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第40节

18-11湖南战场上中国士兵押送被俘的5名日军到总部,包括1名军官。1945年2月25日,地点在衡山脚下。不过,这支押送日军前来的中国军队,却不是什么正规精兵,而是当地的游击队,因为抓了日军俘虏,才新发了军装的。

18-121944年10月7日,中国军队押送被俘的日军便衣奇袭队人员前往关押地,为防逃跑,将他们都用麻绳捆着。

18-13也是日军的便衣侦察员被抓住了。对于在云南布阵的中国军队,日军非常警惕,在1943-1944年之间不断派遣便衣侦察人员进行侦察和袭扰。但由于语言不通,举止可疑,先后损失了一百多人,日文资料中的说法是“大部分被俘后根本就没有被送到俘虏营,在前线就被中国兵给XX了。”

16-14这个,倒不是在中国被抓的,不过忍不住还是放在了这里。美军在太平洋岛上抓到的这个日军俘虏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抓到的日军俘虏都是骨瘦如柴的,为什么这个又白又胖?是不是他的消化系统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很简单,原来这个日本兵是负责分配食品的,单独给自己搞了个小仓库……

18-15一个美军文职顾问在昆明机场转机,恰好看到两个被俘日兵,于是也跟着照张相,算是有向子孙炫耀的了。

18-161944年,第八军抓到的两名日军伤兵俘虏。即便是照片上也看得出来,其中一个伤兵在喝水坑里的积水。在各个战场上都发现过被遗弃的日本伤兵,这两个就是在战斗过的村子里发现的。

其实,抓几个俘虏并不算新鲜事,早在一二八抗战的时候,十九路军一个冲锋之后抓住一个日本军官,问话之后才知道是个大佐……

十九路军对这个大佐倒很优待,并且在停战后把他送回去了。

那时候中国军队还不知道日军对于被俘过的人怎样处置,等中国军队从战场撤退的时候,这个日军大佐到了自己被俘的地方,就地自杀了。

写完这段话,想说一点题外的话。日前,在某报的帮助之下,我采访了两个国民党退休将领,本意是请他们谈谈台湾海峡的战略格局,但其中一位拿了影集给我看,说你看我打过日本呢,那个时候我很漂亮的小伙子吧。

中国战场上的被俘日军(2)

萨笑了,的确,老先生那时候精神得很。

那时候,就因为我长得精神,给廖军长当卫兵的。

哪个廖军长?

廖磊老军长,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是桂军(老先生祖籍不是广西,是路上被廖老将军捡到的),1937年走路到柳州再坐火车到前线(这个我有点怀疑,因为听说当时日军对中国的铁路轰炸得非常厉害),广西兵装备不好,老百姓没看过我们这么穷的兵,都笑,听说我们是去打日本的,就不笑了。

到了前线,还没到最前面就看出一线打得很惨,到处都是伤兵往下送。我们军进了阵地,几个旅长都来请战,不要守,要攻。军长很高兴,当即指定了一个旅长,准备夜袭。下来以后军长在帐篷里面转圈,把参谋长叫来,说不行啊,这样上去我们很快就要打光的。参谋长说是啊,打光了我们没本钱了。军长说你去前线,要打,但是不能把人拼光了,打日本的日子长着呢。你去,一定压住。参谋长敬个礼就走了。

到了后半夜,军长睡不着,叫我给打扇子。这时候军需处的处长来了要军长给补个条子。军长说什么条子。

一看,是参谋长走的时候领的东西,把存着的两百顶钢盔带走了(广西兵基本没有钢盔),后面又一个条子,把从广西带出来的最好的武器,几十挺手提机枪(即冲锋枪)都要走了。

这个是军里最后的本钱了,军长一看就急了,说我去前线。

前面的枪声打得不分点,到处都是炸点,吉普车走到一半就不能开了。我一手提枪,一手扶着军长,磕磕绊绊一路走到前线。

军长到前线,夜袭已经结束了。先小胜,再被日军增援部队缠住,两败俱伤。一个旅的残余部队撤下来,这头能看见那头。军长铁青了脸,心疼的,恨恨地叫参谋长来见我。

参谋长,不能来了,他就在第一批夜袭的部队里面,戴了钢盔走的,炮弹炸得尸骨无存。

出击前,参谋长对弟兄们说——这不是内战。

……

回来后,我想查一查有没有廖磊将军的回忆录,也许可以证实这段历史,结果,我查到的结果是:

罗炳辉等电唁廖磊总司令家属

(1939年10月)

×电谨悉。燕公积劳致疾,不幸逝世,奉读之下,不禁涕零。遥忆迭蒙训诲,沆瀣愤深。际此抗日尚未成功,将星遽然陨落,不但国家失一栋梁,即吾靠亦失却指南也。敬请转致慰唁廖夫人,顺变节哀,为祈。至于前方一切事宜,自当本燕遗志努力,并遵钧座指示,坚持团结,一德一心,共赴国难,驱日寇于鸭绿,以完燕公未竟之事业。谨此电报,无限悲怆之至。职叶挺、项英、张云逸、戴季英、罗炳辉、彭雪枫、孙仲德同叩。

叶军长、张指挥挽

国难方殷,端赖团结,追随抗战奋杀贼。

敌寇未除,遽失领导,缅怀遗志痛挥戈。

注释:廖磊,字燕农,号伯符,1890年2月生于广西陆川县一世代农民家庭。1937年10月升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淞沪八一三抗日战役。1938年10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总指挥,在大别山指挥部队艰苦抗战。1939年10月23日因积劳成疾导致脑溢血猝死于立煌县金家寨,终年50岁。另有文章注明,廖磊是桂系仅次于李、白、黄的第四人,堪称一代英豪。

廖磊将军没有回忆录,因为他根本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的。

一时掩卷。日本人对自己的俘虏那种轻蔑和无视,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在文明上的缺陷。而我们呢,我们那个时代的脊梁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

我想起在北京我曾问过朋友们,有谁记得在大七卜村高呼着不投降战死,年轻的八路军十八团团长杨柳新,他的政委朱爱华,还有和十八团同难被俘绝食不屈而死的分区政治部主任袁心纯?

这仅仅是一个团在一个月中牺牲的高级指挥官。

他们或许不在乎人们记得,但是他们当一定在乎自己的清白,当我写下他们的事迹的时候,有些留言我不可能视而不见。我们或许不必去专程祭奠他们,但对他们如果在心中保留一份敬意,似乎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想想吧,当你带着妻子和孩子,走在公园中愉快地享受着天伦之乐,经过那些70年前的人们的墓碑前,给感激的一瞥,有一点谢恩的心思,也许就已经足够。

这份感恩会伴随我们的子孙传达给这个文明国家的世世代代。

今天,有时候我觉得——

他们好寂寞。

追寻“日本八路”松井实的故乡(1)

作为在日华人媒体,《关西华文时报》编辑部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委托,希望能够为一名埋葬在中国的“日本八路”寻找他亲人的消息。

根据中国方面提供的资料,这名“日本八路”名叫松井实,死于1948年10月解放郑州之战,当时是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的一名医生。根据他在九纵政治部的老战友段绪德等人的回忆,松井实好像是在太行山抗战中俘虏的日本士兵,经过教育后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了反战同盟,成为“日本八路”。在中原野战军九纵有一个由五名日本人组成的医护小组,松井就在那里工作。

除了松井当时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中国话比较流利,为人斯文,老家是京都以外,几乎没有别的线索。

松井实的墓在郑州市烈士陵园,他的墓碑上方,刻有一颗代表解放军军人的五角星,这代表着他在死亡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名为军国主义效力的战俘,是中国方面对他的一种承认和原谅。

今年是郑州战役结束六十周年,中国方面希望能够在这个纪念性的时间,为长眠在这里的这名“日本八路”,找到他故乡的消息,让他的亲人能够因此了解他最后的情况。

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方面找到了《关西华文时报》。尽管以目前所知的线索进行寻找比较困难,但编辑部依然郑重接受了这项委托。

对于寻找松井实先生的亲属这件事,最为有价值的线索大约就是他的故乡为京都。作为查找的开端,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了京都市政府的有关部门,试图查证京都是否有过名叫松井实的日军官兵在中国战场失踪。然而,得到的消息有些令人沮丧——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曾经进行过一次户籍处理,将战争期间失踪的人员,统统作为“死亡”处理。这给寻找当时失踪人员的户籍带来极大的不便。因为这意味着当地已经没有失踪人员的档案,如果需要查找,必须将所有死亡人员与失踪人员进行甄别。京都方面的工作人员希望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特别是松井实的出生年月日,如果有这一条线索,他们的工作将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结果。

《关西华文时报》一方面争取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希望他们提供更多关于松井实的线索,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努力。

记者在神户认识一位对日本战败时期情况比较了解的斋藤先生。斋藤先生对能够参加查找松井实亲属这件事感到很是重视。他立即与记者一起前往寻找一些他所知道的京都籍中国归国者,斋藤先生认为他们可能会对当时留在中国的京都籍日本人有所了解。

在斋藤先生的帮助下,《关西华文时报》的记者找到了多名京都籍日本归国者或归国者二代,不幸的是没有人对于松井实这个名字有所印象。斋藤先生表示他会继续帮助寻找,并随时将所得线索与我交换。

记者同日走访了位于柴岛的大阪中国归国者协会,这个协会的工作人员战后曾对中国归国者的返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并发表过多篇关于中日战争问题的研究论文。

通过与该处工作人员的电话联络,我们的寻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按照大阪中国归国者协会掌握的材料,松井实属于在太行山作战被俘日军的可能性很大。这是因为当时京都籍日军官兵大体隶属于两个师团,既甲种第十六师团和治安第六十二师团。这两个师团都曾经在华北和太行山区打过仗。

首节上一节40/4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