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41节

第196章 充满争议的获奖者

“第二位获奖人……陆舟!”

听到这个名字,全场安静了一会儿。

对于这个名字,没有人感到陌生。

但在这里听到这个名字,几乎所有人的人脸上都露.出了诧异,以及惊讶。

因为,这个名字的主人,实在是太年轻了,才刚刚21岁,甚至还不到会场内所有人平均年龄的一半!

而学术圈,是个讲资历的地方。

没有人怀疑他的学术资本。

但资历不够,安上这份荣耀,还是难以服众的!

邱老先生推了推眼镜,用平稳的语气继续说。

“……其主要研究成果为对周氏定理、孪生素数定理的证明,以及运用拓扑学方法对筛法理论进行进一步补充。不只是纯粹数学领域,在应用数学领域,他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在计算材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贝尔实验室巴旺迪教授的高度评价。对于一位青年学者来说,这其中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难能可贵的。”

不要说是青年学者了。

就是做了几十年研究的老学者,也不一定能做到这种程度。

至于资历……

能得到邱老先生如此的评价,还会有人计较这个吗?

掌声渐渐响起。

很快如瓢泼的大雨,从前排扩散向后排,从中间扩散向全场。

盯着颁奖台,陆舟眼睛微微睁大,瞳孔中写满了诧异。

他总算是明白了,卢院士瞒着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刘教授和严师兄恭喜自己什么?

只是他还是没想到,华国数学学会竟然会授予自己如此大的一份殊荣。

陈省身数学奖虽然面相年轻学者,却从未颁给过一位年仅二十余岁的年轻学者。

杨师兄倒是处变不惊,一张憨厚的胖脸上笑容很自然。

就好像无论是对于自己得奖,还是对陆舟得奖,他都没有感到任何意外。

拍了拍陆舟的肩膀,他笑着提醒了句:“走吧,陆师弟,该咱上台领奖了。”

“哦……”陆舟有些木木地点了点头,站起身来。

走在红地毯上,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近的颁奖台,陆舟心脏因为激动而狂跳着。

不过当他踏上颁奖台的那一刻,他的心跳倒是渐渐平静了下来。

从邱老先生的手中接过金黄色的奖牌和证书,陆舟礼貌地点头说了声“谢谢”。

本来只是一句礼貌的称谢,却没想到邱老先生笑了笑,居然回了他一句。

“不客气,这份荣誉,是你应得的!”

说着,邱老先生也向杨志广点了点头,笑着说:“两位获奖人,就随便说点什么吧。”

杨志广笑着谦让道:“那就请我师弟先说吧。”

陆舟也想推辞,不过邱老先生的话筒已经递了过来。

接过话筒,陆舟深呼吸了一口气,面对着掌声渐渐平息的会场,用平稳中带着激动的声音,开口说道。

“感谢我的母校金陵大学对我的栽培,感谢华国数学学会对我的肯定,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争取在数学这条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谢谢!”

他的获奖感言很短。

加上最后那句谢谢,总共不过两句。

虽然没有浮夸的表演,没有激昂的慷慨陈词,但却向华国数学界乃至世界,发出了属于他自己,属于年轻一袋数学家的声音。

啪啪啪……

会场之内,掌声引爆。

目光赞许地看着颁奖台上,卢院士轻轻鼓掌。

而他的旁边,严师兄鼓着掌鼓的就有些激动了,手都快拍红了,甚至忍不住喊出了声来。

“握草!陆师弟牛逼啊!”

二十一岁的陈省身数学奖得主,换他站在那里,这牛都够他吹一辈子了。

“文明点!”

坐旁边的卢院士训斥了句,脸上却是带着笑容,没有半分责备的意思在里面。

送上掌声的不只是全场的数学家们,就连站在会场门口,负责接待工作的京师大学学生会的本科生,都忍不住鼓起了掌。

站在颁奖台上的那人,和他们是一样的年龄,甚至比他们还要小上一两岁。

但正是这样的他,却获得了全场所有数学家肯定的掌声。

从他的身上,他们看到了名为榜样的光芒……

……

当然了,虽然掌声很响亮,但对于陆舟这位年轻的陈省身奖得主,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到满意。

比如,原本已经半只脚踏上了颁奖台,却在最后关头被一脚踢开的那位……

旁边掌声雷动,坐在会场后排的卫思阳表情有些尴尬,双手搁在腿上,想送上掌声,却又不敢。

原因无他,只因坐他旁边的老板,这会儿眼睛都绿了,自己这要是敢拍一下手,怕是别想顺利毕业了。

盯着颁奖台上的那人,马长安的那张马脸拉得很长,脸色阴沉的有些可怕。

让他妒火中烧的倒不是因为陆舟的拒绝得罪了他,而是因为这份荣耀,原本应该是属于他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的故事就有点长了。

国内数学界的圈子不算大,但里面的江湖却一直不小。

52年全国院校调整,上面要求把民国时期效仿英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式的“专才模式”,水木、折大数学系被砍,举国之力建设燕大、震旦。

虽然一段时间内将燕大、震旦数学系的整体实力上升,但也为日后数学界山头主义横行埋下了伏笔。到如今为止,数学界基本可以划分为燕大、华科院、震旦三大派系,把持着基金、评奖、院士评选等学术资源。

这问题往大了说是学术资源的浪费,但这也算学术界的传统了。

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华罗庚的关门弟子冯教授,学术造诣不可谓不高,却因为华罗庚老先生仙逝太早,以至于评选院士数次落选。

最后这位老先生被水木大学从华科院挖走去做院长,其中一个条件便是助其评上院士,但奈何至今仍未成功。

可见,院士的评选不一定是和学术“绝对”挂钩的。

当然了,也不可能让一个毫无作为的人上去,你总得有点说得过去的学术资本才行。

身为震旦学派的成员,马长安为了17年的院士评选,可谓是准备了许久。其政工资历无可挑剔,二十多年来兢兢业业,在震旦数学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奈何其学术资本,比起那些一心做学问的教授们来说还是太单薄了,别说是一篇顶刊一作,就连一篇可以被称为重大研究成果的论文都没写过。

当然了,二作三作的文章他还是有不少的,毕竟他是已故“上代掌门”谷老前辈的徒弟,和震旦学派的“现任掌门”洪院长又是师兄弟,很多震旦大学的教授,哪怕对有些事情没兴趣,多少也会给他一点面子。

然而比较难受的是,国内和国外不一样,只认第一作者,二作往后都是不认的。

所以,他便将目光瞄准了陈省身数学奖。

如果拿到了陈省身数学奖,有着这份资历充门面,再加上师兄的支持,评个院士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为这个奖项四处奔走了,而他的师兄也算是帮了不少忙。

他甚至连获奖感言都想好了。

结果没想到,竟然被这小子给截胡了!

第197章 不得不去啊

就在陈省身数学奖揭晓的当天下午。

华科院,数学研究所。

坐在办公室里,带着老花镜的向华南院士,仔细地盯着摆在桌上的《数学年刊》,手中捏着的钢笔,时不时地在纸上笔算。

做学问,便是活到老学到老。

尤其是搞数学研究的,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成果诞生,像是《数学年刊》这种顶级刊物,老先生是从来不会错过的,每当新版刊出,必定第一时间拿来翻阅。

就在这时,一位意料之外的客人拜访了他的办公室。

一进门,便笑着嚷嚷道。

“老向啊,在干啥呢?”

向华南抬起头,看见走进办公室的王熹平,摘下了老花镜,笑着说道。

“哟,稀客啊。”

说着,他看向了旁边办公桌的学生:“小李,去帮王教授倒杯茶。”

“好嘞。”

那个叫小李的学生放下笔,熟练地端来了电热壶,恭敬地为二位老教授斟上了一杯茶。

也不是第一次来这里蹭茶了,王熹平自然不会客气,接过了杯子后,便坐在了办公室墙边摆着的茶几旁边,惬意地靠在了沙发上。

一边翻着期刊,向华南一边用闲聊的口吻,和这位老友说道。

“数学大会你不去,来我这里做什么。”

“又不是给我颁奖,我去凑什么热闹,不如来你这儿吹会儿空调。”王熹平笑了笑,继续说,“不过我虽然没去,却听说这届大会开得有点意思,上午的开幕式,竟然把邱成桐给请来了,还把陈省身数学奖颁给了那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原本都在传,这届陈奖是你们华科院杨志广和震旦大学马长安的,结果看来那个姓马的被踢掉了。”

信息量有点大,大的让人惊讶。

不过让向老先生惊讶的倒不是谁得奖了,而是……

“王诗成那老家伙,居然向邱成桐低头了?”从期刊上挪开了视线,向华南看向了老友,说话的语气中满是诧异。

因为一位田姓教授的事情,邱老先生和燕大数学系闹得不愉快,在数学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01年,燕大把在麻省理工大学当教授的田教授进行包装,冒充北大全职教授评选国内院士。而邱成桐却很不给面子,在报纸上点名批评——“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博士生在数学上是二流,到国内要拿高薪”,后来05年更是指责其学术造假,并列出了被抄袭的七篇论文。

这件事当时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不过最后低调收场了。

不过,邱老先生和燕大学派的梁子,却是一直都没有解开。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最终落户水木大学,而非数学系冠绝全国的燕大,也正是因为这件事。

当然了,虽说国内学术界山头林立,但也并非所有人都隶属某个派系,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权力的。

尤其是那些年事已高的老教授,已经功成名就,名字摆在那里就是学术资本,自己的学说拿到国际上自成一派,有些东西不是执念太深,根本不会计较。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很多东西都看的很淡了。

首节上一节141/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