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 第2171节

待水位上涨时,水流泻不下去,堵塞在此处,漫出河道,就要水淹皇陵。

曹项回城后,就悄悄地查了地方志,记下福陵与河道的距离,还有五座石桥的相关情形。

加上从伊都立那里得到的六月三十日晚暴雨时的水位数据,曹项以兄长的口吻,拟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请罪折子。

待见到堂兄精神好些,已经能下床行走,他就背着堂嫂,将这折子递给堂兄。

曹颙看到折子,才想起自己疏忽了此事。

不管当时炸桥时有多少无奈,事后上请罪折子,才能免除后患。否则的话,对景发作起来,就是“大不敬”之罪。

曹颙额头,一下子渗出冷汗。

虽说他领了旨意,在盛京防洪之事上,可以便宜行事,可关系到皇陵,还是比较敏感。

即便雍正朝没事,等到乾隆上位,旁人攻讦曹家时,这就是一条小尾巴,谁都能捏一捏。

曹颙拿着折子,叹了一口气,道:“幸好四弟细心,否则我就成了曹家罪人……”说到这里,欣慰地望着曹项:“四弟能想到防患于未然,绝了旁人攻讦之口,到底是大了……”

一幅我家有子初长成的模样。

曹项见状,哭笑不得道:“大哥,我都将三十的人,不是大人,难事是孩子不成?”

话虽如此,他的心里不无感触。

对东府几兄弟来说,这位大堂兄确实当得起“长兄如父”四字。

因京城的圣旨,是允曹颙回京休养的。

所以等初瑜到了数日后,曹颙一行开始准备动身返京。

曹颙就福陵之事的请罪折子,已经递回京城。没等到折子批复,就等到恒生与张义的信。

恒生在信中说了汗王妃薨,自己递折子居丧守制之事;张义则说了曹府的近况,老太太还不知道曹颙生病之事,家中有大姑娘料理家务,太平安好。

“恒生要守制?”初瑜听了,忧心不已:“怎么好好的,三格格就没了……”

她虽与显王府三格格不太熟,可毕竟年龄相差不多,早年也是见过的。

同天佑相比,她更放心不下恒生。

即便偶尔能过来曹府,到底有所顾忌,多数的时候恒生还是一个人守着个王府。

那边虽富丽堂皇,到底少了人气,太过冷清。

初瑜还想着,恒生早点成亲,延下血脉,王府就会渐渐热了起来。

没想到还差数月就到婚期,又赶上守制,亲事又要拖上三年。

曹颙这边,却是乐意见他们晚婚。

先前因是圣旨指婚,婚期都是内务府定的,他也说不上话。

可三公主今年才十五,实在小了些。宗室贵女,身娇生惯养,身子比寻常女子还弱,死在产关的不是一个两个。

延迟成婚,对两个孩子没有坏处。

只是郡王府开始为汗王妃的丧事吊祭的话,那恒生与显王府的关系就要公之于众。

恒生年岁在那里摆着,没人会说恒生什么。

八成会将此事归罪在十六阿哥与曹颙身上,而且大头还不是曹颙,当是十六阿哥。

早在恒生得了册封后,十六阿哥就对曹颙提过此事。

对于那些产育了嫡子的显王府格格,十六阿哥不无愧疚,只是为了女儿,他也只能不厚道了……

第1368章 舅甥

京城,扎萨克图郡王府。

大门已经糊白,向世人昭告,此处已经成丧家。

恒生是为皇子伴读,后晋身为侍卫,加上性子豪爽,自是也交得一帮好友。

只是汗王妃的灵柩不在此处,众人名为吊祭,实际上更多是卖恒生面子,来给他道恼上礼的。

直到这个时候,才有人想起汗王妃宗女的身份,后边还有个显亲王府。

众人不满八卦起来。

可没听说恒生与显亲王府有干系啊?

是了,听说恒生是曹家养大的,若真是嫡妃所出嫡子,怎么会流落京城?

嫡母与庶子,外甥与舅家?

就有人脑补出妻妾相争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来,嫡母不容庶子,使得丈夫不得不讲庶子养在别处,直到将成丁才公布身份……又是因这个缘故,郡王府与亲王府才没有往来……

恒生听得诸多安慰抱不平的话语,瞪目结舌。

他们口中的那个小可怜是自己?什么忍辱负重,什么寄人篱下?

恒生可不觉得自己在册封郡王长子之前的日子有什么过的不好的,他实在受不了,便告罪一声,闭门守制,不再见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侍卫同僚。

因这些人的搀和,竟没有人想到挑剔恒生开府后,并未与显王府有往来之事;反而有人开始说衍璜不慈,不待见恒生这个名义上的外甥,才使得两府没有往来。

风言风语传到衍璜耳中,使得衍璜呕个半死。

他才是最难堪的那个好不好?

宗室格格抚蒙古是常例不假,可有哪个亲王府的格格去了扎萨克图那边远的地方?

不过是因他曾祖曾参与夺嫡,即便被多尔衮逼迫自尽,可也被皇室所忌。而他祖父显懿亲王六岁承亲王爵,父亲显密亲王也是六岁承亲王爵位,他自己十二岁继承王位。

连续三代王爵,都是幼主承继,使得显亲王府,多年原离朝廷中枢,势力衰微。

首节上一节2171/22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