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也用相当文学化的手法,塑造了张潮颇有魅力的形象。
苏珊最终还是把稿件投给了《纽约客》,这是她的夙愿,不再试一试,死都不甘心!
而就在她投出稿件的第三天,卡尔森就登门造访了,他诚挚地邀请张潮参加本地名流的高级沙龙,主要是一些颇为成功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和富商,并表示不少人都希望见到这个传说中的中国作家。
张潮考虑了一下道:“但是我没有带合适礼服或者正装……”
卡尔森一咬牙道:“你去买,记得把票据带回来。”
看得同屋台岛的王崇楷又是一阵眼红……
第二天晚上,沙龙结束以后,卡尔森找到张潮,表示有些事情希望和他谈谈。张潮表示同意,两人就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张潮现在的英文口语已经很不错了,可以应付日常交流。
卡尔森以闲聊的语气问道:“来美国也快2个月了,你对我们的国家印象怎么样?”
张潮想了想,诚恳地道:“科技先进、环境优美,这里的普通市民也很热心,我觉得这两个月,我过得还是比较愉快的。”
这点倒没有必要撒谎,2005年的美国,基本上在各方面都领先其他国家不止一大截。
卡尔森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追问道:“制度和文化呢?你能感受到与中国的不同吗?”
张潮沉默了一会,忽然反问道:“你现在是以IWP副主任的身份在问我吗?还是其他身份?”
卡尔森有些尴尬,不过还是答道:“当然是,IWP的副主任。”
张潮笑道:“这样啊那IWP既然有‘政治冷感’的传统,我也很尊重聂华苓女士这个创始人,所以制度方面我就不方便多嘴。
文化上,美国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我创作的根在中国,这就注定了任何其他文化都只能成为一种参考。”
卡尔森心里暗骂了一句“sly dog”,不过还是尽量平静地说道:“相信你应该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意你在IWP的待遇,30多年来没有作家能享受,你是第一个。”
张潮依旧是笑,问道:“那看来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卡尔森看到张潮蛮不在乎的样子,于是温声道:“我们这么做,是希望你能利用你的影响力,向中国青年介绍我们美国文化,消除两国之间的隔阂,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如果能让中国的青年,爱上美国就更好了……”
张潮道:“仅仅是这样?那我们国内有两份刊物,一份叫做《毒者》,一份叫《知因》,他们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好,肯定比我强。”
卡尔森犹豫了一下,才道:“当然不止于此。我们还希望你能继续做一个批评者,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之前,你出版的那本《暗流集》,我们觉得……还不够尖锐。”
张潮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原来,你们想让我,当……‘叛徒’?”他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汉奸”英文是啥,只好用这个词代替。
卡尔森连忙摆手否认道:“当然不是!‘叛徒’是个严重的指控。我们无意让你变得激进,只要你能保持批评者的姿态就好。”
张潮顿了顿,露出一个极其真诚的笑容道:“卡尔森先生,你知道我一向是一个五讲四美的好青年!”
卡尔森:“嗯?”
张潮道:“祖国,那是我心中的挚爱!”
卡尔森:“?”
张潮接着说道:“你大概也知道我在国内有多少收入。所以你觉得我就值3万美金吗?”
卡尔森知道张潮说的是这段时间IWP为他报销的各种费用,总和大概就是3万美金出头,于是连忙道:“当然不是。我们还会……还会……你的意思是?”
张潮笑道:“得加钱!”
卡尔森目瞪口呆,他干这行已经20年了,第一次看到这么直白的文化人,只能感慨后生可畏了。他想了想道:“听说你也想在美国出版作品?那我们倒是有长期合作的出版社,是美国最顶级的一家。”
张潮道:“我想写一个美好的美国爱情故事,讲述一对夫妻如何在感情破裂之后,经过种种努力,又重回家庭,过上了一家团圆的美满生活。我保证这个故事能刷新中国的年轻人对美国婚姻文化和家庭氛围的看法。
这个小说的英文翻译我自己会找人搞定,中文版的出版我也会搞定。但是英文版我需要一个保证。到时候太平洋两岸一起发布,相信会有一些轰动效应。”
卡尔森心想这种故事不是烂大街了吗,不过既然张潮这么说,那也不失为一个温和的切入。于是答应道:“没问题。我可以把他们的编辑请来,和你签约。
不过你要保证故事的梗概不能偏离你刚刚说的,这些也会写进合约。”
张潮道:“没问题。你尽快。”
第140章 幻觉,一定是幻觉!
我叫王崇楷,来自台岛,现在正在美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我学生时代开始就是台岛最强的文学新生代,拿下过台北文学大奖、全台学生作文大奖。
我30岁就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并且拿到了“吴浊流文学奖”。
我被誉为台岛十年来最有想象力的青年作家,评论界评价我“将现实与虚构交织,拾取并擦亮了台岛最美丽的历史碎片。”
我被聂华苓女士钦点为2005年参加IWP的台岛青年作家,而且是有史以来受邀的最年轻的台岛作家。
我被台岛媒体称为“华人文学之光”,甚至有媒体预测我以后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我来到爱荷华大学的时候,野心很大,我要让全世界的作家们都看到台岛文学独有的魅力。
万万没想到,IWP的副主任卡尔森给我安排了一个大陆作家做室友。他叫张潮。他比我年轻10几岁。
我听说他的名字,但没有看过他的作品;我知道他是对岸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但肯定只是人造卫星而已。
但是为什么卡尔森会亲自送他到宿舍来,他还说他是坐头等舱来的,回去的时候也要IWP给他订头等舱幻觉,一定是幻觉。
聂华苓女士邀请的第一个华人作家,为什么是张潮,而不是和她同来自台岛的我幻觉,一定是幻觉。
张潮的第一场演讲我去看了,他讲的确实不错,但是还不至于让《纽约书评》的专栏作家采访他吧?幻觉,一定是幻觉。
卡尔森又来宿舍了,邀请他去参加爱荷华的“艺术之夜”沙龙,还给报销服装费用这个幻觉太可怕了!
这段时间,从早到晚,都有人在敲这间宿舍的门,全是来找张潮的,就连IWP的主任、爱荷华大学的校长梅里尔教授都来和他聊了一会儿为什么这个幻觉还没有消散。
昨天晚上,我坐在客厅,他房间里打电话,声音不小,一会儿是“首印不能少于50万册”“版税从15%往上谈”“单集剧本不少于20万”;
一会儿又是“亲爱的你拍到第几场了”“剧组收工了记得和我说”果然是幻觉,他才20岁,怎么可能,我一定是写小说写多了,真把现实和虚构交织了。
刚刚他经过我面前,我叹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他为什么会说出那句那么奇怪的话他也陷入幻觉不能自拔了吗?
……
张潮没空了解室友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原本他以为自己和王崇楷之间会发生点什么摩擦。但是自从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以后,自己几乎忘了有这么一个室友。
就比如今天,张潮马上要出门,去IWP的办公室那边和卡尔森带来的出版社编辑谈一下新书合同的事。
要出门的时候,他好像听到王崇楷咕哝了一句什么“鱼”“生”,于是就谢绝道:“不好意思,不太习惯吃岛国料理,你自己去吧,谢了。”
然后就匆匆走了。
张潮刚进卡尔森的办公室,就看到一个将金色的马尾辫扎得极紧、极高,表情严肃的中年白人女性坐在沙发上。
看到张潮进来,卡尔森连忙介绍道:“张潮,这位是‘兰登书屋’的资深编辑麦德琳墨菲;麦德林,这是张潮。”
两人简单见礼过后,麦德琳墨菲非常直白地道:“虽然我们和……IWP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如果小说的质量不好,即使签了协议,我们也可以拒绝出版。”
张潮道:“非常合理。作为一名作家,我也不会容忍自己写出糟糕的作品,并且流通于市。但同样的,如果我写出了满意的作品,我也不会容忍任何人阻挠它的出版。”
麦德琳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道:“其实我很早就听说过你。温德华先生对你的评价很高。”
张潮想了半天才记起来温德华是谁,讶道:“他不是呗塔司曼中国区的总裁吗?”
麦德琳点点头道:“我们‘兰登书屋’现在隶属于德国的呗塔司曼出版集团。去年底的集团全球会议上,温德华专门提到了和你的合作,你的读者黏度很高,直接拉高了集团中华区会员续费比例。”
张潮笑道:“中国作家写美国故事,你有信心吗?”
麦德琳道:“卡尔森介绍得太笼统了。我想再听你说一遍故事的梗概,希望能这次的信息能更丰富一些。”
张潮看了眼卡尔森,卡尔森问道:“不方便我听吗?”
张潮道:“没关系,听一听无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外人眼中的‘完美夫妻’,丈夫是个专栏作家,还是社区大学的写作老师……”
麦德琳笑了一下,道:“看来这灵感是最近才有的。”
张潮点头道:“是啊,没来爱荷华这个‘文学之都’,以及参加IWP活动,是想不到这样的身份设置的妻子则是常春藤大学毕业,父母也是知名作家,曾经写作过以她为主角的童书,畅销一时。”
“但是很不幸,他们遇到变故丈夫的专栏被报纸关闭,大学也不再续聘他当老师;妻子很快也失业了。他们不得不匆忙搬离纽约,回到爱荷华的乡下照顾年迈的母亲。”
卡尔森露出了一点骄傲的笑容道:“看来从纽约到爱荷华的这段旅程,也给你带来了不少灵感。”
张潮没有否认,继续道:“这时夫妻之间的间隙出现了,妻子留恋纽约大都会的生活,埋怨丈夫逼自己搬到这里;丈夫则认为妻子看不清家庭糟糕的经济情况,呆在纽约只会让两人的积蓄很快见底。”
麦德琳道:“经典的夫妻矛盾。”
张潮继续道:“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丈夫出轨了。而妻子发现这一切以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在某天突然失踪了。”
“妻子的失踪让丈夫成为了警方眼里的头号嫌疑犯……”
“其实妻子也没有跑远,就在另外一个城市躲藏,但是很不幸,她被人抢光了钱财。迫不得已,她向自己高中时期的前男友、一个富豪之子寻求帮助……”
听到这里,卡尔森露出了暧昧的笑容。
“就在丈夫快要被警方认定为杀人凶手逮捕的时候,他在电视上发表了一段声泪俱下的演讲,感动了很多人。”
“妻子在前男友的湖滨大别墅里看到了丈夫的忏悔,深受感动,她决定回到丈夫身边。经过努力,她终于摆脱了富豪前男友的纠缠,回归了家庭。”
“于是真相大白,两人又重归于好,妻子也怀上了丈夫的孩子,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再次成为每个人眼里羡慕的‘完美家庭’。”
张潮看了看两人道:“故事的梗概就是这样,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关键的人物、情节,我这里不能全部透露。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如何?”
作家自然不可能把把自己的写作秘密和盘托出,美国作家对创意的保护意识更是固执到变态,能把讲到像张潮这样,已经是非常出格的事了。
麦德琳想了想,给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道:“新意方面一般,但不是没有亮点。如果细节处理得好,有可能卖得不错。尤其是你现在很受关注,这本书越快出版,销量越好。”
卡尔森道:“中国的年轻人可能都以为我们美国的婚姻关系很随便,其实我们也很重视家庭、重视爱情。我觉得这本小说的切入点不错。”
张潮见两人都没有别的异议了,就道:“那我们就签协议吧。我预计能在11月IWP结束前,把这本小说写出来并翻译好。”
麦德琳闻言,就从包里拿出了一份合同,里面的条件给得不错,起印2万册,版税从13%~15%浮动,视小说的最终质量而定。
张潮表示先要把合同给律师看看,没问题的话就会签下来。
麦德琳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小说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张潮顿了顿道:“就叫‘消失的爱人’吧。”
第141章 门庭若市
苏珊的《一路向西》,出现在9月最后一周的《纽约客》上,副标题是“一个中国作家的五大湖穿越之旅”。
如果说《纽约书评》是美国知识精英的读书风向标,那么《纽约客》则覆盖了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其中包括许多国际读者。
《一路向西》很快引起了这些人的关注。张潮的多重身份中国人、作家、年轻的百万富翁让他对美国的观察与评价,成为一面特殊的镜子。
张潮在半个月内连登两本美国的顶级期刊,也被视为某种信号,开始在大洋两岸被有心人反复解读。
而美国第三大出版商兰登书屋宣布将在年内出版张潮的小说,这将是张潮作品在美国读者面前第一次正式的亮相。这个预热宣传,更是为他的热度火上浇油。
许多记者和专栏作家开始往爱荷华大学跑,希望能采访到张潮。即使没有采访的机会,张潮的讲座、分享会日程也是公开的,去听听也能写出一篇报道来。
但比所有记者都早到的是Simon&Schuster的编辑大卫米勒,他几乎是在看到《纽约客》后的第二天下午,就出现在张潮的宿舍门口。
敲了敲门,开门也是一个东亚面孔的年轻人,看起来疲惫而恍惚,还不等自己开口,就指了指里屋一个关着的房门道:“他在里面。”
大卫米勒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进屋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是张潮,不过看起来也是疲惫而恍惚。
张潮看到大卫,非常惊讶,不过还是道:“你怎么来了?”
大卫用有些哀怨的语气道:“你既不接我的电话,也不回我的邮件……”
张潮道:“我不是说了,你要找,就去找杰弗里吗?”
大卫道:“我就想问问你,为什么把《大医》给了‘兰登书屋’了吗?虽然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分歧,但是我们Simon&Schuster还是很有诚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