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356节

“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建设美好的未来。由华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导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瓶颈突破……”

“第一位获奖人是,李加洋院士!”

名字公布的瞬间,会场内响起了热烈掌声。

坐在台下的王海峰,卖力地拍着手。

对他来说,谁获奖都无所谓,只要不是那小子就行!

很快,第二位获奖者的名字也公布了,主要获奖者是唐本钟院士,获奖项目是“聚集诱导发光技术”。

在听到第二个名字的时候,王教授的嘴角扯开了了一抹笑意,鼓着掌的手渐渐放缓,心里悬着的那颗石头也落在了地上。

一般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会颁40多个,但一等奖的颁奖却是慎之又慎,若是没有符合条件的,甚至宁愿轮空,也不轻易颁发。

比如从10年到12年,就连着轮空了三届未颁奖。

而同一届连续颁发两次一等奖,自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少之又少,上一次这么颁奖,更是得追溯到06年去了。

至于同一届颁发三次一等奖……

恐怕都得追溯到80年代去了。

掌声结束之后,王海峰拿起了搁在桌上的保温杯,美滋滋地抿了口热水。

若不是座位隔得太远,他真想欣赏一下那家伙脸上的表情。

然而……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会堂前的声音却是再次响起了。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大厦上的一颗明珠,华国解析数论学派曾在这一命题上留下过绚烂的篇章……”

在听到那声音响起的瞬间,王海峰愣住了。

心中的那点窃喜,在一瞬间,被那声音粉碎的一干二净。

就如中了石化术一般,呆愣在座位上的他,开合着干枯的嘴唇喃喃自语。

“……怎么可能。”

这一届,竟然颁了三个一等奖!

这不可能!

愣住的不只是王海峰。

那些为陆舟无缘本届自然科学一等奖而扼腕叹息的人,那些幸灾乐祸着的人,甚至是那些面无表情、漠不关心的人……

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愣神了那么两秒。

惊讶这个词,写在会场中每一个人的脸上。

然而,会堂前方传来的声音,并没有因为某一两个人的情绪波动而停下。

“……哥德巴赫-陆定理,是人类心智的丰碑,也是华国人民带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在冗长的发言稿之后,发言人停顿了一秒钟。

紧接着,他用庄严的声音,继续宣布道。

“第三位获奖人是——”

“陆舟!”

第397章 一木成林

“第三位获奖人是——”

“陆舟!”

发言人宣布获奖名单的声音还在卢院士的耳边回荡,从刚才开始便掉落在烟灰缸里的烟头,却是已经熄灭了好久。

颁奖大会继续进行。

电视中,已经到了颁奖的画面。

依次序走上了颁奖台,身穿正装的陆舟,从一位面容威仪的老人手中,接过了鲜红色的证书。

盯着电视屏幕,过了好一会儿,卢院士才轻声感慨。

“……这一届的领导班子有点魄力啊。”

同样盯着电视机,看着屏幕中那鲜红色的证书,许院士替这位从金陵大学走出去的大才子高兴之余,忽然间又是有些患得患失了起来。

“你说,这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好事儿啊!”重新点燃了一支烟,卢院士哈哈笑道,“这可是自然科学一等奖,怎么能不是好事?我都想拿这院士的头衔和那小子换换了。”

院士常有,而足以影响世界的科学突破却不常有,能得到广泛认可的科学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就好像CERN工作着的上万名理论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一样,所有人都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有人的工作都必不可少,但最终诞生的诺贝尔奖也就那么几个而已。

卢院士自觉这大半辈子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要从中挑一个突出的成果去评选这个自然科学一等奖,还真够不上那个标准。

相比之下,还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种终身成就性质的奖项更适合自己。

当然了,所谓的“换换”,也就是一句玩笑话而已。

这种东西自然是不可能随便换的。

见卢院士会错了自己的意思,许院士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我的意思是,过早的拿到这个奖,难免被人惦记上。他现在还年轻,过早的面对这些事情,未必是一件好事。”

许院士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这种事情在学术界并不是找不到先例。

首节上一节356/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