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特型演员不能当影帝? 第512节

  还别说,微博这玩意,比他看新闻方便多了,也让他知悉了很多关于陈瑾的消息。

  “张导,看片会要通知他一下吗?”

  庞立薇突然问着。

  “跟他说下吧,能赶回来就参加下,赶不回来就算了!”

  “好!”

  庞立薇快速的拿手机记录下来。

  关于《金陵十三钗》,张一谋显然也是有野心的,所谓的看片会,就是提前组织的一场看电影的聚会,有的是公司成员,发现电影问题的。

  而有的看片会,其实是小型的一场电影评估。

  评估这部电影的价值,分别是商业性、艺术性还有得奖的可能等等。

  届时不仅会邀请行业内的一些人士、朋友,还有很多影业的同仁、电影节的评审,为的就是商讨出一个参奖的具体方案、影片能不能再其他地区发行。

  这一次《金陵十三钗》的看片会,除了这些之外,张一谋还为了审查,还有上面的支持。

  因为电影的性质特殊,没有相关部门的力挺,电影要走出国门很难。

  海外很抵制这类关于大屠杀事件的影片。

  光有公关还是不够的。

  再说,张一谋不仅仅只是想让这部电影,在海外上映那么简单,他还想冲击下奥斯卡,这是他这辈子唯一的执念。

  欧洲三大其实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

  奥斯卡,算是最后的荣光。

  而海外电影要申报奥斯卡,在国内个人是没法报的,得以电影局的名义。

  看片会,就是为了让电影局吃定心丸的。

  毕竟国内申报奥斯卡的数量就一部的名额,每年国产片这么多部,哪怕他张一谋,也得按照规矩办事,不是你有名气就给你,要看影片质量。

  当然这一部的数量也不是电影局定的,是奥斯卡对内地影片的一种限制。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能选择一部影片,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评选!

  主打的就是一个一视同仁。

  所以香江和宝岛,也能有片子送报。

  所以港台才会跟内地合作拍片,也算是多了两个名额。

  “张导,迪特主席已经跟我打了3次电影,他强烈邀请您参加年初的柏林……”

  庞立薇欲言又止。

  躺在那的张一谋眼神不由得睁开:“这个老家伙,倒是会打主意!”

  迪特科斯里克!

  柏林电影节组委会主席。

  他从2001年开始担任柏林影展主席,连任了十八年。

  在任期间将柏林电影节从精英化,转向更开放的公众活动,通过增设露天放映、社区影院合作等项目,吸引普通观众参与。

  在政治立场上坚持反战、呼吁和平。

  在他任内,2003年的柏林金熊授予了反战影片《尘世之间》,以呼应伊X克战争抗议。

  在全球合作方面的视野也很开阔,致力于引进更多国际合拍片和好莱坞明星以提升影响力,譬如2010年在勃兰登堡门放映修复版《大都会》,就是标志性事件。

  所以,这家伙是最喜欢政治性隐喻的片子,这几乎就是柏林电影节的标记!

  柏林=政治!

  就是这家伙搞出来的。

  所以,《金陵十三钗》参加柏林参选,那简直是再合适不过。

  不过,迪特对内地电影人还是非常友好的,也就比威尼斯目前的主席老马稍微差那么一些。

  如果说老马是自己人的话,那迪特就是国际友人,非常热衷于推动华人影片。

  在他任内华夏电影的表现都颇佳。

  比如前两年斩获金熊的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张扬的《落叶归根》被选入“全景”单元。

  以及斩获最佳短片银熊奖的陈骏霖的《美》、未来的《地久天长》、《白日焰火》等等。

  反观戛纳,应该是华夏影人最难拿奖的一个电影节,已经好多年,华夏内地电影没有任何收获了。

  这也是有原因的。

  也是因为当年张一谋和戛纳的交恶,导致了戛纳对华态度一直倨傲。

  其实这有点跟陈瑾对金马的做法,异曲同工。

  只不过张一谋的地位,电影圈内人不好说,而且做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不像陈瑾太年轻,再加上公司的影响力,所以竞争对手给他买了不少黑料。

  这也是为什么张一谋会第一时间,给陈瑾发信息,他其实也经历过。

  “问问陈瑾吧,他是老板!”

  张一谋开口说着,旁边的庞立薇笑道:“他肯定听你的!”

  这电话都不需要打。

  以庞立薇对陈瑾的了解,他哪怕闯入偌大一番事业,对张一谋还是有着最起码的尊敬。

  一如当年初次遇见。

  “呵呵,这小子……确实会把皮球抛给我!”

  张一谋起身伸了个懒腰,在那思索了下后,才道:“之前陈瑾说《金陵十三钗》准备什么时候上映来着?”

  “春节!”

  这个庞立薇问过陈瑾,她其实很不理解。

  “春节?”

  张一谋眉头皱着:“过年的日子,不太好吧?”

  虽然《金陵十三钗》,他拍的并不惨,都是从侧目衬托了屠杀的凄惨。

  没有那些直击内心的屠杀场面,看了让人不适;但结局肯定是会哭的,因为十三钗就义!

  这是最为悲壮的一段。

  “他说春节的流量高,我也不知道流量是什么意思,反正就是看的人多!”

  “就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屠杀的意义!”

  “这也不一定啊?”

  春节看得人多吗?

  张一谋虽然对电影发行不太了解,但也知道上映的一些档期;春节之前好像也没什么票房很高的影片。

  “不过,要春节上映,柏林倒是能赶上!”

  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报名门槛,无一例外都要求是全球首映。

  即参展之前,不能在其他平台、国家公开放映过,这是为了彰显电影节的权威和独特性。

  当然,只要是人定的规则,就有例外。

  譬如《寄生虫》在戛纳参展前曾在国内有过放映。

  后经曝光后,影展官方解释是小规模的媒体点映,最终斩获金棕榈。

  还有老片《罗马》,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前,曾在特柳赖德电影节进行过非公开放映,最后也被判定具备评选资格。

  按照陈瑾的规划,这部意义特殊的影片在2012年春节上映,显然就不太符合柏林的时间要求了。

  明年的第62届柏林电影节,差不多在2月9日上映。

  而今年春节在明年的1月23日,相差了半个多月。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金陵十三钗》,入围了第62届柏林主竞赛单元,但最后只参加展映的原因。

  入围,但没法得奖。

  就是因为它事先在国内和北美上映了,北美更是在11年11月23日,成为全球最早首映的国家。

  比内地12月15日,还早大半个月。

  张卫平是想玩一波大的,依靠贝尔的人气;却没想到被老外集体抵制外加媒体彻底抹黑,最后被迫下架小范围公映,只拿下可怜的31万美金票房。

  全美只有30块屏幕上映。

  《金陵十三钗》索尼和哥伦比亚最终还是成功了,虽然没有做到阻止上映,可结果其实差不多。

  31万票房,全球非华夏市场的总票房不足218万美元,几乎跟切断上映差不多。

  200万美金,也就十几万人观看,压根冲不出任何国际舆论震荡。

  而现在,这一世!

  半个月的时间……其实可以操作!

  “明天跟迪特打电话,把情况跟他说明,而且这部电影是要冲击金球和奥斯卡的,北美那边肯定也得提前几天!”

  “全球首映可能赶不上了,但他真要《金陵十三钗》参加柏林,必须得做出一些让步!”

  张一谋前一世参加柏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张卫平。

  但现在,他是为了《金陵十三钗》的国际推广。

  “好!”

  “迪特主席会同意吗?”

  庞立薇有些没底。

  “不管他同不同意,柏林的性质决定了这部电影是有利可图的!”

  这些年三大电影节明里暗里的竞争,柏林的政治属性已经达到了最高;《金陵》跟这个电影节的性质,太过契合了。

  “而且,迪特既然打了这么多电话,肯定也是有信心,让《金陵》在柏林正常参评的!”

  这一点,张一谋对迪特科斯里克这个老家伙有自信。

  科斯利克显然是全球电影圈中的权力人物。

  他在1979年做过汉堡市长的办公室主任,后来跳槽成为政治杂志《konkret》的记者。

  1983年涉足电影资助领域,担任汉堡文化电影基金的常务董事,连续担任了近二十年的柏林影展主席。

  如果说还有谁能帮《金陵十三钗》吆喝,最合适的老外也就他了。

  更何况,柏林这座城市,本就烙印了“政治”两字,他经历过多次地缘的洗礼。

  庞立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气场全开的张一谋。

  他自从新千年做了老谋子助理后,只听过他在这个圈子里的诸多履历和奖项,一直以来他待人也是笑呵呵的,哪怕拍电影,暴君这两个字也不适合他。

首节上一节512/6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