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65节

  游戏中主人公遇到的那些‘配角’,大部分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意大利的雇佣兵将领安德鲁多利亚、加勒比海盗杰克.拉康姆、奥斯曼海军上将比利雷斯。

  我是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发现了用虚拟人物参与真实历史的好处自由。如果主人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的生命轨迹是固定的,我们能做的只是修修补补。

  但是虚拟人物就不一样了。只要时空逻辑上没有出现矛盾,那么他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任何我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这样的小说,我觉得写起来才有意思。”

  张潮一番话说完,犹如往深水里投了一颗炸弹,开始时没有声息,片刻以后水面才开始沸腾翻涌,甚至冲天而起。

  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学普遍都30多40了,哪有玩过什么《大航海时代》啊。他们对电子游戏的印象,大多数还停留在魂斗罗、街霸2,哪里知道游戏业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要是在燕大发表这些言论,估计理解的同学就多了。

  玩游戏竟然还能启发文学创作,写出《大医》这么优秀的作品?作家班的同学坐不住了,七嘴八舌地问起张潮种种细节来。

  甚至有同学要让张潮帮忙给自己的电脑装游戏的。

  授课老师刘振云,好不容易才让大家安静下来,又问了张潮一个问题:“虚构和史实毕竟还是相矛盾的,你是怎么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的?”

  张潮思索了一会儿道:“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条明暗线索交替编织而成的,明线是那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尤其是重要人物推动的,那我就让我笔下的人物隐没入历史的暗线中去,在不为人知处,起关键的作用。

  这样,就能在虚构和史实两者间取中,既避免虚构太多而显得过于娱乐化,也避免史实堆砌,让小说太沉滞。”

  刘振云道:“你今天的这个发言很重要,总结一下,发出来。我有一个预感,有你在前面开路,有《大医》这么好的作品做示范,相信这种类型的历史小说在未来会大行其道。”

  张潮点点头道:“其实现在我的一个同事,他写这种小说就很拿手。他有本书要出版了,我先发给您看看。”

  刘振云颇感兴趣地道:“好,等下我把我的邮箱给你。”

  张潮笑道:“如果刘老师觉得写的不错,那您干脆给他写个序吧……”

  刘振云:“……”

  这时候一个同学开玩笑道:“你说再过十几二十年,会不会有个写小说的人,虚构个人物,就生在咱们这个时代,他也当个作家,和大家交朋友、聊写作,那多好玩啊!”

  “当作家,那得有作品啊,为写这么个人物,还得给他编出一堆作品来不成?”

  “抄呗!把大家,还有刘老师、于老师他们五年后、十年后写的作品都提前抄了,还怕成不了大作家?”

  “那不行,抄袭可耻!”

  “哎呀,虚构嘛,那么认真干嘛……”

第119章 张潮两开花

  随着《大医》被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青春派》销量也再上一个台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买一本《青春派》,贴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俨然成为一种潮流。

  看着《青春派》的加印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向《新芽》的编辑部,赵常田却有点开心不起来。

  因为把“读者自己设计封面”视为“小把戏”,所以他拒绝了让《新芽》参与作者漫画形象贴纸的印刷,他认为杂志里既然都已经送一张了,读者尝过鲜以后,不可能花钱买新的贴纸。

  毕竟3张贴纸,几乎就能再买一本杂志了。

  结果一个星期后他从合作的印刷厂得到消息,作者漫画形象贴纸都卖疯了,印刷数量是杂志销量的近10倍。

  而如果只算毛利润,卖出1张贴纸给张潮赚的钱,几乎就等于卖出1本杂志赚的钱了……

  知道这个消息的赵常田胸口一闷,差点没有背过气去怪不得张潮在利润分成上那么爽快,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人家盯准的根本就不是卖杂志这点辛苦钱!

  现在再腆着脸说自己也要掺一脚,赵常田是拉不下这个脸的,他只是决定张潮后面再有什么主意,自己先把脑子放一边,跟着走就是了。

  也有不少出版社,直接开始向张潮预定《大医》的单行本出版,甚至有开价到版税17%的疯子。不过张潮全部都回绝了,他表示《大医》至少会在杂志上连载2年,然后再考虑出单行本。

  这个消息,虽然让出版社失望了,但是却让《青春派》的作者们感到安心。一本杂志有一个王牌长篇连载,那么杂志的整体销量肯定不会差,还能把其他作者也都带动起来。

  此外“午夜潮汐”的各种业务也都逐渐铺展开了。

  马伯慵的两本小说《风起陇西》《她死在QQ上》,都交给了长江文学出版社,版税都是8%。其中前者的首印是5万册,后者则是3万册,都摸到了“畅销书”的底线。

  这让第一次接触实体书出版的马伯慵感到很满意。

  让他更满意的是张潮通过夏答,联系了一个叫于谚舒的画师,准备将他的《风起陇西》漫画化。

  如果顺利的话,张潮还会帮忙联系集英社那边毕竟对三国题材,岛国人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

  近来,张潮明显感觉到亲王工作更加卖力了,偶尔来办公室,也很少抓到他上班摸鱼写小说毕竟每期《青春派》的审稿工作量,就快把他累趴下了。

  岛国那边也喜报频传,《你的名字》的小说登上了角川文库轻小说销量排行榜的第4位,每周能卖掉超过6000本;漫画的第一个单行本以及销量也都不错。

  权勇先成为了第一个来自外部的签约作者,华宜则同意以每集3万元的价格买下《悬崖》的剧本,按照40集的预估,总共120万元。

  权勇先一个剧本卖了一百多万的消息被作家班的同学们知道了,一个个都眼红耳热的,都对签约给张潮的公司跃跃欲试。

  权勇先作为主要执笔者,70%的稿酬收入属于他。这是他第一次从写作中赚到那么多钱,写起后续的剧本来有点拼命了,张潮都不得不劝他注意身体。

  而张潮则没有拿那30%,反而添了一点,凑够了200万,和华宜达成了口头协议,《悬崖》要让他参与投资。以前不投《少年的你》是因为没有人在财务上把关,现在有了黄杰夫这个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不让他大展才华就可惜了。

  黄杰夫也是忙得脚不点地,张潮日常要上课,下课以后的主要时间也放在创作上,所以除了在大方向上把把关,几乎就是个甩手掌柜。

  但这也正满足了黄杰夫的从商梦想。看着一部部作品在商业领域绽放光芒,张潮给他画的大饼,好像不是那么空?

  不过随着人手越来越多,原先的两居室已经完全不够了,张潮被逼无奈,又在附近买了一套四居室,才让马伯慵和黄杰夫不至于挤到一张桌子上办公。

  原先的两居室彻底成了夏答为首的漫画和设计团队的地盘。

  黄杰夫其实挺不满的,他认为现在应该去租个写字楼办公了,老在小区办公不够高大上。

  张潮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背道:“未来几年,咱们的办公室只买不租。”

  《少年如你》也即将上映了,目前正在各处做点映热身。在张潮居中联系和燕大中文系的安排下,其中一场点映会兼主创人员见面会,放在了燕大。

  燕大还别出心裁地将这场点映与燕大剧社《窝头会馆》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放在了一起,邀请来了青华、燕师大、燕理工、人大……诸多大学的戏剧社团来观摩,作为专业评判的中戏自然也没有缺席。

  《少年如你》剧组自然十分乐意。一次点映,能让十几个大学的活跃分子看到这部电影,何乐而不为?而且《窝头会馆》的编剧也是张潮,也算给自己人捧场。

  燕大中文系将“张潮编剧作品演&映联排”的活动海报发布以后,燕大沸腾了。

  大家早就听说剧社在排练一出牛到不行的大戏,整整2个小时,由前人艺导演、副院长,现燕大戏剧研究所所长、戏剧家林兆华亲自指导。

  校领导看完排练版后,直接拨了5万元的经费让他们置办道具和服装。

  《少年如你》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五一档期国产片里人气最高的一部,能够提前在自己学校里看到这部由自己同学编剧的电影,自然是与有荣焉。

  但是剧院的座位是有限的,又不能真的卖挂票。所以入场券刚分配到各个院系,就被一抢而空。就张潮自己都只弄到了两张内部票,一张给了亲王,一张给了于华。

  4月24日,五一假期前最后一个星期天,下午1点钟,燕大剧院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就连坐在前排的校领导都有些惊了,平时有些大教授的讲座都没这么热闹。

  张潮和《少年如你》剧组的主创坐在台下,感受着“后方”传来的阵阵声浪,心情都有些紧张。

  燕大、青华这些顶级院校的学生,口味是十分刁钻的,想要征服他们不容易。他们的评价,甚至可以逆转一部电影的口碑。

  周星星的《大话西游》,在1995年上映的时候,被认为是一部没人看得懂的大烂片,票房也很不理想。

  但是在近两年,随着各大BBS里,大学生们对这部电影的不断解构、演绎、解读,《大话西游》居然口碑反转,成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经典。

  这是连导演刘镇伟都没有想到的。

  打头的是《窝头会馆》的首次公演。随着剧院内灯光暗下,悠悠的口琴声响彻,嘈杂的人声很快平静下来,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想看看这部在燕大内部口耳相传了两个多月的大戏是什么样。

  张潮也十分期待。

  舞台大幕拉开,一个活灵活现的破旧四合院的内景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单单从布景和道具来看,燕大这5万块钱就没有白花。

  随着人物一个个登场,小小四合院内一幕幕悲欢离合,很快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张潮看来,学生们的演技,自然不如人艺的演员那么成熟、自然,很多地方有些过于用力但正是这些“过度用力”,构成了一种独属于学生戏剧的特殊艺术张力。

  何冀萍侧头对张潮说道:“这个剧,你在资料上没少下功夫吧?”

  她自己在写《天下第一楼》的时候,为了让剧本里的细节真实再现历史上的原貌,仅仅体验生活、拜访老艺人、老厨师、学习烤鸭技巧,就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剧本还没写完,何冀萍就考下了个二级厨师证书。

  《窝头会馆》虽然没有那么多专业细节,但是其中对解放前各种小人物的职业安排,就是一门大学问。掏粪的、卖膏药的、卖卤煮的、大学生……言行都得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

  张潮有些感慨地道:“一出好剧,比电影难写。”

  何冀萍深有感触地点点头。

  伊哲则不改本色,问张潮道:“这出戏,很适合改成电视连续剧,你看,只要再加两个人物……”

  张潮轻轻摆手道:“现在不谈这个。看戏,看戏。”

  在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下,2个小时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等到大幕再次落下,灯光亮起,演员们到舞台中央谢幕,观众们才如梦方醒。

  如雷如潮的掌声,响彻了燕大剧院。不少同学甚至都站起来鼓掌。

  演员们连续谢幕了三次,最后一次把张潮都拉上台了,才让掌声平静下来。

  被邀请来观摩的青华、燕师大、燕理工等学校戏剧社的成员,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精彩,有震惊、有失落、有佩服……

  青华大学的剧社社长喃喃自语道:“这……这还是学生戏剧吗?”

  负责组织今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几名中戏老师面面相觑,发出了另一个疑问:“这……我们的中戏的同学能排出这样的戏吗?”

  燕大的领导对这个效果满意极了,拿起话筒,对学生们道:“大家稍安勿躁,马上,我们将放映张潮同学编剧的另一部作品,电影《少年如你》。

  张潮同学来我们燕大不到一年时间,戏剧电影两开花,希望大家能通过观摩张潮同学的作品,有所体会,也能创作出让燕大骄傲的作品!”

  一番官话听得张潮只想战术后仰……

  (下一章晚上发。)

第120章 初代莞式服务

  话剧和电影中间,有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既让观众缓缓情绪、上上厕所,也让剧社收拾一下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

  等观众都重新落座了,舞台上的幕布前已经落下一块巨大的银幕。灯光旋即暗下,电影的音乐声响起。

  平心而论,《少年如你》确实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有《窝头会馆》珠玉在前,观众的情绪已经被宣泄过一次了;

  加上戏剧的现场冲击力又天然比电影更强,所以《少年如你》放映完后,并没有出现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不过总体来说,也算十分热烈了。毕竟电影的题材和校园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燕大的学霸们虽然普遍缺乏被霸凌的生活体验,但是与同龄人还是能共情的。

  《少年如你》剧组,还有林兆华导演,都被请到了舞台上。

  最中间的几个位置,坐着张潮、张艾佳和林兆华,就连电影主演周讯、张震都要靠边坐。谁让这是他的主场。

  在谈完了创作观念以后,本来窝在角落里的于华被学生们发现,大家起着哄拱他发言。

  于华接过话筒,只问了一个问题:“《窝头会馆》,什么时候来燕师大演一场?”

  剧院的气氛顿时就欢乐起来。这次“演&映联排”活动,一直持续到6点半,才在大家恋恋不舍的挽留中落下了帷幕。

  张潮也真正成了燕大里的名人。

  之前大部分同学也就是听说学校里多了这么一号人,特招啊、出书啊、首富啊,都属于校园传说一类。

  现在终于对他的才华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

  第二天张潮去食堂打饭,终于又感受到当初长福三中里的注目礼;平时上课,也不时有人拿着他出版的小说来让他签名。

  不过还好,不到一个星期就是劳动节假期了。

  2005年的五一要放7天假,是名副其实的长假,而不是“小长假”。

  《少年如你》剧组本来要抓着张潮跑路演。但是张潮4月30日晚上,就和自己的老师于华,以及“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学们,登上飞机,一路润去了羊城。

  花城社邀请他这个“金牌作家”以及其他不够“金牌”的作家,来羊城采风。

  各种采风活动本来就属于各个出版社给关系好的作家发的福利,拉拢关系,搜集写作素材是次要的,旅游是主要。

首节上一节65/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