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14节

D.工程学:LV1(0/10000)

E.材料学:LV1(3000/10000)

F.能源学:LV1(0/10000)

G.信息学:LV1(2900/10000)

积分:1975

物理学从LV1升到了LV2,经验上限变成了五万,升级开始变得异常艰巨起来。

陆舟检查了下属性面板,然后很快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物品栏。

然后,他愣住了。

物品栏中放着的,是一个圆管状的物体,大概食指粗细。

手电筒?

不,好像不是……

有点像一块稍大一点的5号电池,两端能看到正负极的标志。只不过这块电池的中间,像是被什么东西给撞上一样,撕裂了一大块儿,连带着电池本身的结构都有些弯折。

陆舟伸手将这东西从屏幕中取出来,放在手上仔细打量了几眼,然而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门道来。

“就一块5号电池,这破系统不至于这么抠吧?”

看了半天,陆舟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了句。

哪怕是送的可乐,好歹也能看到一个future的牌子。

而这块电池,连个牌子都看不到,更别提什么线索了。

冷静下来,陆舟仔细想了想。

既然是奖励任务的话,没道理会给自己一个毫无用处的垃圾。

联想到此前的任务,再看看这个电池的截面结构,他大胆的猜测了下,这玩意儿没准就是传说中的锂空气电池?

或者至少是接近这一概念的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块残骸可就不得了了。哪怕做不到锂空气电池那种程度,这块电池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陆舟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块电池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直接卖掉变现?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他能证明这块电池的价值,肯定有人愿意掏钱买,而且出的钱肯定不低,然而问题是,陆舟根本没法解释这块电池的来历。

不管是电池使用的材料,还是电池侧面的损伤,很多东西自己根本没办法解释。

然而不卖的话,那就只能自己研究了。

通过逆向工程将这块电池里面的技术还原出来,比如把它的正负极材料扒出来,再从它的管壁上面收集残留的元素,逆推出电解液的成分。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技术,都是能申请专利的。

尤其是负极材料的相关技术,如果这块电池真的是锂空气电池的话,哪怕造不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来,光是把这块电池中如何保护锂负极材料的技术给逆向出来,都足够全世界的手机厂商们疯狂了。

“要是有办法鉴定下这负极材料就好了。”陆舟脸上的表情有些犯了难。

逆向工程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想对材料进行逆向,最基本的,他得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鉴定出材料中各元素含量,然后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再通过透射电镜对样品内部精细结构进行分析等等。

最后,还有经过大量的实验,去尽可能地将材料还原。

且不说他有没有做这些实验的经验,光是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就动辄上千万,这可不是借个数码显微镜那么简单的事情。更不要说实验中消耗掉的那些材料,也都是要花钱的。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和人合作搞逆向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李荣恩教授,肯定能把这个项目给跑下来,并且也有那个实力做逆向。

然而,不说是否信得过这个问题,就算信得过,不是自己的实验室,出了成果多半也是项目负责人的。

最后看了眼这块儿电池残骸,陆舟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回了半透明的全息屏幕中,心中叹了口气。

好想有个自己的实验室啊。

在解决研究经费这个问题之前,只能先把这样品留着了。

无论有钱没钱,生活还是得继续的。

残骸的事情暂且放在一边,陆舟继续看向了任务栏。

深呼吸了一口气,默念了一声欧皇附体,他伸手点了上去。

任务1:知识就是金钱

说明:文明的发展与能源技术的发展不可分割,掌握了电池,便掌握了通往新时代的钥匙。

要求:解析“残骸1”中的技术,产生至少一项技术专利,并通过专利获得至少一千万RMB的利润。

奖励:10000材料学经验,积分500点。抽奖机会(85%垃圾,12%样品,3%图纸)

任务2:历史的见证者

说明:标准模型的建立,已经为我们预言了一百年后的世界,而现在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将理论在实验中还原。

要求:加入LHCb华国组,参与对五夸克项目的研究。

奖励:1-???物理学经验(由参与度决定)。积分500点。抽奖机会(100%样品)

任务3:创造历史

说明:物理学不一定要到天上去寻求,也不一定要到原子核中才有深刻的东西。发展凝聚态物理,才能让我们的工具更坚硬,发动机更强劲,开拓更远的疆域。用理论物理的绝望,点燃凝聚态物理兴盛的火花吧!

要求:炸毁LHC强子对撞机。

奖励:1-???物理学经验(由装置损毁程度决定)。积分500点。抽奖机会(100%图纸)

陆舟:……

这系统干脆改名叫黑科技作死系统得了。

有时候,从这破系统布置的任务,真是有够精神分裂的。

直接无视了任务3的选项。

在任务1和任务2之间,陆舟略微犹豫了下。

出于第一感觉,他是想选任务1的。但麻烦的是,现在的他还不具备做逆向工程的能力和资金,要是选了这个任务,怕是得拖到很久以后才能完成了。

至于任务2。

卢院士好像说过,如果他能够通过四月底的考试,就带他去瑞士见见世面,但却并没有说过,要让他加入LHCb华国研究组。

怎么办呢?

犹豫了下,陆舟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任务2。

见证历史的机会就在眼前。

如果仅仅在旁边看着,也未免也太可惜了点。

第155章 院士的考验

时间过的很快。

四月二十号,卢院士从沪上返回金大开会,会议结束之后,让陆舟去了一趟办公室。

陆舟一进门,老人便看过来,笑着问道。

“准备的怎么样了?”

陆舟:“差不多了吧……还望教授手下留情。”

卢院士:“差不多了?那行吧,我就随便考你两道题好了。”

说着,他拉开抽屉,从里面抽出来一张a4纸,放在了桌子上面。

“笔在这儿,拿过去写写?”

陆舟接过了纸笔,看了眼上面的题目,眉头狠狠抽搐了下。

说好的两道题,纸上分明写着三道题。

而且说好的随便考考,在哪一道题都不像是容易的样子……

卢院士笑着问:“怎么,看不懂?”

“怎么会,”陆舟笑了笑,看向题目,脸上浮现出思索的表情,“就是看上去,有点不太容易。”

卢院士笑了笑没说话,翘起了二郎腿,等待着他动笔。

不太容易?

这要是容易了,那考得还有什么意思?

怎么说他也是个院士,院士带的研究生,能和普通教授带的研究生一样吗?

这些题目本来就不是给研究生做的,而是他招博士生的时候,拿去考察那些面试者的专业知识水平的。

三道题能做出来两道,那便是合格了,三道题要是能做出来三道,那就可以说是优秀了。

他自己带的四名博士生,都是能做出来三道题的水平。虽然考查的题目不相同,但层次却是差不多的。

就在卢院士等待着陆舟动笔的时候,陆舟已经迅速将三道题都过了一遍,然后看向了第一题,也是对他来说最容易的一道题。

第一题,考察的是群论。

不过,考察的却不是数学上的群论,而是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由于“群论”这个数学分支是早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就由数学家独立创造的,不像“微积分”那样是由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共同创立的。因此、群论对于物理工作者来说是“舶来品”,学起来困难,用起来不顺手。

不过对于“数学出生”,再入“数学物理”的陆舟来说,处理起来却并非那么的困难。

【氢原子能级偶然简并的群论解释】

题目很短,信息量却不小。

氢原子的简并度高于一般原子的现象称为“偶然简并”。然而传统量子力学并无法解释偶然简并现象,一直到群论的引入才让这一现象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闭上眼睛,陆舟在脑中回忆着此前学到的量子力学知识,回忆着关于氢原子的一切。

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模型……

睁开双眼,陆舟深呼吸一口气,终于拿起笔,并在纸上写到。

首节上一节114/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