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笑道:“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朱诺迪亚斯没有言语,算是默认,接着道:“对我来说,写作是一种基于信仰的创举。我的生命中只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关于多米尼加、多米尼加人、美国、移民者……这一切的故事。
我笃信每个作家只能讲一个故事,他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讲述它,直到故事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清晰,直到故事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宏大、越来越精确、越来越引起回响。
我总是一次次的梦回80年代,那对我来说,是充满动荡和恐怖的时代。我们有美国支持的暴政、内战、游击暴乱、右翼平叛和各种政治冲突……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希望获得重生,但源自上一次殖民屠杀的余波在80年代仍然把一切都搞糟了……”
张潮不明所以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他并不清楚多米尼加的历史,对加勒比地区政治生态的理解基本来自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白菜与国王》。
其中虚构的“香蕉共和国”很好地道出了美国与这些群岛小国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张潮对这个地区的了解并没有超出中国高中地理和历史的介绍。
朱诺迪亚斯忽然盯着张潮道:“去年我看到了你的小说《大医》,才第一次注意到中国的那段历史。你们也曾经历过被那些强大国家分割、操控的时代,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悲剧的命运循环。
这多么让人羡慕啊……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美国的。这个国家给了你很多钱,给了你很多赞美……但我想,作为来自中国的你,会怎么看待这些呢?
抱歉,我的表达有些混乱。你是一个杰出的年轻人,不是我的小说里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变成白人’的尤里奥……”
说到最后,朱诺迪亚斯的声音甚至有些颤抖,眼神也变得悲哀又羡慕。
张潮忽然明白了他的意思。迪亚斯这位秃头老哥,内心对自己的祖国多米尼加抱有极深的感情和极大的期望,但是现实却只能驱赶他们来美国这个造成了多米尼加大部分苦难的国度谋生。
这种煎熬其实盘桓在这个多米尼加的精英知识分子心中许久许久,忽然看到一部中国小说当中,叙述了三个同样是精英基层的年轻医生,如何为了扭转国家命运赴汤蹈火、上下求索,忽然就悲从中来了。
但他又不能确定张潮是不是像全世界许多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一样,来到美国就觉得“空气格外香甜”,所以忍不住要来和张潮交流一下。
如果连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作家都要俯首称臣,那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恐怕又要加深几分。
张潮拍拍迪亚斯的肩膀,道:“老兄,其实你有机会可以来中国走一走。”
这时候希拉里的致辞已经结束了,伊万卡的女助理和苏珊都来到张潮身边,让他赶紧准备一下,马上就轮到他上台了。
那个声音再次在台上响起:“今晚的宴会,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作家张潮。
相信大家知道前几天在芝加哥的联合车站、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什么。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年轻人。现在,我们有请张潮,来讲述一下他在这个伟大国家里旅行的见闻和感受!”
张潮连忙整理了一下衣物,然后快步上前,来到台上,在注视中拿过话筒,开始了自己这次美国行程最后的发言,简单的致意后,张潮直接切入正题:
“这次慈善拍卖活动的主题是为了「免疫缺陷关爱基金会」募集善款;刚刚又听了希拉里女士的致辞,她提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公平,这些都很美好……”
“在座的诸位,几乎都笃信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不是吗?”
张潮的话迅速在听众中引发了反响,许多人都高举香槟喊道:“YES!”
张潮笑道:“这种对国家的强大自信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或者说这是属于美国这个国家这100年的一种共同记忆自信、强大。
当然,到底是因自信而强大,还是因强大才自信,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毫无疑问,这种‘共同记忆’,就是构成一个国家历史的主体部分。……”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大国当中,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美国则是历史最短的。其实在工业革命开始,世界进入到全球化时代以后,这种说法就不太准确了。”
“知识的流通越来越便捷,中国的‘共同记忆’可以很容易在美国的书架上找到,任何美国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拥有远远长于200年的历史知识。”
“不同国家的‘共同记忆’被前所未有地纠结到了一起。但刚刚诸位高喊‘YES’的同时,恐怕在场也有人在心里喊了一声‘NO’只是这样太不合时宜,所以没有人会真的喊出来。”
“当一个国家的‘伟大’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观念以后,也就蕴藏了它衰弱的萌芽。罗马帝国如是,那‘新罗马帝国’呢?”
张潮说到这里,现场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讨论声几乎所有人都困惑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时候扫大家的兴。
张潮没有理会这些,而是继续道:“一路走来,我看到的不只是好莱坞的灿烂多彩、纽约的高楼大厦、芝加哥的街头艺术,我也看到了埋葬在这一切之下的痛苦……”
“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只由‘伟大’构成的。它必然还有许多苦难、许多罪恶、许多疯狂、许多凶残,当然还有许多善良、许多智慧、许多反省,甚至许多忏悔。”
“作为中国人,我会平静地看待并且接受这一切,这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的。”
“但是在座的诸位是否能接受这一切呢?接受‘伟大’之下的渺小与苍白,并在其中找到历史存在的意义。”
“总是会有人轻视这些,仿佛只要美国还奔跑在世界的最前列,这一切都只是可以接受的‘代价’而已尤其是这些‘代价’不是自己,甚至不是其他美国人的时候。”
……
“但我仍然相信,总有一天,你们脚下这个‘最伟大的国家’会拥有真正懂得历史的人。”
“因为虽然人们都在历史中寻找正义或邪恶的借口,然而历史却是由抱有各种动机的人们去创造的。之所以历史还是给人们以希望,那是因为不论最初的动机如何,但最终各种复杂的成本核算和对信仰的终极理解都使得人们越来越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曾经由中世纪的某位中亚学者总结过智慧越多,人越善良。
我讲完了,也该离开了,谢谢大家!”
张潮说罢把话筒一放,在众人复杂的目光当中,施施然离开了会场。
唯有朱诺迪亚斯满含热泪,几乎不能自已。
第319章 这个奖,我不能领!
张潮回到燕京,已经是5月中旬,天气渐暖,但早晨和夜间依然凉爽,既有春天的温柔,又略带夏日的热情,是一年中最为宜人的时节。
张潮没有把自己回国的消息告诉任何人,而是趁机给自己好好放了一个假。一方面要倒倒时差,另一方面也是避着不想见人。
原因无他,「微博」实在太火了。
上线不到一个月,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万,堪称近年来现象级的社交软件。即使限制了只能使用中国、美国两国的IP注册,但仍然涌现出许多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用户。
「微博」的口号是“I want get you some books to see see!”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有向大众化社交平台过渡的趋势。
尤其是在5月初,一个名为“小菜鸡”的中国用户,分享了一张自己书房的照片,并配上一段文字:“这是我看书的地方,能看看你们的吗?”
照片里的书房非常朴素面积很小,连窗户都没有,只够放得下一张窄窄的桌子、一把小小的椅子,似乎是家里的杂物间改的;书架就是几层钉在书桌上方的木板;书桌上是一盏灯光发黄的台灯,还有一本打开一半的书。
结果引发了「微博」第一次大规模的“中美联动”。
许多网友开始转发这条内容,并且附上了自己书房的照片和同样一句话“这是我看书的地方,能看看你们的吗?”
其中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式书房,摆满了中式家具和线装书,中间一张紫檀大案更是气势非凡;案上还铺着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画。
也有简简单单的一桌、一椅、一灯、一卷,连书架和藏书都没有,却尽显书房主人的专注与极简审美。
也有典型的中国城市孩子的书桌宽敞、明亮的房间,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教辅书籍,书桌上摊开的也是满满当当的各种练习和试卷。
还有一个燕大教授上传了自己的书房大大的房间里密密麻麻的全是书架,许多书架的搁板都被书压弯了;还有很多书直接堆在地面上,甚至一直摞到了天花板。
当然也少不了美国用户的展示:
有人上传了自己大House里的书房一扇大窗户,阳光洒进来,显得格外明亮;书桌上放着一盏经典的绿色灯罩的复古台灯,和一本《杀死一只知更鸟》。
还有人则在大学的图书馆阅览室里拍下了自己的“书房照”,陪伴他的还有一排排十几米高的书架和同样在阅览室里发奋苦读的同学。
也有干脆就发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台电脑的照片,意思很明显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不需要再把书摆在自己身边了。
除了这些“正经”的书房照以外,还有很多“书房照”或令人深思、或令人震撼,或令人莞尔一笑
一个住在美国黑人街区的年轻人,拍了一张自家公寓楼后巷的台阶,并且配文道:“这是我的书房,这里可以远离争吵和毒品,我在这里看完了《九三年》”
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被来家访的老师拍了他在他一张油腻腻的方桌上看书的照片,配文是:“这是他的书房,但也是厨房,也是餐厅,也是客厅;这是书桌,也是餐桌,还是祭祀用的供桌。”
还有一个用户,拍了一张水牛宽厚的背部的照片,留言道:“你们的书房都不会动吧?我的可会小时候我就在他的背上读书,累了就吹吹笛子。”
另有一个用户,明显不在美国,也不在中国,而是一片废墟,废墟中伫立了一张只有三条腿、桌面破了一个大洞的书桌,配文是:“这曾经是我和我弟弟的书房,美国人来了,现在只剩下我和这张桌子了。”
……
谁也没有想到简简单单一张书房照片,折射出的却是人间百态和环球凉热,甚至可以反应一个国家是动荡还是安宁,以及内部巨大的阶层差异,一时间引起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关注。
CCTV1《每日朝闻》:“一张照片,一段真情。近日,「微博网」出现的“晒书房”风潮席卷大洋两岸,中美两国的网友争相展示自己的阅读环境。其中,来自广西桂林一位12岁小朋友的书房照片,尤其让人关注……”
《人民日报》:《书房的故事:全球网友如何通过微博重新定义阅读文化》“……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尤其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学习的孩子。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教育环境的差异,也暴露了当前教育投入向后端延伸不够的问题……”
《经济学人》:《从简陋书桌到奢华书房:社交平台上的阶层镜像》“「书房照」反映的不仅是不同国家教育环境的差异,更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令人不安,全球化进程当中,我们不能忽视教育不公平的种种细节。教育,不仅仅是盖一些学校……”
《泰晤士报》:《微博活动如何将书房变为文化对话的窗口》“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全球分工合作,还是一个文化交流、消除隔阂的过程,来自中国作家张潮创办的「weibo」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
……
每个社交媒体从小众应用该走向大众化平台,首先依靠的是高度专注化形成的病毒式传播,然后就看有没有逮到“破圈”的机会,让传统媒体主动进行传播。
「微博」这次的「书房照」风潮,显然把握住了机会,而且还来得特别巧妙,以至于「潮汐文化」上上下下都认为是张潮暗中运作的。
对此张潮真是“百口莫辩”,只能摊手对众人道:“你们不要这么封建迷信,怎么可能啥都是我的营销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嘛!”
「潮汐文化」的众人信没信不知道,但「微博」引发的巨大效应已经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了。不少得了眼热病的单位迫不及待地就要伸手过来,但很快都被一句话给抽了回去:
“「微博」既是中美人民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宣传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座阵地。「微博」现在还很弱小,我们要保护它,而不是限制它;要让它茁壮成长,而不是让它畏手畏脚;要……”
在这股风潮中,最可怜的莫过于原本起步更早的短内容分享平台「推特」,之前找它的各个资本现在要么进入观望状态,要么把兴趣全转移到了「微博」上。
所以现在的张潮,正处于这几年来的最高光时刻,远比之前出版任何一部小说,或者任何一次上电视都更加受到关注。
虽然他已经再三和别人说明想要投资、想要合作,通通去找黄杰夫他们,但是仍然有电话、短信、邮件络绎不绝地找上门来,甚至无孔不入到要直接上门拜访。
所以张潮只在家里呆了三天,倒完时差,第四天就悄悄开着车“环BJ自驾游”躲了出去,毕竟有些人不好拒绝。如果真有人知道自己回国了,就干脆就说自己不在燕京,外出采风去了。
不是他要故作清高,或者真当“闲云野鹤”,而是「微博」的价值才刚刚开始发酵,远没有到最合适引入外部资本的时候。
反正现在「潮汐文化」账上不缺钱,再运营一段时间,用户规模再翻一番,到时候就不是8-10亿美金的估值了。
张潮的第一站就是位于门头沟的潭柘寺。潭柘寺是BJ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不过潭柘寺在全国范围内出名,多还是因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者郁达夫几乎把燕京能数得着的秋景都给罗列了进去,其中就有“潭柘寺的钟声”,与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并列,成为燕京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现在虽不是秋天,但于潭柘寺却是景色最盛的时节入春以来,寺里的玉兰、海棠、丁香和紫荆相继开放,姹紫嫣红、馨香扑鼻,还能看到千年银杏这样的大树,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张潮特地买了一台相机来拍照,最先拍的当然是开得最绚烂的紫荆花,然后是顶天立地的千年银杏,接着是潭柘寺内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古塔……
甚至是来这里的游人也颇有可以一拍有跳起来要摘花的少年,有潜心礼佛的老人,有奔跑雀跃的孩子,还有同样端着相机拍照的中年……默言?
两人大眼瞪小眼,都愣在原地。过了好一会儿
张潮:“……默言老师……好……”
默言:“……你不是还在美国吗?”
张潮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于华、刘振云、贾平娃,还有王蒙、刘恒、铁宁、孙甘露、阿莱等一众各地作协的领导以及重要作家,都从默言身后转了出来,与张潮看了个对眼,足有四五十人。
默言连忙解释道:“大家都在燕京开会,周末商量着一起来潭柘寺采风。没想到……”
张潮这才想起来,自己把车停在外面的时候,看到了两辆中巴车,当时还以为是什么旅游团,没想到都是作协的老熟人。
瞬间成为焦点的张潮别提多尴尬了,但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有的,所以还是上前一一问候、打了招呼。
众人对能在这里遇见张潮也感到十分诧异。不过想想也正常燕京虽大,但是春夏出游的选择其实不算多。有车一族都愿意跑远一点,潭柘寺自然是很多人的选择。
王蒙笑呵呵地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家正想找你,你就自己送上门来了。小同志觉悟还是高!”
张潮纳闷了:“找我?”
铁宁解释道:“大家在燕京开会,讨论的重点就是怎么利用你搞出来的这个「微博」当然还有其他互联网平台宣传好中国文学。”
于华有些得意地道:“他们现在都妒忌我有30多万粉丝!我说我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们学不来。”
张潮这才明白是咋回事,苦着一张脸道:“各位老师,我回国没敢声张,就是因为这事。你们就饶了我吧……下次,下次吧。”
王蒙道:“那不成,下次去哪儿逮你这只孙猴子?择日不如撞日,今天人难得来得这么齐,要不然就在这潭柘寺里找个地方聊聊看?放心,聊完以后你继续忙你的。”
张潮想想看,迟疑道:“在这里?不好吧?也没地方啊,总不能让各位老师在野地里坐着吧。”
王蒙道:“这有什么?我和这里的主持常道法师很熟悉,让他想想办法。”
张潮眼看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答应了。
半个小时后,张潮坐在潭柘寺讲经堂主讲台的蒲团上,看着台下坐着的其他作家,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但这是寺里目前唯一能用来给这么多人“开会”的场地,也只能将就。
刘振云还安慰他呢“小张同志,你紧张就是着相了。韩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玩转互联网上,你当然可以做我们所有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