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33节

虽然他并没有涉及物理领域的研究,但他的研究范学却几乎涵盖了数学的所有领域,从调和分析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甚至于他的研究还从纯数领域扩散到了应数领域,比如照相机中的压缩传感原理便有着他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将他评价为数学界的莫扎特,因为除了天才之外,再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为何如此众多的成就会出现在一个凡人的身上。

虽然国内数学界,已经有不少人评价这位陆舟,称他是“小陶轩哲”,但终归还是带个“小”字。在王熹平看来,老友的评价,还是太过夸张了点。

邱老先生笑了笑说:“评价高吗?我甚至觉得,他完全有希望超过他的前辈!”

听到这位老友对那个年轻人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王熹平心中暗暗诧异,忍不住问:“您是认真的吗?”

“当然,”邱老先生点了点头,“当看到他选择波利尼亚克猜想作为拔青研究课题的时候,我当时其实就已经产生了这种预感。而现在看到这篇报道,不过让我更加肯定了这一点。”

王熹平笑着问:“你觉得他能解决这个课题吗?”

“不好说,他连孪生素数猜想都解决了,如果不是没那个精力,而且数论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外,我都想来试一试挑战这个难题了,”邱老先生感慨了一声,忽然眼睛一转,看向老友笑着说道,“要不,咱们打个赌吧?”

王熹平笑着问:“赌什么?”

“我赌他两年之内能解决这个猜想。”

“不现实。”王熹平摇了摇头,“我知道你对他的评价很高,但他现在研究的方向并非数论,而是数学物理。如果他一门心思放在数论上,倒是有可能完成这个课题……但现在来看的话,两年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邱老先生摇了摇头:“研究方向不是问题,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看来,他有那个天分去完成这项工作。既然咱们意见相反,要赌一把吗?”

王熹平拍了下大腿,笑着说:“好啊,那就赌吧!我出一百块,反正输了我也不亏。”

邱老先生笑骂道:“你这老东西,还没开始赌,就想着输了。不和你赌了,没劲!”

……

“阿嚏!”

打了个喷嚏,陆舟揉了揉鼻子,嘀咕了一声“谁在骂我”,便继续伏案写作。

卢院士的课表,他已经看过了。

不过现在还在暑假中,最近的一堂课还是下个月的事情,所以暂时不用操心。

这些天来,陆舟几乎没有怎么出过寝室的大门,一直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对着电脑里的那些数据,绞尽脑汁地设计实验。

为了将那个PDMS薄膜设计出来,他不得不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在此基础上构思实验思路。

促使他如此专注的理由,当然是钱的问题。

守着一大块金矿,要是不从上面弄点东西下来,他实在是连觉都睡不安稳。

至于用一座金矿来形容这项技术,一点也不夸张,甚至低估了它的价值。

早在20年前,锂金属做负极就被工业界抛弃了,因为枝晶生长造成的短路问题,让电池变成了燃/烧弹,“炸垮”了一家市值百亿的上市企业。

但是锂金属强大的市场前景,依旧吸引着无数材料学实验室,在这一课题上前赴后继地涌入。

企业层面有IBM,甚至为锂空气电池的项目准备了一台超算,分配运算每一颗气体分子进入电池单元的路径,以避免气体堵塞问题……虽然后来发现是个无底洞,被资本家们毫不留情砍掉了。

国家层面比如澳巴马团队里的那位能源部长,拿过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籍华人朱棣文先生,曾有一段时间便是锂负极电池的狂热支持者……虽然最后被一群人劝住了。

至于锂电池为何拥有如此令人着迷的魔力,就不得不提到能量密度这个概念。

所谓能量密度,便是单位体积内包含的能量。作为衡量一块电池的性能的最重要指标,提升能量密度一直是业界的追求。

甚至于在华国十三五规划中,便明确做出规划,要在2020年实现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产能规模保持全球领先。而其中最核心的一道红线,便是要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300-350Wh/kg。

目前来看,还在实验室中的锂硫电池,拔得头筹的可能性最大。

但如果锂枝晶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些炒得火热的概念全都得靠边站,给锂负极电池让路。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首先一点锂金属负极具有最低的电化学势-3.04V,更不要说高达3,861mAh/g的比容量。

用锂材料做负极,储能效果理论上甚至可以达到石墨电池的十倍,全方位碾压石墨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

而且最诱人的地方就是,一旦解决了锂枝晶生长问题,甚至不需要对现有的电池进行很大的设计改动,哪怕直接将现有的普遍石墨负极材料替换掉,都能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飞跃提升!

第184章 开始实验!

“你要借实验室?”

电话中,听到了陆舟的请求之后,正在碳纳米材料实验室中分析样品的李荣恩教授,眉毛疑惑地皱了皱眉。

握着手机,陆舟笑着说道:“是的,我在研究文献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想在实验室里操作一遍,可能需要用到匀胶机和数码显微镜。”

理由当然是他编的,虽然他和李教授私交不错,但还没有推心置腹到那种程度。倒不是怀疑李教授的人品,只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利益纠纷罢了。

毕竟这种级别的发明,其价值可不是区区一篇SCI能够衡量的。

尤其是对于业内人士而言。

“那行吧,一会儿我和管实验室的老师打个招呼,你直接去实验楼304办公室找王宪富教授就行了。”

虽然好奇陆舟一个搞高能物理的,为什么跑去做这种实验,但李荣恩教授也没多问,只当是兴趣爱好,很爽快地答应了。

如果是其它人借这些设备,他多少还会犹豫下,不熟的说不准就拒绝了,但陆舟不一样,上次他那篇计算材料学的论文,可是帮了自己一件大忙。

那可是十几亿的项目,直接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万,更不要说作为中山新材的股东之一,他还是直接受益人。

相比之下,这点小忙又算的了什么?

举手之劳而已,对他来说连人情都谈不上。

李教授答应的如此爽快,陆舟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早知道这位老先生这么好说话,他还借什么数码显微镜这种自行车,干脆借台SEM扫描电镜得了……

“还有什么事儿吗?”见陆舟没有说话,李教授笑着问道。

陆舟摇头道:“没有了,谢谢教授。”

“你一个人做实验行不行?要不我把钱忠明派来帮你?”

陆舟委婉谢绝道:“不用了,我想试着自己动手。”

他当然不可能同意。

像钱师兄这种行家,只怕一眼就看出来其中的问题了。

到时候很多东西自己都没法解释,无论是谁设计的实验,还是这一切都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实验,注定只能他自己动手来做。

“那行吧,你记得别把仪器弄坏就行了,要不可别怪我去你老板那儿告状。”

知道李教授是在和自己开玩笑,陆舟笑了笑,打包票道:“不会的,您就放心吧!我保证实验室借来时是什么样子,还回去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子!”

……

从304办公室的王老师手上拿到了钥匙,陆舟的下一步计划总算是可以开始了。

根据扫描枪逆向到的技术,破解锂枝晶生长问题的关键,便在聚二甲基硅烷材料的处理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设计的实验思路分为制作和旋涂两个步骤。

然而问题的关键依旧在PDMS材料的处理上。

未经处理的PDMS材料,就算是涂在了铜片上,也根本没有用处,锂枝晶该怎么涨还是怎么涨,该爆炸还是爆炸。

材料学和数学不同,前者必须在无数次的实验中总结经验,以及庞大的资金投入,而后者不考虑查阅文献的话,一张纸一张笔就可以开始研究了,科研经费一大半都是用在开会的差旅费上。

陆舟想了几乎整整一天,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最后只得狠下心来,花费了500积分,在这个环节上求助了系统,得到了制作配方。

看着那重新变回1975的积分,他心里还是狠狠的肉痛了下的。

这玩意儿还真特么的贵,他几次任务的积分奖励,也才500点而已,只够兑换一个PDMS材料的处理方法。

这要是把整个电池的技术都靠积分整出来,恐怕消耗的积分都够“买”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了。

虽然花了不少积分,但幸运的是,配方中用到的材料,在实验室里都能找到,找不到的在隔壁实验室也能借到。

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经过了无数次失败,陆舟总算是成功制备了合格的PDMS材料——一瓶蜡黄色的凝胶。

这玩意儿看上去就像是蜂蜜,但充满了果冻的质感。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取样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构造,却与寻常的液态聚二甲基硅氧烷天差地别。

没有在这短暂的胜利喜悦中多做停留,陆舟趁热打铁,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铜箔,放在了匀胶机中,开始了制作电极材料最关键的第二步——

旋涂!

所谓旋涂法,便是依靠工件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及重力作用,将落在工件上的涂料液滴,全面流布于工件表面的涂覆过程。

这项操作对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可不是手机贴膜那么简单的工作。

涂覆不均匀,很有可能导致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上无法均匀析出,都不用锂枝晶来刺破隔膜了,做几组充放电循环,自个儿就长得歪瓜裂枣不能用了。

虽然此前已经用其它材料试操作过,但陆舟还是失败了不少次。

折腾了整整一个上午,他才成功得到了一片宝贵的“均匀涂覆着PDMS纳米孔薄膜的铜箔”。

看着夹在镊子上的铜箔,陆舟心中不禁感慨。

要是知道了这玩意儿是什么,有什么用,只怕自己开出上亿美元的价格,都没有人会嫌贵吧?

心中得意了一小会儿,陆舟将样品收拾好,包括那些剩下的装在药品玻璃瓶中的PDMS材料,也都一个不剩的带走。

现在还剩最后一步了。

那就是制作简易的电池,测试这块薄膜的性能,究竟是否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神奇。

已经看过钱师兄演示的陆舟,这一次自己操作起来,虽然谈不上多熟练,但也算是基本熟悉了。

来到另一间实验室里,陆舟潇洒地换上了白大褂“战袍”,将手伸进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小心翼翼地将覆盖着PDMS纳米孔薄膜的铜箔,固定在了电池模具上。

至于,粘合剂是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丁苯橡胶,集流体为铝箔,正极活性材料依旧是如今锂离子电池常用的LiFePO4!

至于隔膜,陆舟一如既往得选择了Celgard2325三层组合隔膜。

除了负极材料大改之外,其它材料基本上是上次锂枝晶观察实验的“原班人马”,最多只是用量存在微小的变化。

完成了最后的组装操作,陆舟依旧不敢大意,小心翼翼地取出样品,关闭手套箱的各路气阀。

直到完成了全部步骤,他才长出一口气,用袖子轻轻擦了下额前的汗水。

“搞定!”

看着手中的电池样品,陆舟心中充满了激动。

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虔诚。

是的,是虔诚。

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这,对科学的虔诚。

这项技术很有可能来自一个比地球上所有文明加起来还要先进的文明,相比起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藏在它背后的经济价值都暗淡了许多。

或许它来自一片战场废墟,也或许来自某个不起眼的星际游乐场旁边的垃圾桶。

但无论它来自哪里,让它从残骸中重见天日的人,是自己。

深呼吸了一口气,克制住心中的激动,陆舟将电池样品接在了BK-6808可充电电池性测试仪上,然后小心地放在了数码显微镜下。

一切准备就绪,剩下需要做的,仅仅是等待了。

希望最后的结果,不会让他失望。

设定10分钟拍摄一张照片,陆舟打开了电池测试仪的电源,然后从电脑包里取出了一份关于波利尼亚克猜想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静静地钻研了起来。

首节上一节133/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