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09节

  王震旭这才回过神来,再次深深低头道了一声歉,说道:“您知道‘中日作家互访’吗?”

  张潮点了点头,道:“这不是常有的事吗?好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互访吧。”

  王震旭道:“是的。但是以往的互访主要都是双方互相邀请一些成名的大作家来访,中国这边的组织者是作协,日本这边则是「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笔会俱乐部」这些机构轮流举行。”

  张潮疑惑道:“这不是挺好的吗?”

  王震旭稍稍把身子往前探了探,道:“教授的意思是,中国进入新千年以来,文学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您这样出色的青年作家。

  往年的访问活动,一直缺少青年作家们的身影,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所以教授想要促成中日两国青年作家的交流。

  特地让我来中国,就此事向您寻求意见。”

  张潮更加诧异了,问道:“这……这事也轮不到我来组织吧?这不是作协的工作吗?应该让饭教授直接联系作协的铁宁主席比较好吧?”

  王震旭连忙道:“就是因为想避开中国的作协,以及日本的那几个老机构,教授才让我特地来联系您。”

  见张潮还是不理解,王震旭接着解释道:“首先,根据教授的了解,中国30岁以下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像您,还有韩涵、小四等人,都不是作协成员。

  所以,通过作协来做这件事,名不正、言不顺,甚至有可能被抵制据我所知,像韩涵,就十分讨厌这些官方机构。”

  张潮:“……”好像确实是这样。他们这一代青年作家,基本都没有迫切要加入作协的想法。

  一来对他们来说,现在作协几乎无法提供什么市场化的资源,顶天就是开个作品研讨会,上个报纸,登个豆腐块。

  像张潮,邀请他参加作品研讨会的邀请函静静躺在邮箱里的至少有上百封,他后来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更别说参加了。

  二来目前各地作协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加入以后反而容易惹来一些莫名其妙的社交关系。

  所以哪怕铁宁、刘恒等人几次明示暗示,张潮都当没看见。

  不过张潮还是敏锐地从王震旭的话里抓到了什么:“你们还要邀请韩涵、小四?然后希望我来牵头做这件事?”

  王震旭点点头,道:“这就是教授交代的第二点了您是目前大陆青年作家里声誉最高、最有号召力的一个,如果这件事要做成,非要您的参与不可。

  这次的交流活动,如果其他人牵头,但是您没有参与,那几乎毫无价值。所以不如让您来牵头,即使到时候只有您访日交流,那也不算太失败。”

  张潮:“……”过了一会儿才道:“教授是不是没有打听过我和韩涵、小四他们的关系?”

  王震旭露出疑惑的神色也难怪他不知道,张潮和韩涵、小四的“恩怨”都是张潮崛起早期的事情了,早就被后来一连串的风波给压倒了搜索页的后面去了。

  张潮叹了口气道:“这事情呢,要是不由我来牵头做,那韩涵、小四他们还有可能参加。要是我牵头了,那我……”

  剩下半句话张潮没好意思开口“那我总不能只带着「潮汐文化」的高管和签约作家去吧?”

  说起来,张潮现在还真不知道韩涵、小四最近一两年在干啥。韩涵大概还在赛车?小四大概还在办他那个《最》系列杂志?

  就算自己和韩涵、小四没啥恩怨,他也不可能答应饭容的这个请求。

  这种牵头的事看着挺威风,实则麻烦一堆。又不是旅游团,事关涉外,稍不留神就惹得一身骚。

  王震旭见张潮不肯松口,又道:“以往的交流活动,往往流于表面。多是请对方的作家到那里旅旅游、喝喝清酒、泡泡温泉,交流内容也比较,嗯,‘肤浅’。

  说到底,在老机构的框架下,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执行程序。如果说50年前,甚至30年前,在两国还不能畅快地互通信息和人员往来地时候,这样的交流有增进了解的意义。

  那在中日可以自由往返,双方在对方国内都有几十万常驻人员,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还沿用旧的交流模式,似乎有些‘隔靴搔痒’了呢。

  饭教授参与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深感传统的作家互访机制已经无法承载曾经的使命,反而因为相互客气、相互吹捧,形成一种新的成见。

  饭教授认为老作家们暮气已重,顾忌又多,所以不如让青年作家来打破这种僵局尤其是您这样的青年作家!”

  这一番话说得让张潮不禁对眼前这个大自己几岁的“华裔作家”改观了一些。

  饭容作为长期致力于中日两国文学界交流的学者,有自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果没有让他接触到张潮,可能也不会有促成中日两国青年作家互访交流的想法但谁叫他偏偏遇上了张潮呢?

  长期以来积压在心里的构思,一下就藉由张潮的影响力迸发出来了。

  王震旭诚恳地道:“我之所以在说出这件事之前,讲了《刑警荣耀》在日本引发的风波,就是想说中日两国的文学界,彼此之间的了解都太浅薄了当然,可能不包括你在内。

  青年人是最热情也是最坦诚的,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才是‘有效交流’。我们也诚恳地希望,日本的青年作家们,能像我一样,亲身接触到张潮君你这样优秀的同龄人!”

  张潮用手拈起茶杯,在指尖轻轻捻动着,不一会儿就道:“感谢饭教授的厚爱。不过他可能很了解文学,但不太了解中国……

  我只能讲,我会促成这件事,但不会当什么牵头人。如果事情能成,我一定参与其中;不成嘛,也不要太失望本身这就是一件难事。

  你觉得除了几个老派左翼作家,日本现在还有几个对中国有好感的文化精英?”

  王震旭闻言,尴尬地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低头表示“拜托了”。

  张潮又看了看窗外,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多,蝉鸣声越发密集,在槐叶间织成金箔般的声网;竹帘筛下的菱形光斑已经开始爬上茶案,把冰裂纹茶杯烫出蜿蜒的琥珀色光痕。

  张潮站起身来道:“好了,我要去工作了,估计那班老家伙们要开始哇哇叫了。”

  看到王震旭露出好奇的神色,张潮解释道:“就是你刚刚说的‘暮气已重’‘顾忌又多’的老作家们啊!”

  王震旭吓了一跳,刚要开口说什么,张潮道:“放心,我嘴巴没那么大。好了,你可以回日本去等消息了,顺便替我给饭教授带个好。”

  王震旭也站起身来,深深一鞠躬:“嗨伊!”

  两人这才一前一后,出了四合院,一个往南、一个往北,一个奔作协,一个奔酒店。

  四合院离位于朝阳区东土城路的作协走路只要10分钟,不过初夏午后的天气颇热,等张潮走进大会议室的时候,后背已经湿透了。

  大会议室里挂着一个大投影仪,连着一台电脑正在不断地展示着各种数据。「潮汐文化」IT负责人李万东,正在不断讲解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的各种含义。

  以往此类评选多是各地作协还有各出版社上报人选,主观性极大。这次引入「技术赞助」以后,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来佐证入围名单的客观性。

  这对于文学奖评选来说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所以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老作家姜子龙一看到他就连声道:“你跑到哪里去了,现在才回来!刚刚有几个数据,小李讲不清楚,我觉还是要你来讲。”

  张潮道:“刚刚和人谈事,忘了时间对了,我又有一个新想法!大家听听看?”

  话音落地,在座诸位脑门的青筋都开始跳起来。

  张潮来「茅盾文学新人奖」组委会工作半个月时间,差不多一两天就有一个新想法,偏偏还特别有道理,让人至少要慎重考虑。

  他是不参加评选,可是这个奖,都快成他的形状了!

第323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

  “诶,今年的「茅盾文学新人奖」初选名单你们看了吗?”

  “你说读者可以投票、可以推荐哪个?”

  “是啊是啊,你参加了吗?”

  “没意思,张潮都不参评。总不能让我给小四投票吧?”

  “这个消息早过时了,你看看这个……”

  “嗯?《异时空中华再起》,中华杨?《飘渺之旅》,萧潜?《搜神记》,树下野狐?这都什么和什么呀?没听过过……”

  “网络小说啊,你没看过?”

  “网络小说?我就看过一本《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轻舞飞扬’‘痞子蔡’……哦,最近还有一部叫做《明朝那些事》,我在天涯上看的。”

  “不是一回事。”

  “这些小说……好看吗?”

  “好看呀!不过我推荐你看这本《历史的尘埃》,作者知秋,神作!”

  “是吗?我看看。不对啊,这本书我看过!”

  “嗯?”

  “我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的租书店里租过。不过它不是「黄易」写的吗?书皮是黑色的……”

  ……

  在「茅盾文学新人奖」宣布将在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外,把「网络文学」也纳入评选范围以后,就在不同的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大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认知还停留在2000年初,当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再到后来的李寻欢、慕容雪村、邢育森、江南……

  他们虽然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写作,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更靠近传统文学,并且最终的归宿也是走实体出版。

  至于2002年以后开始逐渐出现并日趋成熟的、以超长篇连载为主要形式、以网络付费阅读为主要商业手段的「网络小说」,反而淡出了主流文坛和实体书读者的视野。

  这也导致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处于“失语”状态。

  而直到「作家富豪排行榜」一次又一次被网络作家“霸榜”,最后甚至不得不单列出一个「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之后,主流文坛才意识到这个曾经看不上的“边鄙之地”,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巨物了。

  张潮的“新意见”,也并非一帆风顺,遭到的反对是他加入组委会以来最激烈的。

  但是在张潮的坚持下,这个奖项依旧被设立了,初选名单中除了痞子蔡、中华杨、知秋、李寻欢、今何在等人外,还有很多耳熟能详、在网络文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ID

  写出《诛仙》的萧鼎,《天行健》的燕垒生,《天鹏纵横》的流浪蛤蟆,《新宋》的阿越,《仙路烟尘》的管平潮,《步步惊心》的桐华,《朱雀记》的猫腻……

  当然还是有遗珠之憾。为了照顾老作家们以及考虑到社会影响,所选作品大多“正面积极”,那些太容易震碎读者三观的网络作家,如血红等,就暂时不位列其中了。

  即使这样,还是让许多老作家难以接受。

  一位老作家后来悲愤地对记者说道:“起初他提议把年龄限制到30周岁,我没有说话因为我觉得要和庄重文奖(年龄限制为40周岁)做一个区分,无可厚非。

  后来他提议把初次发表作品的年限放宽到1999年,我没有说话因为以前没有这样的新人奖,算是一种补偿吧。

  此后他又提议把引入读者投票制度,所有作品都要经过「网络」和「专家」双重评选,我也没有说话反正我也不是组委会主席,手里也只有一票。

  最后他竟然提出把「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我觉得我该说话了但说什么,都已经没有用了……”

  当记者问到这位老作家为什么“说什么都没有用”的时候,老作家支支吾吾了一会,最后还是叹了口气道:“张潮给的实在太多了!”

  说完记者和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老作家连忙找补道:“我的意思是,张潮给的数据太多了……我复述不来,你自己问他吧。

  总之,这是事关文学生死存亡的大事!你们一定要通过舆论的力量,让张潮知难而退,让组委会知错能改!

  大礼不可废,文学不可辱!看你们的了!”

  于是在外界越加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张潮不得不代表作协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对近1个月来,「茅盾文学新人奖」引发的种种争议进行回应。

  张潮本来还想以“我不是作协成员”推辞的,结果还是被王蒙、于华等人给推到了前台谁让他是始作俑者?

  不过这也正是作协所希望的,一个奖项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知道!

  像「茅盾文学奖」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前行第一届获奖作品中就有个别非常不能“服众”,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无论获奖前还是获奖后,都鲜少有人提及,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类似的情况还有第二届的获奖作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此外第二届姚雪垠的《李自成》也被认为对当代文学缺乏启示而被认为不应获奖。

  「茅盾文学奖」争议最大的时代,也是它最受关注的时代;后来大家发现每年的提名者,不是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就是各地作协的主席、副主席以后,争议固然小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关注。

  争议变小和关注变少,究竟哪一个先发生的,又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恐怕已经没人说的清了但结果摆在那里。

  所以在张潮面对记者的时候,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将「网络文学」纳入「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范围,是不是为了提高奖项知名度而制造的噱头?”

  张潮习惯性地先弹了弹麦克风,然后才义正词严地道:“当然不是噱头,我就是一名网络文学作家,我怎么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呢!”

  台下众记者:“……”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张潮的早期作品好像确实是在网络上的发表和连载,而且现在在起点也有一部“连载中”。

  这时候有人用全场都听得到的声音嘀咕道:“还有脸说,你都断更多久了……”

  张潮脸不红心不跳,只当没听到,继续解释道:“将「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并独立设项,只是因为大家现在还认为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形式,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但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界限最终会消弭。一部文学作品到底是‘网络连载’还是‘实体出版’,不会是人们评价的出发点。”

  记者兴奋地追问道:“哦?你是认为「网络文学」也会向传统文学靠拢,「网络文学作家」会用更加严谨、更加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

  张潮诧异道:“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网络」最终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载体,「网络文学」也会是成为文学的基本盘。

  我说几个基本数字吧

  到2006年年底,网络文学读者总数已达4930万,相当于三个BJ市常住人口总和。

首节上一节209/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