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点钟,花城社的展位上就挂起大红的横幅:
粤省花城出版社港岛明窗出版社青年作家张潮《少年如你》授权出版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原本懒懒散散的几个记者,立马精神起来。其他出版社与港澳台合作,引进作品居多,输出作品较少,《少年如你》都出版小半年了,竟然还能产生这样的新闻价值。
没过多久,越来越多得到消息的记者聚拢到花城社的展位前。书展的工作人员开始增设条桌和折叠椅,前面两排桌子还铺上了红色的桌布。
这是有领导要来啊!记者们立马开始打电话摇人。
没过多久,花城社的社长萧建国,以及张潮就来到了现场;又过了一会儿,花城社的上级单位,粤省出版集团的领导领着几个人,也来到了现场,并且坐到了第一排的位子。
很快签约仪式就开始了,作为主持人的萧建国先请出了潘耀明,做了隆重的介绍,并请他讲话。
潘耀明说道:“加强港、粤两地的文化交流,目的就在于让两地的青年一代能够互相认识、彼此了解。张潮先生的《少年如你》,关注到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信也会引起港岛青少年的共鸣……”
萧建国又让张潮也说两句,张潮实在没啥话说,就简单敷衍了两句,无非就是“荣幸”“期待”“感谢”……
粤省出版社的领导做了总结讲话:“我们集团一向希望内地的图书市场既要能‘请进来’,也要能‘走出去’。这次签约,不仅代表着……,而且说明了……,同时引领了……”
就在张潮快要睡着的时候,签字环节终于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花城社与明窗社签订一个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就是张潮个人与明窗社签订《少年如你》在香港的出版协议。
最后几方拿着协议书合影,记者一阵噼里啪啦拍。
仪式结束了,但人群却没有散。工作人员登高爬低,把横幅取了下来,然后又挂了一个新的横幅上去:
岛国集英社青年作家张潮《你的名字》漫画授权出版签约仪式
粤省出版社的领导没有走,而是从中间的位置挪到了旁边。不一会,组织书展的相关部门领导来到了现场,坐到了主席台正中。
这时候,闻讯赶来的记者已经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了。现场的主持人也从萧建国,换成了《燕京卡通》的主编阎宝华。
集英社的社长谷山尚义在阎宝华的介绍中隆重登场,在翻译的帮助下,讲述了自己与《你的名字》结缘的经过:“……《你的名字》首先是它的绘画风格深深吸引了我,后来我找人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发现故事也十分优秀。引进这样一部漫画作品,不仅可以给我们的杂志带来新鲜血液,而且能启发我们岛国的漫画家。
文化需要交流,才能创新。20年前,鸟山明创作《七龙珠》的初衷就是画一部岛国版的‘西游记’,所以主人公叫做‘孙悟空’。而今天张潮桑的故事与夏答酱的绘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在现代都市背景下的魅力……”
众记者奋笔疾书:“集英社社长盛赞张潮夏答组合媲美鸟山明!”
张潮:“……”
而这次张潮发言认真了一点,他说道:“《你的名字》的能引起集英社谷山社长的注意,主要应该归功于我们的漫画家夏答。是她优秀的画功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这部漫画证明了国内画师,也具有媲美岛国一流画师的水平,我相信它也能在岛国取得成功。你们应该去好好采访一下夏答,宣传宣传我们的国漫。”
领导仍然是做总结发言的:“沪上书展,除了要把国外优秀的作品‘引进来’,而且还要帮助国内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这次签约,代表着……,说明了……,引领了……”
最后,张潮和谷山尚义签订了《你的名字》漫画版的出版协议,合影留念。
就在记者们以为签约仪式已经结束、可以采访张潮的时候,工作人员再次换上了新的横幅:
岛国角川集团青年作家张潮《你的名字》小说授权出版签约仪式
粤省出版社的领导领着人坐到了第二排,组织书展的相关部门领导挪到了旁边,然后沪上管文化的领导就坐在了第一排的中间。
场地里的记者已经站不下了,许多人只能在外围高高举着照相机拍摄。
主持人自然换成了《青年文学》的李世栋。而来者,正是角川书店的掌舵人、社长角川历彦。
角川历彦的讲话内容与谷山尚义大同小异,并且总结道:“张潮桑的年轻让我想到了川端康成,同样在不到20岁的年纪,同样拥有优美的笔触和敏锐的感触……”
众记者继续奋笔疾书:“角川书店社长盛赞张潮媲美川端康成!”
张潮:“……”
接着无非就是张潮发言、领导发言、签约、合影。
一套程序走下来,别说张潮了,就连记者们都麻木了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今天这报道该怎么写,怎么在一篇报道的篇幅下,塞进三篇报道的内容……
可就当大家以为可以结束的时候,春风社那边又传来消息:今天下午2点将举行本社与张潮签订长篇小说《蜗居》出版协议的仪式,请大家多多捧场。
紧接着是呗榕文化的陆金波通知众记者,同样在今天下午2点,呗榕文化将隆重发布张潮新书《暗流集》,请各位赏光莅临。
且不管张潮能不能一分为二,单单这两个消息已经无法让记者们激动起来了。至于春风社和呗榕文化举行的两场大型发布会,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了。
小四、韩涵、陆金波……他们再怎么折腾,也只是窝里横,谁有本事像张潮这样,把自己的书卖到港岛去、卖到岛国去?
以往很多“图书出海”行动,跑文化线的记者都门清,基本是多方运作的结果,大部分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哪有这样上赶着找国内作者签约的好事。
所以各级领导才这么重视,要到现场露个脸。
这下无论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考量,还是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量,张潮一个人就把什么“青春文学梦之队”“青春文学阵列”,碾压到渣都不剩。
如果用十多年后流行的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降维打击!
很难想象今明两天关于沪上书展,还会有媒体报道会去报道别的什么内容。现在他们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采访张潮!
而张潮其实一开始没想把签约仪式安排得这么紧凑,但是他确实着急回燕京去上课。刚开学,他也不想第一节课就请假。所以一番沟通下来,就成今天早上这个局面。
第87章 青春文学,爷玩够了
一边吃晚饭,一边看新闻连播,是张潮父母20年来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别的事,一般都要等天气预报结束以后才关电视。
这天晚上,张潮父亲一边低头吃着饭,一边抱怨道:“儿子去上大学以后,你这手艺是一天不如一天。今天这红烧排骨咸了……”
等了一会儿,竟然没听到老婆把筷子一摔,怒喝:“爱吃不吃,不吃拉倒!”
她不摔筷子,自己还怎么赔礼道歉、哄着老婆把饭吃完……这程序没走,张潮父亲老觉得空落落的……
于是他不禁抬头望向妻子,妻子瞅都没瞅他一下,只用手指了指电视,他又转头看过去,只见电视里他的宝贝儿子正面带微笑,手执一份协议书,与一个看起来就挺气派的大人物握手,下面记者人头攒动……
CCTV主持人那标准的播音腔正在播报:
“……本次沪上书展,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前来参展……其中岛国四大出版社中的两家,角川书店的角川历彦社长以及集英社的谷山尚义社长,也来都到了书展现场。他们此次专程前来,是为了与我国青年作家张潮签订图书出版协议。这是我们文化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家张潮,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涌现出的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之一,目前正就读于燕京大学中文系……”
新闻很短,还不到40秒,还放在了连播快结束时才播放,但是已经给了张潮父母一点小小的逆子震撼。
张潮母亲着急地问道:“这新闻啥时候重播?咱家录像机呢?”
张潮父亲懵了,答道:“咱家哪有录像机啊?”
“没有不会去借啊!那谁家不是有吗?”
“哦哦,我现在就去!”
“赶紧去。这死孩子,这么大事也不知道通知一声。”
话没落地,手机响起来了,张潮母亲接起来,不一会儿就眉开眼笑的,对着话筒道:“哎呀,没什么的啦……其实就是沾了沪上书展的光……唉哟,连个采访都没有,不算上新闻连播……好,明天,明天我有空一定去……”
新闻连播是国内舆论的风向标,这意味着关于沪上书展的报道,基本都要围绕着张潮进行。
当天晚上,书展就为张潮一个人准备了高规格媒体见面会,还请来了恰好也在书展发布新书《人面桃花》的沪上作家格斐,与张潮进行了对谈。
格斐是一个喜欢在小说结构上做文章、营造迷宫一样叙事的作家。所以他对张潮的《少年的巴比伦》特别感兴趣,两人就小说的技法探讨了半天,但是让台下的记者昏昏欲睡……
终于记者忍不住了,在提问环节问张潮道:“下午春风社在与你的签约仪式上透露,你的新小说《蜗居》将一改以往青春校园和爱情题材,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浓厚的作品。请问这样的改变出于何种目的?你不担心会导致新书销量下滑吗?”
格斐听了这个问题,也饶有兴趣地补充问道:“你不要做校园作家啦,你不怕失去你的读者?”
张潮想了一会,才拿起话筒回答道:“我们听说过有的作家可以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也听说过有的作家在心态上永远保持年轻但是,谁听说过哪个作家会永远停留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实在太特殊了,太多变了。所以无论是‘青春校园’还是‘青春爱情’,本质上都是与这个年龄段的读者,进行了一次荷尔蒙的共鸣。
如果作者本身是同龄人,熟悉他们的生活内容、语言习惯、兴趣爱好……那么写出来的作品才是鲜活的。我会长大,我的作品会长大,我的读者也会长大。关于十七八岁的青春、十七八岁的校园、十七八岁的爱情,我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感触、所有的思考,都在《少年如你》《少年的巴比伦》和《你的名字》三部作品里写完了。
如果有更年轻的读者想要了解我笔下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只需要看这三部就好了。我不想一次又一次重复自己,强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停留在‘青春期’里。也许我20岁的时候这样写大家还看不出来,那25岁呢?30岁呢?要是到40岁,我还在写‘青春文学’呢?
这样只会让我变成一颗越长越大的青春痘。青春痘不管再红再亮,里面都是一包脓水。”
最后这句比喻一出,台下一片哗然。格斐玩味地看着张潮,开玩笑道:“你这么说,会得罪很多人。”
张潮苦笑,今天早上的事情,恐怕就已经把不少人得罪透了。
书展的第三天,就是万众期待的作者见面以及签售会了。
张潮一早就坐在椅子上,开始微笑着给读者签名、合影。他的“摊位”也是记者最多的,除了昨天的新闻效应,关键是找他签名的读者人数太夸张了,想不注意到都难
人龙一直从张潮的‘摊位’前排到了书展的场馆外,然后在马路边叠了几叠,看起来和春运抢票有的一拼。书展不得不派出了十多名工作人员与花城社一起维持秩序。
没办法,碰上周六,又有新闻连播和沪上本地新闻的双重加持,就算以前不知道张潮是谁的沪上市民,也要趁着双休日来凑凑热闹,花一二十块钱买本书,就能瞅瞅上连播的大活人,还可能签名、合影,把签名书放在家里书架上,也可以显摆显摆嘛。
再说小伙子“马乡蛮好”(卖相蛮好),就是黑了点……
记者们敏锐地发现,和其他青春文学作家摊位前都是十七八岁,甚至十六七、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不同,张潮的读者队伍各种年龄层次的都有,甚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拿着本书排队。
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一天下来,张潮只在中午喝了几口水,吃了两块面包,脸都笑僵了,手也签麻了。等到签完最后一个读者,他发现四周已经空荡荡,其他展位上都没有工作人员了,只有清洁卫生的阿姨在扫地。
张潮伸伸懒腰,想站起来,却一个趔趄腿坐麻了。旁边一直等候的萧建国连忙扶了一下他,说道:“你的读者实在太热情了。幸好我们提前截断了队伍,不然你要签到夜里去。一块吃饭去吧。”
张潮摆摆手,道:“你们去吧。我现在只想回酒店躺着睡一觉。醒了我自己点餐。还有,给我订明天飞燕京的早班机,什么活动我也不参加了。”
萧建国急了,道:“明天是书展闭幕式,领导还想让你上台讲话呢。”
张潮坚决拒绝道:“不去。如果你们不订,我现在就打车去机场,自己买票回去。”
萧建国只好道:“那行吧,我送你回酒店。小朱,你赶紧打电话给张潮订票。”
次日一早,张潮乘坐班机,回到了燕京,到家之后又是倒头呼呼大睡。他现在只想早点开始上课,可以有合理的借口,摆脱这些繁劳。
在他睡觉的时候,一篇名为《张潮:青春文学留给你们吧,爷玩够了》网络帖子,却被多家媒体转载,张潮在采访中打的“青春痘再红再亮里面都是一包脓水”比喻,变成了一个标签。
小四等“青春文学作家”,忽然就开始被人称为“青春痘作家”了。
第88章 大学的课
2004年9月1日,是燕大正式开始上课以及燕师大研究生新生报到的日子。
张潮上午的课是大二生的“文学原理”,授课的是董学文教授。董教授年近耳顺,鬓发尤长,横梳覆额,以掩其顶。
一上课,董教授就批判道:“你们现在手上的这本《文学原理》,我不是很满意。其中有不少内容,我认为讲的还不够透彻。我上课讲的,和书上的可能不一样,你们要做好笔记。期末考试,考笔记比考书本更多,你们要小心……”
张潮心想燕大的教授就是不一样,上来就敢否定教材的权威性。然后低头看了看手中《文学原理》的封面,书名下方赫然是:董学文。
张潮不禁浮想联翩:好大学果然不一样,给你上课的可能就是教材的作者;那如果上《中国文学史》,是不是袁行霈教授亲自来授课?
张潮原本以为“文学理论”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会非常无聊,但没想到董教授上课竟然十分生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文学现象,都能被他用许多例子,阐释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听着课,写着笔记,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程欣带着几个想认识张潮的同学过来邀请张潮一起去食堂吃饭,张潮没有拒绝,愉快地与他们同去。
几人去的是燕大的勺园食堂。进门后,张潮刚想去自助窗口排队,一个男生就提议道:“来勺园,当然是去二楼吃麻辣香锅了!”
于是几人又去了二楼。不过大学食堂确实便宜,看着挺丰盛的一顿饭,每个人平均下来也不到10块钱。
张潮与同学们相聊甚欢。燕大学子还是有自己的学识和襟怀的,虽然大家都对张潮比较好奇,但也并没有什么人故意试探或者巴结他。张潮觉得这样的同学关系就挺舒服。
吃完饭,一个男生又问张潮住哪个宿舍,方便的话过去串串门。
这个事上张潮也不好撒谎,因为迟早也会让人知道,于是答道:“我现在没住宿舍,走读。我住北大街东院那边。”
“啊?那儿不是老师教授们住的么?你租的?我记得不是BJ本地的新生是不让办理租房走读的。”
“呃,那房子,我买的……用房产证办的手续……”
“……”
大家忽然觉得张潮没那么“平易近人”了……
程欣又问道:“下午我们班的‘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你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