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要明道:“跟我来。”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张潮乘坐需要自己拉栅栏的电梯,到了5楼。
走出电梯,再拐个弯,就看到一个大房间里密密麻麻排了许多工位,还有些用玻璃墙分割出来的小办公室。潘要明领着张潮来到其中一间办公室门口,里面坐着四五个年龄看着不过20多岁的青年男女,拥挤不堪,不过每个人都在埋头认真工作。
此外最显眼的就是随处堆放的书籍和杂志。
潘要明轻轻敲了门,这些年轻人才惊喜地放下手上的工作,纷纷站起来打招呼道:“潘叔好!”
其中一个带着圆圆眼镜的卷发女生迎了上来,打量了一下张潮,道:“想必这位就是大作家张潮咯!”
潘要明点点头道:“小华,他就是张潮。”又对张潮道:“这是邓小华。这里是刚刚创办文学杂志《字花》的办公室,小华是主编。晓红和骊珠呢?”
邓小华答道:“她们下午都有课,来不了。”又看到张潮好奇地打量办公室,有些羞赧地道:“这里好简陋是不是?我们才刚起步,办公室是和其他公司共享的,我们下午2点到7点办公。”
接着把两人让进了办公室,其他人手忙脚乱地给张潮、潘要明腾出了座位,但是有人就不免只能站到角落里去了。
潘要明不客气地坐下来,张潮却挥挥手表示不用。
潘要明从书堆里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张潮,对他说道:“这是《字花》的创刊号,你看一看。”
张潮接过来,首先封面就吸引了他一头满眼天真神色的幼鹿,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结着殷红的果子。
翻开杂志,匆匆看了几段文字,张潮才抬起头,惊讶地道:“很先锋的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这是本纯文学杂志?”
邓小华有些骄傲地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们比较喜欢魔幻写实主义和先锋文学,讲究文学的形式。我们希望从包装到内容,都能最快速度地抓住目标读者的心。”
潘要明也开玩笑道:“很年轻的团队,把我们这些老头子主持的《港岛文学》都给‘枪毙’了。”
张潮感慨道:“想不到这么特别的一本杂志,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办起来的。现在销量怎么样?”
邓小华脸一红,道:“创刊号大概卖了600多本,第二期卖了800多本,反响还不错,下一期预计有900本、1000本这样。我们是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张潮翻到封底,看了一眼售价“HK29”,心中默算了一下,再看看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想说什么,却没有开口。
潘要明对张潮道:“是不是觉得很惊讶?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兼职,甚至完全不领薪水。”
张潮忍不住道:“就算不领薪水,每期杂志的印刷费用,作者的稿酬,还有这里的租金……我想象不到这本杂志怎么能维持下去。”
潘要明对邓小华道:“你和张潮解释一下吧。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张潮和你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能理解。”
邓小华这才说道:“其实我们还是依靠港岛艺术发展局的补助来维持。但是艺发局每年的补助也有限,我们《字花》预计可以领到的总额是40-50万。
现在港岛文学杂志给作者的稿费大概是每个字0.25到0.3港币,也就是内地的千字250元到300元。我们《字花》每期的稿费支出大概就在3万左右。
而港岛的印刷费用比内地贵得多……加上其他杂费,还有人工、办公室租金,我们每期的实际成本是8万到9万港币。所以50万港币的补助加销量,只算勉勉强强可以维持。
要是没有补助,《字花》每期要卖到100港币才可以打平成本。但100元一期的文学杂志谁买?”
潘要明道:“艺发局的补助不是那么好拿的。每年都要审核账目,还要看你杂志的销量情况,以及在推动市民文化质素提高上有没有实际行动。
全港每年只有5本文学杂志可以拿到补助,但每一本都很微薄。讲实话,全港岛没有一家文学杂志可以靠销量和广告自给自足。”
邓小华接着道:“为了明年还有补助,我们除了要提高杂志销量,就要尽力多参加或者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包括进入校园做文学宣讲以及写作辅导。
这些都是要写进明年的补助申请里的。”
张潮恍然大悟道:“这就是那个钟伟明说的……”
潘要明点点头道:“钟伟明一个人赤条条无所谓。他已经是个成名作家,现时又做宝石、古董生意,不需要对港岛的文学存续担任何责任。
他把领补助说得那么难听,好像小华他们个个都吃得脑满肠肥。实际上就算领了补助,像《字花》这样的杂志也是艰难求生。你知不知道这里薪水最高的全职行政总监多少钱一个月?1万港币,包含全部。
1万港币在香港够做什么?洗碗工一个月也得2万港币了。如果不是对文学热爱,每晚去便利店上4个小时的班,一个月都不止这个数了。
他来《字花》之前还是其他报纸的资深编辑,硕士学位。今天他不在这里,应该又去跑市场了。”
听到这里张潮还是小震惊了一下。1万港币,在现在的港岛,连一个地段好点带独立卫浴的单身公寓都租不到,却已经是这本杂志固定收入最高的职位了。
原来以为港岛的文学环境再恶劣,至少也有本地这么发达的经济托底,从业人员的收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结果真是突破他的想象了。
张潮相信潘要明没有骗自己,一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信任,二来人家也没有必要,毕竟太容易查证了。
潘要明这时候又对邓小华道:“你们先忙,我和张潮到外面聊聊。”接着就把张潮带出办公室。
两人来到走廊上,潘要明对张潮道:“这就是我们要把资源重点投入到BAND1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比赛,给港岛的文学社团、文学杂志,找找活路。
BAND1学校的学生质素高、底子好,更容易出现好苗子。关键是,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较优,更适合在港岛这个地方走文学道路。
今时不同往日,港岛的文学环境,已经容不得贫家子弟靠写作出人头地了。倪匡当年那样一个人给十家报纸写连载、买楼买车的奇迹不会出现了。
现在的港岛,不要讲严肃文学,就是武侠小说也没人看了。大家都是看娱乐周刊、看网路。
如果这次港岛的学生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说不定能刺激一下大家,一方面让大家更关注文学;另一方面,也算是《字花》这样的文学杂志、团体对社会有功用的一种证明。”
张潮闻言沉默了。如果说来这里之前,张潮还对潘要明隐瞒情况有一些芥蒂的话,现在他已经在想办法怎么帮着这个老前辈挽回局面了。
潘要明看张潮不说话,于是接着道:“对港岛严肃文学抨击的主要就是几个本土网站。他们的批判“理据”不外乎文学无用论、市场决定文学的存亡论、小众艺术申请资助属于浪费大众资源等等。
邓小华、谢晓红、韩骊珠……这些在抨击者言中骗取“文学综援”的人,实际上是港岛最勇敢最无私的文学建设者。
他们领着微薄的薪金、付出高强度的劳动,成就了一本放在中港台文坛当中都毫不逊色的杂志《字花》。
说实话,我作为他们的叔父辈,很惭愧做不了更多,只能尽量帮点忙,让这些杂志和社团,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张潮点点头道:“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么做毕竟给人留下了把柄。现在整个舆论被钟伟明他们给挟持了,学生们去大陆参加比赛就是‘吃综援’,有违公平。”
潘要明道:“我会尽量做学生和家长们的工作,让他们不要有负担。……”
忽然潘要明的手机响了一下,他掏出来一看,登时眉眼充满了怒色,骂道:“钟伟明这个家……”意识到张潮还在身边,又连忙闭了嘴。
张潮忙问怎么了,潘要明把自己手机递给张潮,只见上面是一条图片彩信,打开来是一张报纸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头条标题:
张潮御驾亲征,誓灭港岛本土文学!
第227章 南北之争
由于这个时代的彩信图片分辨率所限,只能看清楚粗黑的头版标题,具体内容自然看不清楚,不过刊头一颗大大的橘子倒十分显眼,正是香港最有名的八卦新闻周刊《橘子日报》。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钟伟明”也被加粗显示了。
张潮道:“我又不是什么娱乐明星,怎么《橘子日报》也对我有兴趣?”
潘要明道:“香港人最爱的新闻其实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两种一要有钱,二要争议缠身。你呢,就属于争议缠身的有钱人!”
张潮:“……”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潘要明道:“我不想那么早通知你,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你来了,这些人更兴奋!”
随即又问张潮道:“你要不要写文章反击?我看你在内地报纸和博客上发的那些文章,都写得好犀利。如果你要写,我可以代表《明报》向你约稿。”
张潮叹气道:“我这次来,其实真没打算吵架。但是人家都杀到门口了……我先去买一份《橘子日报》看下钟伟明说了什么吧。”
报纸好买,楼下找个7-11就买到了。张潮顺便买了瓶快乐水,就站在路边看了起来。
钟伟明这篇文章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先把张潮定义为大陆官方力捧的文坛新王,左手胡萝卜、右手大棒,来香港就是借“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一事,与港岛官方以及“南下文人群体”沆瀣一气,胁迫香港本土作家向内地文化屈服。
不过他举的例子确实很有迷惑性
【……香港的御用文人们对张潮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趋之若鹜,仿佛有几个学生参加复赛,再由张潮赏几个一等奖、二等奖,香港的作家们也可以北上了。】
【其实大陆就算有金山银山,和你香港人有什么关系呢?电影圈这10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北上不仅不是香港艺术家的出路,反而是中了这些“南下文人”的圈套。】
【北上的香港导演个个水土不服,既失去了赖以成名的港岛本土文坛土壤,又不能真正融入大陆的演艺圈。他们用香港经验和技术为大陆升级了电影工业,但最后还是被抛弃。】
【这些导演,就像肥猪一样,被大陆电影圈吸干了血、吃光了肉。连带香港这10年的电影市场好惨淡,没工开、没钱,人才都流失到其他地方去了。】
【作家比电影人更有地域性,香港作家不立足香港,你立足哪里?现时有些人,靠写作在香港养活不了自己,写的书、编的杂志要靠“文学综援”才能活得下去这些人,都是张潮招安的对象。】
【张潮可能给了他们一个幻梦,让他们幻想自己有了他的提点,就可以在大陆大捞特捞。】
【其实香港想要北上的作家,恐怕只有那些“南下文人”和“南下文人”的附庸以及精神子孙。因为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香港。】
【要北上他们自己北上好咯,为什么要绑架香港文坛和未来的苗子跟他们一起?……】
【要投降他们自己投降好咯,我和香港本土有骨气的作家,不降!】
张潮看完以后,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指着报纸上的一个名词“南下文人”,问道:“钟伟明反复讲‘南下文人’,好像与这个群体有好大怨仇。我怎么觉得这里面另有文章,不只是补助的事。”
潘要明脸色变得古怪起来,有点尴尬地道:“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不过‘南下文人’你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指从大陆来到香港的文人群体。”
张潮“哦”了一声,略有些明白了,也知道潘要明说自己“不太好回答”的原因他的老板金庸先生,其实就是“南下文人”当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而且严格算起来,他自己也算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限于立场,于公于私,他都不好向张潮解释。
不过潘要明也并没有打算向张潮隐瞒什么,很坦荡地道:“我不好回答,但是我认识对此很有研究的作家。你真的要了解清楚,我帮你约他。”
张潮点点头道:“好,您帮我约吧,我希望更全面地了解情况。还是那句话,我来不是为了打笔仗的最近一段时间,笔战我都打吐了。而且争取香港学生北上参赛,也不只是我个人的得失毁誉。
处理不好,这些学生被夹在中间受气,何其无辜?所以这件事不是我和谁打一架赢了,把学生带去大陆就能完事的。他们还要回到香港,还要在这里学习、生活。我不想他们背负任何包袱!”
潘要明道:“我明白,我也想这样做,所以一直想用柔性的办法解决分歧……”说着就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喂,家辉吗?我潘要明……哦,你在香港吗?在就好,晚上有空的,想请你和一个人聊聊……还能是谁,当然是张潮啦。好,那到时候见。”
说罢放下电话,对张潮道:“约好了。马家辉,我们《明报》“世纪”人文副刊的编辑,在香港开创了报纸副刊不登‘豆腐块’,专登‘大文章’的先河。”
张潮恍然醒悟,原来是他。于是笑道:“应该就是写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的那个马家辉吧?他被李敖称为‘比李敖还要了解李敖’。”
潘要明道:“是他,他也是个妙人。不过他今晚要9点以后方有空。”
张潮看看手机,道:“才4点,我先去找个酒店,这次来得仓促,行程不确定,就没有提前订。潘社长有没有好的推荐?”
潘要明道:“你是大人物,来了当然住五星级啦,跟我走就好。”
张潮虽然不是非五星级不住,但是想想上一世来香港玩住平价酒店,“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房里一张床、抵住四面墙”的糟糕体验,也就没有矫情,上了潘要明的车。
作为老牌港人,潘要明带张潮来了半岛酒店。现在是旅游旺季,03年开放自由行以后,暑假的香港酒店如果没有预订,一向是一房难求的。
果然,张潮在前台问了有没有房间,前台说了声:“抱歉,如果没有预订的话,我们今天的客房已经满了。”
张潮想着干脆换一家酒店好了,没想到潘要明伸手挡住了他,微笑着道:“你等我打完一个电话。”
说罢又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不过这次说的是粤语,还是张潮听不懂的那种中英俚夹杂的市民粤语。不过很快他就放下了电话,对张潮道:“稍等。”
没一会儿前台就接到了一个电话,听完以后连忙对张潮道:“先生,现在有房间了,您可以办理入住。”
张潮一边把信用卡和证件递给前台,一边笑嘻嘻地转头谢道:“这次算沾了您的光!”
潘要明有些小得意地道:“我怎么会让朋友到酒店没房间住呢。”
张潮订到的房间是豪华海景客房,要价近8000港币一晚,可把他心疼坏了,觉得自己一个人住实在浪费,差点打电话问宋嘉能不能飞过来……
不过入住体验确实一流。刚刚办好手续,就有服务生过来帮他拎行李,一路引导张潮到了房间。房间的大窗户直面维多利亚港,能把诸多香港地标建筑纳入眼底。
张潮简单洗漱了一下,就去尝试了一下半岛酒店著名的英式下午茶。
然后就被甜到嗓子的马卡龙和另一款甜到发苦的英国甜品,腻到取消了晚餐计划。回房间之后,张潮还特地再刷了一次牙,不是因为晚上要见马家辉,而是因为感觉自己的牙齿正在腐烂。
不过这也为张潮省出了不少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
香港语境中的“南下文人”或者叫“南来文人”,笼统指的是从清末一直到97回归之前,由大陆来到香港的作家以及文化人群体。但实际上情况更加复杂一些: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南来文人”更多是蜻蜓点水式过境或者短暂停留,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有鲁迅。但是因为只是“蜻蜓点水”,所以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本土的文化生态。
到了抗战时期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抗战初期,国土迅速沦陷,大陆似无可久留安居之所,所以大量文化人簇拥逃赴香港,知名者就逾200人。郭沫若、茅盾、萧乾、夏衍、戴望舒等等,虽然也是过客,并不久居,但停留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香港文化土壤的一部分。
第三批则是新中国建立一直到1954年陆港口岸关闭以前,代表人物是张爱玲、查良镛、刘以鬯(chang四声)、梁羽生、曹聚仁等。这些人基本都在香港长居,大部分都成为了香港人。他们是深度参与了香港的文化建设,可以说奠定了香港的文化基础。
第四批是改开后到97年以前,从大陆到香港的文化人,像徐子东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些人来到香港以后,香港的文化特质已经形成,他们更多是被香港影响,而不是影响香港。
……
这些资料对张潮来说,算是比较新鲜的。虽然他读了两次中文系,但是无论是哪一次,文学史上对香港文学的记录和描述都是非常单薄的,只有寥寥几个名字,而且还都不是考试重点。
这次也算是补齐了自己的知识空白。但同时张潮也升起一个巨大的疑惑:“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一波又一波地接受着大陆的文化滋养,加上发达的经济和教育,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知识分子的‘密度’远远超过了除了燕京、沪上之外的城市,香港人为什么还会被视为‘没文化’的代表。”