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869节

约翰逊开朗地笑了笑,鼓励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哈哈,火星上没有令人讨厌的账单,你现在解脱了。”

泰维发自内心地笑了笑,却是不作回答。

琼斯看了他一眼,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这家伙没有说实话,或者说没有把话说完。

至少,他参加到这项计划中的原因,肯定不只是债务问题那么简单。

相比起琼斯,约翰逊倒是没有在意这些细节,他只是觉得泰维似乎不是很想继续这个话题,所以也没有在这方面深究下去。

一个人的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面对未来。

既然坐在了这里,那么他们便是队友,便是一个团队,便要一起共同面对所有问题……

话匣子渐渐打开,气氛渐渐熟络了起来。

看着恢复开朗的两名队友,约翰逊心中满意地点了点头。

作为这趟航班的“船长”、驶向新大陆的哥伦布,除了负责专业性的操作之外,他还得负责协调队友的心里状态。

毕竟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都得蹲在这个空间狭小而紧凑的载人飞船内,这种感觉比坐牢恐怕好不了多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身后那颗蔚蓝色的星球,还有那艘早已消失不见的航天器,都已经渐渐离他们远去。

就这样,怀揣着对新大陆的向往,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离开同步轨道的BFS飞船,驶入了一片漆黑的深空中,向着那火红色的星球飞去……

第771章 没人能够阻止我研究什么

在划破晴空的轰鸣声中,霞光号在四道湛蓝色羽流的衬托下,垂直降落在了停机坪上。

在地勤人员的簇拥之下,两名宇航员扶着舷梯走下了航天器,向着远处的记者挥了挥手,然后便坐上了通勤车,前往了医务室接受简单的检查。

为期72小时的飞行任务圆满结束!

这次试飞的成功堪称教科书级。

事实证明,陆舟的结论是正确的。

虽然和理论数据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但霞光号在从近地轨道返回达大气层的航段,工质损耗有了明显的降低。

尤其是在大气层稠密段。

不只是如此,由于在外空间飞行器的速度便下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航天器在返回段的产热也下降了不少,从而也间接降低了霞光号的维护成本。

随着这次试飞任务的成功,霞光号将正式在金陵航天发射中心服役,与祥瑞号共同承担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就在霞光号完成72小时巡航返回地表的第二天,在月球轨道上执行任务的祥瑞号,也降落在了金陵发射中心的跑道上。

在聂云他们离开月球轨道上时,月宫号核心舱的服役时间,已经达到了两周。而在这为期两周的观察期内,核心舱的运行状况非常良好,并没有出现应急预案中的那些被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状况。

看着从祥瑞号上走下的聂云和聂晗两名航天员,站在指挥塔内的袁焕民院士总算是松了口气。

这三天来,他和他的几个学生还有航科集团的工程师与技术员,几乎是吃住都待在金陵航天发射中心里。

现在月宫号总算是走上了正轨,他们也可以稍微轻松一点了。

与此同时,风景独好的并非只是华国这边,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也同样正在一片欢腾雀跃的海洋中。

Space-X的BFS飞船成功离开了地月系统,携带三名宇航员前往数千万公里之外的火星。

这是人类首次离开地月系统。

也是人类首次向地球之外的行星派遣殖民的先驱。

虽然被华国拿走了月球轨道空间站的第一次,但NASA在远行星系航行的技术上重新建立了优势。而与此同时,NAS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瑞斯计划并不会挤占“深空之门”计划的经费。

不只是如此,他们还要将原定于2022年动工的“深空之门”空间站,提前到2021年的下半年。由Space-X的龙飞船承担发射任务,将亚特兰大航空公司设计的“深空之门”核心舱送去月球轨道。

如果你能做到对手做不到的事情,并且能做到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无疑是胜利最好的证明。

美利坚似乎又一次成为了人类之光?

至少在华国的亲外主义者与北美的保守主义者们眼中是如此……

月宫计划与阿瑞斯计划各自都进入到了深水区,两国的科学家与相关从业人员,每一步走得都是如履薄冰。

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似乎每天都能诞生一些听上去不错的消息,也仿佛每一天都在诞生新的技术。

两个超级大国在航天领域的较量,让人不禁产生了一种置身于未来的错觉。

事实上,这并非完全是错觉。

在航天竞赛的刺激下,大批的资金流入了研究领域,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外层空间探索与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相关的研究课题进入了快速审批的绿灯车道……这些改变都是看得见的。

而由航天领域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红利,连带着航天之外的其他技术领域,也在以平时无法想象的速度增长着。

其中最为明显的,大概便是医疗行业了。

就在BFR火箭带着BFE黄金之心号飞船前往火星的第二周,《华盛顿邮报》又放出了一条劲爆的新闻。

强生公司与蓝色起源合作开发的休眠舱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将低温冷冻休眠67天的猴子解冻唤醒!

消息一出之后,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虽然这只猴子的身体各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在苏醒之后表现得有些痴呆,不过这场“复活仪式”,依旧引发了整个临床医学界、生物学界的八级地震!

负责主导该项目的是哈佛大学的格朗斯特教授,《Nature》在对其文章进行highlight的时候,甚至用上了“生物学界的可控核聚变!”这样夸张的描述,去形容这项突破性的研究。

事实上,虽然生物冷冻休眠听起来似乎很科幻,但自然界中并非找不到现实的例子。

以西伯利亚蝾螈为例,生活在雅库特的蝾螈,在进入环境恶劣的寒冬之后,会主动爬进永久冻土的裂缝中,并且可以在里面停留相当长的时间。

至于这个时间究竟有多长,据文献记载最长记录是90年。

理论上,生物是可以通过冷冻休眠以度过恶劣环境的,实现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跳跃的,不少极端环境下的昆虫或多或少都会金华初类似的能力。

首节上一节869/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