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大佬竟是金融巨鳄 第226节

  顾俊辉将资料往前一推,看着两人惊讶的神情,心中早有预料。

  这个时代的人,又怎会想到未来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的巨大潜力?

  十几年后,一款以武侠为背景的网游,能靠着虚拟道具卖出天价。

  更想不到,根据小说打造的主题公园,门票收入就能远超电影票房。

  金庸目光透过氤氲茶雾打量眼前的年轻人。

  他封笔多年专注《明报》管理与香港基本法起草,往来多是政商学界的中流砥柱,却从未见过如此气魄的商界新锐。

  看着顾俊辉从容指点规划图的模样,心中揣测。

  此人年纪轻轻便有这般手笔,莫不是出自海外华人家族?

  或是背后有深厚的家族势力支撑?

  顾俊辉似是未察觉金庸探究的目光,端起茶盏轻抿一口。

  “金老见证香港回归盛事,这座城市的独特地位,正是辉远走向世界的关键跳板。”

  他放下茶杯,神色变得郑重。

  “内地市场是根基,但要让武侠文化真正出海,香港的国际化资源与开放环境无可替代。

  不过香港几大家族深耕多年,地产、物业这些领域壁垒森严,作为后来者,辉远暂时不会涉足。”

  顾俊辉顿了顿,手虚指中环方向。

  “我们辉远金融设在中银大厦,未来会在资本运作上发力;传媒板块则计划借香港的开放优势,整合电视台、电影公司资源。”

  说到这里,他望向墙上《明报》创刊号的影印件:“甚至包括探索纸质媒体的转型之路。”

  空气突然静得能听见钟表声。

  金庸后靠在皮质椅背上,那些关于“年轻人野心勃勃”的惊叹还未出口,心底却先泛起警觉。

  对方提及传媒布局时,目光在《明报》字样上停留了。

  “顾先生对报业也有研究?”他状似随意地抿了口茶,“《明报》创刊三十余年,倒想听听新鲜见解。”

  “金老,《明报》能在风雨中屹立三十余年,靠的不是油墨与纸张,而是敢为人先的风骨。

  如今互联网浪潮袭来,与其守着传统阵地,不如做传媒变革的掌舵人开设电子版、搭建网络论坛。

  甚至将《明报》的深度报道与武侠IP结合,开发互动式文化产品。”

  金庸端茶的动作慢了下来,这些从未听闻的概念让他瞳孔微缩。

  只听顾俊辉继续说道。

  “就像金老笔下的侠客,审时度势才能破局。《明报》若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守住香港舆论阵地,更能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听上去野心不小。”金庸摘下眼镜擦拭,掩饰眼中的震动。

  “你方才说要以香港为跳板输出文化,具体如何做?”

  “辉远正在筹备四部大戏!一部《少林足球》,将功夫元素与热血足球完美融合,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破观众对传统喜剧的认知。

  一部《英雄》,用浓墨重彩解构战国侠义,让‘天下’二字的重量震撼全球。

  一部《卧虎藏龙》,将东方哲学融入江湖恩怨,敲开西方艺术电影的大门。

  还有《功夫》,把市井小人物的热血传奇,化作世界对中国功夫的全新认知。

  而《明报》,完全可以成为这些文化浪潮的发声器!”

  这时,秘书望着顾俊辉挥斥方遒的身影,再看向金庸若有所思的神态,意识到这场对话早已超越了版权交易。

  这是两代人,在时代浪潮前的思维碰撞……

  金庸很清楚顾俊辉横店影视基地15万亩规划和1亿天价背后的分量。

  能在内地撬动270亿投资的魄力,如今又将触角伸向香港。

  顾俊辉是一条蓄势待发的过江龙啊!

  香港老牌家族根基盘根错节,这年轻人究竟要撕破格局还是另辟蹊径?

  作为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者之一,他比谁都清楚,此刻的香港既需要稳定,也亟需破局者。

  他的思绪飘向了过往。

  曾几何时,他与蔡澜、倪匡、黄沾被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那时几人在茶楼谈天说地,挥笔写就万千风华。

  笔下文字既能掀起江湖风云,也能针砭时弊。

  可如今,岁月的重担压在肩头,纵使手握《明报》这一舆论阵地,面对香港根深蒂固的房价高企、产业单一等问题,仍觉力不从心。

  73岁的他,早已没了二十年前与友人纵论天下的意气风发,可骨子里的倔强却从未消退。

  就在不久前,他还远赴英国剑桥求学,哪怕年逾古稀,只为拿下博士学位。

  这份对知识的渴求、对自我的挑战,何尝不是一种不服输的雄心?

  金庸收回思绪。

  “顾先生的蓝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明报》风风雨雨三十多年,转型可不是喊几句口号的事。”

  他说完,心底又泛起涟漪。

  自己年事渐高,子女无意报业,若眼前这人真有能力让《明报》在新时代站稳脚跟,交出去又何妨?

  不过,这份基业终究是半生心血,总要再观察观察。

  顾俊辉听着金庸的话语,神色平静,心底却在飞速盘算。

  他知道,明年七八月份金融风暴达到顶峰时,香港的资产价格将暴跌,届时收购成本至少能比现在低一半以上。

  《明报》固然是目标,但并非唯一选择。

  等到那时,无论是时政类、娱乐类还是民生类媒体,只要价格合适,不介意一并收入囊中。

  “小说版权细节我会安排京城团队三日内抵港洽谈。”顾俊辉起身伸手,“还望金老多多指教。”

  金庸握住那只年轻有力的手,意味深长地笑了。

  “该说期待才是。香港回归后的路还长,或许真需要顾先生这样的闯劲。”

  办公室里茶香渐散,方才价值上亿的版权交易反倒成了引子,两人心照不宣地将目光投向更远处。

  金庸松开手,亲自为顾俊辉续上一杯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镜片后的目光:“今天这番畅谈,倒让我这老头子也跟着热血了一回。”

  顾俊辉双手捧起茶杯。

  “全赖金老指点。等版权协议签完,还望金老推荐个地道的馆子,也好让我表达敬意。

  届时《明报》若能报道这笔合作,想必又能掀起一阵热潮。”

  金庸闻言哈哈大笑,“报道自然会有,不过说到吃,我可是老了,味觉迟钝,挑不出什么好地方。

  但有个老伙计,对美食那是痴迷得很蔡澜,你听说过吧?

  他开的‘太兴’,在香港无人不晓。”

  提到老友名字时,他的语气不自觉柔和下来,“若你不嫌弃,我修书一封,他保准能带你尝遍香港犄角旮旯的美味。

  你二位一个爱闯荡江湖,一个爱尝遍人间烟火,倒是该见上一见。

  只可惜倪匡跑去美国享清福了,不然凑上黄,咱们还能重现几分当年的热闹。”

  顾俊辉眼神一亮,放下茶杯。

  心想:蔡澜在美食与娱乐圈人脉极广,倪匡的科幻创作圈拥趸无数,黄的音乐才华更是无人不晓,再加上金庸执掌《明报》多年积累的政商资源。

  这“香江四大才子”在文化、娱乐、传媒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对自己未来整合电视台、电影公司,乃至打造武侠文化产业链,都将是不可多得的助力。

  若能借此机会与蔡澜交好,顺势与其余几位建立联系,日后在香港的传媒布局必将事半功倍。

  念及此,顾俊辉面上笑意更盛。

  “岂会嫌弃!早年看《今夜不设防》,倪匡先生与蔡澜先生、黄先生三人把酒言欢,点评明星、笑谈人生,不知让多少人羡慕。

  常听人说,当年您写《天龙八部》时,倪匡先生还曾代笔,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可有这回事?”

  金庸摇头笑出声。

  “都是些陈年旧事。那时我临时有事离港,只好拜托他续写,谁知这老顽童竟来这么一出。

  等我回来,只能顺着他的设定往下写。

  不过也多亏了这段插曲,阿紫的人物反倒更出彩了。”

  金庸眼中闪过一丝怀念:“过几日我找个由头组个局,就当给你们年轻人牵个线。

  香港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多个朋友,总归是好的。”

  顾俊辉心领神会,起身恭敬道:“那便静候金老安排。”

  “……”

  返程的轿车滑过铜锣湾,顾俊辉手抵着车窗,想起金庸提及“四大才子”时那欲言又止的神情。

  坊间有说法,金庸与其余三人的交情远非表面般热络。

  作为起草基本法的学界泰斗,73岁还远赴剑桥苦读博士的金庸,无论年龄还是地位,都与其余三人有着天然的隔阂。

  更何况,中年迎娶小三十岁娇妻后。

  他严守素食的生活习惯,与倪匡、黄等人彻夜纵酒、花天酒地的做派截然不同。

  这些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差异,像无形的墙,让四人看似并肩,实则隔着难以跨越的距离。

  至于黄,那个写《沧海一声笑》的狂人,据说晚年常醉倒在兰桂坊。

  顾俊辉曾看过《今夜不设防》的视频,黄搂着蔡澜灌酒,倪匡在一旁讲荤段子,三人把明星隐私抖得漫天飞,言语间皆是香港娱乐圈的真性情。

  可镜头外的黄,却在音乐创作上不断突破,用一支笔、一架钢琴,将武侠的豪迈与柔情谱成传世经典。

  只可惜黄早早离世,留下的作品成了香港黄金时代的绝唱,令人唏嘘不已。

  蔡澜:那个把“吃”字活成哲学的男人,开着“太兴”茶楼,活得肆意潇洒。

  其接受采访时直言,自己从十四五岁起便有了女友,细数下来竟交往过61人。

  还笑称“一年一个,不算多”。

  这般通透到近乎叛逆的活法,的确让人大开眼界。蔡澜将美食与风月都过成了艺术,举手投足间皆是随性。

  可细细想来,这种极致的精致与洒脱,终究是建立在优渥的经济基础之上。

  寻常人被生活重担压弯脊梁,哪有闲情追求这般“游戏人间”?

  顾俊辉佩服他的豁达,却也无法完全认同没有子女传承,再璀璨的人生,到老了也不过是一场孤旅,辉煌过后只剩一片虚空。

  再想倪匡,顾俊辉对他的了解仅停留在对方早年从大陆到香港,以《卫斯理》系列作品声名鹊起。

  真正让他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倪匡那位被称作“玉女掌门人”的儿媳周慧敏。

  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她,被调侃为“爷孙三代的梦中情人”。

  即便多年后。

  网上流传的2017年演唱会视频里,年近五十的周慧敏身着粉色红裙起舞,依旧惊艳众人。

首节上一节226/2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