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492节

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杨云起趁当天有空,约了老杨等几个人坐班车前往这家公司,公司离市区五十公里左右,一个多小时的旅程到达公司门口,那种热闹劲让杨云起吃了一惊。

大门口聚集了不少人,公司派人拦着不让进,也没有职工出来卖股票,但是有不少车进去,像开大会一样,有些车被人们认出来,是省里什么单位的,市里什么单位的。

杨云起见这场面,心想用不着凑热闹,正想走,突然看见一辆正驶进厂门的车上有人朝他招手,他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位大学同学,赶紧跑了过去。

“运起,跟我走,聊聊。”同学在车里说道,门卫见状,没有拦他,得以进入厂区。

同学下车后,问杨云起:“你也是来要股票的?”

“哈哈,我要不到,以为这里有职工股卖,过来看看情况。”杨云起说道。这位同学分配在省政府某部门,这次是和部门领导来要股票的。

要股票比买股票的又要高几个档次,要股票的一般手里有大法器,或者是某个领导的条子,条子的来源从省里到京城都有;或者是盖着某个要害部门公章的介绍信。

没想到,办公室区比厂门外还热闹,几十上百个人来回穿梭,都是坐车从外地赶来的,大声嚷着要找董事长说话,厂办说董事长在外地出差,对不起大家,请回吧。大家都不肯走,希望拿到股票,这种内部股票并不是一次发行完毕,往往要分几批,来人的目的就是趁还有份额时拿到股票。

同学碰到几个熟人,都是从省城赶来要股票的,大家见没有戏,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同学对杨云起说,刚才碰到的那位女人,是某元帅的堂姐,虽然元帅早已过世,但凭她的身份到处活动,在好几个公司都见到她,都是去要内部股的。

“你们现在到处要股票啊?”杨云起问道。

“也不是,要看什么股票,这家公司的股票就算不上市,拿着分红也不会亏,所以我们领导说来试试。”同学回答。

年初一个外地同学到荣城,几个同学聚会过一次,当时大家都没有谈到股票,现在两人意外相见,谈的全是股票,也算是与时俱进。

同学问了杨云起收集的几只股票,杨云起如实作答,同学说,盐化公司是本省第一家,上市可能性比较大;化工厂效益好,行业领先,拿着也不错,杨云起表示,自己信息有限,只能谨慎行事,不敢贸然下手。

“要抓紧,云起。”同学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杨云起为人大度,在读书期间和大家关系都不错,同学沉吟了一下,把杨云起叫到一个角落,说道:“你这量太少了,要集中火力抓几只票啊。”

“拿不准啊,兄弟有什么消息,指点指点?”杨云起说道。

“那个蜀山电力,你只买了一千股?”

“是的,这个有戏?”杨云起像是看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上次有个机构,带了副省长的条子,找到公司董事长的一个亲戚,去要5万股,磨了三天,最后给了一万股。我们也去要过,没要到,后来在市场上高价买了些。这只股票你关注下。”同学说道,眼神意味深长。

“明白了。”杨云奇说道。

同学虽然有一定信息渠道,但他的话也得分析,杨云起对同伙提起蜀山电力,老杨说这只股票最近在市场上涨得快。

“明天我们去厂门口看看?”杨云起觉得这下可能找到突破口了。

第二天一早,杨云起和老杨等四个人坐上长途汽车赶往蜀山电力总部,到公司门口一看,黑压压的一群人,买卖兴旺,双方都眉开眼笑,价格统一为1.5元一股。

几个人分头行动,展开收购,杨云起一声不吭,见票就买,这里买两张,那里买三张,不多一会儿,一共买了20张蜀山电力股票票据,花光了他带去的3万元。

一小时后,四人又碰面了,个个红光满面,谁也不说自己买了多少股票,四个人找了家小店填饱肚子,一起坐车返回荣城。

过了一周多时间,杨云起又到桂花街去,碰到那天一起去蜀山电力收购股票的熟人,熟人问他手里的蜀山电力股票卖没有,杨云起说还没有,熟人说卖得了,现在桂花街的价格是2元一股,他已经脱手,这一趟他赚了4千元。

不过,熟人也暴露了他当初买的股票数量,是8千股,花了1万2千买回来的,转手卖了1万6千元。

看着这位熟人洋洋得意的表情,杨云起意识到此时股票的操作手法应该复杂一些,他习惯于做长线,盯着上市的可能性,但资金会一直压在手里,短线赚的是快钱,规避了能否上市的风险,而且一趟赚4千,还是很诱人的。

应该押几只上市的股票,这些股票不卖掉,一直拿到上市;另外拿一些资金做短线,低买高卖,长短结合,大钱小钱一起赚。

这样,他还得卖一根金条。

第580章 今生记之归宿

93年春节刚过,桂花街变得更加热闹,交投两旺,人头攒动。几十种股票在市面上交易,哪种股票可买,那种股票不要碰,大多数人心里都没底,仅凭一些传言和对企业的直观印象决定是否购买。

杨云起兑换了第三根金条,这次是在古玩市场出手,叫价3万5千元,被一个老头买去,双方都没有还价,算下来价格超过110元一克,作为黄金是高价,作为文物是平价。

经过仔细思考,杨云起琢磨出一套操作手法,长线为主,短信为辅。长线即几只有可能上市的股票,圈定了5只,5只里面又分轻重,盐化、蜀山电力、化工厂这三家是主力,有钱尽量收,其他两家量少一些,这些长线股票收上来后不再出售,等着上市套现,这是大头。

另外,杨云起不想再卖金条,而是拿出两万元炒短线,他另选10只交投相对活跃的股票,低买高卖,跌了就在手里捂着,也不止损,过段时间自然涨上去,有5毛以上盈利就卖掉,有时候多捂一阵,两万元能买几千股,足以炒短线。

短线收获也可观,每天进账几百元,运气好可以到一两千元,没有赔本的时候,因为这个市场实际上是牛市,加入的市民越来越多,股票行情一直在上升。短线炒作的收益又投入到长线,短线资金始终维持在两万元上下。

杨云起天天泡在桂花街,开学后一纸辞呈交到学校,辞去公职,专职炒股,由于他的行为改变了家庭的状况,父母没有反对他辞职。

没多久,桂花街的火热引起全国关注,大家为这里的景象震惊,像菜市场一样进行买卖的小街,唯一的交易品竟然是股票,一张纸能换回一两千元,多么荒唐而真实的一幕。不少人来桂花街看过,看见的是疯狂,以致空手而归,他们不相信花大钱买回这些票据,又能顺利地卖出去,他们太理性,不愿意涉足这种疯狂而荒唐的买卖,多年后则暗暗后悔错过一次绝佳的发财机会。

在一个疯狂的社会,太清醒了也会付出很大代价。来桂花街参观盛况的人们,回想起街边那些手里拿一叠钱,举着“收购股票”牌子的人,会感叹那些人的形象虽然可笑,但人家成功了。他们会在心里感叹,赚钱没有那么高大上,很多时候都得放下身段。

除了原始股,那之后还有一个发财机会,买房子,仍然有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与进来,错过了几乎是最后一个发财机会,随后阶层越来越固化,资源的分配被权力和资本决定,这种凭一点资本和勇气就能赚钱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在桂花街炒了一阵股票,杨云起也听到一些传言,说某人炒作资金大,被人盯上,出市场后被一路盯梢,最后被人做掉,身上的股票和钱被拿走,尸体扔在垃圾桶里。

这种传言并没有广泛流传,桂花街的热潮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就算事情是真的,也挡不住人们求财的热情。杨云起一直注意安全,每天身上的现金就是两三万元,市场上不少人把现金一摞摞摆在桌子上,杨云起实在不起眼,而且他每次回家都要走一段路,观察周围的情况,确认没有可疑人员后,再打车回家。

不久,杨云起手里的几只重点股票开始登记托管,最后成功上市,第一家上市公司是蜀山电力,交易所在上海。上市当天,杨运起在股票交易厅看着大屏幕,开盘后大厅一片惊呼,每股27元。

这意味着当初一元一股买回来的原始股获得数十倍的回报,如果资本能够获得这样的回报,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那是要出大事的,不,要冷静,股票还在快速向上攀升,35元,40元,最高摸到50元,大厅里的人们目瞪口呆,多少个富翁瞬间诞生在本市。

来不及出手,股票又开始下滑,速度很快,杨云起回过神来,赶紧冲向柜台,填表交易,为了能卖出,他填了一个相对低价,最后他的3万6千股蜀山电力在35元价位全部卖出,股票账户上的资金变为126万。

一举成功,历史就这样被改变,从此杨云起从打天下变成坐天下,虽然很多人认为坐天下比打天下更难,杨云起毕竟长袖善舞。

其后盐化和化工厂两家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每股均获利十几倍,杨云起股票账户上的资金达到160万,他取出100万,其中20万用于改善家里的境况,另外80万进行其他投资,决不把资金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他除了剩下的两根金条,再也没有外援资金。

蜀山电力等股票上市的成功刺激了桂花街的股票自由市场,各种股票纷纷上涨,很多股票明显短时间没有上市可能,但市场流言很多,还有传言要取消桂花街股票交易市场。杨云起见此地风险已高,把手里的短线股票全部抛售,离开桂花街,到股票交易厅驻足。

杨云起的股票操作理念是长线为主,所以在交易大厅很多时候无事可做。一天上午,杨云起在交易大厅呆了一阵出门,看见旁边又开了一家证券公司,拐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家期货公司,正在招收交易员,免费培训。

杨云起对期货产生了兴趣,顺便报名,每天上午去听课,一个月后培训完毕,能坚持到结束的学员已经没几个,他们被要求出去拉客户,杨云起自己拿了两万元进行操作,自己给自己当交易员。

1995年2月23日,杨云起在期货公司亲眼见证了327国债期货事件,当天收盘时发生的巨大反转令他感到震撼,不料第二天来到期货公司,却又听说了更加震撼的一幕,就在他以为交易结束回家后,国债期货再次发生反转。

327事件中的严重违规让他进一步看清了现实,操作手法偶有大胆之举,更多的时候小心行事,这个社会,完全小心行事,你可能连汤都喝不上,但每次都大刀阔斧,最终结果必是败落,什么时候锋芒毕露,全力出击,什么时候藏巧守拙,全在一念之间。要想笑到最后,还得有点大智慧,再加一些运气。

杨云起不断把股市和期市上赚来的钱用于购买黄金地段的铺面和其他投资,资金实力越来越强,90年代后期,互联网和房地产市场崛起,他来到京城寻找机会,结识了一批专业人士,了解到更多信息和内幕,炒股手法更加精准大气。

达到财务自由后,杨云起的生活安排得很丰富,除了享受方面,还活跃在网络上的历史和文学论坛,他也在收集资料,作笔记,准备35岁过后,静下心来写几本书。

首节上一节492/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