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404节

虽然一开始有些生疏,但很快她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表现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不得不说,她确实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姑娘,无论是数学还是演讲。

而她唯一的缺陷,仅仅只是性格上的胆怯。

坐在台下,看着渐入佳境的薇拉,陆舟赞许的点了点头。

不愧是他带出来的学生,确实有那么一点儿他当年的风范。

半个小时过去了,报告会逐渐进入尾声,然而台上的薇拉,却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因为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才是整场报告会的核心部分。

首先发问的是来自巴黎高师的赫尔夫戈特教授,这位曾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弱猜想的解析数论大师,也曾经是陆舟那篇哥德巴赫猜想论文的六位审稿人之一。

起身之后,或许是为了不给报告人太多压力,赫尔夫戈特用没什么波澜起伏的声音,看着手中那份做了许多记号的论文,简短地开口说道。

“我注意到第9页7行有一行表述很有意思。Φ(g)是复平面f的开子集,Φ(g)的每一个最大连通子区域均为Φ(g)的分支……关于这一行表述,请问你是如何得出来的?”

不敢有任何松懈,薇拉迅速将论文翻到了第九页,条理清晰地迅速回答道。

“Φ(g)为超越整函数g(z)正规点z0的集合。而在第7页15行推论1.4中,我证明了函数列{gk(z)}∞/k=1存在子列在点z0的某邻域中局部一致收敛于解析函数S(z)……”

在听完了薇拉的陈述之后,赫尔夫戈特赞许地点了点头。

“谢谢。”

赫尔夫戈特的提问结束之后,提问环节继续进行。

毕竟是国际数学家大会,坐在这里听报告会的学者水平上限很高,所以问的问题通常也相当有水平。

当然,也并非所有问题都问的那么有水平。

一位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博士站了起来,开口问道。

“请问第11页1行,任何整函数h(z)均使得g(z)=z/2+(1?osπz)(z+1/2)/2+1/π(1/2?osπz)sinπz+h(z)sin2πz满足:N?Φ(g)这一推论是如何得出的?”

听到这个问题,报告厅内不少人发出了笑声。

微微愣了下,薇拉叹了口气:“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请参见文献【Letherman-S,Shleihe-D,ood-R.The‘n+1’problem-and-holomorphi-dnamis……】,莱泽曼教授已经给出了完备的证明,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显然是根本没有仔细看论文的。

意识到了自己问了个很蠢的问题,那个人涨红着脸坐回去了。

总的来说,这场报告会相当顺利。

报告会结束之后,薇拉一脸兴奋地跑到了陆舟面前。

“教授!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紧紧地捏着拳头,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

看着兴奋的小姑娘,陆舟也由衷地为她能克服自己心中的软弱而感到高兴。

身为一名教授,再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栽培的小树苗,茁壮成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更有成就感了。

可以说,对于他而言,这便是他今天最大的收获了。

第430章 大会闭幕

薇拉的报告会结束之后,不只是在大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更是引起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现场的媒体们的关注。

长久以来,数学界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领域,很少有女性能该领域做出突出的成果。而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成果所带来的影响都会被放大。

更何况,作为曾在北美风靡一时的数字游戏,角谷猜想这一命题的难度本身就不低。

然而令媒体们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女数学家似乎并不喜欢被采访,或者说有些恐惧那种被摄像头对着的感觉。

不过好在,虽然没能采访到薇拉本人,但她的导师还是比较好说话的。

报告会结束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第四天。

BBC科学栏目的记者与陆舟预约了一个时间,在巴拉达蒂茹卡酒店附近的咖啡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

BBC记者:“……我们都知道,有两场报告会是和您有关的,其中角谷猜想的证明是由您的学生薇拉·普尤伊小姐完成的报告。请问,您如何评价您的学生?”

陆舟:“薇拉是一名很出色的学生,包括她的另外两名合作者秦岳和哈迪,在数论方面的天赋也相当优秀。我认为性别并不是一个需要被过渡关注的问题,在我认识的学者之中,也有很出色的女性。”

BBC记者:“听说她在研究角谷猜想的时候得到过您的指导,不少人认为这个猜想其实是您解决的,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言论或者说传言?”

陆舟笑了笑:“我所提供的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对他们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而整个证明确实是他们自己完成的,这点毋庸置疑。而且,事实证明,群构法也确实是一门优秀的数论方法,可以被用于解决很多加性数论方面的问题。”

记者:“那么关于群构法,请问您最看好它被用来解决哪一个问题?或者说,研究哪一个领域的命题?”

陆舟笑着说:“真的要我说吗?其实我觉得就算我不说,我的同行们大概也能看出来吧。”

记者抿嘴笑了笑:“您还是说一下吧,照顾下我们这些外行。”

陆舟想了想,简短地回答道:“华林问题。”

在诸多加性数论问题中,华林问题可以说是其中的经典命题之一。

这一命题最早源于1770年华林发表的《代数沉思录》,在著作中爱德华·华林本人猜想,对于每个非1的正整数k,皆存在正整数g(k),使得每个正整数都可以表示为至多g(k)个k次方数之和。

作为加性数论中的经典问题,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人不在少数。

其中g(k)的存在性已经被希尔伯特用复杂的方法证明,g(2)=4的情形就是四平方和定理,早在由十八世纪拉格朗日证明。

在后来研究者中,韦伊费列治、巴拉苏布拉玛尼安、陈景润分别证明了g(3)、g(4)、g(5)的情况。

如果要问陆舟最看好被用于解决哪一个问题,那么毫无疑问是华林问题。

“那还真是令人惊讶……”记者惊讶地看着陆舟,虽然她并不是学术界的人,但毕竟是做科学栏目的记者,对这一问题在数学领域的地位还是有所耳闻的。

停顿了片刻之后,BBC记者继续问道:“那么,关于您的另一场报告会,我们都知道您已经证明了NS方程的解是存在的,学术界也普遍认可了您的证明……但如果,我是说假设,这个命题没有被证明,而是被证伪了,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首节上一节404/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