感觉比用单杖更节省体力。

小文公庙那一段路,在半山腰的石海穿行,虽然路面整修得还算平整,仍担心失足滚下山坡,徐畅然感觉用登山杖能提高安全性。下山时登山杖作用更大,因为两人都背着包,加上体重,身体腾空后落脚,全部重量由一条腿承担,对膝盖的冲击很大,需要用登山杖先拄在地面,承担一部分重量,再下脚,起到保护膝盖的作用。

第二天下山途中,为了节省时间,还坐了一段索道。黎哥继续介绍太白山的户外活动,以前他们是从北坡到南坡进行穿越,去年7月,有个资深户外爱好者走了一条新的线路,从鳌山出发,沿着山脊行走,最后到达太白山拔仙台。

“这是一条天然的线路,怎么讲呢,如果你从空中看太白山,就会发现大部分颜色是绿色的,那是森林,太白山的森林覆盖率不低,但在山脊上,有一道黄线,从鳌山一直通到太白山拔仙台,像是有人画上去一样,实际不是的,因为山脊上没有树木,全身石头和泥土,所以看上去是黄色的,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线路。”黎哥说道。

“他们已经走通了鳌山到太白的线路,但是没有对外界宣传,因为这条路的艰险程度超越想象,风险非常大,他们担心公开后引起各地户外爱好者关注,引发意外事故。”黎哥透露出业内的“秘密”,徐畅然频频点头。

“走完全程,大概要花几天时间?”徐畅然问道。

“走得快的话也要七、八天,沿途没有任何补给,也不像藏区穿越那样可以雇佣马帮,只能靠人背,背那么多东西,走那么艰难的路,风险的确很大。”黎哥说道。

“那么,你……”

“肯定要尝试的,你在地图上看就知道了,这是中华之龙脊,行走其间,极尽苍茫,感受天地之伟岸,人之渺小,如匆匆过客,魂牵梦萦,挥之不去。我现在就在拉练,不信你背一下我的包。”黎哥说着,把背包从身上取下来,让徐畅然拎一下。

徐畅然一提,果然很沉,黎哥告诉他,包里放了一块大石头,现在他外出爬山,背包重量必须超过40斤,如果要走鳌太线,每个人的负重起码在40斤以上。

真令人羡慕啊,国内著名的鳌太线就这样浮现出来了,而黎哥也会成为这条线路的早行者。徐畅然只能暗自遗憾,如果他要花时间准备鳌太线,花的功夫太多,会影响他做其他事情。

下山到达游客中心,黎哥准备返回西安,他告诉徐畅然,还有一条古道上山,那地方叫远门口,当年太白山搞旅游开发的时候,曾经和村子谈过,没有达成协议,才改在这里。那条古道他随队伍走过一次,还保留着原始风貌,风景非常美丽。

“有机会一定去。”徐畅然说道。

徐畅然的任务是往南走,拍摄傥骆古道沿线的古镇与村落,因为黄记者的人马主要是行走人迹罕至的古道,在几个大一点的村镇不会过多停留,这些地方的拍摄和采访就是徐畅然要做的工作。

黎哥的生活方式引起徐畅然注意,他是北方人,在西安读书,并留下来工作,成为户外爱好者,平时努力工作,节假日就和同好相约爬山。

徐畅然由衷地羡慕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找对了地方,这是一片户外的宝地,从极高难度的鳌太线到轻松惬意的古道行走,各种中等难度的穿越线路,在中华的龙脊,在树木茂密的山中小道,在鲜花盛开的高山草甸,接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受天地的广阔,这样的一生,也是幸福的。

一路向南,沿着千年前杜甫走过的线路,和黄记者他们不同的是,徐畅然不走山间古道,而是坐中巴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拍摄当地的古迹和市井风情,七、八天辗转下来,来到唐玄宗当年班师回朝的地方,古蜀道的起点,天回镇。

天回镇为荣城北郊一个小镇,已经完全失去古镇风貌,重型汽车穿梭往来,尘土飞扬。再一了解,这个小镇还是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故事发生地,小镇不复百年前形状,但仍能感受到死水微澜气息,住在这里,心态是浮躁晦暗的。

徐畅然拍完照片,没有在这里住宿,匆匆赶往荣城。

第655章 菱窼一游

奇迹,简直是奇迹!徐畅然在院子里转悠,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心里感叹不已。

在荣城沙河堡一个偏僻的小巷,竟保留了这么一个园林风格的院子,古朴典雅,别致幽静。试想,如果现在还有人在里面过着日常生活的话,那真是实现梦想了,可惜,大家都不得不搬到火柴盒那样的建筑空间,还得花很大一笔钱才能住进去。

这个院子得以保留下来,是因为它成为名人故居。李劼人的故居,徐畅然从天回镇追踪而来,他有一个问题,李劼人怎么把那样一个小镇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呢?难道他在天回镇生活过?

院子里除了徐畅然,还有一对老年夫妇,不知他们如何找到这个地方,徐畅然是打了蓉的电话才找到这里,它实在太低调了。

楼堂亭榭,曲径回廊,一湾池水,绿树成荫,李劼人在这里生活了24年,直到去世,多么幸福,现在的人不会有这种福气了。不过,有些建筑恐怕是后来修建的吧?那亭子和回廊,李劼人见过吗?

李劼人在38岁那年辞去大学教职,和夫人开了一家餐馆,后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在此买地建屋,名为“菱窼”,含幽居乡野之意。1958年拿到“三部曲”稿费,修建了二层楼房,也就是院子里的主建筑,如今楼上作为文物展厅。

李劼人的最重要作品《死水微澜》被认为标志着华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它描绘的是一个小乡镇土生土长的人物,还原了百年前的社会风貌。

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按照日本作家竹内实所言:“用自己内心保有的深厚的文人教养的眼光去搜集,写出了清朝末期的世相小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现代小说,但那是短篇,而且具有明显的现代形式,《死水微澜》是长篇小说,描写的是清末内陆社会的世相,依靠文字中渗透出的思想和眼光表达出现代性,显然,这与李劼人曾旅居法国,广泛涉猎法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分不开。

参观展厅,颇有收获,李劼人开餐馆,虽是激愤而为,厨艺上也有真本事,其寡母做得一手好川菜,李劼人观摩有素,操练甚熟。据说他旅居巴黎时,徐悲鸿听说李劼人掌勺,宁可不去卢浮宫临画,也要来参加餐会。

30年代,李和夫人开小餐馆,一时成为新闻,军阀刘文辉手下一个连长,以为李赚了钱,绑架李三岁儿子,李借了1000元,找到袍哥人物邝侠子从中周旋,把儿子赎回,后让儿子拜邝侠子为干爹,常有走动,从他嘴里听说不少市井闲事,写作《死水微澜》时,邝侠子就成为“罗歪嘴”的原型。由此可见,李劼人并未在天回镇生活,是依据作家的敏感把握素材和创作的。

借来的钱花了几年才还清,餐馆维持不下去,李只好去中学教书,一周上课38小时,劳累得了胃病。

李劼人在后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已经见得太多,对人性有透彻的了解,他不愿参与政治,以求人格独立和心的宁静,一心写作。

展室的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即使不给稿费,我还是要写,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力的泉源,对于名利二字,我早置之度外。”这是李在1961年初给女儿的信中说的。

这段话反映的是50年代,文化部长提出解放前的一些小说不符合新的需要,作家应该改写,否则不能出版。这种形式下,李劼人只好改写作品。

反右时李说了几句抱怨的话,准备被打成右派,被另一个革命作家保了,幸免于难,从此他深居菱窼,很少出门,三年饥荒时,菱窼中养有鸡鸭兔等,屡屡被盗。

据其好友说,1962年,家人考虑到李喜欢吃卤味,但困难时期很难买到,只好从外地买来未消毒的变质卤牛肉,李吃后腹痛呕吐,医治无效去世,时年71岁。

了解到这些,徐畅然才知道李劼人在菱窼的真实生活状况,远非想象的那么诗意,而是饱含生活的磨难。

走出菱窼大门,回到现实中,恍若隔世,有这么一个地方,让徐畅然对荣城的好感增加了一分,但又觉得这种地方保留下来的太少了。

这些年由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这座千年老城已经大变样,高楼林立,和其他城市越来越像。

第二天下午,蓉回到市区和徐畅然见面,在嘉南苑呆了几个小时。她说以前也很喜欢菱窼那种氛围,那时更加寂寥,外地游客很少,有回到民国的感觉。有段时间可以在里面喝茶,很闲适,她在那里接待过同学和朋友。

首节上一节544/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