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本就是懦弱之人,闻听谣言,心中大忧,急忙着急文臣武将商议如何应对。
正在众人苦无对策只时,一人越众而出。
“主公宽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绣不敢正眼来觑西川!”
进计之人不是别人,正是益州别驾从事张松。
张松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不是真实存在的,林赋都要怀疑这个货是不是虚构出来仅仅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
刘璋虽然暗弱,但好歹在西川也是近乎土皇帝的存在。
而张松身为益州别驾从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就是这样,他还不满足,想要将益州献给别人。
最开始他是想要献给曹操的,这道勉强能够说得过去。
毕竟曹操当时还没有经历赤壁之败,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早点献益州,等到曹操统一天下,他能够得到的自然比在益州当一个别驾从事多得多。
可是曹操看不上他。
按理说,既然你是来推销的,就把自己产品的优势说出来不就行了。
他偏不,就非要逞口舌之快,凭借着自己过目不忘的本领怒怼曹操。
这也可以理解,文人嘛,傲气一些也能理解。
真正无法让人理解的是,他在曹操这个有钱有势,眼看要上市的大老板那里没有推销出去。
却偏偏跑到当时还只是一个小老板的刘备那里推销去了。
就因为刘备请他喝了一顿酒,他就把提携他的老领导刘璋给卖了。
刘备当时的架势可连刘璋都比不上。
再说了,人家刘备有自己的心腹班底,你就算是辅佐他取得益州,地位也不可能超过诸葛亮啊。
在益州,刘璋是老大,他是老二。
费劲巴拉,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刘备接过来,刘备是老大,诸葛亮是老二,他甚至连老三都未必能够当的上。
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是不知道张松为什么要做。
最关键的是,他出卖起刘璋来简直不要太积极。
不但拉着法正、孟达这两个狐朋狗友一起出卖刘璋。
甚至还不辞辛苦,手绘地图。
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出卖的干干净净。
要么怎么说丑人多作怪呢。
占了庞统的丑,又没有庞统的才。
张松的计谋很简单,就是要刘璋准备进献之物,让林赋兴兵攻张绣。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计谋。
他真正的想法,是想要将益州献给林赋,以换取高官厚禄。
林赋能够给他的东西,可远比刘璋能够给的多太多了。
而他注定是要失望了。
战略上注定了林赋现在不可能接手益州,更加不可能攻打张绣。
如今林赋的的心腹大患是孙坚。
当年,林赋一念之差,造就了如今孙坚父子几人同朝。
大局有孙坚,征战有孙策,内政有孙权。
有了孙坚的存在,江东几乎算是铁板一块。
民心归附也就罢了,江东士族也是上下一心。
要知道,孙家为了得到江东士族的心可是没少费劲。
孙策一直暴力镇压,想要用武力降服江东士族。
接过显而易见,江东士族的反弹弄死了他。
后来经过孙权多年的怀柔政策,一步步妥协,一步步制衡,这才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
而现在,根本没有这个忧虑。
再加上这些年江东一直安稳发展,已经真正成为了一头猛虎。
既然现阶段的战略重心是孙坚,那林赋自然不可能去动张绣。
他还要用益州作为诱饵,牵制住曹操。
否则的话,林赋根本无法安心对付孙坚。
第154章 三制并存,千古雄主
张松带着进献之物抵达定安城。
馆驿人员按照规格接待,不卑不亢。
张松大感惊奇。
“魏公治军整肃,未曾想内政也如此廉明!”
尤其是在见到一名馆驿杂役竟然一边喂马一边读书,更是震惊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观一叶而知秋。
小小一杂役尚且如此,冀州尚文之风可见一斑。
这件事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得追溯到蔡文姬身上。
因为林赋的关系,蔡文姬原本的‘胡笳十八拍’变成了‘汉月十八拍’。
更加让林赋意外的是,蔡文姬的汉月十八拍竟然可以教化万民。
再加上她‘四大才女’技能,二者叠加,效果惊人。
而这正好给了林赋一个契机,一个打压世家门阀,提携平民百姓的契机。
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冀州了。
常年没有战乱,冀州俨然成为了乱世的一片乐土。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条件。
林赋自然是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况,为了制造条件,他召集能工巧匠将打造雕板,进行大规模的印刷。
之所以用雕板而不用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因为没有必要。
这个年代,适合普通人读的书本来就很少。
雕板印刷的话,也就几个木板就能完成。
活字印刷术的话,就需要排版,太麻烦了。
有了学习的需求,林赋也提供了学习的书籍,接下来就需要学习的动力了。
要说学习的动力,还有什么是比升官发财更加有用的。
不过给出身贫寒之人做官的机会,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想要给平民出仕的机会,就要动如今的举荐制度。
动作太大的话,手握百万雄兵,林赋是无所畏惧。
但步子大了容易扯淡。
真要是现在把科举制搬出来,就等同于跟天下士族做对。
实在是犯不上,这样可是会影响自己第二阶段国运评分的。
大动作不方便,但小的改革还是可以的。
于是林赋提出一个大致的方向,让贾诩率领众人修改完善之后推出施行。
也幸亏林赋带着贾诩去了一趟万国世界,在进入万国世界的瞬间,贾诩就被灌输了海量的信息。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后世历史,以及政治制度之类的。
虽然只是大概的框架,但这对贾诩来说已经足够了。
有了框架,他就可以完善。
很快,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就制定完毕。
选拔制度从相对单一的察举制变成了如今的三制并存。
所为三制,就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察举制依旧是主流,九品中正制为辅,科举制为补充。
简单来说,就是三品及以上官职只有举孝廉出身的官员才能升任。
这主要是为了稳定天下士族,毕竟他们通过察举制掌握了天下的人才资源。
一下子让他们全吐出来,容易引起动荡。
至于三品以下官职,按照比例来分配。
通过举孝廉出身的人占据六成,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出来的人占据三成,最后的一成留给科举制。
别看只有一成,这已经是开古往之先河了。
完全不看出身,只要科举考试能够过关就可以出仕。
三制并存,极大的调动起了全民读书的积极性,这才出现了张松看到的这一幕发*书!群>9:8,02:0ュ5♀8:5/6,由呆ュ呆。发,自。
冀州寒门子弟无不寒窗苦读,以求通过科举制改变命运。
说来简单,但是真正推行三制并存政策,那才叫困难。
错综复杂的关系,层层的官员。
不啻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
内政有时候比外政更加复杂,更加艰难。
不过好在最后还是成功了。
仅这一点,就可以为林赋第二阶段评测增加大量的内政分数。
张松了解到三制并存的举荐制度,更加震惊了。
这种制度,简直闻所未闻,难以想象!
虽然秦朝有军功制度,可以让平民一飞冲天,但秦军功制度配备的是严苛的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