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周总理的话,崔庸健激动的望着周总理,握着总理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可不是嘛,从建国到现在,无论是赶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还是支持清理掉劳动党内的反动势力;无论还是帮助朝鲜进行恢复性建设,还是给与朝鲜廉价的物资支持,可以说,没有中国同志的大力支持,朝鲜是无论如何都走不到这一步的,甚至在朝鲜统一之后的汉城戍卫部队,也都是在中国同志的帮助下组建起来的,拥有全套56式半自动步枪的卫戍部队,在装备了从中国购买的车辆和从苏联购买的坦克后,已经同时具备了机动性高和火力强大(当然这是在朝鲜眼里)这两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优势,现在完全有信心去守卫着朝鲜最大的,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汉城。
“周总理,之前中国给我们的贷款,已经所剩无几了。”崔庸健看到周总理心情很好,于是连忙不错时机的说:“我们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增加对朝鲜的贷款,现在朝鲜各个地区的生产建设都需要中国同志的支持,朝鲜是个穷国,我们不像中国那样有富饶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我们根本无法像中国那样快的建设自己的国家。”说到这里,崔庸健又回想起了自己上次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的场景,无论是宽敞的街道,还是堆满了商品的商店;无论是繁忙有序的工厂,还是整洁漂亮的学校,都给崔庸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到朝鲜后,崔庸健不止一次的在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学习中国同志的经验,要把汉城打造成朝鲜的北京,要让朝鲜的商店里也堆满货物,让朝鲜的学校也有整洁的桌椅板凳,明亮的窗户,干净的饮用水,而他的这些提议,也得到了朝鲜党内亲中派的大力支持。
当然,这些东西可都是要有真金白银这个前提才有可能的,而朝鲜偏偏缺的就是真金白银,好在中国的同志及时提出了可以向朝鲜提出免息贷款的建议,首批次贷款的额度为八千万人民币(新币),而朝鲜方面则以矿产和中国援建工厂的产品来抵押和偿还;靠着这笔在崔庸健看来堪称巨额的贷款支持下,这几年来,朝鲜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恢复得飞快,尤其是在过去的1954年,朝鲜境内的所有主要城市之间都已经修好了公路和铁路,平壤和汉城这两个主要城市的基础建设也大部分达到了预想的水平,主要街道都已经换成了和中国一样的水泥路,所以眼见着贷款花的差不多的崔庸健,便借此机会,和周总理讨论起能不能继续增加贷款的事情来。
我们前面说过,援助他国的贷款,看上去是赔本的买卖,甚至被一些公知污蔑为“花钱买面子”、“宁与友邦不予家奴”,但是实际上呢?这却是笔最好的买卖,那些贷款看似是白白送给了别的国家,但是实际上,每笔钱的去向都必须是由中国来定的,哪些钱拿来朝中国买工厂,哪些钱拿来朝中国买技术,甚至哪些钱拿来朝中国买建材、买水泥,都是已经约定好了的,这些钱转一圈,就又回到了中国的手里,然而中国在这一进一出当中,就把原本低价的商品高价卖了出去,解决掉了产能的问题,最后呢,对方还要还贷款,可以说,这简直是最好的买卖了,毕竟,如果对方真的不差钱的话,你的东西又哪能漫天要价呢?
周总理看着眼前那眼巴巴瞅着自己的崔庸健,和善的笑了笑,开口说:“崔同志,你可以放心,我说过,中国会永远支持朝鲜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增加贷款的事情,我原则上同意了,但是具体的额度也要根据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情况来决定,毕竟和朝鲜一样,我们中国也是刚建国6年多的时间,很多地方的建设也是需要钱的,但是你放心,我回去后,一定会在会议上,尽所能的为朝鲜的同志增加贷款。”
听到周总理的这番话,崔庸健又激动的伸出双手,紧紧地握着总理的手:“周总理,我真是太感谢您了!您放心,朝鲜也一定会从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或者其他任何方面,全力以赴,不掺任何私心的去支持中国!”
这个时候,两个人的身后传来了脚步声,周总理和崔庸健闻声望过去,原来是结束了欢迎仪式的赫鲁晓夫正和东德以及波兰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朝走廊这边走过来,而见到周总理和崔庸健的赫鲁晓夫,也笑呵呵的对身边的东德主席威廉·皮克说:“你看,中国的总理和朝鲜的总书记这是迷路了,要等我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呢。”
第884章 中德合作
赫鲁晓夫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苏联是共产主义的领路人,缺了苏联,这些兄弟国家只会原地徘徊,而一旁的威廉·皮克也笑着点了点头,似乎也没什么异议。
赫鲁晓夫一行人走到了周总理和崔庸健的面前,赫鲁晓夫又和总理握了一下手,然后伸出大手挥动了一下:“我们走吧,到前面去合个影!”
“好啊。”周总理点了点头,就跟在了赫鲁晓夫身后,而之前就和周总理早是老相识的威廉·皮克也笑着侧过身和周总理握了握手,一旁的波兰领导人博莱斯瓦夫·贝鲁特注意到了这一幕,也紧随其后和周总理握了握手,然后便快走了几步,赶回了赫鲁晓夫的左手边,和赫鲁晓夫并排走在了最前面。迎着赫鲁晓夫方向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真理报》的记者们见状,一边跟随者赫鲁晓夫步伐小步后退着,一边调节着相机的光圈,将这一幕拍了下来。
“这中国产的这台DF-3相机真是太棒了,我下个月发了工资,也要去买一台!”一个叫安德鲁的《真理报》记者一边不停的抓拍珍贵的镜头,一边暗自嘀咕着。“中国人对于这种精密的小电器的设计制造真是厉害,多种自动曝光技术,比起之前用的那些笨重的相机,不仅机身小巧和轻便更多,照片拍摄质量反而更好!配合中国产的胶卷,使得照片色彩还原非常棒,尤其是那闪光灯,比起现在流行的那种一次性闪光灯,拍摄一张照片后就需要更换灯泡,这种中国产的,可以连续多次闪光拍摄的闪光灯简直就是一次相机革命!”
是的,这个时期的照相机所采用的闪光灯还是老式的一次性镁光灯,这种镁光灯是使用镁作为灯丝,拍摄时,按下快门后,镁光灯通电,灯泡内的镁丝在空气中剧烈氧化燃烧产生强光,从而起到闪光灯的作用,然而这种灯泡都是一次性的,拍摄一张后必须更换灯泡,而且每次拍照都会“砰磁”一声冒出一堆白烟,不知道的还以为相机这是要爆炸呢,至于现代人熟悉的连拍?嘿嘿,那更是做梦!而此时中国海鸥相机已经配套了小强从后世采购的使用高压放电发光原理制作的现代闪光灯,短时间内多次闪光也不会有一点问题,更不会跟妖精现形一样冒出白烟(当年真有人以为,这相机冒出的白烟是精怪现行的妖雾),自然一经面世,就收到了整个共产国际的欢迎,苏联政府更是一次性就采购了一千台海鸥DF-3相机,配发给了各个部门,东德政府胃口稍小一些,也一次性采购了600台DF-3相机,而进入了苏联和东德商店的海鸥相机也几乎是瞬间被抢购一空,一时间,这种精致小巧而又功能强大的相机几乎成了一个家庭身份的标志,哪个苏联人和东德人不想在郊游和野餐的时候,随时用挂在脖子上的海鸥相机捕捉和家人的幸福时刻呢?
而中国相机的热卖,也带动了胶卷的市场,在后世已经销声匿迹的、负责冲洗胶卷和出售胶卷的店铺再次出现在了苏联的土地上,每个景点和商业街上都出现了“乐凯胶卷”的商铺,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进来购买胶卷和冲洗胶片,这一度导致中国国内的胶卷供应紧张,胶卷厂只能24小时不停生产,再加上小强之前采购的大量库存货,这才勉强供应上苏联和东德的市场。
见到苏联的工作人员在不停的抓拍着照片,东德的领导人威廉·皮克微笑着和周总理攀谈道:“总理阁下,中国的相机质量真是一流!我都忍不住买了一台放在家里,平时拿来拍照。”
周总理点了点头:“感谢你对中国相机的认可。”这时,周总理突然想起了之前小强给自己提到过的事情,于是开口说:“在相机研发和制造上,我们希望能够和德国进行合作。”
听到周总理这句话,威廉·皮克眼前一亮,连忙说:“总理阁下,您说的是卡尔蔡司?”
周总理点了点头:“是的。”
这个卡尔蔡司是世界最著名的制造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德国企业,且是制造相机镜头的世界级企业,很多人甚至认为,在制造相机镜头方面,卡尔蔡司要是说自己是第三,都没谁敢说自己是第一,毕竟卡尔蔡司从1890年就开始生产相机用镜头,1896年就搞出来了Planar镜头的原始版,1902年搞出了Tessar镜头,1951年就搞出来了妖孽的Flektogon广角镜,1954年更是搞出来了视角达90度的Biogon F/4.5镜头,后来更是生产出了第一只在太空使用的镜头。所以之前小强就和总理提出过,有可能的话,一定要引进卡尔蔡司的全套技术和相应的人才,或是我们派技术人员去学习,或是干脆全盘拉到中国来,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卡尔蔡司。
威廉·皮克心里一动,他清楚的知道卡尔蔡司在光学系统上的利害,但是他更知道中国在相机设计和制造上已经远远的领先了世界,如果中国相机配上卡尔蔡司的镜头……这应该就是中国同志之前一直所说的强强联合了吧?想到这里,威廉·皮克开口说:“我当然欢迎这种技术合作,我认为我们可以互相共享一部分技术,或者共同成立一个这样的相机工厂,来生产这种世界一流的相机!”
见到威廉·皮克也很看好这种合作,周总理继续说:“另外,我们还希望在汽车制造方面加深与东德的合作。”
威廉·皮克早就在几次访问中国的时候见识过了中国生产的汽车,而之前的访问时,也已经和中国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方面免费提供给了东德三点式安全带的技术专利以及方形车灯的产品,毕竟中国的车灯经过测试,能够反复开关20万次以上而没有故障,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连中国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而前文也说过,中国产的那种不规则的配合车流线设计的方形车灯,在其他国家看来根本就是妖孽产品,这个时期世界范围的车灯也都是那种平面圆形的玻璃车灯,折射聚焦和防冲撞简直都是渣渣;所以听到周总理提到要加深技术合作,他忍不住开口说:“中国的汽车也非常棒,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在汽车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
虽然此时的东德已经失去了奔驰和宝马的工厂,但是在茨维考市还留有汽车的生产线,保有着一定的汽车生产技术,尤其是之前在与中国方面合作后,东德已经开始恢复汽车的生产,在中国的支持下,历史上东德在1953年6月爆发的“人民起义”事件并没有出现,毕竟有了大量便宜好用的商品和廉价的本国产汽车,人民还有什么理由不满呢?反倒是自己的邻居西德这几年来气氛有些紧张,从1954年开始,就已经有不少技术工人在贿赂了边防军人后,奔向了“衣食富足”的东德,在这些技术人员的补充下,东德的制造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复苏。
威廉·皮克这边热情的拉着周总理走在了队伍的后面,两个人满面春光的在聊着技术合作问题,而一旁的崔庸健虽然显得被冷落了,但是跟在周总理的左手边,这样一来,这个队伍的队形就有些滑稽了——走在最前面的自然是赫鲁晓夫,在赫鲁晓夫左边的是和赫鲁晓夫亲切交谈的波兰领导人博莱斯瓦夫·贝鲁特,而紧随赫鲁晓夫身后的,就是周总理,而周总理的身边一左一右则是民主德国的主席威廉·皮克以及朝鲜的领导人崔庸健,而这一幕则被安德鲁无意中抓拍了下来,照片里,赫鲁晓夫似乎听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脸上虽然洋溢着笑容,但是眉头却微微皱着,他身边的博莱斯瓦夫·贝鲁特在闪光灯下表情显得有点怪异,眼神也飘忽不定的看向别的方向,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人身后,风度翩翩而又一脸骄傲的周总理,以及在周总理右手边此时正做着手势,似乎在描述什么东西的威廉·皮克,以及在总理左手边,似乎略带谄媚神情的崔庸健。
此时的安德鲁一心只想着拍照,完全不晓得刚才自己到底抓怕到了什么,在领导人们走进了会客厅后,他才放下了手里的这部刚刚配发给他的,让他爱不释手的海鸥相机,而安德鲁却不知道,他刚刚拍下来的这张照片在后世将会被无数媒体转发,甚至被一些后世的人戏谑的称之为:“孕育中的世界第三极”、“冷战格局被打破前的号角”,而与这张照片齐名的,就是接下里的那张合照:照片里,赫鲁晓夫站在最中央,满脸笑容,他左手边依次是中国的总理周恩来、东德主席威廉·皮克、朝鲜领导人崔庸健和匈牙利主席道比·伊斯特万;这张照片在后世,则被戏谑的称之为:“真正的革命者出现在左边。”
第885章 红场阅兵(1)
1955年5月9日,上午9时。
赫鲁晓夫和受邀来访的各国领导人一起走上了列宁墓上的检阅台,接下来,如同历史上的阅兵式一样,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在莫斯科军区司令的陪同下,开始乘车检阅排列在红场上的军队,而在检阅台上的赫鲁晓夫则侧过身对周总理说:“这是你第一次在这个位置来看红场吧。”
周总理看着红场上的军人方阵,点了点头,说:“从这个角度看,我更感觉到,苏联红军是坚不可摧的力量,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
听到周总理的这句话,赫鲁晓夫露出了标志性的笑容,他又转过身对身后的胡志明说:“你们现在要毫不犹豫的去反击侵略者,你们的身后有苏维埃,你们不需要惧怕任何东西!”
听到赫鲁晓夫这番话的胡志明连忙凑了上来不住的点头,做出了一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样子,见到胡志明这样认真,赫鲁晓夫也就以一个“共产主义老大哥”的身份开始给他传授起人生经验来,而一旁的威廉·皮克见状,又趁机拉了一下周总理的袖子,开口说:“总理阁下,您刚才说,中国要和德国一起联合研制生产民用汽车,这其实也是我一直期待的,我认为中国有非常棒的科研人员,他们所研究出来的新技术在未来将会引领世界汽车的发展,而您能够选择和德国联合研发生产汽车,这充分展现了总理阁下您对我们的信赖和信任,我有理由相信,中德在汽车和摄像领域的合作——不,应该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将是有巨大的发展的。”
周总理瞥了一眼身边那正神采飞扬的赫鲁晓夫,侧过头对威廉·皮克说:“我们中国有个古老的寓言,就是一根箭容易断,十支箭不容易折。”周总理简单的给威廉·皮克描述了一下这个寓言:“所以我们才要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民过上更富足,更幸福的生活。”说到这里,周总理顿了顿,补充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曾经说的话,我深以为是,想要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一定要把经济的地基夯实!而如何发展经济?需要的就是技术,需要的就是生产力,制造出最优良的商品,就能卖出最好的价格,我们的经济才能够茁壮成长。”
威廉·皮克认真点了点头,显然十分认可周总理的话,毕竟自从二战结束后,东德就如同他们的国歌一样,是从废墟中崛起,如果不是和中国的留学合作以及技术合作,东德政府根本就无力解决本国的经济问题,毕竟历史上,东德从建国以后,来自民间的暴乱就经常发生,1953年6月,东德罕见地爆发了一场工人大罢工,工人们声称,他们反对苏联“占领军”,并且要求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而引起这次大罢工的主要原因就是从当年五月开始,东德一些企业多数工人的工作量突然提高了10%。工人们原本就劳务沉重,生活艰难,现在无缘无故地加大工作量,自然激起不满。这次大罢工于6月17日开始,历时两天,席卷500家工厂企业,参加人数达30万,工人们呼喊着要求减少工作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的口号在大街上游行,到了后期,甚至有人喊出了要求民主德国领导人辞职,实现德国统一!
在两天的罢工风潮中,全东德游行示威多达160次,各地工人与警察的冲突接连不断,甚至发生多起流血事件。其中,14人在街头被东德警察枪杀,之后又有数十人被处决。这次暴乱虽然有苏联在中搞鬼的原因,但是如果不是经济实在差得要命,人民又怎么会抗议呢?就像今天的世界一样,哪个国家经济不景气,就几乎是分分钟会出现游行示威,而如果经济好的话,大家早就忙着去工作赚钱享受生活了,谁还会脑残到去浪费时间游行呢?
而这个时空下,因为和中国的合作,东德得到了大量的粮食和商品的援助,光是从东德走私商品去西德,就养活了上万名富得流油的二道贩子,东德人民和政府的矛盾也被极大地缓解了,所以此时此刻,威廉·皮克才会不断的想要继续和中国加深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毕竟连苏联的一些高管们都开始享受起窝在中国产按摩椅里,喝着从中国冰箱里取出来的冷饮,用着中国电视机的日子,苏联人可以,我们东德为什么不可以呢?尤其是之前中国同志还承诺,将会在合适的时机,向东德提供贷款,用以购买中国的钢铁和煤炭,这更是让威廉·皮克感动不已,这尼玛就是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啊,中国自身也不是富裕的国家,但是为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居然还可以给东德提供贷款,这要是不加深合作,那还是人吗
这个时候,检阅完毕的朱可夫元帅已经返回了受阅台,开始了讲话。
这个在斯大林时期一度被从党中央委员会中开除,受到降职处分,贬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又被调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的朱可夫元帅,这个在1953年3月出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2月任苏联国防部部长的朱可夫元帅,此时又一次登上了检阅台,再一次发表讲话,相信没有人会比他更能体会到这大起大落的复杂情绪到底是什么滋味了。
“敬爱的苏维埃人民,尊敬的各位来宾,士兵士官同志和将军同志们,在这里,祝贺伟大的反法西斯胜利十周年节日快乐,今天,在这个神圣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那些过去的日子,十四年前,我们曾经唱着《向斯拉夫女人告别》,从这里走向了反法西斯的战场,十年前,我们赢了了反法西斯的斗争,而今天,我们的世界依旧没有和平,我们的世界上依旧存在着饥饿和贫穷,依旧存在着压迫和剥削,依旧存在着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和欺压人民的封建主义,那些人无时不刻不渴望着民主,无时不刻不渴望着共产主义的到来,渴望着一个人人平等时代的到来……我们始终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共产主义是一定会胜利的,人民是一定会胜利的!苏维埃是一定会胜利的!”
朱可夫元帅的讲话结束后,伴随着红场上铺天盖地的“乌拉”欢呼声,在场的各国领导人都鼓起了掌,接下来,在标兵入场后,阅兵式便正式开始了。
首先入场的是莫斯科军乐学院方阵,这些年轻的军人整齐的敲奏着军鼓鼓点,演奏着《向斯拉夫女人告别》,迈着大步率先通过了红场,接下来的是苏联的三军仪仗队,三支队伍的前面都的旗手都分别举着苏联的海陆空三军旗帜,接下来,就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十个方面军军旗,紧跟其后的,就是苏联近卫军方阵。
站在周总理身后观礼的是崔庸建同志,这也是他第一次站在这个位置观看苏联的阅兵,眼前经过的一个个方阵让他有些目不转睛,尤其是那些手持着AK47,迈着整齐步伐经过受阅台的苏联红军,让他忍不住抿起嘴连连点头。
“果然,这才是一个强大国家应有的阅兵。”
其实崔庸建也并不是没想过在朝鲜搞阅兵,只是在过去几年,他一直忙于处理朝鲜劳动党内的派系纷争和发展朝鲜那几乎一张白纸一样的基础建设,在经过几年的斗争和耕耘后,党内的亲苏派系已经没了话语权,各个派系之间的意见也都相对统一了,加之朝鲜的经济也恢复了过来,于是崔庸建也想着搞一次阅兵来给朝鲜人民打打气,同时也是明确一下自己的领导位置,毕竟历史上,1948年朝鲜人民军成立阅兵式上,端坐主席位置的还是金日成,而今天已经完成了统一大业的朝鲜,也是时候搞一次阅兵了。
所以,看着眼前这整齐的方阵,崔庸建心里想着,如果可以的话,在明年,朝鲜完成统一五周年的纪念日,就搞一次阅兵吧,但是我们要不要继续学习苏联的这种阅兵方式呢?这种俄式正步走起来真的是孔武有力啊,但是中国同志的改良普鲁士正步也很威武,哎,为什么中国同志这几年不搞阅兵了呢,我想学习都学不到了……
当然,此时的周总理和赫鲁晓夫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崔庸建的心思,这个时候进入受阅台正前方的正是苏维埃的骑兵部队,其实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就开始改编或是撤销了骑兵部队,但是直到后世俄罗斯阅兵上,还是会有骑兵的受阅部队。
第886章 红场阅兵(2)
当骑兵部队出场后,赫鲁晓夫抬起了右手摆了摆,似乎是在向这些骑兵们问候,接下来入场的,就是第三合成集团军的方队,这也是驻扎在东德附近的部队,和其他受阅部队不同,他们并没有穿着常服或是礼服受阅,而是统一穿着着类似解放军07数码迷彩样式的迷彩服,只是颜色的选取和解放军不同,采用了后世北约常见的深绿、墨绿、棕色三色迷彩,当然,这也是因为苏联考虑到自己轻工业太差了,纺织印染一件这样漂亮的迷彩服成本实在是太高,于是在1953年就将一部分部队的军用服装制造交给了中国,而中国制造也没有让苏联失望,这种裁剪得体,印染漂亮的迷彩服,在苏联红军中简直就是梦中情人喀秋莎一般的存在,穿着这种迷彩服走在大街上,时不时就会引来姑娘们的侧目,甚至有不少苏联士兵都希望能够被分配去驻守东德,为的就是能够船上这样一件漂亮的迷彩服。
看到眼前的第三合成集团军那几乎要把人眼睛晃瞎的方阵,赫鲁晓夫转过身对周总理说:“这种迷彩服真是漂亮,我自己就有一件同样的军装,我上次去扎维多沃狩猎场就穿着那件衣服!中国的印染技术真是很棒,我的警卫员不止一次对我说,他必须要紧紧跟在我身边,不然一旦我走进丛林里,他就根本找不到我了。”
听到赫鲁晓夫开的玩笑,周总理也笑着开了个玩笑:“看来我们要多准备一些导盲棒了,因为我们未来可能要面对一些盲人一样的北约士兵了。”
听到这句话,赫鲁晓夫豪爽的笑了起来,然后伸手拍了拍周总理的后背:“没错,这种迷彩几乎完全可以把战士们隐藏在周围的环境里,这在我们边防战士那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武装力量对这种服装的隐蔽效果非常认可!”
是的,其实虽然苏联在1919年就曾经成立过一家专门研究军事伪装和隐蔽方式的研究所,并且在1927年就研制出来三种伪装用的服装,但是在现代人眼中看来,那种所谓的伪装简直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鸦一样,采用的还是分解人体轮廓的伪装方式,根本就无法有效的和背景融合,甚至可以说,放在自然条件下,根本就是明晃晃的目标指示。而1930年前后,苏联在此基础上又搞出来一种类似阿米巴虫的迷彩,但是走的还是分解人体轮廓的路线,简单来说,就像是在一块土黄色的麻布上随机涂抹上类似日语片假名那样的古怪图案,这能有什么伪装效果?而同一时期的德国,已经搞出来多种颜色混合的裂片式迷彩,完爆了苏联的这种土气的迷彩服,而直到1944年,苏联才意识到自己的迷彩服的确有点差劲,于是便开始借鉴德军的迷彩,搞出了一种三色迷彩,二战结束后,苏联又自己设计了好几款迷彩,但是都因为各种问题,而缺乏实战性,例如“橡树叶”迷彩虽然采用了浅灰和浅黄,但是因为分解样式重复太多,加之对比明显,反而更加容易吸引敌人的注意,这种毛病直到1984年的新式迷彩服才算是彻底解决。
这个时候,第三合成集团军的方阵刚好经过受阅台,突然,这些苏联士兵在领队一声令下后,用俄语喊出了口号。
“苏中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
在听到一旁工作人员的翻译后,周恩来总理的表情显然略带一点惊讶,但是很快就微笑着和身旁的赫鲁晓夫握了握手,这个举动惹得一旁的几个国家领导人有些尴尬——从刚才开始,他们就发现赫鲁晓夫对中国同志有点热情过头了,尤其是受阅台上的位置安排,居然把右手边那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了中国的总理,不过转念一下,他们也就释然了——这几年来,大家或先或后的都开始从中国进口那些质优价廉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的市场,稳定了物价,也让人民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所以作为国际共产领头人的苏联,对中国同志热情点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了。
这个时候,苏维埃本国的最后一个步兵方队已经经过了检阅台,接下来就是来自华约和友好国家的受阅步兵方队了,几乎在外国受阅部队入场的同时,红场上的军乐队也开始演奏起了那首著名的喀秋莎,第一个经过检阅台的是杰克斯诺伐克人民军步兵方队,参阅的士兵都来自于1941年苏联为期建立的“捷克斯诺伐克第一独立营”,这也是捷克人民军开始效仿苏联部队构成和军衔制度的开始,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略有不同的是,捷克人民军准尉军衔有六个等级,从一级准尉到六级准尉,而这次步兵方阵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准尉参与。
看到自己国家的队列经过检阅台,捷克斯诺伐克的领导人安托宁·萨波托斯基抬起手朝着战士们微笑挥手致意。
跟在捷克斯诺伐克人民军后面入场的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人民军,这个时期的匈牙利人民军的军装风格和苏联的军装极为类似,领章也一样是红色的,而这次受阅部队都统一使用着PPSh-41冲锋枪,所以乍一看,真的会让人以为是苏联红军在受阅。
接下来入场的是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方队,这一时期,东欧的军队受到苏联的影响极大,走在最前面执旗的军官身上还佩戴着一枚极具苏联风格的保加利亚游击队勋章,看到自己国家的方队经过检阅台,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领袖维尔科·契尔文科夫骄傲的和身边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说:“看,这就是保加利亚的人民武装!”而后者,则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眼神向左瞥去,那里正在入场的,正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武装力量。
而此时,周总理和东德主席的关于两国拓展经济合作的谈话也停了下来,威廉·皮克远远的指着队伍尽头的东德人民军:“总理阁下,你看,那边就是我们的人民军。”
周总理从后世的资料里知道,自从冷战开始后,北约一直都将东德作为主要的防范目标,认为东德的军队是仅次于苏维埃军队的存在,比利时、荷兰等这两个隔着西德的国家,都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出现在热战,在不遗余力的强化自身防御体系,而与东德接壤的西德更是疯狂的扩充军事力量,将总兵力发展到48万人,为此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与此同时的东德人民军,下辖4个摩步师、5个预备摩步师、2个坦克师、2个导弹旅等编制单位,总兵力不过17万,但就这17万人,素质却是一流的,东德军队一支10000人的摩步师,往往有9000以上的官兵随时处于在编待命状态,在华约集团中,东德军队的满员率排名第一,而除了少而精的军队以外,东德还拥有高效的军事情报部门。东德的军情部门被称为“斯塔西”,这是一个能力不亚于苏联克格勃的情报机构,在后世解密的档案中能看到,当时西德总理阿登纳的身边便潜伏着不少斯塔西特工。所以足可以看出来,在冷战的时期,东德是个多么恐怖的存在了。
当东德人民军进入红场后,观礼现场的苏联人民几乎齐刷刷的爆发出了“哦?”的声音,显然,虽然反法西斯胜利已经十年了,但是对于很多苏维埃人民来说,还是无法接受德国人的靴子踏上红场,尽管其实东德现在已经是华约的一员,理论和实际上都已经是苏维埃的盟友了,在华约加盟国的步兵方阵结束后,重头戏来了。
作为非华约参加阅兵的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是第一个登场的,这次中国派出的由100名解放军战士组成的阅兵方队,其中分别是前四排共计32名身着草绿色65式军服的陆军仪仗队,以及位于队伍中间的四排32名身着白色65式军服的海军仪仗队,以及位于队伍后四排的32名上绿下蓝的65式军服的空军仪仗队,以及位于方队最前方的国旗手和三名海陆空的护旗战士。
第887章 红场阅兵(3)
这次参加阅兵的三军仪仗队虽然身着的是在小强看来土得掉渣的65式军服,但是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良,除了在胸口的位置缝上了兵种布条之外,还佩戴了金属的军衔领章以及一枚由苏维埃配发的阅兵纪念章,当中国仪仗队经过受阅台的时候,在场的多国领导人都注意到,中国仪仗队所配发的枪械正是56-1式礼宾枪,枪身上的刺刀则是56式镀铬刺刀,在莫斯科上午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这是中国的仪仗队第一次参加外国的阅兵式,和苏式正步完全不同过的步伐以及比起华约加盟国更要整齐的队列显然瞬间就征服了在场观众和记者们的心,那些记者们毫不吝啬相机里的胶片,从各个角度捕捉着仪仗队的英姿,而观礼的苏维埃人民也都纷纷起身欢呼了起来。
“看!那是中国的军队!”
“中国同志的军队来了!”
“我看过中国同志的电影!中国的军人都是好样的!”
“苏中友谊万岁!”
观众席上的苏联人民兴奋地议论着中国的参阅部队,一个扎着头花的苏联小姑娘指着仪仗队,仰起头对她的妈妈说:“妈妈,他们是‘花木兰’国家的人吗?”
小女孩的妈妈纠正了她的话:“他们是中国军人,花木兰也是中国人。”
这个时候,中国仪仗队已经走到了受阅台前,在执旗手的口令下,仪仗队的96名战士齐刷刷的扣住了落在右肩山过的步枪枪身,然后握着枪身的手下压,握住枪柄的手内扣,做出了一个帅气的劈枪动作,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声音,一瞬间,红场上的观众们几乎齐刷刷的爆发出了赞叹声。而在劈枪的同时,仪仗队的战士们也用生硬的俄语喊出了“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看到这一幕的赫鲁晓夫显然也很开心,他咧开嘴笑着看了看身边的周总理,食指在空中得意的比划了一下,然后对周总理说:“中国的军人都是好样的!是训练有素的军队!”
而周总理身边的威廉·皮克也忍不住说:“中国军人展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这是一支宁折不弯的的军队。”
目睹了中国方队的崔庸建此时也忍不住感叹道,不愧是中国同志啊,这三军仪仗队真是太棒了!这样威武雄壮精锐之师,真是朝鲜人民军学习的榜样!
周总理此时也拿下了礼帽,朝中国仪仗队挥舞了起来,显然,三军仪仗队在这次阅兵式上的亮相非常成功,如果不是赫鲁晓夫此时心胸还算宽广,保不齐会骂周总理:“说好一起装B的,MD这B都让你自己装了。”
走在中国方队后面的,是朝鲜人民军方队,和刚过去的解放军方队相比,人民军方队显然就寒碜了点,虽然换上了由中国同志支援的54式军服和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但是论方队的整体度上就略差了一点,尽管如此,崔庸建还是很开心的挥着手,向自己国家的人民军战士们致敬。
在步兵方队接受完检阅后,伴随着一阵阵履带咯吱咯吱碾过露面的声音,红场上的音乐也换成了苏联二战时期经典的军乐《坦克兵进行曲》,伴随着这乐曲,战车方队开始进入了红场,而最先进入大家视野的,就是苏维埃刚刚服役的T54A型坦克,比起原版的T54坦克,T54A坦克安装了火炮抽烟装置,并安装了火炮高低方向稳定器的改进型,主炮口加装了消焰器,驾驶人员装配了TVN1型大功率红外夜视仪,在晴夜下观测距离可达800米。可以说,是苏维埃目前服役的坦克中性能最为优秀的。
随着履带的声音越来越大,T54A坦克的方阵终于经过了受阅台,所有华约加盟国和观察国的领导人都纷纷鼓掌并且交头接耳的称赞,尤其是站在赫鲁晓夫身后的胡志明,见到T54A坦克后眼睛都亮了起来,在他看来,这种巨大的坦克一看就比T34要强大太多,如果越南也能够得到这样的坦克……想到这里,胡志明忍不住看了看站在自己前面的周总理。“中国同志的坦克,有苏联那么强吗?”
是的,不怪胡志明有这样的想法,毕竟中国援越抗法的时候,还是把家底捂得很严实的,除了各个部队换装下来的二战枪械和红缨5外,几乎完全没有任何中国现役的装备,眼下,美国正攒动南越搞事儿,这让胡志明非常的头痛,所以这次来参加苏联的阅兵,也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和赫鲁晓夫要点援助——毕竟中国同志都已经给了好多了,就算他胡志明脸皮够厚,也不好可这中国这一家乞讨不是?
紧跟着T54A坦克经过受阅台的,是IS-3重型坦克的方队,这款诞生于1945年的坦克,虽然因为问世太晚而错过了二战,但是其坚甲巨炮还是使她成为著名的作战利器。
看着眼前缓缓开过的坦克方阵,受阅台上的各国领导人脸上的神色却各不一样,匈牙利领导人脸上显然浮现了丝丝愁云,而其他华约加盟国领导人的脸上则是微笑,越南的胡志明此时已经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的倒盯着眼前缓缓驶过的坦克,心里不住的赞叹:“苏联的坦克真是太棒了!看那么粗的炮管!看这巨大的车身!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的坦克,就不愁赶不跑美国人了!”一边看着,胡志明一边默默记下了附近苏联工作人员解说的坦克型号,没意外的话,在离开苏联之前,胡志明是一定会去找赫鲁晓夫讨论援助的事情了。
接下来入场的,是斯大林4重型坦克,作为一款重型坦克,斯大林4型坦克拥有一门122mm口径的主炮以及100mm以上的车身装甲,虽然看似强大,但是斯大林4在连续的小批量生产中共计只造出了250辆,而本次阅兵上就派出了24辆。
这次陪同周总理来苏联参加阅兵的中国武官是聂荣臻元帅,和领导人不同,各国的武官是站在另一侧的观礼台,而看到了斯大林4型坦克经过检阅台的时候,聂帅微微皱了皱眉。
因为斯大林4坦克从服役开始就是被列装到了远东地区,在红场阅兵上放出这个坦克,很难说这不是有意在警告中国。
接着,驶过红场的就是T34-85的坦克方阵,已经见识过了T54坦克的各国领导人显然对这种诞生于二战期间的坦克少了很多兴趣,就连周总理的视线也瞥到了一边。
很快,在苏联的战车队列经过之后,就是华约加盟国的战车——虽然华约加盟国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坦克除了涂装不一样外,几乎都是来自苏联的,尤其是当民主德国的T34坦克驶过红场的时候,如果不是坦克上的国旗,你会误认为苏联为了彰显自己战车数量,又把刚刚驶过去的坦克又开了回来。
接下来,伴随着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诞生的音乐《莫斯科保卫者》,广场上出现了一个由两种战车混合编组的方阵,为首的三辆坦克看起来和T54非常相似,但是细节上却又有所不同,首先这种坦克安装了侧裙板,并且在炮塔后部安装了格栅装甲,使其看起来更加威风凛凛,而且坦克上的涂装,也是在小强提出“一切以实际作战需要为出发点,杜绝形式主义和样子工程”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了北约三色的迷彩涂装,使得这种老式坦克居然多了一股“皿煮”的味道;在这三辆坦克领队的后面,是八辆样式相同的坦克,紧随其后的,是八辆对于这些外国人来说外形陌生,但是对于中国军人来说早已熟悉的63式履带装甲车。
看到中国的战车方队驶进了红场,聂帅身边的各国武官一反常态的开始交头接耳了起来,显然,他们对新中国的坦克和装甲车非常好奇, 一个东德的武官忍不住跟自己的同僚说:“看,那个坦克不是苏联的T54吗?谁能想到中国居然派了自己国家的T54来参加阅兵。”
另一个东德的武官点了点头,眯起了眼睛盯着眼前的这些庞然大物:“你知道什么让我更加惊奇吗?是的,中国人开始在这种坦克上安装侧裙板了,这种修改是在原版的T54上也不存在的;而且更令我好奇的是,中国人在T54坦克上还安装了这种栅栏一样的东西,这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储物吗?”说着,他疑惑的端起了下巴,皱着眉似乎在想着什么。“难道是为了增加装甲厚度?没有必要啊……”
第888章 红场阅兵(4)
而一旁的越南武官也忍不住踮起了脚,想尽量看清楚中国同志的战车:“漂亮!真是太漂亮了!虽然坦克还是苏联同志的,但是中国同志改装之后,这个坦克就更漂亮了!还有坦克上刷的迷彩,我看比德国人的迷彩更漂亮,更美观,也更实用!中国不愧是文明古国,在审美上的经验真是那些年轻国家无法相比的。”
和越南武官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相比,朝鲜武官武亭则“见得多了”,他先是笑着看了看一旁垫着脚伸长脖子的越南武官,继而转过身和聂荣臻说:“聂元帅,中国的那个装甲车是刚服役的吧?我之前都没有看到过。”
聂荣臻点了点头:“是的,这种装甲车在我军服役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历次演习中已经证明了其价值,在我们看来,装甲车的重要性丝毫不比坦克差。”
武亭想了想,开口说:“中国同志这些年武器装备发展的很快,我想知道,这种装甲车是中国同志自己研究设计建造的吗?”
聂荣臻也不隐瞒,开口说:“是的,从设计到制造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当然,我们的技术还是很薄弱,这个装甲车自身的问题也不少,但是至少要先自力更生的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然后再考虑是不是实用,我们总不能一切都伸手朝别人讨要吧?”
武亭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这个时候中国的战车编队已经离受阅台越来越近了,站车上的解放军战士在一声令下,集体向右看向受阅台并且敬礼,因为是作战单位,所以这些坦克兵穿的都是小强从后世带回来的迷彩军装,考虑到实际作战需求,中国的坦克兵一般都会穿着87式林地迷彩,而解放军军装的变化,则又一次吸引了这几个东德武官的注意。
“看得出来,中国人在迷彩上真的很用心,这些坦克兵身上的迷彩并不是我们之前见到过的那种小方格迷彩,而是更类似我们常见的色块迷彩……有趣,能够想象,中国人很喜欢发挥他们的特长,虽然中国的重工业刚刚起步,还完全需要依靠苏联,但是他们选择用发达的轻工业来尽量弥补自己的短处,这真是有趣的现象。”
“是的。”那个沉思中的武官也开口说:“包括这种坦克和装甲车上的迷彩也是这样,非常漂亮美观,黑色,绿色,棕色的色彩在搭配上非常协调,很容易与背景融为一体,如果敌方的坦克有这样的涂装,我想我会很难将它从纷乱的背景中分辨出来……恩,是的,我想问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我认为至少在迷彩上,我们还是可以在中国人身上借鉴到一些东西的。”
德国人从二战就开始研究迷彩,所以对迷彩也有着独特的见解,显然,中国的迷彩给了这些德国武官新的灵感,其中一个武官当即示意工作人员多拍几张中国军人和中国战车的照片,方便带回去研究。
中国的战车方队驶过受阅台后,就是苏维埃武装力量的火炮方队,同时,飞机编队也开始飞过红场的上空,首先通过红场上空的战斗机,第一编组是由九个战斗机编队,每个编队4架的米格19组成的,紧随其后的是同样数量的米格17和米格15,在战斗机编队飞过天空后,就是由9架米亚-4重型轰炸机组成的轰炸机编队,看到这雄壮的飞机编队飞跃头顶,站在受阅台上的各国领导人都纷纷挥动着帽子致意。
而此时地面上的受阅部队也没有闲下来,在火炮编队经过受阅台后,就是苏维埃刚刚服役的萨姆-1防空导弹,紧随其后的,就是萨姆-2防空导弹编队。
聂荣臻元帅的眼睛被经过受阅台的萨姆-2防空导弹吸引了,他看过小强带回来的资料,知道这萨姆-2防空导弹是在1957年才服役苏联的,但是现在才是1955年呀?细心的聂帅又仔细的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萨姆-2”导弹,终于敏锐的发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