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挂的学霸 第10节

按他的估计,高强度用脑后,脑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出汗是为散热,这也预示着要大量的喝水。

为此,他将500毫升的水杯换成了5升的水杯。

喝了半杯水后,算是吃饱喝足了,他开始探究那些X射线的由来,其中波长为1.25纳米的X射线的由来他是知道的,八成是由高能自由电子撞击钙原子产生的。

其它波长的X射线,需要他计算和查看原始数据……

第15章 发现,氢原子和钙原子

苏哲一开始没有查看8.31T的原始数据,而是根据已知的数据计算可能性。

他根据带负电的离子束所具有的能量,计算出离子束中所携带的自由电子的能量范围。

接着,他一个一个的推算光学镜头镜片所含的硅、氧、氢、钙、硼等等原子,在这个能量范围的自由电子轰击下会有怎样的反应。

通过计算确定,波长1.25纳米和波长2.50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钙原子产生的,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铅原子产生的。

剩下的五组波长较长,也就是波长在纳米级别的五组X射线的出处都找到了,是由自由电子撞击氧原子、硅原子等造成的。

可算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波长0.02纳米和0.1纳米的两组X射线的出处。

没得办法,他点开了8.31T的原始数据。

首先看的是全频段电磁波接收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非常的繁杂,其中接收到的微波、红外频段的电磁波最多,其次是可见光频段的电磁波,最后才是X射线频段的。

仔细找了找,确定了十组X射线的出现时间段。

有六组X射线倒是没啥异常。

让他感到奇怪、新奇的是,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是伴随波长1.25纳米X射线出现的,波长0.1纳米的X射线是伴随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出现的。

他担心这只是凑巧,又各找了十组波长1.25纳米和1.36纳米X射线出现的时间段。

发现,波长0.02纳米和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波长0.1纳米和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的的确确是伴随出现的。

且两者之间的出现存在着极短极短的时间差。

确定的是,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钙原子产生的,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是由自由电子撞击铅原子产生的。

至于伴随出现的波长0.02纳米和波长0.1纳米的X射线,他有点迷糊。

不过,他能排除是由自由电子撞击其它原子产生的,因为波长0.02纳米和波长0.1纳米的X射线出现,需要更加高能的自由电子去撞击原子。

很明显,带负电的离子束中很难出现更加高能的自由电子。

出现一个两个还有可能,可重复性出现,那是不可能的。

他觉得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某个原子吸收了波长1.25纳米和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接着释放了波长0.02纳米和波长0.1纳米的X射线。

想到这,他开始一个一个的计算。

光学镜头镜片含有硅、氧、氢、硼、铅、锌、钙一共七种元素。

苏哲一对一的计算,建立模型。

要计算每个元素的电子层会不会吸收这个波长的电磁波?会吸收多少?吸收后那些电子会发生跃迁?在电子向基态跃迁,释放的电磁波的波长的范围是多少?

等等!

二对七,需要计算、建立十四组模型。

相对之前的找数据和计算,建模型才是真正的挑战。

他起身,将办公室的空调调到16度,从手提袋中拿出专门准备的干毛巾。

拿起桌上的大水杯,一口气喝光半杯水,接着将水杯加满。

之后,将半斤大白兔奶糖全部剥开,整齐的放在了桌上。

他看了看时间,下午四点,想都没想,将办公室的灯全部打开。

准备好一切,苏哲开始了。

……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放在办公桌上的水杯已经见底了,半斤剥开的大白兔奶糖只剩下了三颗。

办公桌上铺满了写满公式和数据的A4纸。

苏哲在A4纸上写下最后一个公式,他满脸笑容的放下了手中的笔。

“成了!氢、钙,我找你俩找的好辛苦啊!”

他站了起来,脱掉上身已经湿透了的T恤,叠在一起,一扭,半斤汗水被扭了出来。

接着,拿毛巾擦了擦,额头上,身上都是汗水。

他开始建模的对象是硅,第二个是氢。

很辛运,基本可以确定,带负电的离子束中的自由高能电子轰击了光学镜头中的钙原子,通过转化、跃迁,钙原子释放了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

紧接着,氢原子吸收了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一段时间后,当然,这里的一段时间是极短极短的。

氢原子吸收了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释放了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

这时候,他是异常兴奋的。

接着计算了第三个、第四个,直到第六个都没能确定波长0.1纳米X射线的目标源。

等计算完最后一个元素钙的时候,他无奈的笑了,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幸还是不幸。

最后确定,波长0.1纳米的X射线是钙原子发出来的。

带负电的离子束中的高能自由电子轰击光学镜头镜片中的铅原子,铅原子吸收了电子的能量后释放了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

钙原子在吸收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后,释放了波长0.1纳米的X射线。

整个计算过程中,基本上都在脑中进行的,而铺满办公桌的A4纸上写的都是关键的公式和计算结果。

当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钙原子吸收和释放的能量有些差别,但不影响模型的整体。

苏哲将身上的汗擦干,将扭干的T恤穿在身上,开始整理桌上的A4纸。

十四组模型分类整理好,将符合数据的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和氢原子、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和钙原子这两组单独挑出来放好。

在计算的过程中,他还注意到,环境的因素特别重要,如温度,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做完这些,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饥饿感随即而来,肚子开始不停的叫着。

“饿啊!太饿了!”苏哲说完,将桌上仅剩的三颗大白兔奶糖塞进了口中。

奶香味直冲大脑的时候,他想的却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理论上已经确定了,接下来要找的是现实中的证据。

物理的美就在这,不管理论、逻辑多么的正确、自洽,都需要用现实中的现象,也就是实验数据去证实。

他要找到现实中的证据来证实:

氢原子在特定的环境下吸收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后会释放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

钙原子在特定的环境下吸收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后会释放波长0.1纳米的X射线。

第16章 重大发现,预测重光子

三颗大白兔奶糖下肚,又喝了半水杯的水,暂时缓解了饥饿感。

苏哲看了看时间,已经八点了,窗外已经全暗了。

这个时间点非常的尴尬,晚饭的时间已经过了,夜宵的时间还没开始。

想着要在原始数据中找证据证实搭建的模型,放弃了现在去食堂吃饭。

他点开粒子探测器收集的数据,找波长0.02纳米和波长0.1纳米两组X射线发生的时间点。

一个一个的排查,看是否能够找到确切的证据。

根据他的推算,他需要找的是离子束将加工工件,也就是光学镜头镜片表面的氢原子和钙原子被撞出去,氢原子和钙原子在飞行的时候,前者吸收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且释放了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后者吸收波长1.36纳米的X射线,且释放了波长0.1纳米的X射线。

只有这样,粒子探测器才能扑捉到氢原子和钙原子的运动轨迹。

要是氢原子和钙原子没有离开光学镜头镜片的表面,离子探测器也是没办法的。

这么找,完全是靠运气。

最好是设计实验来验证,相对来说,实验并不难。

就拿氢原子的验证说。

有稳定的波长为1.25纳米的X射线光源,在特定环境下的氢原子,再配上X射线全频段接收器就行了。

这个实验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稳定的X射线光源,再就是特定的环境。

后者只要知道环境的参数就行,前者还是有点难度的。

当然,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只希望在这海量的原始数据中找到他想要的数据。

找啊找!找啊找!

两个小时过去,苏哲终于在粒子探测器收集的原始数据中找到了他想要的案例。

一氢原子在离子束的撞击下脱离了光学镜头镜片的表面,之后氢原子吸收了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接着释放了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

看到这个案例,苏哲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喊:“对!能找到就对了……我搭建的模型是对的。”

兴奋了一会儿,坐下后仔细研究这个时间段的原始数据。

他将这个时间段全频段电磁波接收器和粒子探测器两者收集的原始数据综合到一起,分析、还原氢原子吸收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到释放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的全过程。

从而将这个过程和他搭建的模型做对比。

一开始,苏哲挺高兴的,因为原始数据和他搭建的模型相符,氢原子吸收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时间长于氢原子释放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的时间。

这好理解,毕竟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能量强度要大上不少。

不过他发现,他搭建的模型算出的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的持续时间比实际的原始数据算出来的时间短。

持续的时间不同,说明氢原子释放的能量有差异。

现实中比模型中,氢原子通过波长0.02纳米X射线释放的能量要多些。

当他看到氢原子的运动轨迹后,他不淡定了。

在氢原子释放波长0.02纳米X射线的时候,氢原子运动轨道发生了一丝丝位移。

关键的是,方向和波长0.02纳米X射线的方向相反。

这……这太不正常了。

不理解的他将原始数据再次排查了一遍,完全没有找到影响氢原子运动轨迹发生位移的因素。

他根据实际收集的原始数据,计算发现,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多释放的能量和促使氢原子发生位移的能量基本相等。

左思右想,他无法解释这个氢原子所发生的现象。

想了半天,他做出了一个假设。

氢原子释放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这个过程的中间还存在这未知的东西。

整个过程应该是,氢原子在吸收波长1.25纳米的X射线后,氢原子释放的不是波长0.02纳米的X射线,而是一种未知的,有质量的粒子。

首节上一节10/12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