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从万倍神速开始 第77节

只不过,每个国家或地区,天启设备只选取一家合作企业……

想到这里。

各国车企又觉得心有不甘。

一方面觉得自己身为全球顶级车企,不能轻易被天启设备拿捏。

另一方面又有些担心,若是不全力争取,到时合作资格被其他车企抢走,而自己只能看着友商仗着小智驾驶系统的优势,热度和销量都将自己甩开一大截。

到那时,后悔到来不及。

于是,各国车企高层相约召开联合会议,义正严词地声称要团结一致,共同进退,绝不能任由天启设备公司拿捏。

会后,各车企高层又积极地与天启设备公司取得联络,提出小智驾驶系统的合作请求。

在各大车企寻求与天启设备公司的合作时,各国高层也在郑重讨论智能驾驶的相关政策。

……

龙国,天京市。

一家生物实验室中。

苏信已经低调地在此闭关了半个月左右,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人眼的屈光系统,尝试以各种方式刺激人眼进行自我调节。

验证过数十种可行性较大的方案之后,苏信终于研究出一全新的生物医学技术。

利用某种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代谢产物,经过数道工序加工而成的生物制剂来刺激眼球,让眼内的屈光系统更加活跃,拥有更大的自我调整空间。

再辅以适当的眼部按摩,促使人眼的眼轴收缩或拉长,从而达到治疗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效果。

其实。

这种近视矫正技术倒不是比人工智能或固态电池的技术难多少。

这一次之所以花费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最主要还是没有前人的指引,他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只能在不同路线上不断尝试。

不像当初研发天天助手和雷神电池时,业内基本探讨出了最优的方向,只缺具体的解决方案。

所以,苏信当初只需要按照业内人士所指的路,大步前进就行。

而这一次,基本没人和他一样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近视矫正技术。

一切都得自己探索。

所幸,他成功了!

不过,他现在所研究出的生物制剂虽然效果完美,且没有任何后遗症,但只能算是实验室产品,而不是最终的成品药剂。

实际量产过程中,还得在其中添加一些辅料。

比如培养基和补料用于维持微生物生存,增加药品保质期,此外还有冷冻干燥保护剂,避免药品在冷藏运输过程中受损,杀菌剂避免滋生细菌,稳定剂防止活性物质聚集,佐剂帮助吸收等等。

这种种辅料,既不能影响人体健康,也要保证不影响药品效果,更不能互相反应产生新物质。

苏信将生物制剂的技术数据详尽地记录下来,并将其命名为天目滴眼剂。

随后开始研究各种辅料搭配。

直到傍晚。

他搭配出三十几种不同的辅料配方,分别加入三十几支装有生物制剂的试剂瓶中冷藏保管起来。

接下来,只需要安心等待一周左右,再观察哪一个试剂瓶中的生物制剂保存得最好,就能从中测试挑选出最合适的辅料配方。

到那时,天目滴眼剂才算是正式研发完成。

……

苏信走出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七点多,外面的天色已经相当昏暗,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将远处城市的轮廓点缀得美轮美奂。

他坐上等候在门外的车,保镖王昭立刻命令车辆启动。

作为智能驾驶方案的开创者,苏信自然得支持自己的技术,所以早在各大车企开始量产的时候,他就将公司名下的所有车辆都换成了龙国的智能驾驶车型。

坐在车上。

苏信给柳雪薇拨了个电话。

“雪薇,我下班了。”

电话那头,柳雪薇穿着围裙,两颊红润,拿着电话巧笑嫣然:

“好的,我做了你爱吃的粉蒸五花肉,赶紧回来尝尝吧。”

自从过年苏信去过她家里之后,两人的关系也算是彻底定了下来,今年便搬到了一起居住。

由于她的工作不算忙,所以下班后偶尔会在家里学着做饭,所幸她天赋不差,按照各种教程做出来的菜口味倒也不错。

约莫一个小时后,苏信回到家里,和柳雪薇一起吃完晚饭,坐在沙发上相拥着闲聊。

“对了,今天已经和聂宏武签了入职协议,明天他就正式入职,你看要不要抽时间见一见?”

聂宏武就是新招的医药公司高管,也就是天启公司第六位高管。

闻言,苏信点点头:

“那正好,我的新药也差不多研发成功了,等他入职,正好可以让他跟进药物审批工作。”

“这么快?”

柳雪薇一脸惊讶地看着他。

苏信咧嘴一笑:“那当然,区区一个简单的近视矫正技术而已,在生物医药领域只能算入门。”

事实上,这项技术在苏信看来确实只算入门级别,目前只能刺激眼部,让屈光系统自我调节恢复,从而治疗近视眼和远视眼。

他还有更进一步的研究目标。

在眼内屈光系统自我调节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整幅度,从而实现增强视距的目的。

两者的技术方向看起来完全一致,但其中的难度堪称天壤之别。

如果将天目滴眼剂矫正近视的过程,类比于身体上的伤势恢复,只需要刺激肉体生长愈合就行,这一点很多药物都能够做到。

那么增强视距的技术则相当于要在伤势恢复的基础上,进行肉身强化,目前全世界都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做到这一点。

可见其差距之悬殊。

苏信研究出了天目滴眼剂,可对视距强化仍然没有太多进展。

所以,他接下来将天目滴眼剂发布后,还会将更多时间用于该药物的进一步研发。

123.第123章 各国智能驾驶政策

第二天。

苏信来到公司,和新任的天启医药公司总裁聂宏武面谈了许久,也透露了天目滴眼剂的研究,并让对方准备安排药物送审事宜。

每一种药物,从研发,到审批,到生产,再到上市销售,都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有着复杂而漫长的流程,有聂宏武这样一位业内人士,能让苏信的工作轻松许多。

沟通完天启医药的相关事宜后,聂宏武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苏信开始查看之前累积的各种报表,关注各子公司的发展情况。

表现最亮眼的仍然是天启能源,每月60GWh满负荷生产,按照每度电400元的利润率,每月能给公司稳定带来240亿的纯利润。

这样夸张的盈利能力,已经接近了全球前十的水准。

不过。

作为独家垄断全球汽车行业动力电池的企业,这样的利润才勉强算得上合理,毕竟汽车行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而动力电池又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之所以说勉强,那是因为天启能源还处在上升期,随着将来第二期扩张完成,产能提升,汽车行业市场重新走向成熟,它的盈利能力必然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那才是天启能源该有的表现。

剩下的天启软件和天启设备,两家子公司的业绩表现差不多。

天启软件公司唯一的产品天天助手,会员数量在这大半个月里再次实现暴涨,达到了两亿八千万,营收高达四十六亿。

天启设备名下的两款产品。

小天飞行系统简化版已经和各大民用无人机厂商展开合作,销量暴增20万份,带来了一亿营收。

这个金额和天启公司的其他产品相比非常不起眼,但其实和大多数公司相比,已经相当优秀了。

主要还是因为无人机市场只有那么大,而且雷神电池等几大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几乎都是断档式的领先,两者自然没什么可比性。

苏信也不会因为其他产品的巨额利润而看不上这些普通业务。

最后,小智驾驶系统的销量则真正让苏信感到了惊讶。

最近大半个月里,龙国各车企竟然累计订购了三十多万份。

要知道。

由于雷神电池产能的限制,龙国目前每月的汽车产能总共也就五十万台左右,其中有龙国车,也有合资车,还有非智能驾驶车型。

而且由于各种车型的销量都非常高,根本没有库存车,几乎都是生产一台就卖出一台。

也就是说,这三十多万辆智能驾驶车型都是在这大半个月卖出去的,占据了总销量的六成以上!

再算上非智能驾驶车型的话,龙国车销量起码占到了八成左右。

这两个比例,可以看出龙国车的销量占比多么夸张,也能看出智能驾驶车型多么受欢迎。

就在苏信忙着看报表时。

得知他终于来到公司的符本敬第一时间打了个视频电话过来。

“老板,看来你的新研究暂时告一段落了?”符本敬笑着问道。

“对,研究得差不多了。”

苏信点点头。

符本敬也不多寒暄,直入主题道:“老板,你之前忙着研究,所以有些工作没有及时汇报,正好这次一起汇报一下。”

“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关于各国的智能驾驶相关政策,目前已有几国官方公布了试点政策,要求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在当地开设分公司,一切数据都要接受当地的监管,还有一些细枝末节方面的政策规定。”

“只要审核通过,我们的小智驾驶系统就能在包括啤酒国,浪漫国等多国开展智能驾驶试点。”

见苏信静静聆听,符本敬继续说道:“第二件事,各国车企都已经在积极与我们接洽,想要得到小智驾驶系统的授权。”

“由于老板只限定五家合作商,所以有不少车企高层向我许诺了很多好处,钱,房子,绿卡,恨不得把我当爹一样供起来,希望我能在老板面前美言几句。”

“当然,这些我都没有接受。”

“但为了避嫌,我尽量不在这件事情上提供主观建议,只是将各车企最近的经营状况和一些举措记录了下来,老板你自己决定吧。”

苏信点点头,问道:

“各国开放智能驾驶相关政策,是这些车企在暗中推动的吗?”

“和他们有关,但关系不大。”

符本敬解释道:“最近这段时间,由于公关团队的大肆鼓吹,各国民间对智能驾驶的呼声非常高,官方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

首节上一节77/2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