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过程不再赘述,总是在事情发生后的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人都把原因归咎于校园欺凌,认为是欺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整个悲剧,但更多的还是由负面的人格特性所导致。但遗憾的是,大家撒气撒错了对象。
想到这些,张潮义愤填膺。作为比较了解前因后果的重生者、青少年舆论领袖、反霸凌文学的先驱,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在媒体上正本清源,阻止这场闹剧的发生。
张潮要证明,自己不仅仅能造势,还可以做舆论场上的独醒者!
第二天晚自习,张潮钻进了小教室,打开文档,输入标题:
《狂欢之前请睁眼,莫要沦落成小丑》
张潮想好了,文章将善意地提醒报道要注意尺度、深度以及全面性,不要为了耸人听闻,误导读者和观众。
张潮又找到了当初写头三篇文章的激情。
“滴滴滴……”右下角的QQ在闪烁。张潮点开来,是东方兴发来了一个链接,看地址是心浪网的一篇报道。
张潮点开一看
《午夜潮汐:伟大的预言者》
嗯!?
张潮连忙看下去,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认为,《少年如你》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连载完,但它的主题,毫无疑问就是讲述被霸凌者对霸凌者的反抗,因此盛赞张潮,说他的小说是一次精确的预言。
张潮傻眼了!风向不对啊!
他马上又用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发现类似的报道与讨论在网络上已甚嚣尘上,只是还没有蔓延到纸媒上而已,各种论坛中尤其夸张:
……
张潮: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第48章 上《将将三人行》卖书去!
在福海的张潮人都麻了。现在他只想指着那个记者对群众喊道:“他毁谤我啊!他毁谤我啊!”
在燕京东方兴人也麻了不过是笑麻的。
这波舆论简直是天降甘霖,立刻就把《少年如你》断更后流量腰斩的“博客中华”给救活了。几乎每天都有一大堆人来瞅瞅“午夜潮汐”对这件事发表了什么意见。
张潮自然知道东方兴什么意思,他干脆就当没看见。
这波团实在不好接,因为他的立场和大众预期的正相反,他又绝对不可能抛弃立场横跳到造谣者一方去。
虽然这么做会让他吃饱流量,但是后患无穷。因为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时候他面临的可能会是长达十年以上的反复鞭尸。
思虑再三,张潮还是选择坚守立场,但是要选择一个更好的切入角度,而不是和滔滔民意直接硬碰硬。
文章要写,但不能现在发。因为在汹汹舆情前,文字内容太容易被断章取义,同时在舆论感染力上,爆发力也不够。
张潮打开邮箱,在收件箱里翻了好一阵,才找到一封邮件,记下了上面的电话号码以后,去了学校的电话亭,插入电话卡,拨通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窦文韬先生吗?我是张潮……”
张潮决定要通过电视访谈,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传播出去。而选择的节目,正是凤凰中文台的王牌节目,由窦文韬主持的《将将三人行》。
虽然他收到过不少电视节目的邀约,但大多数内地电视台的访谈节目有两个问题很难破:一是从录制到播出的周期太长,有点名气的节目往往一周才一期,并且干预因素太多;二是主持人普遍强势,喜欢把嘉宾“堵”到自己预设的立场上去。
如果嘉宾“不从”,甚至会发生主持人当场开骂的情况。
《将将三人行》则不同,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期,一期半个小时,主打一个短平快,抓住一个热点事件就薅一把羊毛,制播周期极短。
窦文韬则属于难得的愿意把话语权让渡给嘉宾的主持人,所以节目整体的气氛比较轻松、活泼,就像新老朋友闲谈一般。但正是这种氛围,往往能让嘉宾把话聊深、聊透。
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将三人行》覆盖的收视人群,主要是知识分子、城市青年等,一方面与张潮的读者人群有一定的重合,另一方面在舆论场上的声量也比较大,同时也更能接受不同观点。
张潮就是要去输出不同观点的。
唯一比较担心的就是节目录制地点要是在港岛的话,这个年代办通行证还挺费工夫的。不过窦文韬告诉他,前不久节目组在燕京开设自己的办公室和摄影棚,张潮可以去那边录。两人初步敲定了时间,就在这周六的下午,还有两天时间准备。
第二天中午,张潮检查邮箱的时候,就收到了窦文韬助理发送来的通告邮件。里面包含了邀请函、行程表、节目主题和流程,以及机票信息。张潮不得不感叹这效率之高。
其实张潮的到来对窦文韬也是一个意外之喜。《将将三人行》之所以要增设燕京办公室,就是港岛的局限性太强,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嘉宾,话题越聊越窄,收视率隐隐有下滑的趋势。
但去燕京以后,并没有迅速打开局面。节目中光找嘉宾就找到吐血,来的人要么是顾虑太多,回避话题;要么是私底下聊得欢,镜头前不行。导致好几期节目效果太差,怎么剪都出不了像样的片子,只能作为废案处理。
而之前窦文韬之所以给张潮发邮件,就是看中了他在接受采访时的表现,以及自带话题的属性。
窦文韬隐隐觉得,这不是死马当活马医,而可能会是一个扭转形势的机会。
这回要去燕京,张潮没有惊动太多人,同学里只和兰婷以及刚刚返校的宋诗语说了说,然后去学校那边请了假。
唯一有点波折的就是父母那边。张潮母亲听说他要一个人去燕京,一开始是坚决不同意的,直到张潮说了行程,是当天来回,才勉强同意,不过还是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交代了半个多小时。
周六早上4点钟,张潮就从家里出发了。父母提前包了一辆小车,两人一起送他到了机场。张超搭乘6点半的班机,9点半就降落在燕京的首都机场。
3月份燕京的气温普遍还是只有个位数,张潮一下飞机就穿上了冬装。走到出口,就看到一个小伙子举着大大的“张潮”字样的牌子在等他。
两人打了一辆出租,来到了位于燕京朝阳区的《将将三人行》办公室。摄影棚也就在办公室边上。两个地方都很小。
张潮到的时候,窦文韬还在录另一个嘉宾。通常这类谈话节目,一天就要录上好几期,甚至录够一周的量,当然最后并不是全部都会播出。
张潮等到快十二点,才看到窦文韬打开办公室的门,热情地打着招呼:“欢迎欢迎,初次见面,我是窦文韬。张潮同学样子比声音还年轻!”
张潮马上主动起身上前握住窦文韬的手。两人寒暄过后,就开始聊下午要录的内容。不得不说,窦文韬在私下里,也非常有亲和力,温润又不失活泼,口才极好,交流起来让人如沐春风。
这一期的主题就是:如何对校园欺凌说不!而切入点,就是马爵爷。
张潮将他两世为师、为生的经验、看法和分析大致对窦文韬描述了一下,顿时让这个身经百战的主持人倍感兴趣,直言没有想到他以为逻辑很简单的恃强凌弱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因素交织。
窦文韬兴奋地说:“你讲的这些如果要在节目里完整呈现,我觉得至少要剪两期,两期连播。以前没有过先例,但我觉得可以破一破例,很有价值。”
谈话节目看似随性聊天,实际上事先都要想这样互相碰撞一下,并非全无“剧本”。
助理这时候拎着两箱盒饭进来了,窦文韬有些不好意思,道:“我们也初来乍到,还没有做出成绩来,所以预算有限,要让张潮同学委屈一下了。”
张潮大大方方打开盖子,惊喜地说道:“有鸡腿?这比学校食堂好多了!”一句话逗乐了整个办公室,气氛一下松弛下来。
下午 2点,《将将三人行》正式开录。桌子主位坐着主持人窦文韬;右手边是常驻嘉宾徐子东,港岛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左手边就是张潮。
例行的开场白过后,窦文韬很快就切入了主题:“你们看啊,最近这个云大宿舍的事件沸沸扬扬,尤其是他为什么杀人,媒体和网络上的说法很多……”
话题很快自然而然地抛到了张潮这边,而张潮一开口,角度就比较清奇:“其实我今天坐在这里,除了当嘉宾以外,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受害者。”
徐子东很及时地把话接了过来,打趣道:“那你真是命大。”
窦文韬接话道:“诶,这个说法有意思。一个案子,受害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案件外的人也可能受到伤害。”
徐子东道:“我看你今天带过来一本书,节目开始录之前,我翻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就说服文韬带进来了。”
接着他从三人围坐的小桌上,拿起一本早就摆好的书,把封面展示给镜头。封面半边是灿烂的阳光,半边是浓黑的夜晚;黑白交错处,是“少年如你”四个大字,字形设计巧妙,隐隐勾勒出一对少年男女的轮廓。
窦文韬道:“这是这位张潮同学马上要出版的一部小说。咱们节目以前从来不给嘉宾打广告,但是今天我觉得这个广告必须得打。因为它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事,很有关系。”
张潮道:“我说我是受害者,其实更准确一点,是我的这部作品,成了受害者。”
第49章 不真实的销量
(46章因为内容被Ban了,所以详细的访谈过程只能先略过,避免再出事,见谅。主要内容就是某个事件后,张潮被舆论架到了他预想中相反的位置,为了摆明立场,他选择参加“将将三人行”节目。因此特地加更一章。)
“主任,你快过来。”《花城》的一个年轻编辑一早来到办公室,就赶忙招呼朱妍玲过来,手里拎着一个DV。
“您看看,这是我昨晚上录的。”年轻编辑将DV里的内容导入到电脑上,开始播放。
“嗯?是张潮?”朱妍玲很惊讶。
画面中张潮捧着前几天刚刚寄给他的《少年如你》的样书,正在和窦文韬、徐子东两个媒体、文化名流侃侃而谈。
“《少年如你》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复仇,而是救赎……”
“可能是写小说养成的习惯,我特别关注细节。从这次对案件的报道中,我发现了几个被人忽视的细节……”
“以暴制暴本身并不可取,更何况真正的施暴者不是那四位同学……”
“儿童还不会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这个能力是在成长过程当中,在教育中逐渐习得的……”
“这就是我说我这本《少年如你》也是受害者的原因害它的不是那个已经被抓住的凶手,而是曲解它的人……”
还没等朱妍玲看完,她桌上的电话就“叮铃铃”地响了起来,朱妍玲只能赶忙去接。
“喂,你好,我是《花城》朱妍玲。”
“你好,我是粤省新华书店采购部的林长焕,你们那个《少年如你》什么时候能发行?”
“《少年如你》?要到下个月中旬吧。”
“太慢了,能不能快点?这个月底行不行?要不然下个月初?”
“……!?我们一定会尽快。您那边要多少?”
“之前我们意向是2万,现在我需要4万……不,直接给我发过来5万册。”
“怎么,突然这么急?”
“哎呀,朱大编辑,你看看电视吧。那个张潮抱着书上了那个‘将将三人行’,创了收视率记录了。我们从昨天开始,订书电话就接不过来了。……”
朱妍玲心情复杂的放下了电话。3月初自己还在邮件里和张潮说自己在和发行渠道紧锣密鼓地联系。没想到张潮上了个访谈节目,就让发行渠道主动和自己紧锣密鼓地联系起来。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电话打进来,是这两年刚刚成立的大众书局,对方同样要求翻倍增订《少年如你》。
而最让人意外的是呗塔司曼,对方的采购部经理,一口气要拿8万册《少年如你》的货。朱妍玲都被呗塔司曼的气魄给吓到了。
呗塔司曼在国外是有名的会员制书商,开设的实体书店很少,主要以“书友会”的形式组织销售。
它会定期给会员邮寄购书目录,消费者在选好书之后,再去邮局汇款,然后就等着书寄过来就可以了。因为当时购书是普遍没有优惠的,而呗塔司曼还能便宜几块钱,确实吸引了不少人通过邮寄购书的方式来买书。
在当时,国内购书的途径很少很少,像呗塔司曼书友会这样的图书邮购方式可以说是很先进的了。呗塔司曼1995年进入国内市场,到2001年就有超过150万会员,到2003年,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5亿。
2004年正处于呗塔司曼的高速扩张期,对优质图书的需求非常旺盛,也敢于烧钱,所以一口气就鲸吞了8万册。相当于每20个会员,就要有1个购买,才能销完。
但是呗塔司曼显然有这个信心。由于是会员制书店,所以他们的用户画像是非常精准的,这是他们采购决策的底气所在。
它的采购部经理表示,《少年如你》将是下一季度公司的强推新书,并且希望通过花城社,联系张潮做一次带有推广性质的专访。如果可以的话,最后能让张潮签上几千本书,作为奖励,混在非签名版中一起发售。这样的话一定会大大刺激销量。
一个早上,朱妍玲一页稿子都没有审核,就在接电话、接电话、接电话,像莫得感情的机器人一样,麻木地记下各个渠道商的各种要求。
单单要让张潮站台签售的就有七八家。
到了中午,终于能把电话放下来了。朱妍玲只觉得两边耳朵嗡嗡的,天南海北、男女老少、各种口音的普通话算是半天时间见识全乎了。
抬头一看,只见整个办公室的编辑们都盯着自己,眼神复杂,有羡慕、有钦佩、有好奇,还有一些嫉妒。
饶是朱妍玲已经在花城社工作了二十年,也不禁红了一下脸,说道:“你们怎么都不去吃饭?瞪着我干嘛?”
这时候萧建国浑厚的嗓音在她身后响起:“先别急着吃饭,你统计一下,现在一共订出去多少?”
朱妍玲闻言也只能坐下来计算。五页纸的加法并不难算,她很快就得出了结果,但是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又去借了一台计算器,在上面按来按去好一会,最后按一下“=”号。
很快,计算器那毫无感情的程式化女声就响彻了整个办公室:
一百零一万九千
整间办公室陷入死一般的沉寂。萧建国率先开口了:
“一百零一万?九千?不就是一百零二万?我们答应的首印是多少?”
“四十万册。”朱妍玲回答。
“哇!发财了!”花城社的办公室里这时候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年轻的编辑甚至把帽子都扔上了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