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56节

  肖亚娟用恰如其分的语气赞叹道:“令尊底蕴深厚,难怪能培养出你。”

  张潮点点头道:“我们知道再好的作家,也未必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为什么会是极少数的例外?就是因为我从小就接受我爸的作文训练,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他的作文教学方法,不仅培养我一个人,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普适性。”

  肖亚娟道:“你说得我都心动了,那这本书什么时候能买到呢?我想买一本送给我侄子呢,他作文就不行,我教了两次,头都疼了。”

  张潮拿着书的封面在镜头前晃了一下,道:“这本书将由福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下个月初大家就能在各大书店买到了。

  你刚刚说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作文教学里,会写的不一定会教,但会教的一定会写,而且一定善于修改。这本作文选里,就有十几篇我中学阶段的作文影印件,上面还有我爸爸亲笔批改的痕迹,相信对一些同学会有启发。”

  听到张潮这么说,肖亚娟这才真的心动了谁不想看看张潮在成为著名作家以前的手笔是怎么样的?大作家成名也会像普通学生那样,犯各种表达错误吗?

  不仅是她,现场其他等待采访的记者,也对这本书的兴趣拉满了。

  张潮看到众人期待的眼神,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至于节目播出以后,大家怎么评价自己这么硬核地“为父卖书”,那就管不了了!

  果然,后面市台、县台的记者,也知趣地把一部分采访内容,聚焦在了这本《我教儿子写作文》上,让它亮足了相!

  当天晚上,张潮在三中演讲和接受采访的新闻就登上了省电视台的新闻,不过新闻整体长度不到一分钟,给《我教儿子写作文》这本的时间只有15秒左右。

  市台就慷慨多了,足足给了这本书30秒的介绍时间。

  县台则干脆临时跑去张潮家里又采访了张卫国,最后给了这本书1分钟的小专题。

  第二天,相关新闻陆续被不同的媒体转发,既有电视台,也有报纸,不过1个星期时间,就在不同方向上,引发了反应各异的强烈反响。

  首先,最敏感的是“利”字当头的出版社。《我教儿子写作文》的“畅销书”体质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得出来。教辅类书籍的市场远比文学类更加广阔。

  有些爆款一年卖出上千万册都不稀奇,如果是系列图书,在生命周期内卖出上亿册也大有可能。例如著名的《5年高考3年模拟》系列,一度占据了高中教辅书70%的市场份额。

  而这两年最火的《黄冈密卷》系列,全国哪个高中不是人手几册?

  《我教儿子写作文》要是卖火了,说不定一本书的销量和版税,就顶得上张潮的所有作品!出版社肯定也会赚到盆满钵满。

  这机会怎么就让名不见经传的福海教育出版社给截胡了?

  之前不是没有出版社联系过张潮父亲想帮他出书,但是大家都是往《儿子张潮》《燕大男孩张潮》这个方向怂恿,结果都被张潮父亲拒绝。

  大伙还以为是这老头儿淡泊名利呢结果现在突然给大家整了个大活儿!

  都怪张潮的光环太耀眼了,以至于编辑们都忽略了张卫国同志厦大毕业生、20多年老教师这些身份。

  现在捶胸吐血也无法挽回了,只能抓紧再联系

  “《我教儿子写作文》既然捞不着了,那《我教儿子读名著》呢?”

  “对哦,还有《我教儿子做阅读》啊!”

  “《我教儿子学拼音》也不是不能考虑。”

  “社长,他爸爸不是中学老师吗,还教拼音?”

  “哎呀,你管呢。兴许人家就要呢?赶紧联系!”

  “得令!”

  张卫国没想到张潮在媒体上一推荐,后劲儿竟然这么大!这几天他的手机都要被打爆了,甚至有好几家出版社的编辑说马上要来长福登门拜访。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确实没有应付过这样的场面,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问张潮。

  张潮却毫不客气,给所有联系的出版社发了信息,大概意思就是春节期间不要来长福打扰他们一家过年,不然以后的书都没份;春节以后也不要来长福,要谈合作去燕京找黄杰夫。

  张卫国惊讶道:“这样不会得罪人吗?”

  张潮无所谓地道:“这些都是出版社的教辅编辑,完全是盯着销量的,没关系。再说了,得罪人也是我得罪。”

  张卫国相信儿子的判断,这才放下心来。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潮的演讲内容和采访内容,同时在文学界和教育界,悄然掀起风暴。

  在洁白的沙滩与葱郁的树影后,两个人正在围绕张潮展开对话

  “听说你能联系到张潮?那能不能请他来?”

  “……我不确定。”

  “那就试一试!”

  “那,请他来干嘛?演讲?座谈?还是……”

  “都不是……”

第264章 知音难得

  文学界对张潮这次演讲的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张潮之前的作风给人印象太过深刻,大家都怕这小子又在钓鱼。

  对自己作品进行批评的作家一向都有,但一般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礼貌性的自谦之语,说自己“写的不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之类。

  还有一种是有所寄托,例如鲁迅先生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是希望他作品反映的国人的“劣根性”能早日去除,后人再不用看,也看不懂“阿Q”和“祥林嫂”们。

  但是极少有人如张潮这样,近乎于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冷酷地对自己作品的内核与局限性进行解剖,精确指出了病灶所在。

  这种态度让大部分关注他的人都有些惊疑不定,就连他的老师们也不例外。

  绝大部分成名作家,无论其在其他方面如何谦逊,对自己的表达总归是自信的。而从文学批评角度看来,天底下没有完美的文学作品,缺点和特点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张潮的这次演讲是不是他创作转型的一个宣言呢?没有人知道。

  “张白之争”后,文学批评界几乎对张潮的作品都保持了一种普遍的缄默状态,批评固然几乎没有,但赞美同样很少。

  就拿去年张潮出版的《刑警荣耀》来说,应该讲其创作手法、题材,相比张潮之前的作品,都有较大的突破,但是国内却鲜见对其文学价值的论述、评价。

  张潮对这种情况也很无奈。他与白晔的争论本来就起于偶然,后来的发展更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他反对的是文学批评掐住入口的做法,而不是反对文学批评本身。

  实际上在“张白之争”前,论述张潮作品或者评价“张潮现象”,算是批评界的热门内容,不同态度的文章很多,不乏言辞尖锐之作。

  但是张潮没有反击,甚至没有在意。创作和批评本身就互为镜像,都是文学生态链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是位置需要调整而已。

  既然别人不批评我,那就只好自我批评顺便为别人批评我指明方向!

  2007年1月底一个普通的早晨,早上快10点了,张潮还在赖床。昨天晚上他打“暗黑破坏神2”,刷地狱老墨刷到3点多钟,一件好货都没出,气呼呼地上床睡了。

  所以他被老爸叫醒的时候起床气还挺大:“我昨晚写小说写到3点,让我再睡会儿……”

  这次张卫国没有惯着他,硬是把他拉了起来,然后把一份报纸塞进了他手里,并且郑重地交代道:“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对你的写作有指导意义,你一定要看完!”

  张潮这才不情不愿地的坐在床上,翻看起报纸来。

  这是过年前最后一期《中国读书报》,张卫国塞给他的是评论版面。张潮只看黑压压的一大篇文字,才发现整个版面都被一篇文章占据了。

  张潮这才清醒一点,重视起来。要知道这份报纸是出版署、《光铭日报》和出版协会共同主办的,规格极高,很少有作者能让自己的文章占据一个版面。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名叫做“石岸”的批评家,用一篇很长的评论,回应了张潮的自我批评,文章的标题就是

  《以“漫长的90年代”为起点,审视“80后”的代际视角以张潮作品为例》

  “标题就不简单啊!”张潮内心最后一点怠慢也被抛到脑后了,拿着报纸,下了床,坐到书桌前,认真地看了起来。

  这篇首先就文章敏锐地指出,“80后”的世界观成型于90年代,而90年代又堪称中国现代化历史上转变最激烈、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其影响甚至一直延伸到今天,所以可以称为“漫长的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终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历史终结”的喧嚣声从知识分子口中屡屡被陈述。我们高声宣布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并热切地想要“告别革命”,拥抱“人文精神”。……】

  看了这个开头,张潮就很喜欢。看来这个作者要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观照特定时代作家的创作,注定了文章的格局不会太狭小。

  这也和张潮自己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多从时代环境、人群文化等角度进行解读,而不是纠结于文字的细枝末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潮接着往下看

  【“80后”首先是一个文学史概念,它最初因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芽》杂志社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而浮出水面。大赛中涌现出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写作群体,韩涵和小四为其代表。……】

  【但张潮的出现,迅速击溃并取代了之前的青年文学偶像们,以近乎席卷的姿态,完成了对其他所有“80后”作家的超越。用他来定义“80后”也许不准确;但毫无疑问,绕开他更会变成一纸空谈。……】

  看到这里,张潮有些皱眉了,他一向不喜欢“80后”作家这个词,也比较抗拒批评界把自己列入其中。难道这个“石岸”是虎头蛇尾,也要落入其他评论家的窠臼当中。

  张潮按捺住心中的迟疑,继续往下读

  【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张潮以孤狼姿态,对抗并扭转了中西方强势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对中国“80后”作家的媒体形象塑造。……】

  【“80后”之所以成为一个确定的代际名词,与2004年初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报道密切相关。这篇报道以“80后”命名村树、韩涵等人,并附带贴上叛逆、另类的标签,使其和全球掀起的新潮青年文化相衔接,赋予了这群作家象征性的意义,即以“80后”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正在融入西方世界、西方文化。……】

  【就当这种文化标签就要逐渐被人群接受的时候,张潮横空出世了。他身上除了年龄和“偏科”以外,没有任何与韩涵、小四相似的特点。他不染发、不纹身、不穿耳钉,也不抨击教育和体制,面对媒体也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稳定。甚至围绕他的大部分争议,也只出现在文学领域……】

  【出人意料的是,张潮这种近乎温驯的形象,反而让他收获了更广阔的读者群和更普遍的额认同。我们发现“80后”并不一定就喜欢叛逆与另类,更多是被媒体驯化。一旦有了更加优质的偶像出现,他们也不吝于奉献自己的热爱。……】

  【张潮在《消失的爱人》的创作和与方老师等人的纷争上,表现出了对抗西方主流媒体形象塑造的意识。他对美国并没有上一代作家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的态度,而是保持在一个恰当的距离上进行观察、审视,甚至嘲弄。……】

  【在其他“80后”作家普遍被“全球化”的时候,张潮却展现了一种“我不就山、山来就我”的自信。而不可思议的是,他做到了。无论是美国书商,还是美国的左翼文化界,对张潮可谓“趋之若鹜”。因为有张潮,中国的“80后”才能称之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全球化”文化标签。……】

  这部分评价倒是中规中矩,主要是肯定了张潮在“80后”作家当中展现出的不同姿态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对抗美国媒体话语霸权、保持独立性方面的贡献。

  不过最让张潮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张潮“标签”化,似乎真的就是把“80”后当成一个年代或者年龄概念进行陈述,这样让张潮舒服了一点,可以继续往下看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张潮的成功是完全根植于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他极其善于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他的许多底气,都来源于他那惊人的销量和版税。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与在他之前“呼风唤雨”的韩涵、小四,颇有相似之处。……】

  【这种基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成长起来的“80后”写作群体,因其诞生和成长的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活条件乃至政治条件等,全都迥异于此前的所有各代作家,所以,他们的出现真正标志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实质性“换代”。这种“换代”不是以往那种渐进式的替换,而是划出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尽管张潮一再抗拒自己身上“80后”的标签,但是事实就是,没有哪一代作家,会与前代作家进行如此激烈的切割甚至对立。我们发现很难找到哪个70后作家在创作姿态上,拥有与“80后”相似的特质,哪怕是“李寻欢”“安妮宝贝”等成名于网络的70后作家也是如此。……】

  【伴随着中国崛起而普遍涌现出的新的民族情感和政治觉悟,正潜移默化地更新着时代精神。……】

  看到这里,张潮完全讶然了。他发现作者“石岸”在抛弃了将“80后”作家标签化的评论惯性后,竟然真的从自己、韩涵、小四等人身上,提炼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共同要素。

  张潮也不得不承认,“石岸”的这种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自己的很多行动逻辑,其实是建立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确实和当年热爱大放厥词的韩涵或者喜欢迎合媒体的小四,都有着神似之处。

  这份洞察力,让张潮真正重视起这份评论来

  【可以说,“80后”是90年代之子,而且未来也只能是90年代之子。因为“80后”在“漫长的90年代”度过了他们的少年和青春时代,走向成年。这个时代塑造了他们基本的情感结构和历史记忆,唯其如此,“漫长的90年代”构成“80后”直接的历史起源。……】

  【张潮的作品同样如此。从《少年的巴比伦》开始,到《刑警荣耀》为之,张潮在其严肃文学作品当中,就在反复构建和叙述他的“90年代”情结。这也形成了张潮作品共同的精神内核:带着焦虑的迷惘,对抗潮流的无力,回溯历史的纠结……】

  【这种情结既塑造了他,也束缚了他。张潮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表达了对自身创作状态和过往作品的质疑。这种质疑,恰恰来自于他对塑造自己精神世界的“漫长的90年代”的反思与动摇,也表现出了人生经验的缺失,对他锚定自己创作基石的困惑。……】

  张潮点了点头,“石岸”这部分批评,并不是对自己演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新的阐发。

  他的自我反省虽然尽量把自我抽离出来,从客观视角审视自己了,和“石岸”的真客观视角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

  这就是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它能发掘出作家自己无法通过内省来观照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即使带有揣测成分,但是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坐标。

  张潮此时已经完全“信任”这个评论家了,剩下的文章一鼓作气地读完了

  【“80后”已无法同父辈们一样经验性地追溯80年代,也难以直观地将80年代以来持续激荡的革命与启蒙、改革与保守、左与右等历史变奏作为理解“80后”自身及所处时代的主导线索。……】

  【“80后”并没有亲历80年代,与之存在一种历史的隔膜;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全球化和市场化主导下的“漫长的90年代”才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处境。……】

  【历史在“80后”身上断裂了: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发展,一切也都在飞速发展、上升和涌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事物在萎缩、下沉和失落,例如成长的故乡、少时的记忆和旧有的社会关系,都迅速地面目全非。……】

  【张潮就是一个站在历史的断崖上,顾盼迟疑的独行者,因为他比其他所有“80后”作家走得都更远,所以现在只有他站在了这里。……】

  【他也许会终将需要创造出一种连接两个时代、两个世纪的新方式。也唯有创造出这样一种新方式,“80后”才能在已经开始的代际更替之中、在已经拉开大幕的新的历史正剧之中,恰切地实现自我定位。……】

  【但如果没有,那我们也应相信,后来者也会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从“80后”自身的历史位置出发去理解当下与未来的时代状况,并主体性地承担起历史责任。】

  ……

  酣畅淋漓!

  张潮把报纸往桌上重重一扣,发出“砰”的一声响,然后喝彩道:“好!好!写得好!”

  倒把老爹张卫国吓了一跳,以为张潮这喝倒彩呢,马上道:“人家写得不错,大过年的,你可别乱撒气!”也不怪张卫国误会,张潮这方面“凶名”实在太盛。

  张潮无奈地看了一眼老爹,才道:“我说的好,是真好。再说了,我是那么睚眦必报的人吗?”

首节上一节156/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