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12节

好吧,陆舟承认,拿这种事儿套路饭是不对的。

不过他也想了想,反正他们都套路了自己这么多回了,自己也就套路这么一次,不算过分吧?

大家继续喝酒,一杯接着一杯。

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看这几个牲口的架势,明显是想把他灌倒。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陆舟一点也不慌,因为201寝室最先倒下的,永远只会是一个人。

而这一次,同样不例外,被抬回去的依然是刘瑞那小子……

……

毕业答辩完了之后,陆舟很是休息了几天,为即将开始的硕士生活养精蓄锐。

学籍的事情很快办了下来。

就这样,陆舟再次入学金陵大学。

而这一次,是以研究生的身份入学。

经过了一番认真的考虑,陆舟最终听从了唐教授的建议,在卢院士的手下攻读硕士学位。

一来是他很早之前便有向数学物理方向发展的打算,二来是唐教授说的很对,国内学术界的山头主义虽然他还没接触到,但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的现象。

而且,这里面的水,可能深到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功利一点考虑,如果打算向更高层次的领域攀爬,有一个院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这层背景还是相当有帮助的。比如申报个国家级的大项目,有院士级别的大佬背书,无论是要钱还是要人还是要政策,都肯定比自己单打独斗好。

而从学术上考虑,作为院士的学生,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些前沿领域的东西,而这也是陆舟最渴望的。

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他在申请面试的时候,申请的是卢院士的研究生。

而对于陆舟的选择,卢教授也是相当欢迎。

他已经很久没有带过研究生了,一是年龄大了没有精力,二是做研究实在没有时间,不过在看到陆舟在研究理论物理学上的潜力之后,他便再次动了收个学生的念头。

理论物理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尤其是在高能物理这一块,主要研究并揭示10^(-18)米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和高维空间的奥秘。

而数学,是除了粒子对撞机之外,研究高能物理的重要的理论工具。

两者相结合,往往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陆舟选择的方向,正是数学物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方向。

对此,卢院士很期待。

……

实验楼的办公室。

陆舟在卢院士这里完成了报道,开始攻读他的理学硕士学位。

卢院士在向他说明了读硕士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简单地对他的情况进行了点评。

“……你在数论和泛函分析等领域的造诣很高,就如唐志伟教授和向华南教授在答辩之后对你的评价一样。数论我不了解,但泛函和代数这些数学工具,对研究理论物理都很有帮助。既然你选择了数学物理作为你的主要研究方向,那么我对你的建议是,有选择地听几堂物理课,无论是本科的还是研究生的课。再看几本理论物理学方面的书,尽快将物理这一块的知识补上来。”

停顿了片刻,卢院士继续说道,“对了,你的那篇论文发表了吗?”

陆舟回答道:“我已经投稿在《理论与数学物理进展》上面了。”

《理论与数学物理进展》便是《Advances-in-Theoretical-and-Mathematical-Physics》,现在论文才刚刚通过技术编辑的审核,进入同行评审环节。

视情况而定,也许这个月过审,也许下个月过审。

但无论怎么说,对于这本双月刊来说,看到论文登刊至少也得等两个月之后了。

卢院士点了点头:“这本期刊我的实验室也有在订阅,是个不错的期刊。你的那篇论文我看过,提出的观点也很新颖,如果审稿人是搞量子力学方向研究的话,应该能看出那篇论文的价值,过稿问题不大。”

想了一会儿,卢院士继续说道:“关于你的硕士学位问题,我对你的要求和别人不一样。想毕业的话,至少给我在数学物理领域发表两篇一区SCI。”

陆舟立刻问道:“这篇算吗?”

要是算的话,他就只剩一篇SCI需要发表。

快的话,没准年底就能拿到硕士学位?

当然,前提是老板肯放人的话。

卢院士笑了笑,点头道:“算。不过你也别总是想着快点毕业,该你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多做做项目,积累些科研经验,这对你海外求学会更有帮助。学校给你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我已经看过了,到了明年这个时候,我肯定会放人。”

言下之意,你要是提前完成了要求,我肯定不会卡你毕业。但不到明年这个时候,也肯定是不会放你走的。

听完卢院士的话,陆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确实有早点拿到硕士学位的想法,不过既然导师都这么说了,他还是不强求了。

反正一年的时间也不是很长,跟着院士做项目,开拓下国际视野也好。

“关于你的培养计划,我给你制定了一个课表,你照着我给你的课表上课就行了。另外,再和你说个事情。”

停顿了片刻,卢院士继续说道:“你可能了解过,我是LHCb华国组的负责人之一,关于‘五夸克态’的探索工作,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现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升级已经完毕,情况乐观的话,会在五月份的会议之后,重启实验。我会在四月底启程前往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与会议。”

说到这里,卢院士笑了笑,继续说:“如果你能在四月底之前通过我的考试,我倒是可以考虑,带你过去见见世面。”

关于五夸克态的理论,最早是由苏俄的圣彼得堡科学院于1997年时提出的,然而即便是提出这一结论的波利亚科夫自己,对这一结论是否真实依旧持怀疑的态度。

大概到了03年,大阪大学的同步辐射设施spring-8上的实验中,曾短暂观测到五夸克态的存在。然而在强子对撞机的实验中,都没有观测到应该存在的证据,所以关于夸克粒子究竟是否存在,一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时间很快到了13年,由华国主导的beslll国际合作组,于上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中发现了四夸克态物质之后,紧接着关于五夸克态物质的实验便被LHCb国际合作组锁定。

如果卢院士说的是真的话,那就不只是见见世面,而是见证历史了。

要问陆舟是否想去的话,那答案无疑是想。

只不过听卢院士的口气,那四月底的考试恐怕不会简单。

陆舟轻咳了声说:“教授,您打算考我,也得给我画个考试范围吧。”

“考试范围,好说啊,”卢院长笑着说道,“就高能物理好了,去看吧。”

陆舟:???

MMP,这叫什么考试范围?!

画了和没画有区别吗?

第152章 是你动手,还是我动手?

一般来说,院士都是很忙的。

在院士的手下读研,相比起在普通教授手下读研来说,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自己支配。

在卢院士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陆舟便深刻体会到了这点。

办公室里一共有六张桌子,其中一张是属于卢院士的,另外五张桌子一张属于陆舟,另外四张分别属于四个博士。

而这间办公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空着的。

金陵大学没有粒子对撞机这种牛逼上天的玩意儿,所以有些实验得到上京那边去做。老先生本身又是beslll、lhcb等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除了实验之外,经常还会有各种会议要开,可能这两天还在上京,过两天便飞到了沪上。

陆舟掰着指头算了下,自从拜在卢院士门下之后,见过这位老大爷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而这仅有的几次见面,这位老大爷除了给自己画了个大到没边的考试范围之外,更是一堂课都没指点过自己,全靠自己下去学。

倒是物院那些老教授,因为总是去蹭课的缘故,他算是认识了一大圈。

因为这种放羊式管理,大多数时候,陆舟都是自己在规划自己的学习节奏。

而这样一来,和读本科的时候,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至少他没感觉到哪里有什么不同。

不过这样也好,陆舟早就习惯了这种自学的节奏。如果真有人追着他屁.股后面,天天过来给他布置作业,或者让他坐办公室里搞研究,他反而会觉得不适应。

每天要么刷刷系统给他布置的那份书单,要么看两篇高等量子力学、量子色动力学方面的文献,要么便是去蹭两节课或者讲座,提升自己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姿势水平。

上一个任务奖励他的30片专注胶囊派上了大用场,在嗑药式学习法的帮助下,节省了他大量重复阅读的时间。

在系统给他布置的书单中,理论物理大概只占三分之一,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凝聚态物理中的材料物理方向,以及附带一点点分子化学、化学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而关于这一点,其实看奖励任务的经验分布,便足以看出来了。

经过三月份整整一个月的不懈努力,陆舟总算是将愚人节的那天,将任务推进到了最后一步。

……

【书单阅读(15/15),文献阅读(50/50),一组实验(0/1)】

站在一片纯白的系统空间中,看着半透明的全息面板,陆舟松了口气。

“终于只剩下最后一个实验了么。”

实验题目为锂离子电池电极中锂枝晶形成的实时原位观测,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到带定时拍照功能的数码显微镜,还需要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LiFePO4/石墨电池,以及使用BK-6808电池测试系统进行电化学测试,同时在数码显微镜下观测。

对于毫无材料化学实验经验的他来说,做这种实验无疑是地狱级的挑战,不过好在他倒是有可以拜托的人。

最后看了眼屏幕中的任务奖励,陆舟默念一声,意识退出了系统空间。

离开系统空间之后,陆舟拿出手机,给刘波师兄打了个电话过去。

电话接通之后,陆舟打个招呼,便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听完了陆舟的请求之后,刘师兄疑惑皱眉道:“你想借实验室?”

陆舟:“是的,不方便吗?”

刘师兄有些奇怪的问:“当然没有,只是……你为什么突然想做这个实验?”

“我最近刚好看到这方面的文献,所以有点感兴趣。如果可以的话,我想通过实验具体的了解下……”

总之,陆舟算是编了一个理由出来。

毕竟系统的事情,他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为什么。

听完了陆舟的说明后,刘师兄倒是也没多想,很爽快地便答应了:“那行吧,正好我们也在做电极材料这块的研究,你要是对这东西感兴趣,明天就来一趟我们研究所就行了,我带你做这实验。”

陆舟:“那太感谢了!”

刘师兄笑着说:“不客气!”

有刘师兄出马,这破实验算是稳了。

……

一般情况下,借实验室是需要提前申请的,从实验内容到使用到的器材都需要在申请报告上写明,实验结束后还得写一份实验报告交上去。

毕竟,实验室里面的器材可不是玩具,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仪器,有时候弄坏了不只是钱的问题,很多东西就有钱想买都得花点心思。

不过对于刘师兄来说,借个实验却不是什么难事儿。

李荣恩教授带的碳纳米材料项目组,在金大属于很牛的那种,不但拿着国家的科研基金,还有校外企业的投资项目,申请个实验室这种事情,简直不要太容易。

“……正好我们也在做电极材料实验,你要是对这块感兴趣,要不直接来我们项目组里?”走在实验室外的走廊上,穿着白大褂的刘师兄和陆舟随口闲聊道。

首节上一节112/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